“三业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探析

2021-12-17 08:58姚蓓蓓赵暮雨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劳模工匠劳动

陈 玲,姚蓓蓓,赵暮雨,杨 林

(1.3.4.合肥学院 生物食品与环境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合肥学院 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已取代原来单纯的高速度增长。当今,中国已然建立起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迈入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阵地,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上跑出了中国速度,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惊叹的成就[1],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不容忽视。自2016年起,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四年号召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2]

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努力在专业教育、学生就业、以至于产业发展中探索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模式。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要求

要让国家在世界群林中葆有雄厚的竞争力,经济得以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而制造业就是实体经济的内核。《中国制造2025》指明了我国未来“智能制造”在经济和科技中的重要地位,由此,传统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3]。当前,中国的智能制造业仍面临众多挑战,其中人们对作为企业文化内核的工匠精神的淡薄尤为突出。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文化拿战略当早餐”,也就是说,“战略”必须符合“文化”的特征,并且尊重“文化”,才能引领“文化”,否则,再好的“战略”也无法实施[4]。

“工匠精神”对于行业而言,它不仅是当前企业氛围和产品质量的内化,也能晕染、渗至其上下游企业,这种影响会如“水滴石穿”般地以柔性手段达到刚性效果,这就是工业文明形成的方式。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时间较短,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想要在短期内成为行业龙头,必须以解决制约自身发展的核心痛点为重心,这其中“工匠精神”的重塑尤为重要[3]。目前,中国正站在“两个百年”交汇处,大学生作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主力军,应勇担时代使命,主动锻造大国工匠的品质[5]。

二、工匠精神的意蕴解析

在人类的探索之路上,工匠是迈步的前驱,是操作的手指,是奠基的厚土,是铺路的石子,也是灵活接引的灯火,劈山开隧的斧凿,跨越河川的桥梁[6]。笔者认为,对于工匠精神的诠释,关键在四个层面,即“匠心、匠术、匠德、匠魂”。

(一)匠心——热爱与专注

“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7],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要求,也是工匠精神的底色,只有对工作岗位有忘我的热爱,才能全身心投入,才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潜心钻研。

2014年APEC峰会在北京举办,21国元首都收到了中国赠送的精致国礼:这是一件在金色盘子里自然叠放着一条色泽晶莹的白色“丝巾”,取名为“和美”,在座的所有人都忍不住伸手想感受丝巾的柔美,但却没有一个人能拿得起来。原来这条丝巾是孟剑锋在一块0.6毫米厚度的银片上,历经上百万次錾刻而成,将金属品的贵气与丝织品的柔美恰到好处的交融为一体,无数经纬线相互交错,精美绝伦。

錾刻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技术的练就过程是枯燥的,很多时候孟剑锋也有打退堂鼓的想法,但就是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和对这个行业的喜欢与酷爱,以及一辈子只干一件事的精神,孟剑锋把国家的匠作水准和民族文化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8]。俗话说,“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孟剑锋以从“一”而终之心,长期深耕于同一领域,自觉抵御外部挑战和诱惑,踏实勤勉,在平凡的岗位必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二)匠术——卓越与不凡

“技艺”是“匠人”安身立命之本。许许多多的能工巧匠就是通过埋头苦干、刻苦钻研,将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制造出一流的产品,甚至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奇迹,才成为了万众敬仰的大国工匠。卓尔不群的匠术还要求匠人保持对完美主义的执着追求,摈弃“差不多”的心态,以严谨细致的态度不断创造并刷新行业顶级水平。

张冬伟的工作主要是从事LNG(液化天然气)船的二氧化碳焊接和氩弧焊焊接,需要采用当今世界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焊[9]。殷瓦钢板最薄的地方只有0.7毫米,需要焊接工人将薄如蝉翼的殷瓦钢板像做衣服一样,一片一片连接起来。焊缝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高超的技艺,哪怕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造成整船的天然气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而一条船中像这样的焊接,大约有13公里之多,张冬伟不但能百分百保障质量,还能让外观看起来完美无缺[10]。张冬伟用不容置疑的高超技艺诠释了大国工匠的卓越匠术。

(三)匠德——责任与担当

工匠除了要有追求技艺的精湛,还要有德艺双馨、以德服人的品格。所谓的匠德就是责任和担当,是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对企业荣誉的珍视、对行业的负责、对社会的奉献、对祖国的热爱[11]。

为火箭筑心的高凤林,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40多年,凭借着自己高超的技术和坚韧的毅力攻克了多个世界性难关,成为世界顶级焊工。他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却不计较个人名利荣誉,曾有人提出用北京两套房和百万年薪招募他,都被果断拒绝。他一心只有祖国的航天事业,甘于做祖国航天事业发展上的一颗不起眼的螺丝钉,默默发挥自己的作用。

高凤林所代表的大国工匠们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以家国为己任,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家荣誉高于个人荣誉,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人民[12]。匠人之德如山崖伫立,如长松挺身,令人敬仰。一个人如能“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工作,生命将会熠熠生辉”[13]。

(四)匠魂——开拓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4]。拥抱创新,以开放的视野吸收最前沿的创新技术,才能推进技术发展,进而创造最顶尖的新成果,不断开辟行业新道路,工匠亦需具备这样的匠魂。

宁允展国内首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他扎根生产一线,善于思考,勇于钻研,敢于创新,发明了30多项“绝技”和工装,其中国家专利有3项。值得一提的是,他开创的“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实现了最高精度0.01毫米的壮举,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5,还能有效还原加工部位,令人叹为观止。宁允展的发明创新技术每年可为企业节约创效300万元,成为新时代中国高铁工人的突出代表[15]。

工匠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推动着技术的车轮,带动文明的脚步,将人类带向更加先进的未来。

三、“三业融合”观与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7]。高校可在专业教育、学生就业、产业发展三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教育。专业教育程度会影响学生就业质量,并对产业发展形成一定的促进;相反,产业的发展进程也会影响就业的前景,再反推学校专业的设置,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特质在专业、就业、产业的每一环节都有体现,又都有培育的途径,如图1所示。

图1 三业融合与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关系图

(一)专业——先磨金刚钻,再揽瓷器活

1.提升专业技能

优秀的工匠之所以能林立于世,其核心要素就是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正是(式)基于这些基本功才能带来精妙绝伦的产品。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时,务必将专业技能的提升列入重中之重,使其成为未来工作中的核心竞争力。

按照企业、行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以及知识体系重新建构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随时代与市场发展需求,突出应用型与实用性,拓展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让关键核心技术成为专业的命脉、就业的利器、行业的支柱,成为国之重器。

2.强化工学结合

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依存,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依存,这种依存关系就是工学结合的先天基础,以此来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16]。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匠精神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实地体现在每一份劳动与付出当中。因此,高校需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高校与企业的双向交流,并在实践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17]。

企业导师也应经常性地走进大学课堂,将产业与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考核等引入教学过程,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感知专业与产业的发展[18]。实习是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学环节中的实践部分,高质量、深入的实习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实操技能非常重要[19]。大学通过多种形式的实习,让学生直接参与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能让其直观地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更能体会职业理念、职业规范和企业文化与行业态势,进而引导大学生对专业的敬畏、对职业的敬重,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实现学校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的知行合一[17]。

3.助推创新创业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愈发浓郁,创业队伍日渐壮大,涌现出的创业典型也层出不穷。创新创业过程中体现出的专一、专业、创新、持续等精神,无一不与工匠精神殊途同归[20]。

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内外创业导师的指导作用,发掘优秀创业学子的典型事迹,着力宣传创业者所具备的优秀品质,让大学生能够通过创业事件本身透视到创业背后的价值与精神,构建“创新推动创业,创业激励创新”的良性互动机制[21],实现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的比翼齐飞。

4.改进评价体系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2],劳动是优秀工匠诞生的摇篮。因此,高校可依托劳动教育构建工匠精神评价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最终始于劳动而融于文化。

注重多学科教育,增加学生自主选择范围,将“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各种要素拆解、分析并融入其中,实施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多元化的弹性考核制度,重视学生在实习实践领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多维度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过程、劳动能力和劳动成果[23]。将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情况作为评奖评优以及推荐攻读研究生等后续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23],甚至使之具有“一票否决权”。

高校应以专业技术与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育并驾齐驱为核心任务,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成长为在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道德规范等方面均能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工匠。

(二)就业——让工作成为一种修行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它是第一位的,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是第二位的[24]。因此,对大学生而言,掌控核心竞争力的是自己,决定未来职业发展的主体也是自己。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与定位已与传统认知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要想让大学生在就业择业中将国家需求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就必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强化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职业素养培育,努力将他们打造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其能扛得住困难、经得住诱惑,将所学知识全心地用在工作岗位上,并世代传承。

2.发挥课程思政效力

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首位,课程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所有课程的教师都肩负着育人职责。高校应深挖专业课、公共基础课、通识课等各类课程的育人优势,用好课堂教学第一阵地,提炼教学内容中的育人价值,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到教学评价多层面地渗透工匠精神,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荣誉感和使命感[25],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践行工匠精神的内在动力,形成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品质,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日本著名的实业家稻盛和夫说过:工作场所就是修炼精神的最佳场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修行[13]。通过潜心的就业研究与实践,历练手艺和心性,培养崇高的人格,以修行的心态面对就业,美好人生也将唾手可得。

(三)产业——用工匠文化支撑工匠精神

1.国家社会多维聚力,共同营造工匠氛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然手段,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工匠精神是使劳动得以传承、升华的内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在全社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7],要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需要深入挖掘并大力宣传工匠故事。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大国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26],媒体应恰当有效地发挥其喉舌作用,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见贤思齐”的优良风尚[27]。

各地区应借鉴杭州“9·26”工匠日创意的实践做法,打造专属精锐的人气宣讲团,开展“最美劳模工匠”评选与表彰,创立“工匠云端”课堂,打造劳模工匠主题公园与特色街区,让市民随时随地感受到工匠气息[28]。

2.企业和高校牵手联合,携手锻造工匠人才

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劳模、社会工匠走进大学校园,利用开学典礼、入学教育、毕业典礼、学术会议等活动机会讲述他们的成长轨迹,分享心路历程,用真人、真事、真话、真情积极开展工匠精神的宣传和教育,生动展现新时代工匠的风采。

聘请企业劳模做学生的校外导师,实行“工匠带徒弟”模式,在劳动教育、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教学中引进工匠导师参与,多形式、多渠道把劳模故事宣传好,把劳模精神传承好,在全校营造看齐劳模、尊重劳模、学习劳模的氛围;要将凝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劳模精神融入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以劳模精神引领劳动教育,通过培育劳动意识、激发劳动情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激励学生在培养劳动能力的同时升华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在劳动精神培育过程中逐步成长为具有匠术和匠道的新时代匠人[29]。

高校亦可以和企业一起组织学生参加、观摩职业技能大赛,利用校园网、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平台,尤其是新媒体手段积极主动地宣传,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接受“崇德尚技”职业精神的熏陶。此外,高校还应依托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营造校园工匠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熏陶浸润并滋养工匠精神的诞生。

综上所述,高校应基于“专业、就业、产业”相互促进与深度融合的时代要求,以学校专业教育为基础提升学生过硬本领,通过多形式和多渠道强化学生的职业教育和以“匠心、匠术、匠德、匠魂”为内核的工匠精神教育。高校也应在助推区域产业发展和地方社会服务工作中深化校企合作,在学生实习实践和推荐学生就业中锻造学生的工匠精神,使之最终成为新时代匠人。这将是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可行性路径。

猜你喜欢
劳模工匠劳动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工匠神形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