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护理模式在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中的效果观察

2021-12-17 10:20郑晓苗张健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16期
关键词:儿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

郑晓苗 张健

摘  要:目的  分析在兒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安全管理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淄博市淄川区医院收治的2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安全组,每组100例。常规组实施常规的儿科护理,安全组在常规儿科护理的基础上纳入安全管理护理模式,并对对两组护理纠纷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患儿家属满意度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  安全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组护理纠纷和安全风险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安全管理应用于本院儿科护理管理中,可有效降低院内护理纠纷和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儿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6-0086-02

儿科患者一般年龄较小,语言表达能力不佳,对于身体不适很难清晰的表达出来,加上自身又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各种器官功能没有发育成熟,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差,自身防范意识和安全意识薄弱,容易发生安全风险,需要医院护理人员给予特别的关注[1]。有研究[2]表明,在儿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安全管理对患儿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保证患儿临床疗效、加快康复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淄博市淄川区医院收治的200例患儿施用不同护理模式,探讨了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安全管理所起到的作用和价值,以期探寻最佳的护理方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淄博市淄川区医院收治的2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安全组,每组100例。安全组患儿男53例,女47例;年龄9个月~12岁,平均年龄(5.82±1.50)岁; 住院时间0.3~1.4个月,平均住院时间(0.72±0.21)个月。常规组患儿男56例,女44例;年龄10个月~11岁,平均年龄(5.63±1.25)岁;住院时间0.4~1.2个月,平均住院时间(0.73±0.35)个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均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性质,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2岁;②无严重心肝肾疾病合并;③无严重免疫系统疾病合并。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精神性疾病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③依从性差,不配合本研究者。

1.3  方法

常规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病房环境的维护等。①结合患儿病情为其制订科学的饮食方案,保证营养供给。②对患儿开展疾病相关知识宣传,讲授药物使用方法和不良反应。③维护病房的安静整洁,保证患儿的休息。

安全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安全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对护理人员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对新上岗的护理人员进行岗前专业知识及安全教育知识的培训,并经过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对全体护理人员推行安全教育,并要求持之以恒的推行下去。同时科室定期举行研讨工作,进行知识和经验分享活动。经过培训和学习使全体护理人员掌握安全管理知识,具备及时排查和处理安全隐患的能力。②加强科室的安全巡视力度,及时发现和排除不良隐患,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视,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必要时给予心理辅导。③对患儿定期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时要要家长和患儿同时参加,在饮食用药及安全注意事项知识的宣传时要以患儿家长作为主要的讲解对象,使其了解药物的性质和用法,对患儿住院期间的容易造成安全风险的行为进行防范。也可通过视频播放、语音播报、安全知识手册发放的方式向患儿及家属进行安全知识教育。④对易发的安全事故进行专项护理技能训练,并且院方加强监督、不断改进。针对常发的静脉穿刺、静脉留置针及意外伤害问题,开展模拟训练、集中练兵,使护理人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院方对安全管理工作加强督导,保证医院护理质量的不断提升。

1.4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护理纠纷及安全风险发生情况进行比较。使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评价表对患儿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满分100分,90~100分为非常满意,75~89分为满意,<75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②对两组患儿护理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患儿坠床、摔伤、误吸、皮肤损伤等。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安全组护理满意度为96.00 %,高于常规组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纠纷和安全风险发生情况比较

安全组护理纠纷发生率和护理安全风险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儿科患者由于年龄较小,心理及身体发育均不完善,在住院期间护理中稍有疏忽容易引发护理风险,产生医疗纠纷。因此,在儿科护理中,护理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医学工作者的关注[3]。临床医务工作者逐渐对儿科护理中提高护理质量规避护理风险的医学研究给予关注[4]。曾芳等[5]研究表明,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增加安全管理模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防范意识的学习和培养,驯良安全管理操作技能、对患儿及家属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教育,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和患儿及家属的安全防范意识,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本研究通过对患儿分组实施护理分析研究儿科护理中应用安全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给予研究组患者实施安全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对护理人员开展技能培训,使其护理能力和责任心得到提升,通过加强安全巡视力度降低了不良风险的发生率,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易发安全事故训练,提升了面对风险事故的处理能力。研究结果显示,安全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安全组的护理纠纷发生率和护理安全风险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进而提示,对安全组患儿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安全管理模式,护理安全风险和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患儿和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护理效果较为理想。

综上所述,加强安全管理对儿科护理工作中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安全风险、减少医疗纠纷发生率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儿科护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1]郭浩然,沙禹辛.安全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4):22-23.

[2]刘凤.加强安全管理对儿科护理质量影响的观察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39-40.

[3]张洁.精细化管理模式开展于儿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6):41-42.

[4]于海燕,刘燕.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1):189-191.

[5]曾芳.安全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管理质量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0):5-6.

猜你喜欢
儿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探讨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循证护理效果研究
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浅谈现代汽车检测技术与安全管理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