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对学困生的促进作用分析及实现途径

2021-12-17 22:13李小山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促进作用学困生

李小山

摘    要: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需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时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时期,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以学困生为主要探讨对象,通过分析德育教育对学困生的促进作用,简单阐述了如何对学困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德育;学困生;促进作用;实现途径

在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时,需要对学生从思想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进行教育,同时还需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正确引导,并对学生加强法治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我国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思想道德教育涉及校内外、课内外以及德智体美劳各育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将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为学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

一、德育对学困生的促进作用

(一)德育促进学困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时,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理想教育能够使学生明确理想目标和发展方向。而学困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清晰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学困生进行理想教育,能够使学困生认清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学习目标,并通过努力缩短自身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以此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二)德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小学阶段学困生的学习和表现情况来看,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爱动、爱说、迟到、早退等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而对学困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对学生进行约束管理,使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德育教育对学困生进行规范和约束,能够使学困生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有效防止学生出现迟到、早退情况,还可以有效培养学困生诚实守信的品质,避免在考试过程中出现作弊行为。

(三)德育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重视德育工作,能够有效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不仅有利于学校建设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还能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精神面貌。因此,建立和谐文明的班风和校风,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并明确学习目标。而良好的学习风气也能对学困生进行正确引导,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总之,德育不仅能够使校园和班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还能有效提高学校教学效率和质量,对学困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四)德育提高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

德育不仅能够提升学困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有效提升学困生的非智力发展因素。在对学困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能够培养学困生的自我约束力,锻炼学困生的意志力,还能够增强学困生的责任感,使学困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使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对学困生实现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以学困生特质为切入点,发挥德育的引导作用

小学时期的学生虽然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但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极具自身个性和主见,特别是学困生,这一情况表现得尤为突出,学困生通常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较为强烈,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经常会出现叛逆行为。因此,教师在对学困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采用传统单一的德育方式,需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比如,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和学困生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掌握学困生的兴趣爱好,并对学困生的特质进行精准定位,从而对学困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学困生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能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促进学困生的身心发展。另外,教师在对学困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对学困生存在偏见,需要以“一视同仁”的教学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且在对学困生进行日常管理时,不能使用强硬的方式进行管理,需要对学困生付出耐心,并对学困生进行心理干预,给予学困生鼓励与支持,让学困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并使学困生发自内心地服从教师管理,从而提高德育教育成果。

(二)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形成合力,实施德育教育

对学困生进行管理和教育,不能只是在学校通过教师进行德育教育,还需要家长参与学困生的德育工作,并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模式。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有较大的出入,尤其是学困生在这一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因此需要家长、班主任还有任课教师形成合力进行德育教育。首先,班主任和家长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班主任将学困生在学校的日常表现和学习情况反馈给家长,并提出需要家长配合的措施,而家长也需要尽最大努力配合班主任进行管理,通过班主任和家长的合力配合,使学困生在家庭和学校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学困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学困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其次,家长要充分信任班主任,和班主任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家长不仅要主动联系班主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还需根据孩子的在校表现对孩子进行严格的家庭管理,可以將德育融入到家庭教育中,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除此之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之间也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使班主任充分了解学生各科的学习情况,特别是需要重视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并根据学困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问题及时了解该学生的心理情况,对其进行正确的德育引导管理。通过三方的合力配合,有效实施德育管理,促进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有效挖掘潜能,奠定学困生的行为习惯基础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即使是学困生,也存在无限潜能。此时,教师需要借助德智教育,充分挖掘学困生的潜能。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舞台空间”,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尤其是对学困生需要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充分发挥学困生的优势。比如,有的学困生书法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其进行展示;有的学困生绘画能力比较强,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给予展示才华空间;有的学困生极具唱歌天赋,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让其进行展示;同时,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比赛,不仅能够为班级争取荣誉,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教师可以将班级某项日常管理事务交给学困生管理,并对学困生进行鼓励与肯定,以此来增强学困生的班级责任感和使命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班级进行分组管理,将表现良好的学生和学困生分配到同一小组内,让表现良好的学生为学困生树立学习榜样,并对学困生进行监督和帮扶,从而改变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四)更新教育观念,有效实施德育教育

按照教师教育方法,可以将教师分为两种。一种教师不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够适应教师教学方法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较为优异,被教师称之学优等生;而不适应自己教学方法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被教师称之为学困生。这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因材施教,也不会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因此,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而另外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很多教师对学困生存在偏见,主观认为学困生学习接受能力慢或者较差,才会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从未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虽然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和能力均存在差异性,如果部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出现接受较慢或者接受效果较差的情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改变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能存在差生的教育观念,教师需要实时更新教育观念,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将德育巧妙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并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从而有效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五)加强针对性教育,有效实施德育教育

导致学困生学习成绩不想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困生的性格、习惯和其他学生存在差异性,这类学生没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生,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毅力进行教育。首先,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并对学生进行严格区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困生进行较多的辅导和检查,并实时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状态,需要对其进行纠正并鼓励。教师还需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精神支持,由于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的否定较多,不利于学困生身心发展,而教师给予学困生较多的肯定或者对其进行表扬,能够有效增强学困生的信心,重燃学困生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针对学困生改变课堂结构,使每堂课都有教学亮点,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实现德育目标。

综上所述,德育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重要教育方式,它能使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促进学困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不断探索德育的新方法、新思路,不断学习总结新经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晓冰.德育对学困生的促进作用及其实现途径分析[J].读写算,2018(31):35.

[2]徐家唐.浅谈德育对学困生的促进作用及其实现途径[J].求知導刊,2017(34):13.

[3]杨燕珍.刍议小学学困生的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J].语文课内外,2018(5):111.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促进作用学困生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的促进作用探究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OBTL模式下形成性评估在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冬奥会对张家口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发展策略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评估准则国际化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