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重晚晴

2021-12-17 04:39易小燕
科学大观园 2021年24期
关键词:晚晴国务院办公厅老龄

易小燕

技术更新快到“飞”起,却把问题留给了老年人。

街上打车时,向一辆空车挥手,这些车其实早已被人从APP上预订;医院看病时,凌晨起床赶到唯一的老年窗口,却现场挂号失败;想要进城时,卻因搞不定“健康码”“行程码”,连村口的大巴都上不去;为激活社保卡,94岁的老奶奶被子女抬着在银行柜台前进行人脸识别........

在年轻人享受数字便利时,老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老人,处境堪忧,备受折腾与折磨,成为“数字难民”。

需要指出的是,在技术面前,老年人虽为弱势群体,可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少数派”。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2.6亿人,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13.50%。据专家预测,到21世纪下半叶,我国将进入稳定的老龄社会形态,老龄化水平在36%~38%,是全球老龄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当老年人不再是少数社会群体,除了呼吁“等一等走得慢的老人”外,如何实现从“温度”到“制度”的跨越?事实上,国家层面早已响应。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提出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

随后,文旅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交通运输部等纷纷发布通知,提出具体措施保障老年人基本权益。

今年1月起,工信部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首批将完成115个公共服务类网站和43个手机APP的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意见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在“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中,《意见》提出“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

“人间重晚晴”,妥善解决老年人遇到的问题,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不仅需要制度保障,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协作。

如何提供恰当、体贴、高水准的数字支持,理应成为企业在技术层面、商业机构在服务层面重视的一大课题。

而生正逢时的年轻人,也应加入进来,帮助身边的长辈学习操作智能产品,帮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猜你喜欢
晚晴国务院办公厅老龄
赞《晚晴》
消除政企不分组织基础
社会各界寄语《晚晴》
晚晴生活馆
德江县老龄办调研农村互助幸福院选址工作
联合国援华第七周期老龄课题研讨会在黔召开
全省老龄办主任会议在筑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