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卷(一)

2021-12-17 14:02初中语文教研核心团队
初中生学习指导·中考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母亲

初中语文教研核心团队

(本试卷共 26 道题 试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 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含标点符号)抄写在方格中,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3分)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粗犷(kuàng)         冗杂(rǒng)              筵席(yán)               呖尽心血(lì)

B. 诘问(jié)                 怂勇(yǒng)      娉婷(pīng)             人头攒动(chuán)

C. 迸溅(bèng)           矗立(chù)               夹袄(jiá)                颔首低眉(hàn)

D. 刚劲(jìn)               嗔怪(chēn)      眺望(liào)               蹑手蹑脚(niè)

3.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___________,在长期___________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___________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___________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A. 经久不衰    演进    内涵    也                            B. 經久不息    演进    内含    却

C. 经久不息    演变    内含    也                            D. 经久不衰    演变    内涵    却

4. 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讨论和闲聊;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A. 语段中“展开”和“沉浸”的词性为动词。“灵魂生活”“谈古说今”和“引经据典”都是并列短语。

B. “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是条件复句。

C. “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中“只”是副词。

D. 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讨论”和“闲聊”互换位置。

5. 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

C. 《简·爱》中简·爱被舅妈送至孤儿院,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简·爱在孤儿院里吃不饱、穿不暖,受尽非人折磨。

D. 《红岩》中黄以声的身边时常出现一个又瘦又小的孩子,大家都叫他“小萝卜头”。

(2)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师徒才走到西天取回真经。如果唐僧再次西行,请你帮他选两个徒弟,并说说理由。(2分)

备选人物:鲁滨逊(《鲁滨逊漂流记》) 祥子(《骆驼祥子》) 宋江(《水浒传》) 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徒弟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徒弟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古诗文默写。(请规范书写)(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2)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4)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7)唐朝的边塞诗是在唐王朝所开创的空前强盛的政治、经济、文化这一沃土里迅速成长繁荣起来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风格多样。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为我们勾勒出塞外风光的奇特壮美景象;李贺《雁门太守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惨壮烈的战斗场面,可谓奇诡。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第7题。(3分)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临江仙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①破后,擘钗②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③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④,一十四番回。

【注释】①凤凰城:指汴京。②擘钗(bāichāi):钗为古代妇女头饰,常充当定情信物;又或在分离时各执一半,作为将来复合的凭证,谓之擘钗。③解(jiě):知道。④塞雁:秋天雁从塞上飛回,故称塞雁。

7. 对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渔家傲》作为范仲淹的代表作品,描写的不仅是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战士们的艰苦生活,也透露出作者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消极防御政策的不满。

B. 《临江仙》在上阕和下阕分别写出了饱受战乱困扰的离别痛苦和对若干年后同家人重逢的向往。

C.两首词都描写宋朝连年战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既希望早日取得胜利,又希望可以早日回到家乡,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兼而有之。

D.两首词都写出了背井离乡的苦楚和塞外生活的不易。上阕皆是描写景色,下阕着重抒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进行创作。

(二)阅读选文,完成8~11题。(17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元狩①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咸击匈奴单于。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既度幕②,人马罢③,匈奴可坐收虏耳。” 乃悉远北其辎重④,皆以精兵待幕北。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⑤,单于遂乘六骡⑥,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⑦,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注释】①元狩:汉武帝年号。②幕:通“漠”,沙漠。③罢:通“疲”,疲惫。④辎重:指军队一切军用物资。⑤薄莫:傍晚。⑥骡:这里指骡子拉的车。⑦纷挐(ná):混战,这里指互相扭扯。

8.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肉食者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B. 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C. 见单于兵陈而待       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D. 汉兵既度幕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9.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每句3分,共6分)

(1)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10.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單 于 视 汉 兵 多 而 士 马 尚 强 战 而 匈 奴 不 利

11.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2)题。(6分)

(1)【甲】文中曹刿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乙】文中表明战争结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2)在作战中,【甲】文的曹刿和【乙】文的大将军都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45分)

(一)阅读选文,完成12~14题。(8分)

【材料一】壮游,指的是胸怀壮志的游历。“壮游”一词被广泛认为出自唐代杜甫的自传式诗歌《壮游》。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向来抱有一种安土重迁的故土情结。然而,在古代文人中,还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历传统,这样的传统始于秦汉,盛于唐宋。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20岁那年,父亲司马谈给他一辆马车,指导他到广阔的社会中实地考察,饱览壮丽河山,了解各地风俗,进行收集史料和古人遗迹的学术旅行。司马迁遍游九省,圆满完成这次旅行,学术界称之为“二十壮游”。

在欧洲,有一种旅行叫Grand Tour,恰好可以译成壮游。16世纪末,英国贵族子弟流行在学业结束后,与一位家庭教师或贴身男仆,渡过英吉利海峡,到巴黎、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等欧陆城市,花费3年时间完成旅行。到了19世纪,又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The Gap Year(空档年),指的是大学毕业到工作前的一段时间。借空档年来出国壮游已经变为欧洲精英的成年礼。如今,壮游仍是西方国家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材料二】中西方壮游的主要区别

[

【材料三】中国旅游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壮游活动,这些壮游活动不但在整个旅游史上具有一定影响,还对整个文学界、史学界、地理学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壮游在文学方面影响最为明显。纵观文学史,真正能有所成的人大多都有类似壮游的人生阅历。在杜甫《壮游》之后,与壮游相关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作品更是绵延不绝。

壮游文化的意义远不止于文艺,壮游所具有的行程艰难的特点激励着许多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壮游精神逐渐成为在逆境中不屈服、勇敢斗争搏击的精神。清代的袁枚摆脱亲朋劝阻,在晚年时开始壮游,他在67岁时游浙江天台山、雁荡山,68岁游安徽黄山,69岁出游岭南,71岁去福建武夷山,77岁和79岁二游、三游天台山,80岁游东南山水,81岁再过吴江,创造了高龄壮游的奇迹。可见,壮游文化已经渗透于延绵的中华文化中,壮游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材料四】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1608年,22岁的徐霞客正式出游,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徒步跋涉,直到54岁去世。他以一介布衣,孤筇(qióng)双履,踏遍万里河山,留下一部熠熠生辉的《徐霞客游记》。他寻访的地方,多是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游记》最突出的贡献是对石灰岩地貌的系统考察,给出了符合现代科学的合理性解释,比欧洲人早一个多世纪。《徐霞客游记》不仅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也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徐霞客与西方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分别被尊称为东、西方“游圣”。

12. 对以上四则材料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司马迁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了一次人文旅游,最后遍游九省,圆满完成这次旅行,学术界称之为“二十壮游”。

B. 壮游不仅是西方国家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中国亦是如此。

C. 袁枚晚年的壮游创造了高龄壮游的奇迹,体现了他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D. 徐霞客对石灰岩地貌的系统考察,给出了符合现代科学的合理性解释,比欧洲人早一个世纪。

13. 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壮游和西方壮游的区别。(3分)

14. 中考结束后,你的家庭要策划一次旅游,父母想跟着旅行社出游,认为这样更安全、更方便。你想劝父母自驾出游,请结合上述四则材料,把你要说的话写出来。(150字左右)(3分)

(二)阅读选文,完成15~20题。(22分)

母亲的行走

张烈鹏

①母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她的行走注定也是普普通通的。几十年来,她大多默默行走在老屋内、老宅上以及老家的田间地头,身姿、脚印、一切的一切,都是最普通不过的那种。

②母亲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就撇下他的三个女儿,撒手人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三姐妹中排行老大的母亲,不得不用柔弱的肩膀,和我外祖母一起扛起了家庭重担。繁重的农活也落在了母亲的肩上。伴着日升日又落,伴着月亮走过夜空,年幼的母亲艰难地行走在寂静的田埂上。

③母亲和父亲成婚以后,面对的又是穷得叮当响的苦日子。母亲没有失望,没有叹息,为了养家糊口,她和父亲一步也不曾停歇,白天下田劳作,晚上浇园种菜,因为“瓜菜半年粮”,一畦畦瓜菜就是穷人家一个个温饱的日子啊!

④我出生后十几天,母亲患了重病,躺在担架上,一路颠簸,被抬进了离家一百多里的县医院。这是母亲平生第一次远行。我长大后听父亲说,母亲病愈出院回家,刚下车就气喘吁吁地跑进家门,从祖母怀里接过我,亲吻着,紧紧地贴在胸口,我“哇哇”哭了,母亲却流着眼泪笑了。

⑤接下来的三五年,我妹妹和弟弟先后呱呱坠地。弟弟出生时,我已经五周岁,对很多事情有了清晰的记忆。记得那天白天,母亲还在步履蹒跚地下田干农活。晚上,家里急等着支个碗架用,为了这个碗架,母亲挺着大肚子,和父亲一起摸黑去田里挑几天前打好的土坯。土坯很厚,很结实,也很沉。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往返于田里和老屋之间,吃力地把土坯挑回来,又在厨房进进出出打下手,几番折腾,碗架刚支好就临盆了。碗架与弟弟同龄,每当看到它,我总觉得它的意义不仅于此,更是母亲勤劳能干的一种纪念和标志。

⑥我调到县城工作没几年,父母亲进了城,住在离我家四五里路的老城区。去年冬天,我在风雪夜摔伤了右腿,怕母亲担心,没有及时告诉她。母亲最终还是得到了消息。我在省城医院住院期间,她专程坐车从县城赶到了省城。母亲严重晕车,平时哪怕回乡下老家,也是坐一趟车,生一次病。而省城离县城三四百里,是母亲迄今为止所到的最远的地方。一路冰雪,一路颠簸,母亲究竟是怎样熬过翻江倒海的漫漫路途的?我无法想象,也真的不敢、不愿想象。看着母亲明显苍白而布满沟壑的脸,看着她面部抽动的表情和一颗颗滚落的泪珠,我只有佯装笑容安慰她,做出一副没事的模样。

⑦我回家养伤期间,母亲开始了她“朝九晚四”的行走——就是每天上午九点钟左右到我家照顾我,下午四点多钟再动身赶回她狭小的住处。母亲有择床的毛病,不习惯在别的房间休息,只有在她自己的床上才能睡得安稳。所以,我们总是留不住她,总是无法减少她每天来回行走所带来的奔波和疲惫。有一次,母亲在回家路上突遇大雨,又窄又长的巷子里转眼间满是积水。母亲在料峭的春寒中,一步步蹚过去,到家后棉鞋早已湿透,双脚冰一样的冷。我们劝母亲,下雨天就不要来了。可她忍不住,无论阴晴雨雪,行走依旧,不曾中断。前不久,母亲在寒风冷雨中滑倒在地,爬起来赶到我家时,满身是泥,步态踉跄。看着年过古稀的母亲,想着她执着的亲情行走,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⑧母亲就这样带着人生的苦难和挣扎,揣着人生的梦想一路朝前行走……

(选文有删改)

15. 母亲的一生,一直在“行走”,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4分)

16.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4分)

母亲病愈出院回家,刚下车就气喘吁吁地跑进家门,从祖母怀里接过我,亲吻着,紧紧地贴在胸口,我“哇哇”哭了,母亲却流着眼泪笑了。

17. 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1)晚上,家里急等着支个碗架用,为了这个碗架,母亲挺着大肚子,和父亲一起摸黑去田里挑几天前打好的土坯。土坯很厚,很结实,也很沉。(2分)

(2)看着母亲明显苍白而布满沟壑的脸,看着她面部抽动的表情和一颗颗滚落的泪珠,我只有佯装笑容安慰她,做出一副没事的模样。(2分)

18.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母亲形象。(4分)

19. 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母亲的行走”?(3分)

20. 选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其中哪个情节最让你感动?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3分)

(三)阅读选文,完成21~25题。(15分)

以好奇心助力基础研究

①像潺潺雨声,像汽船鸣笛,像心脏跳动……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寄送本科生录取通知书时附赠一张黑胶光盘,其中刻录着一组“来自宇宙深处的声音”。这段声音是“中国天眼”FAST捕获的脉冲星信号,经过处理转换成音频。这种为学子寄送“宇宙声音”的方式,点燃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好奇心。

②什么是好奇心?爱因斯坦有言:“好奇心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可以说,好奇心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好奇心不仅可以让一个人从科学研究中收获乐趣,还可以成为推开真理之门的助推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从实践观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禾下乘凉的梦想让袁隆平培育出高产的籼型杂交水稻,对植物分类学的极大兴趣让屠呦呦打下了发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基础,好奇心驱动科学发现的例子比比皆是。

③新奇想法只有通过刻苦探索才能成为现实。新奇想法和求知欲望越强烈,探索和钻研的勁头就越足。只有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才能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当然,从单纯感到好奇到实现科研突破之间,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靠着对未知放射性物质的好奇,居里夫妇花费近4年时间,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从数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氯化镭。大学本科期间对量子物理产生好奇的潘建伟,潜心研究量子技术、建设科研团队,终于在量子纠缠领域形成了世界级研究成果,成为我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科学探索之路漫漫而修远,凭借毅力和定力,好奇心才能开花结果。

④好奇心的培养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好奇心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打交道”的必然结果。尚处襁褓之中,一个人就会试著用眼睛、手和嘴巴来“向外探索”;咿呀学语之后,婴幼儿便不知疲倦地发问:天空为什么是蓝的?人是从哪里来的?正因如此,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地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厚植科学素养。从呵护好奇心、激发科学兴趣,到掌握研究方法、提升科研能力,再到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科研后备人才,好奇心的培养可以说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⑤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古往今来,好奇心驱动着中华民族完成了无数享誉世界、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发明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不断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努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广大科技工作者激发好奇心,坚定自信心,勇登科学最高峰,勇闯科技“无人区”,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2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2.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

23. 阅读选文第②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3分)

24. 选文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

25.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好奇心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打交道”的必然结果,因此培养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B. 中华民族无数享誉世界、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发明创造都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完成的。

C. 牛顿曾经说过:“真理世界就像一片汪洋的大海,而我只是一个好奇的孩子,偶尔拾起一两块美丽的贝壳。”这和文中爱因斯坦的名言一样,都强调了好奇心的重要性。

D. 选文第⑤段总结全文,强调了激发好奇心的现实意义。

四、写作(60分)

26.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万物有自己的锋芒,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请以“我就是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灯是温暖,灯是希望,灯是光明。

请以“灯”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猜你喜欢
母亲
母亲的债
睡踏实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悲惨世界
大地.母亲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母亲的养生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