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021-12-18 11:04李霞窦逾常乔桐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针刺年龄

李霞,窦逾常,乔桐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长春 13002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医科,长春 130021)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理为腰部椎间盘结构被破坏,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到毗邻的神经根,引起典型的神经根疼痛,可导致人们的劳动能力下降[1],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向下肢放射、伴有活动受限、腰背部疼痛[2]。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的是下腰段的椎间盘突出[3]。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痹证”“腰痛”范畴。《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本为肾虚,标为血瘀”,发病主要原因为感受风寒湿邪与体内痰瘀阻滞相互夹杂。腰腿痛不但与外邪的入侵、劳役和外伤有关,且与患者自身体质虚弱,尤其是肾虚有着密切的关系。平衡针疗法选穴少,起效快,可以使患者精神放松,减轻经济压力,有效缓解患者针灸紧张感,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本研究观察平衡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为平衡针针法治疗组(治疗组)和传统针针法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6~55岁,平均年龄(43.93±5.69)岁;病程8~27个月,平均病程(14.43±4.38)个月。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2~62岁,平均年龄(46.73±6.79)岁;病程6~24个月,平均病程(13.80±4.70)个月。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相关内容拟定。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骨科学》相关标准拟定。

1.3 纳入标准

1)CT或MRI为病理分型中的单侧腰椎间盘突出型患者;2)年龄18~55 岁;3)疼痛常在下腰部发生,且呈向一侧下肢放射的趋势;4)病变椎旁有局限性压痛点;5)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实验结果均呈阳性;6)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与剔除、脱落标准

排除标准: 1)腰椎间盘突出为病理分型中单侧椎间盘突出型以外的其他三型者;2)年龄18 岁以下或 55 岁以上者;3)合并椎管狭窄者;4)体内有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装置者;5)严重视力、听力障碍者;6)装有金属假牙或眼球内有金属异物者;7)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剔除、脱落标准 :1)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合并性疾病;2)患者未按医嘱进行治疗者; 3)患者不愿继续接受治疗,自行退出者;4)疗程期间接受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其他疗法治疗者。如果所选取的患者与上述条件中的任意1条相符合,则其不符合此项研究的要求,将其剔除;但如果是因为针灸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等导致的,则可以继续进行,但是需要在最终的报告中说明。

1.5 方法

1.5.1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1)选穴:大肠俞、关元俞、阿是穴等;2)针前准备:先进行常规消毒,然后选取一次性针灸针(0.35 mm×40 mm)迅速进针;3)针刺手法:大肠俞和关元俞进行深度为1.5寸的直刺;阿是穴和委中进行深度为1.0~1.5寸的直刺,二者均选择泻法;4)疗程:针刺每天1次,10次为l个疗程。

1.5.2 治疗组治疗组采用平衡针针刺。1)选穴:选取腰痛穴(前额正中直上1.5寸);2)针前准备:常规消毒后,选取一次性针灸针(0.35 mm×50 mm)迅速进针;3)针刺手法:平刺,由于每位患者的疼痛部位不固定,故可根据患者的具体部位尔进行左右交叉性取穴,将针上下提插,局部出现酸、胀、沉的感觉时,便可出针;4)疗程与常规针刺一致。

1.6 检测指标

在第1次治疗20 min后和第10次治疗结束后,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目测类比疼痛评分法来判定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1.7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法)评定患者的治疗效果。1)取1条两端标明分数的10 cm长标尺;2)找出疼痛相应位置,在标尺上位置处进行标示;3)量出代表疼痛强度的数值;4)评分,疼痛的感觉越剧烈则分数值越高(0分代表完全无痛,10分代表剧烈疼痛)。分别观察治疗前和最后1次治疗之后的 VAS 疼痛评分。治愈,评分比针刺前降低2分以上;显效,评分降低1~2分;有效,评分降低1分;无效,评分没有变化。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s,n = 30)

表1 2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s,n = 30)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第1次治疗后 第10次治疗后治疗组1.461±0.1761.397±0.178#△0.966±0.135#△对照组1.426±0.1771.362±0.183# 1.050±0.156#

2.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n = 30)

表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n = 30)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第1次治疗后 第10次治疗后治疗组 5.933±1.8564.367±1.671#△2.000±1.259#△对照组 6.100±2.0065.100±1.749# 2.467±1.280#

2.3 2组治疗前后功能障碍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功能障碍情况比较(±s,n = 30)

表3 2组治疗前后功能障碍情况比较(±s,n = 30)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第1次治疗后 第10次治疗后治疗组 33.533±4.11717.767±3.081#△13.800±3.377#△对照组 31.767±3.92819.433±3.025# 15.133±2.944#

2.4 2组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见表4,表5。

表4 2组治疗第1次后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 = 30)例

表5 2组治疗第10次后临床疗效结果比较(n = 30)例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方式的改变,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人群逐渐增多,并且发病年龄呈低龄化趋势。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很难被完全治愈,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生活质量下降。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表现为腰骶部疼痛、重着、活动功能受限、伴有肢冷畏寒等症状时可辨证为寒湿型,治疗当散寒除湿、温振脾阳,闵文等[5]用加味肾着汤加减治疗本病,散寒除湿,温补阳气,效果显著;表现为腰部刺痛,痛处固定,白天轻夜晚加重,且痛处不能揉按等可辨证为气滞血瘀型,治疗时当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补气,同时辅以养血舒筋活络,以标本同治为原则。汪波等[6]给予党芪化瘀汤治疗,效果显著;表现为腰部疼痛,疼痛处伴有热的感觉,且遇热时会加重可辨证为湿热型,治疗应视清热祛湿为重要的原则,同时配伍补肾的药物,谢小梅等[7]用清热利腰汤腰椎间盘突出湿热型患者,收获了很好的疗效。平衡针疗法操作快捷,效率高,并且容易被临床医生掌握。平衡针相对比较安全,针刺穴位主要分布在四肢上施针时器官和大血管不会被刺伤。平衡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给予患者良性刺激,通过中枢靶位的应激性调整及大脑中枢的整合效应,调动体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脑啡肽等中枢递质的释放,实现应激性的再分配与调整,可以提高人们的免疫能力,增强患者自身的镇痛效应,促进炎症的吸收,使患者机体重新达到一个平衡状态[8-9]。

综上所述,平衡针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取穴少、不留针、操作方便等优势,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状况,改善患者腰部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针刺年龄
变小的年龄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年龄歧视
算年龄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推拿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