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2021-12-18 02:32傅千吉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民族教育发展历程

摘  要:文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在历届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自治县民族教育不断发展,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从事民族教育工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在加强民族团结以及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天祝;民族教育;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75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3-0013-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序地实施了民族教育,对个体、少数民族和整个国家有着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1]。教育把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科学知识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通过教育,科学知识被劳动者所掌握,变成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要素,从而在生产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教育是科学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2]。随着时代发展和科学进步,教育这一功能将愈发重要。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总人口2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7.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7.14%,其中藏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政府根据自治县的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教育教学的发展途径,逐步形成了符合本地区民族教育教学发展的民族教育模式。

一、自治县民族教育的起步阶段(1950—1956)

1950—1956年是民族地区小学教育顺利发展时期。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人民大众发展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建设事业”。当时天祝的藏语文教学基本只在寺院进行,以学习宗教经文为主,1952年,天祝初级师范创建,1953年秋季增设藏文师资培训班。招收学生41人,为少数民族学习民族语文培养教师。1953年起,全县各普通完小均加授藏文课程,并在抓喜秀龙滩成立藏文初小一所,在科拉完小增设了藏文班。为民族学校设置课本补助费、修缮费和贫困学生助学金,鼓励和帮助少数民族子女入学,在全县干部职工中掀起学藏文说藏话的热潮。1956年在县城所在地新建了1所藏文完小——安远第二小学,在全县范围内招收了2个班,共60名学生,学校学制为6年,后改为7年。这一时期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速度较快,小学和初中等学校教育等各方面得到长足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建设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二、自治县民族教育的发展阶段(1957—2001)

这一阶段的初期,民族教育发展相对迟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师范藏文班于1979年恢复招生,1980年底开始陆续恢复和重新开设藏语文教学的学校达29所,其中,藏文小学8所,加授藏语文的学校21所。当年从社会上招收藏语文教师30名,县文教局制订了藏文学校教学计划,1981年新建了民族中学,秋季开始招生,到1983年,民族中学教职工29名,其中,少数民族教职工28名,藏语文教师4名,在校学生146人,全部是少数民族,学生采取寄宿制管理。全县加授藏语文的学校初中有4所,小学20所,1985年县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县藏语文教学工作座谈会,邀请西北民族学院学者和武威地区民委领导参加。通过充分讨论,形成了藏语文教学工作座谈纪要,合理安排和制订了双语教学计划和巩固提高措施。

1987年,国家拨款20万元,县上发动群众集资3.28万元,新建多隆、土塔、柏林和西大滩4所寄宿制学校,开设藏语文的中小学共43所,学习藏语文的中小学生达3844人,从事藏语文教学的专任教师121人,初步形成了有村学、寄宿制小学、民族中学、民族师范的藏语文教学体系。到1988年底,牧区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85年前的50%提高到80%以上,寄宿制学校学生巩固率为98%,毕业率为92%。自1977年高等院校恢复招生以来至1988年,全县共有332名少数民族考生考入大专院校,382人考入中专。

为了加速培养高一级的少数民族建设人才,1981年以来,中央民院附中、兰州一中、武威一中民族班先后在天祝招收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140名,并进行重点培养。这批学生中的80%以上考入了各类高等院校。1986年县委、县政府印发《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意见》的通知,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并且免费提供藏文类课本。1987年,县民族中学首届45名高中毕业生中,有21人考入大专院校,5人被甘南玛曲县招聘为教师。到1988年底,全县有45所小学、2所中学、1所师范开设或加授藏语文课,学习藏语文的中小学生达3900余人,从事藏语文教学的专任教师148名。

1989年,根据县情,相关部门制定《藏语口语教学计划》,天祝民族师范藏文班的学制由3年改为4年。全县有牧区寄宿制学校11所。1990年秋季,天师附小藏文班开始招生,县教委成立了华锐藏语口语教材编写领导小组和编写小组,开始编写华锐藏语口语教材。同年双语初中、高中开始实行毕业会考制度。1993年,县上召开了双语教学研讨会,总结了藏文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和双语教育、寄宿制学校管理经验,明确了民族教育的方针、任务。1994年完成了小学、初中20册藏语口语教材的编写,经全国藏文教村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省委批准,正式在全县双语学校使用。1995年举办了为期15天的“甘省双语教师培训班”,邀请多识教授、马进武教授和国家民族出版社孔宪岳编审分别做了专题讲座。1996年4月,甘肃省政府召开全省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通知》,确定了“采取特殊措施扶持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促使民族教育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3]。1997年有计划地选送双语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创建了红疙瘩、芨芨滩、南泥沟、天师附小等双语教学特色显著的窗口学校。民族中学开始从高一年级起加授英语课,1998年召开了由57名双语教师代表参加的“藏语文低年级拼音教学观摩研讨会”,民族中学初中部扩招了一个加授汉语文班级。

2000年,在总结高中阶段加授英语课经验基础上,民族中学初中也开设了英语课。全县共有开设藏语文的学校54所,占学校总数的16.8%。学习藏汉双语的学生2900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6.7%。其中,小学生1760人,中学生913人,中师生127人,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任教师216人,占全县教师总数的60.9%,其中藏语理科专任教师14人。小学三科,初中六科及格率分别由1996年的9.1%、48.2%提高到了2000年的28.4%和48.7%。

在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指导下,甘肃省委和省政府积极落实中央的民族教育会议精神,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的改善、教材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农牧民群众的学生入学率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2003年起,高考录取率每年达到95%以上,2005年高考本科录取率首次突破50%[4],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双语教育得到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双语教育体系,真正进入了双语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双语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自治县民族教育的繁荣阶段(2002—2019年)

2002年7月2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的会议主题是西部开发与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正确处理使用少数民族语文授课和汉语文教学的关系,在民族中小学逐步形成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教学的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应开设一门外语课;要积极创造一切条件,在使用民族语授课的民族中小学逐步从小学一年级开设汉语课程[5]。2005年,全县双语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整体向藏汉英“三语”教学过渡。全县中小学初始年级藏语文开始实施新课程,县教育局邀请五协办、青海民文教材编译中心、西北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专家教授对我县90名双语骨干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新理念培训。民族中学建立起中学藏语文教学资源中心——中国藏族中学网,推进了民族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经过学校布局调整,全县共有双语学校44所,占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19.4%,学习双语的学生2662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6.7%,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任教师211名。积极稳妥地做好了民考民与普通高考接轨过渡期间的各项衔接工作,民文类考生高考录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93%。通过项目资助,先后共有54名优秀双语生被选送到西北民族大学和青海师范大学学习藏汉英课程,为双语教育储备了生力军。

2006年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将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应用到双语教育当中。借助“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等,通过配备、自购等方式,在双语学校共建起计算机教室11个,电教室44个,配备计算机292台,卫星收视教室33个,配备藏汉文字处理软件100多套。通过整合教育资源,采取集中办学、资源共享的办学方式,先后调整5所农村初中的双语学生集中到民族中学就读,调整了19所双语村校和小学集中合并办学,缓解了学校运转不足和资源浪费的问题。

2008年开设双语教学的学校共30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中等民族师范学校1所,完全小学26所,教学点2个,双语学校在校学生7423名。有牧区寄宿制双语完全小学18所,学习双语的学生1900名,占全县学生总数的6.84%,占少数民族学生的14.34%。2009年8月,县委、县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从政策倾斜、经费投入、学生资助、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了有力保障

2010年,为加强入学率和巩固率,提高学生学习藏语文的积极性和稳定性,相继在县幼儿园和城关小学现行试点开设了藏语口语活动课和选修课,赢得了当地少数民族家长和学生的赞同。制定了《天祝县教育局民族教育发展规划》和《天祝县教育局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规划》。选派4名双语教师分别到青海师大和青海民大进修藏物理,藏化学、藏历史、藏地理。2011年,双语教育更加规范。县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教育教学工作考核办法》,把双语教育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体系。县教育局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学习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通知》,在幼儿园、城关小学及少数民族学生达到50%以上的中小学逐步开设藏语口语选修课及兴趣活动。

截至2019年,自治县有17所采用二类(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为主)双语教学模式,70个教学班,其中小学16所,完全中学1所;专任教师136人,其中藏语授课教师74人;现有在校学生929人,其中,小学402人,初中280人,高中247人。雙语寄宿制学校14所,寄宿生501人。当年民语类毕业生高考录取率达到92%,本科以上录取率达到57%。

四、结语

新中国成立前,天祝藏族自治县藏语文教学基本上只在寺院教授,以学习宗教经文为主,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地方政府根据自治县的实际情况和自治县的有关规定,优先考虑民族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发展,不断落实民族教育工作和民族教育政策,加强教育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力培养教师,改善教学条件,逐年提高升学率。民族教育的发展,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尤其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苏德. 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2] 靳希斌. 教育经济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傅九大. 甘肃教育史[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4] 《天祝藏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天祝藏族自治县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5] 哈经雄,藤星. 民族教育学通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淳洁)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建国70年甘肃藏区双语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9ZD004)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傅千吉(1962—),男,教育学博士后, 西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民族学。

猜你喜欢
民族教育发展历程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民族教育的多元文化特征与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发展民族教育现状及解决新措施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