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贝岭镇米贝村泥石流灾害成因与防治措施

2021-12-20 09:29邱宇
西部资源 2021年3期
关键词:泥石流防治措施灾害

邱宇

摘要:对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5#、6#沟泥石流详细勘查,通过大量的测绘、勘探、试验以及野外调查工作,分析泥石流物源分布和特征,针对相应的泥石流形成的各项地形以及地貌条件和水文条件等,分析泥石流易发程度以及相应的成因机制,并提出一定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自然地理;灾害;防治措施

近年来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危害变得更加突出,人民群众和当地政府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了较大干扰,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针对贝岭镇米贝村泥石流灾害成因与防治措施进行相关的分析。

1.自然地理

1.1地理交通位置

广东省河源市贝岭镇米贝村6#泥石流沟位于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西侧,与米贝村村委会直线距离约430m,泥石流沟位于米贝河右岸,沟口垂直汇入米贝河。广东省河源市贝岭镇米贝村5#泥石流位于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委会正对面,相隔约200m,沟口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8’20.63",北纬24°38’45.65"X158县道从泥石流堆积区穿过,沿线与多条村道相连,道路交通较为便利,有利于勘查、施工车辆通行。

1.2水文

龙川县地表水分属东江、韩江两大水系。据东江龙川水文站资料,近二十年1998年~2017年东江最高水位出现在2006年7月27日,为70.72m(珠江基面),最低水位为64.05m(2009年12月5日);东江流域面积2260km2,其中的支流主要有沙洲水、流田水、黄麻水、小庙水安远水等。韩江源于广东紫金县白山岽,穿山南下在汕头附近注入南海,全长大约为410km;流域面积大约为829km2,支流主要有田心水、洋田水、谷前水、洋贝河等。

勘查区内米贝河属于东江二级支流,呈北东—南西流向,河道宽约6m,水面宽约2m~3m,深0.2m~0.3m,勘查区整体标高高于溪流所处沟谷,溪流对诱发勘查区地质灾害影响小。米贝村6#泥石流沟属于米贝河支沟,沟内有季节性流水,流量小,主要源于大气降水。

1.3泥石流危害对象

根据本次勘查统计,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泥石流上游沟道内还存在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在暴雨条件下坡体发生坡体表面冲蚀及整体滑塌失稳可能性极大,产生的松散物源与沟谷具有的水动力条件为泥石流的再次发生提供了充分必要条件。此外,整个泥石流沟尚无防治工程,泥石流的发生必然造成极大的危害,危害对象主要为沟口两侧居民以及耕地。

2.泥石流地质灾害特征

2.1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5#泥石流沟是米贝河右岸的一条季节性冲沟,5#泥石流沟汇入米贝河的交汇处为沟口。米贝村5#泥石流主沟全长0.46km,总流域面积约为0.075km2,海拔高程为272m~419m,纵坡降为319.6‰。米贝村5#泥石流沟流域为低山丘陵地貌,由主沟和一条支沟组成,沟谷形态以“U”“V”型相结合,但以“U”型为主,两侧斜坡坡度较陡,一般在30°~70°。在此次泥石流灾害中,沟源发生较大面积的滑坡,滑坡物源和沟道物源冲出沟道形成泥石流灾害。

根据野外详细调查,发现该泥石流沟主沟和支沟形成的泥石流物源汇入主沟后堆积于米贝河沟口,该泥石流具有流通、堆积双重特征,因而按照沟谷各段具体功能及地下特征,将米贝村泥石流沟划分为流通堆积区、堆积区、形成区三个大区。

2.2物源条件

根据野外调查情况来看,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泥石流沟内物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于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堆积区,物源主要包括滑坡松散堆积物、沟道泥石流堆积物以及沟道内早期沉积物。在2019年6月强降雨发生后,沟道两侧发生的部分滑坡堆积于坡脚或者沟道内,形成松散堆积体,未转化为泥石流向下游运动,这类滑坡松散堆积物是主要物源部分;沟道内泥石流堆积物是本次泥石流在沿沟道运动过程中堆积而成,主要分布于主沟流通堆积区内,在支沟流通区内也残留少量部分物质,厚度约0.5m~1m;沟道内早期沉积物是本次泥石流发生前,沟道内流水冲刷堆积而成,其位于泥石流堆积物下部,密实度较高,厚度相对较大,一般为2m~3m,局部可能更高。

2.3水源条件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5#泥石流沟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调查中没有发现其他固定水源,整个泥石流流域汇水面积约0.075km2,两岸边坡均较陡峭,泥石流形成区呈漏斗状,有利于降雨过程中地表水的汇集,进而形成泥石流,因此泥石流发生于雨季(2019年6月)。降雨后,风化基岩内裂隙水位升高,在雨季之后通常存在雨水渗出相应的补给地表水,流量相对较小,由此可见,暴雨是诱发泥石流的关键因素。

3.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发育过程

3.1诱发因素

①极端降雨条件

降雨往往是泥石流发生的关键的动力因素,依据相应的多年气象资料表示,通常当地5月~10月为整个一年当中的雨季,其中的降雨量往往占全年雨量的80%左右,加之地形影响,整个流域内具有良好的汇水条件,在极端降雨气候条件下,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地表水流,同时下渗使浅表层覆盖物、全强风化层饱和,润滑、软化岩土体,使岩土体力学性质弱化,降低边坡稳定性,进而发生一定的滑坡,从而不断地形成泥石流;同时,河道两岸和海峡两岸早期松散沉积物被沖走,松散固体物质开始参与运动,形成泥石流。因此,这种集中降雨和局地强降雨是诱发泥石流的主要因素。

②丰富的物源

区内坡体表层第四系覆盖物厚度较薄,下伏较厚的全强风化层,并且其中的界面坡度相对而言较大,可以不断地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一定的物源;此外,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刮铲沿线松散堆积物,进一步补充泥石流固体物质,提升泥石流规模,增强破坏力。

③适宜的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泥石流沟特征的研究,发现泥石流形成区坡度较大。坡度一般大于40°,局部可达60°或接近直立。在极端降雨条件下,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地表。集水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强大的水动力来源,也为泥石流运动提供了持续的势能。

综上所述,上述几个方面是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北岭镇米北村5号泥石流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各种因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这些因素和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当暴雨来临时,可能会发生另一场灾难性的泥石流。

3.2泥石流形成过程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泥石流沟具备地形条件、物源条件,在极端降雨条件下,浅表层覆盖物沿基覆界面或者全强风化层内发生滑动,地形条件是其在形成区短时间形成大量地表水流,携带滑动后的松散堆积物沿沟道向下运动,并刮铲、携带沟道内原有物质,补充泥石流物质量,最终形成一定规模的泥石流。

该泥石流沟道短,总长度不足300m,沟源区地形狭小,纵坡降较大,至沟道中段地形变缓,且沟谷加宽,至沟口处沟道再次变窄,并在存在流水下切侵蚀形成的陡坎,高约2m。在这种地形条件下,滑坡形成后,在较大的纵坡降、地表汇水下形成泥石流,运动速率快,运动至沟道中段,随着地形变缓、变宽,加之携带的乔木、竹子也对泥石流减速起到一定作用,速率降低,泥石流物质逐渐沉积下来,泥石流破坏能力减弱。此时,大量水流携带细粒物质沿原沟道继续向前运动,直至汇入米贝河。

4.米贝村泥石流沟防治方案建议

通过现场勘查,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泥石流区域在相应的暴雨状况下可能会再次发生泥石流,可能是中等。在暴雨及持续性降雨情况下,泥石流灾害当中的松散物质可能再次发生,形成一定的泥石流灾害。当前泥石流沟内没有防治工程,再次发生泥石流灾害将对沟口两侧居民造成威胁。因此,急需对该泥石流灾害进行工程治理。

结合该泥石流的形成特点、地形地貌、物源特征及威胁破坏特征,从保障威胁区域内居民人身财产安全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如下防治工程措施建议:

方案总体思路:拦挡坝+排导槽

(1)拦挡坝2级

依据相应的泥石流灾害以及其中的特征和当中的物源分布,在相应的近沟口、沟道中段分别修筑挡坝。拦挡坝对泥石流起到削峰减流的作用,从而可以不断地降低相应的泥石流容重,同时能够调节一定的泥石流洪峰流量,进而可以不断地减轻下游当中的排导泥沙的各项压力;同时,多级拦挡坝能够整体起到消能作用,减缓泥石流流速,降低泥石流破坏能力。

(2)沟口排导槽

恢复泥石流沟道,清除沟内松散堆积物,在拦挡坝至河道段设排导槽,排导槽在现有水沟的基础上扩宽、加深,从而能够不断地满足相应情况下的泥石流过流断面,保证洪水水流通畅。

5.结论

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尊重科学的原则,从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发展趋势出发,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综合预防。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管理制度、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各地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能力,让群众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提高防灾意识,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在泥石流得到有效治理前,严禁当地在斜坡建房,严禁大面积破坏流域内植被,防止沟道两侧边坡发生失稳破坏,防止泥石流固体物源量的进一步增加。

参考文献:

[1]黄润秋.面向21世纪地质环境管理及地质灾害评价的信息技术[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1, 18(3):30-34.

[2]卢江,董宏戈,王哲,等.分形理论及其在绵阳市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14, 40(34):66-68.

[3]刘芳芳,邹继兴.地质灾害评估的内容方法及发展趋势[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2006, 11(28):126-129.

[4]羅年山.浅析丹巴县泥石流灾害诱因及风险防范[J].西部资源, 2020(02):94-96.

[5]赵青.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西部资源, 2019(01): 103-104.

猜你喜欢
泥石流防治措施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机械班长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