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优化

2021-12-20 18:52王晓天
公关世界 2021年21期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互联网

摘要:在如今所处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已经随处可见,其与教育事业的融合发展也越来越深入。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美术学专业积极创新教学工作,转变工作思路,革新工作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交流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增加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来构建完善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仅仅教导学生美术学知识,更引导学生探究蕴含在美术领域中的德育和美育元素,为社会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人才。本文首先对“互联网+”时代、课程思政等进行概念性说明,其次探索在“互联网+”时代中,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策略,希望阐述能有帮助。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引言: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已经越来越深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能够利用互联网来搜索教学资源,能够拓展第二课堂,能够探索新媒体视域下现代主义绘画发展过程中的审美转变,不仅能教导学生美术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美术应具备的审美意识,挖掘美术领域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拓展教育的宽度,培养出更加优异的人才。

一、“互联网+”、课程思政等简单说明

1.“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是人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东西,“互联网+”则指的是利用互联网来达成某一目的的特定内涵词汇,这里指的是“互联网+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可以更快速地找到所需资源,可以利用微信等即时性通讯软件增加了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

2.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概念,是从“思政课程”发展转变成的“课程思政”。原本思政教育存在于思政课程以及辅导员教学管理中,而随着教育机制的革新,则提倡在所有课程中都要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渗透讲解,多课程、多教师构成“大思政”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宗旨。

课程思政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在互联网时代下,复杂而多元的互联网世界对学生的冲击很大,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衍生产品如手游、网络文学、小视频等越来越多,占据学生的课余时间,创作者为了博风头、博出彩,逐渐没有下限,以丑为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提前消费、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意识形态随着互联网广泛传播,对学生的三观冲击很大,就愈发需要思政教育来教育,劝导学生,避免受到互联网世界太多影响。美术专业教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需要发挥积极作用才行[1]。

二、“互联网+”时代下,美术学专业构建课程思政的策略

1.专业教师转变观念,提升自我素养

只有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学素养,充分了解互联网,充分了解到互联网对思政教学的影响,才能更好地构建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具体来说,首先,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师需要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怀有高度课程思政意识,敢于创新,积极探索;其次,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师需要系统学习思政知识、德育知识、美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明确政治立场,明确三观价值;最后,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师需要加强应用互联网的能力,对互联网及衍生产品中的重点现象加深了解,加强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加强利用互联网交流的能力,加强信息素养和网络操作技能。

2.善用“互联网+”力量,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师需要善于挖掘美术学教育中的思政元素,美术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数代发展,中西方美术文化有着较大差异,慢慢凝练出较为广博的美术文化,可以挖掘美术文化方面的思政元素,给学生讲解美术发展历史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衍生的美术文化,给学生讲解其中蕴含的美。比如绘画的造型语言、色彩、版画艺术、中华传统绘画文化、东西方绘画差异等各方面。例如在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徐悲鸿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画幅右侧有题词:“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企予望之。悲鸿时客槟城。”[2];例如毕加索绘制《格尔尼卡》的背景故事,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时逢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格尔尼卡,悲愤的毕加索以此来绘画,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抗议和死伤人们的哀悼;例如“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3],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评价他们注重笔墨,集古大成,自出机杼的优点,也评价他们复古保守思想和宗派门户之见,也具有思政元素,可引导学生用辩证法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物。总而言之,美术学专业是艺术类课程,蕴含在美术学中的思政元素虽然较少,但也有可挖掘之处,需要教师善于挖掘。

利用好“互联网+”的力量,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校与校之间的鸿沟,让教育从零散走向集成,通过网络整合以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美术学专业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不错的应用点,也将自己的想法共享,从而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3.教师引领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精气神”

优秀的绘画作品往往蕴含着画家丰富的个人情感,绘画作品外在表现是一方面,内在画家思想情感又是一方面,且是更加重要的方面,画家在实践创作中会运用一定技巧以增强绘画作品表现力,随之融入自身的情感和绘画理念,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美术作品,可以说美术作品蕴含有画家极强的个人风格、个人艺术理解、个人情调,个人价值观。因此,选取优秀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教学,教师将审美知识穿插其中,引领学生在无形中逐渐感受艺术美,从而在美术学习过程当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审美能力,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美。例如吴镇“双桧平远图”[4],用遒劲有力的笔触来绘画顶天立地的桧树,也是在表现画家志向高洁、气志遇难而奋发的精神面貌;例如梵高的《向日葵》,在绘画时是纯净的黄色调来表达自我,更狂放地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高洁追求;例如徐悲鸿的马,他笔下的马千姿百态,笔触刚劲有力,满含激情,将个人想法和个人思想寓于笔墨间,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例如齐白石的虾,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也反映齐白石生动童心、与世无争的个人意志。教师引领学生体会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精气神,进行更加深入的解析,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思想。

4.利用互联网,拓展第二课堂

“互联网+”教育也是开放线上教育,也是线上线下混合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教师可以拓展第二课堂,建立和学生的课外联系,例如微信群、班级微博等,推送有益的美术作品或现象,引发学生讨论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思辨、探讨的过程中逐渐成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美术学专业积极创新,应用课程思政理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可以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发,可以依托于互联网进行思政拓展性教学,进而更加细致、更加深入地发掘蕴含在美术领域中的思政元素,拓展教育的宽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思想。 PR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省级青年资助专项)“‘互联网+’时代高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XJK21QGD00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向敏."互联网+"环境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范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9,000(011):133-135.

[2]顾明明.高校美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理性思考研究[J].戏剧之家,2019,315(15):155-156.

[3]夏蕾.思政与高校美术史论专业课程的结合[J].艺术家,2020(3):51-51.

[4]文鹏.高校美术专业课程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方向與策略研究——以艺术实践与考察课程教学为例[J].艺术教育,2020(8).

(作者简介:王晓天,硕士,湖南城市学院,讲师,美术学油画方向)(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
e时代
e时代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e时代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