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彩画艺术探微

2021-12-22 02:54陈震宇
流行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彩画时期图案

陈震宇

Chen Zhenyu

上海大学 上海 200040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40

彩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表现了古代人们的高超的艺术成就和美学倾向,蕴含了人们的伦理道德思想和封建等级秩序,彩画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对后来的人们研究建筑艺术和时代特征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一、传统建筑彩画的起源和发展

远古时期并没有建筑彩画的概念,当时的建筑色彩来源于建材的原始色,并没有多少的人为加工,那时的色彩仍是一种无意识的装饰,早期记载的“茅茨土阶”就属于这一类。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尤其是在制陶、冶炼和纺织等生产中,人们意识到添加矿物和植物的颜料可以使得色彩变得鲜艳,并将其中某些用于建筑的装饰,由此产生了后来的建筑色彩。考古发现,早在龙山文化 时期就已经广泛使用了白灰抹面,使得建筑更加清明、光亮。

早期的建筑彩画是为了保护木构件,从而达到防潮、防腐的目的,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以及封建制度的萌芽,建筑彩画被注入了更多的内涵,形式和色彩也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保护性到后来的装饰性以及阶级性,从最初的建筑学上升到艺术美学。

从建筑学角度看,彩画的作用主要是保护木构件;受地域和气候因素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大多以木头为材料,轻巧易获取,但其易受腐蚀和易被虫蛀的特性使得人们不得不采取保护性手段,而彩画就是很重要的一种保护手段。

从阶级性来讲,彩画不单单是建筑的装饰,它同样也是封建社会等级的延伸,不同阶级所使用的彩画皆有要求,明清时期尤为如此。彩画所使用的颜色、图案、材料都体现了主人的社会地位,是封建时期阶级的象征。

从美学角度看,彩画起着美化建筑的作用,丰富的图案和色彩,多样的形式,为建筑本身增添了不一样的美感,使得传统木构架建筑更加炫彩,表现了中华民族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审美倾向。

此外彩画有着精神寄托的作用,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起着驱魔辟邪、招福报平安的作用,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中国古代彩画的发展

(一)宋以前的建筑彩画发展

早在春秋时期,就对彩画有了明确的记载,如《论语》中所描述的“山节藻棁” 就是早期的建筑彩画,其次还有《鲁传》中所记载鲁庄公“丹楹”“刻桷” 等都有例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阶级对彩画注入更多的含义,彩画开始表现出阶级秩序,春秋时期的礼制就有要求:“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 ,规定了只有天子可以使用红色。在汉代,同样如此,皇帝的宫殿的柱、墙、台基等都要涂为红色;虽然到了后来,黄色的等级开始上升,红色退居于黄色之后,但其仍然是等级最高的颜色之一,我们所谓的“朱门”(指富贵人家)以及历代宫殿在墙体上粉刷土朱色都可以表现这样的传统,到了清代依然被沿袭。

周朝曾规定了五种正色,分别是:青、红、黄、黑和白,到了汉代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明,将几种颜色进行对比或是以穿插的形式,从而获得了新的色彩形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颜料和技巧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技术上发明了“晕”的手法,即将一种颜色由深到浅(退晕)或是由浅到深(对晕)的做法,这种手法使得颜色产生了更多的变化;在彩画的内容上,南北朝时期也有新的突破,随着佛教的传入以及社会的动荡,越来越多的达官贵人开始信仰佛教,大规模地建造寺院,舍宅为寺开始成为一种潮流,由此彩画也开始进入寺庙建筑,题材方面以莲花、飞天为主,冬忍草等植物也开始兴起,对后来的彩画题材有了很大的扩充。

到了唐朝,社会生产力达到新的高峰,彩画的发展获得了极大的成就。唐代在继承南北朝时期的“晕”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发展,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叠晕”,在内容上,几何图形和植物花瓣逐渐增多,色调也开始由传统官式的红,逐步转向了青、绿,这些变化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接下来宋辽金的彩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宋辽金时期的建筑彩画发展

在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无论是建筑技术还是艺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形成了规范化和统一化,并于北宋绍圣四年编纂了《营造法式》,而这也是建筑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营造法式》中对彩画的调色、取色、类别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可分为:五彩便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装、解绿装等九种共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五彩便装,是宋代建筑彩画中最为华丽的一种,青、绿、朱为主色,以青绿色或朱色的叠晕为外缘,里面画彩色花用以装饰,以朱色或青绿色衬底,富丽堂皇。这种华丽的彩画传承自唐代,大多用于宫殿、庙宇等主要建筑中。

第二类碾玉装以及青绿叠晕棱间装,二者以青、绿为主,前者用青绿叠晕为外圈,圈内则以深青淡绿的花为主,后者只使用青绿叠晕而不用花纹。这两者大多运用于住宅和园林之中,或是宫殿中较为次要的建筑,对后来明清的彩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类则是解绿装、解绿结华装和杂间装彩画等,这类彩画等级相对较低,形式较多没有统一的规律,设色五花八门,其后的清代的海曼苏画与这类彩画就很相像。如营造法式中的“七朱八白”就是丹粉涂刷的一种,用于次要的房屋中,是彩画中等级最低的一种。

(三)明清时期的建筑彩画发展

明清时期的彩画主要分为三种: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和玺彩画等级最高,仅用于宫廷、坛庙等的主殿、门、堂,故也被称为宫廷彩画。旋子彩画在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运用范围也更广泛,如宫廷、坛庙的次要建筑,或是官式建筑。苏式彩画等级最低,往往用于住宅和园林中,故又被称作园林彩画。

和玺彩画作为等级最高的彩画,在故宫三大殿和天坛祈年殿上都有出现;颜色以金、青为主,图案以龙凤为主题,由箍头、藻头和枋心组成,枋心位于梁枋的中间,面积大概占二分之一。在箍头处有盒子内画坐龙,藻头处则是降龙和齿形廓线(形状像Σ,如图1所示),这也是和玺彩画极易识别的一个标志;枋心则使用行龙如二龙戏珠的图案。

图1 和玺彩画(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旋子彩画又称为学子、武功圈,其名字来源于其图案,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类似卷涡的花瓣图案,也就是旋子(如图2所示),旋子彩画的名称由此而来。旋子彩画的构图形式主要分为三种:构思绕、喜相逢和一整而破。旋子彩画以一整而破为基础,当梁枋较短时,旋子与旋子相重叠则成为勾丝绕,略短于一整而破的称作喜相逢。箍头内仍然使用盒子,但其内不绘龙,以牡丹或是几何图案为主,藻头处则采用旋子的图案,枋心处大多绘制花卉、锦纹等,偶尔也可以绘制行龙。旋子彩画与和玺彩画的图案除了枋心处,其余皆有不同,颜色也不同于和玺彩画,以蓝红青为主,金为辅,又根据金的多少、图案和颜色的层次,又可以分为7种 ,这些都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图2 旋子彩画(图片来源:明清建筑彩画艺术研究)

与前面二者相比,苏式彩画无论是在色彩上或是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在内容上没有明确的要求,题材更加丰富多样,人物、山水和花鸟都可以作为题材,箍头处也不像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那样正式,多使用回纹、卍字,藻头处则为由如意演变来的卡子,枋心则被称为包袱,其上的图案被称为包袱画。色彩方面,苏式彩画色彩更加丰富,但基本不用金。苏式彩画的风格多变,内容多样的特点,使得其更加适用于居住建筑,坊间称苏式彩画从江南园林传至北京,而江南园林又数苏州园林最为有名,因此得名苏式彩画。

三、中国古代彩画对当代艺术研究的价值

彩画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其本身就有诸多价值,是古代艺术的集中体现。首先,彩画的主体建筑对于建筑考古学研究就有很大的价值,其次通过对彩画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艺术成就,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文背景;然后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彩画可以总结彩画的发展历程,对研究相关的学科有着启示作用。

图3 苏式彩画(图片来源:网络)

由于明清之前的建筑保存较少,相关的彩画资料也不全面,但从明清时期的彩画来看,可以体现出当时的高超的艺术水平。明清时期彩画手法规范,制作精良,尤其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尤为突出,在图案上以及色彩的搭配上,明朝继承了宋代的《营造法式》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创新。到了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更是将彩画分为了和玺、旋子和苏式三大类,图案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由此可见,不同时期的彩画都有其自己的时代特色,有着不一样的历史研究价值。彩画背后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时代 价值,有助于完善以保护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遗产理论体系。

结语

我国建筑彩画的发展非常久远,从远古时期时开始发明了白灰抹面,到了后来不同颜色的出现,以及技术的不断提升;到了宋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开始形成了体系化,明清在此基础上则发展到了巅峰。

建筑彩画艺术随着时间的发展展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从多角度、多方面展示建筑的艺术特色。随着当今时代越来越注重建筑的地方性,作为中国本土建筑艺术的建筑彩画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了解建筑彩画,有利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营造技艺,能够发掘传统的审美观念,了解过去的时代背景和人文风情。

梁思成先生曾亲身考察古建筑,对彩画等进行了深入地测绘,对建筑真实性的还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作为后来的我们应该追寻前辈的脚步,保护传统彩画艺术,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

注释:

1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新时期晚期的文化遗址,年代距今4000年前

2 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

3 丹楹即红柱,刻桷即刻椽

4 出自《春秋谷梁传注疏》

5 七种分别为: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黑。

猜你喜欢
彩画时期图案
清代时期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清早期 午门西番草三宝珠彩画
赵丹娜作 岩彩画《忘却》
清 碧云寺菩萨殿天花彩画
中国岩彩画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