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广助力吉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
——以吉林省图书馆民族文化创意空间建设为视角

2021-12-22 08:42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吉林省少数民族文献

马 铭

(吉林省图书馆,吉林长春130028)

吉林省是多民族边疆省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是随着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渐融合、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巨大进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传统习俗逐渐被年轻人摒弃、传统手艺被工业品代替而逐渐失传。为此我们做了许多努力,如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等,但仍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阵地,担负着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

一、吉林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概况

吉林省少数民族人口数达218.57 万人,排名全国第9 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2%,排在全国第11 位。吉林省人口数排名前五位的少数民族是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1]

吉林省的朝鲜族人口118.3 万人,占全国该族人口的61.5%。朝鲜族是外来的跨境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节庆团聚、喜事婚嫁时处处可见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长鼓舞、荡秋千、辣白菜、狗肉冷面等特色民族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满族历史文化发展久远,可溯源到7000 年以前,吉林省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2]满族以契丹大字和汉字融合形成的女真大字为最初的官方语言文字,以萨满教为宗教信仰。莽势舞、吉祥剪纸、骑射、旗装、花盆底鞋和满汉全席等都是满族文化特色的体现。蒙古族的语言和文字独特,其中包括四种方言,先民信奉萨满教、喇嘛教。蒙古族的图腾文化颇具特色,那达慕大会是最重大的传统节日,蒙古包是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建筑形式。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吉林省的锡伯族与汉族没有差异;锡伯族的“西迁节”为了纪念西迁伊犁地区屯垦戍边的先祖,节日当天要穿盛装欢聚在一起。回族的通用语为汉语,在宗教活动中保留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信仰伊斯兰教,聚居地建有清真寺,开斋节这天去清真寺做礼拜,去墓地缅怀祖先;在饮食方面严格禁食一些食物,目前清真饮食遍及全国。

吉林省非常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在各市州设立了53个少数民族文化体育传承基地,如民族文化馆、艺术馆等;积极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创新,多次举办大型的文体活动,如吉林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吉林省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朝鲜族农乐舞、长白山满族剪纸被列入联合国非遗项目,前郭马头琴、汪清象帽舞、龙井伽倻琴、图们长鼓舞等少数民族非遗项目表演都曾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3]

二、国内公共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阅读推广活动的启示

(一)多种馆藏资源相结合的阅读推广载体

通过对国内公共图书馆的调查研究,自治区的图书馆在少数民族馆藏资源方面表现突出,体现在纸质文献、数字资源、少数民族数据库、视听设备、VR 设备等多种馆藏资源相结合的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载体上。如新疆图书馆建成了以新疆少数民族文献、地方文献和古籍为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现有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等多语种文字文献245 万余册,数字资源总量100TB。云南省图书馆建有“云南独有少数民族多媒体资源库”,包括傣族、白族、纳西族等十多个云南少数民族专题资源。青海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中心现收藏青海文献3万余册,其中少数民族文献3000余册,青海视听资料1454种。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地方民族文献阅览室设VR体验区和影音体验区,可以提供多类型文献的服务。黑龙江省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2400余种,建有“神奇鄂伦春”等专题数据库。

(二)重视面向青少年群体的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

青少年阅读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提升阅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4]西藏图书馆的“阿佳讲故事”活动,采用汉、藏双语模式开展活动,每期都有面向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藏语故事;内蒙古图书馆的蒙文图书少儿阅览室内配有蒙古包和勒勒车,让小读者在阅读中体验蒙古族传统风俗文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少儿馆实施“少儿图书银行”工程和儿童品格培养系列绘本故事会活动,在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少年儿童阅读习惯养成、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品牌化建设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随着5 月10 日被设为“中国品牌日”,阅读推广的品牌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品牌的开发、宣传、管理等过程,围绕阅读推广的目标进行实施,在读者中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品牌化建设进程如火如荼,黑龙江省图书馆的“龙江文脉”和“龙江讲坛”等品牌的成功创立,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新疆图书馆打造的“昆仑讲坛”和“昆仑尼山书院”,以经典诵读、国学讲座等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广西图书馆的“壮族三月三”品牌活动,每年以不同的活动形式和丰富的活动内容,宣传壮族传统节日;“八桂讲坛”对于民族服饰、民族美食、少数民族村寨等旅游胜地的介绍,加强了与少数民族读者的联系,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三、基于民族文化创意空间的阅读推广体系建设

(一)导向型少数民族文化文献阅览专架建设

吉林省图书馆现有馆藏地方文献3 万余册,馆藏朝文图书2600余册。按照人口数量排名前五的少数民族名称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结果如表1 所示,朝鲜族地方文献数量和占比均排第1位,其次是满族;锡伯族文献数量较少,这与民族发展特点有关,长期以来吉林地区的锡伯族人民基本与汉族没有区别,民族特色不明显,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存在很大的不足。

表1 文献数量表

地方文献阅览室拥有大量民族发展史志史料、反映民族风俗文化的特色文献。如《北方民族论丛》系列图书,从民族发展、语言文字、宗教艺术、风俗文化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女真族、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省内少数民族;还有《朝鲜族文学优秀作品选》《马背诗风》等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萨满剪纸考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画集丛刊·吉林》等少数民族手工艺术文献、《吉林回族》《冰湖腾鱼·查干湖最后的渔猎部落》等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文献。

发挥吉林省图书馆的中心作用,联合县市馆深入统计、挖掘纸质文献,编订“吉林省民族文化文献目录”,实现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同时以按需求采购或接受捐赠等方式收集更多的省内少数民族文献、视听资料、口述史料等,以补充民族文献的不足。在地方文献阅览室建设少数民族文献阅览专架,按民族分为不同的板块和专题,用指示牌和展板等工具详细标注。与多媒体展示区提供的文献检索和资源浏览互为补充,提供吉林省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多维度展示,为专题阅读推广夯实基础。

(二)共享型少数民族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

通过对“吉林省少数民族文化”关键词的检索,查询到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网站设置了“专题专栏”,但是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栏目。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长白神韵”专栏中“民俗民风”有20 项内容,其中包含少数民族文化相关内容,如蒙古族家庭沿袭、朝鲜族婚礼、满族祭祀等,均为2008年8 月20 日发布,此后再无更新;“文化非遗”链接到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有相关少数民族非遗的介绍。吉林省图书馆现有外购数据库39 个,其中“吉林及东北地区地方历史文献数字平台”可在局域网登录,获取吉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中国知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中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科技、节日等的介绍。自建数据库17 个,其中3 个少数民族文化数据库:“打牲乌拉数据库”“萨满文化数据库”“中国朝鲜族专题数据库”,以“中国朝鲜族专题数据库”内容最为详实,是集文字、表格、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数据库。

因此,以省馆为主导,整合全省的民族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积极推进吉林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库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从读者的阅读模式转变来看,图书馆馆藏电子文献和数据库更具低碳、共享的服务优势。合理运用大数据网络搭建少数民族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是阅读推广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三)复合型阅读推广人才的培养和团队建设

通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吉林省图书馆社教部与少儿部的阅读推广活动品牌化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2020 年借阅部设立了阅读指导岗,在一对一为读者提供私人服务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深得读者喜爱的阅读推广活动,2021 年报刊部和历史文献部也立足部门业务开展了相应的阅读推广活动。近两年,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由社教部牵头组织各部门共同开展活动,从方案制定、活动筹备到具体实施全过程,均有严格的审核流程,保证了活动的质量。随着部门结构的逐步调整,未来或可成立专门的阅读推广部门,统筹全馆的阅读推广工作。

阅读推广人才的培养对于开展阅读推广工作至关重要,甚至会直接影响活动开展的效果。专业的理论学习和广泛的案例实践是培养复合型阅读推广人才的必要手段,对阅读推广人才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阅读素养、服务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培训,按照个人的能力优势和专长进行任务分工,协调统筹,为读者提供更专业的活动和服务。

(四)开放型阅读推广模式和渠道建设

全民阅读工程推广以来,社会各界对阅读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阅读推广也不只是图书馆的独角戏,想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社会各界多方的支持和努力。首先,要争取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阅读推广活动一定要得到主管部门的支持和认可,从法律角度去保障、监管活动的开展,从协同角度去协调、统筹活动的运行。其次,加强与外部机构联合发展。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方面的主体优势,拓展阅读推广渠道,深化与上下游单位的合作,加强与媒体的联系,与少数民族文化单位合作,以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为载体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如甘孜藏族自治州图书馆与甘孜州广播电台合作的《书香甘孜,美文鉴赏》。[5]最后,在大数据和融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推广模式是阅读推广发展的必然要求。图书馆需要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同时探索科学合理的线上推广体系,并要以传统的线下推广经验为借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借助新媒体渠道进行大力推广,进一步提高民族文化特色阅读推广的水平。[6]

四、拓展吉林少数民族文化阅读推广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阅读推广助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根据对读者需求情况的调查显示,46%的读者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但比起纸质文献阅读更愿意参加体验式的互动。以吉林民族文化创意空间的文献专架、融媒体数字体验区为载体,开展形式新颖、覆盖面广泛的阅读推广活动非常重要。开展“阅读+活动进乡镇”的主题阅读推广活动,以省馆为中心,县市馆联动,在同一时间开展相同的活动,让读者走进图书馆,参与到阅读和活动中来。如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鉴赏沙龙、民族特色饰品DIY 等。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准备一些民族服饰供读者拍照留念,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让图书馆成为网红打卡地。

(二)阅读推广助力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通过近3 年到馆读者的数据统计显示,68%的读者到访地方文献阅览室是科研需求,其中有32%的读者查阅过少数民族相关文献。开展“阅读+科研讲座”的主题阅读推广活动,建设民族文化研讨空间以满足读者的科研需求。在提高少数民族文献利用率同时,也为专家学者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依据。另外可邀请专家学者为读者带来民族文化特色的讲座,同时对讲座进行线上直播,使得科研成果的受众面更为广泛。为了增加研讨空间的利用率,可邀请民间艺术家现场讲解民族特色艺术品的制作,研讨空间可作为创客空间向少数民族学生开放,特色的活动和优质的服务将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三)阅读推广助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旅游发展

吉林省内原有“一州三县”4 个民族自治地方和33 个民族乡,2000 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屯。2017 年6月12日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吉林省首批40个少数民族特色小镇,2020年7月16日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布了吉林省第二批6个少数民族特色小镇,35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7]

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形式,是“深耕文旅融合”的重要表现。[8]图书馆应当利用政策支持加强与第三方机构联合发展,如由吉林省乡村旅游协会发起成立的吉林省菜鸟旅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阅读+游览少数民族特色小镇”的主题阅读推广活动,参与活动的读者能以更优惠的价格获得“菜鸟游护照”,或者获得免费参观游览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机会。以阅读书友会、旅行与写作、摄影作品征集等活动为载体,让读者在传承省内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得到更多旅行优惠政策,同时促进吉林省村镇旅游事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

(四)阅读推广助力少数民族文创产品开发

随着少数民族村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游客数量和购买力不断增长,文创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成为热点。[9]据统计,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在旅游纪念品中所占的销售份额是相当可观的,深入挖掘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是文创产品开发的重中之重。通过开展“阅读+文创作品征集”的特色阅读推广活动,从自然风光、少数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为活动切入点,带领读者通过阅读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阅读寻找特色文化创意。同时对征集到的文创作品进行评选和展览,既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又为少数民族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强大的信息保障。

五、结语

公共图书馆作为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有责任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在文献收藏、空间建设、活动开展、服务人员专业程度等多方面考虑区域内少数民族读者的需求。少数民族文化创意空间的建设和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让少数民族读者更加重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又能让普通读者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历史。[10]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揭示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肯定少数民族文化价值、促进多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进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猜你喜欢
吉林省少数民族文献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登泰山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吉林省2019年秋冬季秸秆离田工作方案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