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越文化薪火传,一片匠心在玉壶
——评陈酿网络小说《传国功匠》

2021-12-22 22:09杨春燕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网络小说温州技艺

杨春燕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温州籍网络小说作家陈酿的小说《凤舞三生》《旷世烟火》立足于温州现实生活,展示温州的风土人情,建立起了极具文化特色的地缘世界。《传国功匠》是陈酿温州书写的转型之作,她将视角从坚韧聪慧的温州女性身上转移到温州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讲述文化遗产背后身怀绝技的民间工匠的故事,展现匠人们坚守华夏文明的伟大匠心。这部小说虽只有二十余万字,七十八章,却展示了丰富的匠艺技术,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近年来网络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如果说玄幻小说的作用是麻醉,那么现实题材小说的作用就是指引。”[1]2015年以后,国家大力倡导网络文学书写现实题材,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网络现实题材小说,如《大国重工》《网络英雄传》《浩荡》等。这些小说立足社会现实,展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读者在社会历史的观照下认识自我、认清现实。陈酿的《传国功匠》即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指引读者们关注逐渐被人遗忘的中华文化瑰宝,关注匠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创作困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现实题材创作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当下,《传国功匠》给了网络小说创作者们新的启示,现实题材作品除了写国家改革开放、大国崛起和经济腾飞,还可以深入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和匠人精神之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硬核书写

《传国功匠》以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书写对象,以工匠精神来体现温州百姓的性格特征,这在网络小说中是十分少见的。陈酿是温州籍作家,二十多年的记者经历让她对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匠人有深入了解,也使她下定决心写一部能够展现温州匠人伟大匠心和绝世匠艺的小说,《传国功匠》由此诞生。众所周知,温州自古就是“百工之乡”,汇集了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目前拥有“泰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术”“乐清细纹刻纸”“永嘉昆曲”“瑞安木活字印刷技艺”4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3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36项省级非遗项目以及769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小说并没有事无巨细地描写工匠技艺,而是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五大工匠——瓯瓷、瓯雕、瓯染、瓯绣、瓯戏,将他们集中到瓯地楠溪江畔的莲瑞村里,通过他们寻宝护宝的经历展现瓯地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匠心精神。

陈酿对匠艺技术十分熟稔,她不是简单地、泛泛而谈地呈现这些技艺,而是深入挖掘这些文化瑰宝的每一个制作细节,使得小说呈现出百科全书的质感。小说几乎每一章都有对瓯匠技艺细致而全面的描写。例如写到“瓯染”,作者从种靛、打靛说起,“家里的工人们把叶和梗全割下,梗截下留作种,叶和嫩茎倒进砖砌的缸内浸酿。三天三夜后,捞去渣,加入蛎灰使劲搅啊搅,再沉淀一个晚上,滗净上面的水,留下来的就是纯纯净净的漂亮的靛青了”[2]。介绍“瓯绣”,作者从用一百多种彩色丝线绣成的巨幅瓯绣《十二金钗图》写起,继而介绍齐针、切针、套针、接针、施针、滚针、断针等二十几种针法。说到“瓯瓷”,作者这样描述:“楠源常常把玩的牛形灯、褐彩碟、五联罐和仿花果形的碗、盘之类器物,造型特别活泼秀硕,但是纹饰却简单朴实,颜色上大量使用褐色装饰,大部分都是点彩、彩斑和条形彩绘。”[2]写到“瓯菜”,作者又会详述其做法及口感,文字简单朴实,却能勾得读者口舌生津。例如清明饼的做法:“用三分糙米加七分糯米蒸熟米饭,关键一点不是用艾叶,而是采摘田间地头一种叫做‘绵菜’的只有楠溪江沿岸才有的野菜,用绵菜揉进蒸熟的饭团中,放进石头捣臼捣得又糯又屉(口感细腻、粘性很强),待到绵菜完全和米团融合在一起,米团变得光滑细腻,绵菜的清香若隐若现,沁人心脾。”[2]又如八字素面:“用新麦打下来的面粉掺上恰到好处的盐,选一个阳光灿烂、东风拂面的好日子来做成细如发丝、洁白柔韧的素面。头天夜里和好面,第二天一大早经过开条、搓面、绕面、熟面、拉晒等几道工序,然后趁着好阳光和东风,把拉得细细的面条晒在阳光下,到了晚上,便能收获香喷喷的素面了。”[2]说到瓯雕三门时,着重介绍了木活字雕和海岛贝雕,其中木活字雕族谱的描写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只见他定了定神,闭目几秒后,稳稳拿起一个棠梨木做的模坯,用毛笔在上面反写了一个‘楠’字,对着这个‘楠’字吹了几口气,很快,木模上的墨汁便干了。于是,一把刻刀稳稳拿在手中,一时间,只见他左手不停转动字模,右手稳准运力,刀尖划过,木屑纷飞。也就不到几分钟的时间,一个方正而典雅的阳文反字——‘楠’已经如生命苏醒般地挺立在这块方方正正的棠梨木上了。”[2]陈酿笔触生动,她以非遗文化守护者的姿态将精彩绝伦的瓯匠技艺娓娓道来,使得小说的非遗书写硬核传神、掷地有声。

此后的创作中,陈酿延续了她的硬核非遗文化书写风格。新作《廊桥梦密码》中,同样以严谨而硬核的笔触为读者展现泰顺廊桥的制作细节和专业知识,不同的是,《廊桥梦密码》的非遗书写更具幻想色彩,她将人、仙两界以梦境和现实交融的手法交织,以仙界凰神触怒王母被贬人间建立一千座彩虹桥为背景,串联起了浙江畲乡蓝乔两家与泰顺廊桥的前尘往事。

陈酿是一位极具实干精神的作家,她真正观察和体验过温州匠人的制艺过程。无论是《传国功匠》,还是幻想色彩更浓厚的《廊桥梦密码》,她都凭借严谨认真的态度硬核地还原瓯匠技艺,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既为匠人的精湛技艺所惊叹,也了解到温州非遗文化的种种知识,她的创作真正体现了专业性与知识性的有机统一。

二、匠艺精神的接续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印记,是先民古老生活智慧的现代观照,文化之美,美在传承,然而古老匠艺技术的传承已变成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匠艺传承,后继乏人”,是当代匠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传国功匠》聚焦匠艺传承这个历史性难题,另辟蹊径地将视角放在新一代瓯匠传人身上,它不写老瓯匠如何艰难坚守,而是写新一代瓯匠如何发自本心地热爱和接续传统匠艺。小说主角汪楠源从小在英国长大,继父临终前告知了他的身世,并要他承担起瓯瓷传人的使命。为此,汪楠源毅然踏上了千里之外的中国浙南大地。莲瑞村的芦叶儿是名牌大学历史学专业高材生,因为热爱家乡传统文化,毕业就回乡了,她知道家乡的净土上有使命等着她。汪屿松、南屿心等人自小学习瓯匠技艺,并且自觉探索瓯艺创新之法。即使是肖云志、邺终成这样利欲熏心的瓯匠传人,所作所为也不过是为了摆脱债务危机,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家技艺。当然,《传国功匠》也没有忽略老一代瓯匠艺人在传承过程中的支柱作用,而是以不多的笔墨塑造了一批坚守信念的老瓯匠。芦长汀爷爷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艺人,作为瓯戏的唯一传人,多年来他坚守本心,传承瓯戏传统。他总是在主角团遇到难题时出来答疑解惑,在主角团的寻宝之旅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瓯越五匠的先祖面对日军扫荡,毅然决定将传世瓯宝交付给传教士爱华德,这样有胆识、有魄力的举动既保全了千年瓯宝,也为后代瓯匠传人的匠心埋下了一块试金石。

围绕文化传承这个核心内涵,《传国功匠》着重描写了瓯匠技艺传承的种种艰难。小说的主体情节是五匠后人团结协作寻找“百宝缬”,拿回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瑰宝——瓯宝。在寻宝过程中,作者并没有一味地赞扬瓯地匠人的智勇与高超技艺,反而大胆地揭示了瓯匠技艺传承中的种种矛盾乃至瓯匠本身的人性弱点。瓯染肖家嫡系传人肖云志对瓯匠技艺有很深的感情,却因为父辈投资房地产失败,不得不放弃瓯染来推行新农村计划,企图获取大笔利润填补债务漏洞。欧雕邺家第三子邺终成一心想要自己的贝雕事业走出国门,实现名利双收,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迷失了自我。瓯瓷汪家家主汪清潭本想靠赌博赚钱来更好地发扬瓯瓷技艺,却陷入赌博深渊,欠下庞大债务,最终为了还债甚至做出拿“百宝缬”换钱的糊涂事。以上种种,无不显现出作者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在坚守传承和对财富追求的价值观冲突上,新一代大国工匠该如何抉择?以此为基点,小说又塑造了极具正义感的瓯匠汪楠源、芦叶儿等形象,他们不为金钱所诱惑,始终坚守初心,坚守瓯匠精神,最终完成了寻宝护宝任务。除了金钱的诱惑,瓯匠技艺的传承还面临后继无人、创新不足等难题,比如瓯菜花家新一代传人花大萌就经常苦于如何创新菜品吸引顾客,瓯绣南家传人南屿心苦于如何制作新的绣品。

《传国功匠》也显示了家族传承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儒家学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3]120。家族与国家、天下处于同一层次,由此可见家族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家族是由姓氏、血缘关系联结成的社会集合体,是维系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家族文化具有延续性、排他性、坚韧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汪瓷传人汪屿松在父亲失踪后,接过传承重任,苦心孤诣地创新以谋求瓯瓷的繁荣。如果说汪屿松是在技艺上对家族文化的传承,那么汪楠源更体现了文化精神上的传承。汪楠源的返乡既是对故乡瓯越百工技艺的热爱,也是对家族历史文化的回应。小说第一章写远在英国的汪楠源梦见充满诗情画意的楠溪江,江上一只竹筏溯流而西,竹筏上的年轻男子紧握竹篙与风雨搏斗,年幼的他则在母亲怀中。这是汪楠源第一次梦见故乡,而后他返回莲瑞村,触目可见许多熟悉之景。作者通过梦境与现实的联结,揭示了汪楠源灵魂深处的家族文化印记。芦家祖宗芦芳菲在丈夫死后回到娘家,她承袭丈夫的瓯戏技艺,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戏文,使得瓯戏蜚声国内外。芦长汀子承母业,在母亲的教导下习得瓯戏精华,唯一的孙女芦叶儿也接续了瓯戏精粹,更是承接了芦家精神文化:胸怀宽大、巧心慧思。瓯雕邺家是家族传承的典范,邺家一门三雕,老大继承黄杨木雕,老二继承木活字雕,老三继承海岛贝雕。三人既接续了家族传统木雕,又不断创新,让瓯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瓯绣南家以女红绣艺传家,南家祖上既工于绘画,又擅长刺绣。南屿心的母亲从祖辈那里传承了所有的瓯绣精华技艺,南屿心也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精心培养下,掌握了精彩绝伦的绣艺技术。

“天下匠人千千万,匠心都很高贵。”[2]《传国功匠》聚焦瓯地匠人的匠艺精神,从家族文化的熏陶到瓯匠个人的责任担当,展现了华夏民族传承千年的匠艺精神,为读者讲述了瓯越大地的文化传承史。

三、温州情调的诗意展现

乡土是作家永恒的诱惑,中国现当代作家对乡土从来都不吝笔墨。鲁迅以犀利的笔触勾勒鲁镇百态,沈从文以饱含热情与诗意的笔调描画他的湘西世界,网络作家陈酿也将视线投射到自己的乡土温州上。从《凤舞三生》《旷世烟火》到《传国功匠》,从女性命运浮沉到非遗文化,陈酿以深情的笔墨诉说瓯越大地之美。在作品《传国功匠》中,她对温州人情风俗的诗意展现更是不遗余力。《传国功匠》在五种瓯匠技艺之外,加入了众多文化元素,如瓯地千年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古村落文化,展示了极具特色的温州地域文化之美,同时表达了对自然之美、民俗文化之美以及人性美的追求。

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便是“风景画”。在这一点上,陈酿的创作颇有沈从文《边城》的韵味。陈酿对瓯越大地的山水景观从来不吝赞美之词。她笔下的莲瑞村仿佛一个世外桃源,不染纤尘。《传国功匠》的故事开始于主人公汪楠源梦中楠溪江的景色:“目光穿过眼前宽阔平缓的江面,远山如黛,云雾如潮。夕阳从天际洒下金辉,雄伟的山岩如桅峰一般倒映在碧水中。老农荷锄赶着耕牛,悠然地哼着小曲。对岸古村上空炊烟袅袅,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把眼光收回一点,滩林边松枝展翠,藤萝障翳,时有白鹭从江面略过,停留在滩林里被东风吹得齐刷刷斜向一边的溪萝树。再把眼光收拢一点,聚焦在眼前这一段清澈见底的江面上,只见一只竹筏溯流而西,优哉游哉进入汪楠源的视野。”[2]江面、远山、云雾、老农、古村……楠溪江的景物一个接一个浮现在读者眼前,好似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工笔山水画。

“风景画”之外,《传国功匠》还描画了瓯越之地独特的“风俗画”。小说有多处描写瓯地百姓生活画面的片段,显现出浓厚的风俗美,如清明节吃清明饼、收早稻后要“敬天地”喝新酒、女人坐月子要吃“素面汤”、夏日劳作后要吃一碗“烧酒杨梅”接力。这些风俗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早已融入瓯地百姓的生活中,成为当地人骨血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陈酿认为爽文“爽”在真善美,真正好的作品应该是讴歌善与美的。《传国功匠》很好地体现了她的这种观点,小说处处洋溢着人性美与人情美,仿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茶峒小镇。芦叶儿是陈酿温州世界里的“翠翠”,是爱与美的化身。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女性形象,美丽善良、聪慧勇敢,没有她解不开的迷,也没有她学不会的艺,但她又没有翠翠那种悲情的美感。小说塑造的爱情故事也十分富有诗意。老一代匠人肖惊云、汪清潭、南琴音的爱恨纠缠可见《边城》中翠翠与天保兄弟爱情纠葛的影子。天保兄弟以赛歌争夺美人的芳心,肖惊云、汪清潭则以制宝技艺争夺心上人。两部作品的结局也非常相似,《边城》以天保意外死亡、傩送远走他乡做结,《传国功匠》以南琴音伤心离开做结,呈现出悲剧美感。新一代瓯匠汪楠源与芦叶儿相识于机场,在月色下的楠溪江滩懵懂生情,二人都有稚子般的纯洁内心,如同茶峒小镇的翠翠和傩送。小说中还有一些情节特别让人动容。比如爱华德家族与白瓯城的几代善缘,恰恰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感情——善良与守诺。

四、网络小说的传统书写

网络小说以类型化写作为主,类型化写作满足了特定读者群的阅读审美需求,也利于市场定位,但《传国功匠》却是一部反网络文学传统、续传统文学写作的小说。《传国功匠》尽管是一部网络小说,但它似乎并没有遵循网络小说一贯的创作模式,而是立足于社会现实,走传统文学的创作道路。陈酿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网络写手,她没有写过小白文、总裁文、宫斗、盗墓、修仙、二次元等网络文学,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记录时代、讴歌生活、弘扬美好,既能让读者“爽”,也能让读者“赞”[4]。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冯骥才也是一位长于书写极具地域文化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家。他聚焦天津的民俗文化、传统节庆还有传统手工工艺,以知识分子的审美眼光观照这些非遗文化,在创作上采用传奇与实录并行的手法[5]。陈酿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接续了冯骥才的非遗文化创作特色。《传国功匠》这部小说并没有僵硬地描述瓯地匠艺传承过程,而是采用“传奇笔法”与“实录叙事”相结合的方法,虚实结合,不仅使小说呈现出传奇性与娱乐性,还让小说呈现出现实的真实感。

“古小说无奇不传,无奇也无法传。”[6]中国古代传奇小说极注重写传奇事、传传奇人。奇人异事与幻想虚构结合,便是传奇小说笔法。《传国功匠》中陈酿注重发掘人物和故事的传奇性,她将目光投向最具传奇性的五大瓯匠,围绕“制宝、藏宝、失宝、寻宝、夺宝、还宝”的故事线,将寻宝、夺宝、盗墓、奇幻等网络文学元素融合进去,形成青年读者喜爱的故事形式。瓯越匠人精绝的匠艺本身就具有传奇性,匠人们为了保护瓯宝将瓯宝托付给英国传教士,约定70年后由子孙后代取回宝物的设定从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上更具传奇性。新一代瓯匠传人的寻宝之旅便是在这样传奇的背景下展开的,而他们的寻宝旅途更是奇上加奇。汪楠源等人想要寻找到《瓯宝图》阳本,要先找到刻有汪家“旺世堂”字样的瓷器,将里面的32块木活字重新排列,得到8个短句,以此作为下一步的线索。如第一个线索是“楠溪瓯匠,扬名天下。白瓯城内,江心屿上,有缘有福,神明指路。中西合璧,荟萃千秋”,指出第二个线索所在地是白瓯城江心屿上,由此引出爱华德牧师一家在白瓯城生活的过往事迹以及当年的70年盟约。第二个线索是“白瓯名匠,匠心独运。松台山上,八卦井外。有缘有福,神明指路。中西合璧,荟萃千秋”,由此引入对二十八星宿井和松台山传说的介绍。最后的线索“瓯越百工,天地灵气。龙窑藏宝,泽丕后地。莲蕊破刃、齐心为钥。天下瑰宝,匠心一统”,指出最终的线索在汪家龙窑内,而开启宝藏的钥匙就是五把破刃。如此一环扣一环,既使情节连贯严谨,带给读者解谜似的游戏体验,又增添了小说的传奇性。开启龙窑时,小说最后的关键人物林姆妈忽然迷糊起来,“只觉得自己站在了北高峰笔架山下,一条巨龙正醒来,那一双巨眼慢慢张开,随之巨龙也慢慢掀动着身子”,“只见它角似鹿、头似驼,项似蛇、腹似蜃,一双巨大的龙爪开始一张一合,全身的龙鳞闪闪发光,喉下有逆鳞,口旁有须冉,巨龙的颌下居然有一颗巨大的明珠!”[2]最后龙窑坍塌,林姆妈又仿佛看到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天空盘了个旋踏云而去。虚幻的巨龙与现实的龙窑遥相呼应,使得小说在传奇色彩之外更添魔幻色调。

“实录叙事”要求作家创作的客观真实性,陈酿对瓯越大地的非遗文化因素和民俗风情,一直采用实录笔法。她是一个有着二十多年从业经验的资深记者,在为供职的《温州晚报》做“温州非遗”专题时,接触采访了大量民间艺人,实地考察了当地的非遗文化,并且搜集了大量非遗文化的资料。陈酿所作的种种努力使她的《传国功匠》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根有据,在传奇性之外显现出写实特色。

陈酿一直秉承极其严肃的创作观,这也是她和一般的网络小说作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她认为文学作品不应该只是娱乐消遣的工具,而应该“以鲜活的文学形象引领时代年轻人的价值追求和家国情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努力拼搏,积极向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4]。她拒绝低俗、一味求爽的网文创作模式,追求文学作品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字里行间处处可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格调。陈酿的创作一直是偏向传统文学的,她的《旷世烟火》《传国功匠》皆是如此。《传国功匠》中,作者继续构建她笔下的温州世界,只不过所选角度不同,以非遗文化这个题材来展现温州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从主角团的冒险中我们可以看到瓯地匠人们为文化传承所作的种种努力和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勇气。这些伟大的匠人们,安静而寂寞地守护着华夏文明的一点星光,让它在历史的长河里静静地闪耀着,一直延续到今天。

五、结语

陈酿的《传国功匠》立足于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硬核而细致地展现了瓯越大地的瓯匠技艺,讴歌了华夏匠人们坚守本心、传承文化的工匠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当代青年读者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是网络小说现实写作不可多得的佳作。当然,小说也存在一些瑕疵,例如人物塑造偏向扁平化、脸谱化,情节较“平”等等。总体来说,瑕不掩瑜,陈酿的非遗文化书写是非常成功的,她自觉融合网络小说和传统文学创作手法的尝试是有益的,也值得其他网络小说作家借鉴。

猜你喜欢
网络小说温州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大学生网络小说成瘾的干预策略浅析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当网络小说逆袭之后……
手工艺·温州发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