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仙翁老寿星生息地与三代帝师祁隽藻故里

2021-12-22 08:31本刊专稿王铁柱
文化产业 2021年31期
关键词:寿阳马首寿星

本刊专稿 王铁柱

巍巍太行,古晋大地,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也滋养了寿阳之地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古老土地上,华夏先祖的足迹遍布,寿星于此飞天的传说源远流长。暑往冬来,古老的信仰,由一代代寿阳人幻化成璀璨的艺术,创造出丰富灿烂的文化。

执中华之德,寿阳人由此治学为公,以超前的思想影响时代。通南北商路,境内的宗艾作为旱码头,商贾云集,繁盛一时。

如今,历史化作记忆,成为寿阳人筑梦的动力。怀着对先祖的崇敬、对福寿美好的祈愿,寿阳人铸就起新的辉煌。

山西省东部的寿阳县,位于萧河中游。太行山绵延至此的山脉逐渐平缓,构成了寿阳群山环抱之势。因地处晋冀交通要冲,从春秋战国之时,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左传》记载,晋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韩固为马首大夫。

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随着周王室势力逐渐衰弱,晋国魏献子执政。他联合六卿,将当时的诸侯、祁氏、羊舌氏消灭,并将祁氏之田分为七县,羊舌氏之田分为三县。其中在寿阳这片地方,设置了马首邑。传说,上古时的马首其实是一个舟来船往的码头,万千年之后,沧海桑田,当年的水码头变成了旱码头。码头的地名也因此改为马首。这就是马首邑的由来。在随后的历史中,承载古码头之说的马首之名先后被历代使用。直至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年至289年,晋武帝司马炎舍弃马首之名,设立寿阳县,寿阳之名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时空中。

修于清乾隆年间的《寿阳县志》记载:“考是水在县南二里,晋时有寿水之名,县在其阳,故曰寿阳。”寿水,今名白马河,发源于山西省寿阳县西北部罕山东麓,流经寿阳县城南,这条河被寿阳人称为母亲河。同时也因一道壮丽的奇观,成为寿阳的重要人文标识。平时白马河河水清澈见底,但当洪水奔泻泥沙俱下时,在骇浪浊流的前面,总有一股清波在流淌。据当地人讲,出生在寿阳的南极仙翁寿星,就是饮此清波水长生不老的。寿阳之名与寿阳自古以来就是福寿文化的演变之源有关。

晋末,寿阳一带陷入战乱,随后北魏年间别置寿阳县。直到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才将寿阳县迁回原寿阳城。到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终于得到正名,复称为寿阳县。在随后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中,寿阳之名再无更迭,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位于寿阳县城南部的白马河碧水清波,两岸郁郁葱葱。历史的过往,早已消逝在时空之中。河岸边修建起了集休闲、运动为一体的滨河公园。古老的寿水再一次焕发生机,成为寿阳人心中重要的文化符号。

寿阳县城北部双凤山脚下宗艾镇,古宅古院林立。一条贯通古镇的商业大街,诉说着古镇繁华胜景的历史过往。

老寿星南极翁传说,早已深入寿阳人的精神世界,并成为多种民间艺术表现的主体。寿星,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长寿之神。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所著《史记索隐》记载,“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

山西寿阳西南的黄岭地带,当地人称其为黄岭壑。这里三面高山紧锁,只有北面地势稍低,是寿阳“四周环山,唯独一壑”之处。

当地传说,寿星南极翁就降生于此。寿阳县境内流传着大量关于寿星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将寿星生平故事描述得绘声绘色,还注入了朴实的传统价值观念。利用这个道德规范,便把寿文化固定了下来。如今,古老的传说早已远去,但寿星洞、寿星塑像等一系列民间传说遗存依旧被寿阳人保护修缮。对忠孝慈善的执着信念,也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中。

以忠孝慈善为核心的寿文化,是寿阳人的古朴信仰,佑护寿阳人绵延千年,福寿满堂。《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为了战胜蚩尤部落,轩辕多次发起声势浩大的战争,但屡屡失败。一次攻城中,他急中生智,命令24个将士打扮成“魂头鬼”,迷惑蚩尤,取得了胜利,最终轩辕在逐鹿之野将蚩尤打败并将其擒杀。这一故事在寿阳久为流传,并演化为主要表演内容。

表演时,演员们装扮成18位“小鬼”。将6位“大鬼”三面围在中间,以展现轩辕将士们用八卦阵迷惑蚩尤,并通过偷袭攻下城池最终大胜而归的过程。它是表现我们人文始祖创世的一个传说。它虽然是一种鬼文化图腾,但是它是以善的面貌构造这个民族文化的心理的,所以它又是一种文化的正能量图腾。

地处寿阳县北部的平舒乡平舒村,表面来看是个北方传统的普通村落,但这里,却是一代名臣祁隽藻的故乡。

祁隽藻,一生清廉、忠正,虽官居一品,门生遍天下,但从来不结党营私。他告老还乡后,家产还不及当地乡绅富户的一半。祁隽藻走的时候,他母亲就跟他说了一句话,“归装忌带异物”,意思就是你回来身上不能带其他东西。就这一句话,对祁隽藻终生受用。家庭的教育和儒学的熏陶,使祁隽藻一生为官为民请命。

出生于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的祁隽藻,是影响时代的一代名臣。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21岁的他考中进士后不断升迁。先后在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为官,并在三朝为帝师。祁隽藻一生忠君爱国。闲暇之余,他还将精力放到家乡农事的研究上。一本《马首农言》,洋洋洒洒几千字,系统论述了寿阳地区的农业生产。这本书,不仅在清末民初时期广为传阅,而且对现代的农业生产和农业史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随后虽历经时代潮起潮落,一代名臣祁隽藻却始终被文人墨客敬仰。“一生重大节,致身必竭力”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寿阳人的精神世界。

一部故人史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寿阳大地的赤子情怀,就这样世代相传。

相传,唐朝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时任兵部侍郎的韩愈受朝廷之命赴镇州(今河北正定县)宣慰乱军,途径寿阳时已是夜晚,遂歇息于此地。诗人韩愈与寿阳的这次偶遇,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也给寿阳留下一道美食——茶食。寿阳茶食是一种三四厘米厚,状如酥皮月饼的包馅点心。以当地特有的小麦加糖制作而成,外酥里软,香甜可口。相传,韩愈品尝后将其命名为茶食。回京之后他还多次向皇家举荐。

四周环山、势如环抱的地理构造,造就了寿阳县四季分明、干燥寒冷的气候。生长在这里的作物,呈现出高蛋白、高脂肪的特征,并富含大量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这也使由寿阳作物制作而成的诸多美食虽用料简单,却呈现出别样的美味。

山水风情,造就一方水土。一道道传统小吃,是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寿阳美食不仅是食客口中的美味,亦为寿阳人的致富增收之路。

历史上的寿阳素有“三晋粮仓”之称。如今,在现代科学与农业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寿阳正成为一片富饶之地。寿阳人发挥当地地理优势,构筑起以蔬菜、小杂粮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等四大特色产业。曾经的产煤大县,正以此为契机,逐渐摆脱资源经济,走向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现代农业正成为这一宏图大业的前沿阵地。依托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今,寿阳人充分挖掘生态农业资源与以福寿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资源,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知名度,全力推出以“游帝师故里,品福寿文化”为主题的寿阳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与农业、文化结合,促进寿阳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初建于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的朝阳阁,因其雄伟的身姿、复杂的建筑结构,成为寿阳人的骄傲,但终因历史原因被损毁。如今,这一象征寿阳历史精粹、人文标志和精神家园的文化图腾终于被修复重建。

新时代,一个新家园正茁壮成长。依托寿星文化与地理优势,秉持忠孝慈善的寿阳人,进入高质量现代化发展阶段。古老雄心在现实中开花,谱写出和平盛世的时代华章。福禄寿喜、五福临门是家喻户晓的美好祝愿。古老的图腾绘制了绵延不息的中华文明,寄托了先祖的美好愿景。从仰祖祭祀的古老形式,到律动天成的繁复演变,流传千载的美丽传说,数不清的古老遗存,都承载了寿阳人历经时代更迭而难以忘怀的精神内涵。

绵绵福寿,蕴藏着一方土地的信仰和祈愿;潺潺寿水,荡漾起寿阳人建设新时代美好家园的绿水清波。

猜你喜欢
寿阳马首寿星
“马首”回家
马首铜像入藏圆明园
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
马首
寿阳曲·江天暮雪
论寿阳福寿剪纸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寿星
为什么要把蛋糕抹在寿星的脸上?
健康监测技术在寿阳淮河大桥的应用
探索政策体系对小城市规划实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