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2021-12-22 08:31杨芷轩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31期
关键词:南京博物馆设计

杨芷轩 王 琳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经济全球化,万物互联,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地域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界限逐渐模糊,为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不同文化在文明交流中,应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包容互鉴,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以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为原则,做好本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乃至一座城市都有其特有的社会人文环境。具体表现为各地的历史、文化、地理、民俗、信仰、观念、古迹、遗产、建筑等方面的差异。正是这些异质文化的共存,才有多彩的人类社会活动。人类的设计活动不断适应文明的发展和需要。在造物的过程中,不仅是过去文明的见证者,也是新的时代风貌的创造者,设计可以实现文化在延续和传播过程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如今,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城市建设有多快,GDP有多高,而是这里的人文生态和环境生态建设更具代表性。人文生态建设需要延续历史文脉、领略文化内涵,以现代形式展现本土文化面貌,实现本土精神文明创建,形成本土文化的新形象。

以下例举南京最为典型的本土文化保护项目和创新项目案例,来解读南京城的过去,感受当代南京城的人文气质,为本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不忘历史,从艺术的角度审视本土文化

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合称“六朝”。南京是六朝的都城,因而得名“六朝古都”。“六朝博物馆”是展示南京历史上极其重要却又生命力较为薄弱的六朝文化最系统的专题博物馆。其通过遗址展、文物展、人物展、故事展的方式将六朝都城的面貌以及文化成就分类陈列,全面展示六朝历史文明,深入挖掘与阐释本土人文精神,增强南京城历史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六朝博物馆是由国际著名贝式建筑事务所设计,整体设计极具当代艺术气息,典型的贝式园林建筑风格,从建筑风格的选择上足以见得六朝文化对江南乃至中原地区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走进六朝博物馆,气势恢宏的大厅映入眼帘,有“贝式光庭”之称的玻璃天棚与地面七十八个玻璃窗相映成趣,透过南北直平墙面的“贝式月亮门”,简约敞亮的博物馆大厅一览无遗,日、月、星、光交替,仿若时空穿梭般汇聚于博物馆内。博物馆内设有“六朝历史文明”的基本陈列,包括“六朝帝都”“回望六朝”“六朝风采”“六朝人杰”四个篇章。

2008年,考古工作者对博物馆所在地块进行发掘时,在地下两米深处发现了一段长二十五米、宽十米的夯土墙遗址,经考证为1700年前六朝建康宫城的建筑遗址,正是因为这处千年遗址的出土,才有了今天的六朝博物馆。六朝博物馆整体建筑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负一层的“六朝帝都”篇为遗址展示厅,展览以建康城夯土墙遗址为主角,主要展现六朝建康城的建筑规模、宫殿、城市道路和排水系统等,以及通过大量文物还原六朝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

入口处一面醒目的橘红色陈列墙区域阵列排列着纹饰各异的瓦当,有人面纹瓦当、兽面纹瓦当、云纹瓦当以及莲花纹瓦当,六朝博物馆的标识设计就来源于人面纹瓦当的艺术加工创作。

二层的“六朝风采”篇为器物展示厅,主旨是要从艺术的角度审视六朝文物,以美的名义去发现文物背后六朝“美”的真谛。为了更好的同“美”的主题相契合,展厅设计引入古代六朝女子化妆时使用的“奁盒”元素,作为展厅平面布局形式,整个展厅犹如一个巨大的“奁盒”,其内部空间根据展陈内容具体情况分割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规则四边形独立空间,仿若“奁盒”中分列的不同小盒子,分别展陈了六朝时期的瓷器艺术、塑像艺术以及绘画艺术。

从出土的青瓷、陶俑、画像砖等文物艺术创作中可以看出,六朝时期思想的活跃催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六朝艺术以直面人生,张扬个性为宗旨,突破了汉代独尊儒术的思想禁锢,玄学盛行,佛道并兴,意识形态空前活跃,显示出自由奔放、鲜活生动的风采,揭示了六朝时期,人们对真善美的认识进入追求人格精神内在美的新境界。

三层的“六朝人杰”篇为历史人物展示厅,南京六朝文明源自长江流域的“大河文明”,长江是六朝文明的魂,因此,六朝博物馆设计了一条主通道,仿若绵延千里的长江,曲折贯穿整个场馆。结合南京“石头城”的名称,将展厅内部空间根据展陈内容具体情况分割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巨石形状”独立空间,错落有致地分布于主通道两侧,仿若江边矗立的巨石。

空间中以大开大合的简洁手法处理石状分展厅结构,在有限空间高度的情况下,运用不同角度的立体三维式切割,在空间中不同位置、不同角度体现出形态各异的空间之美,与六朝人崇尚自然,注重思辨,超然自得的“魏晋风度”相吻合。为体现六朝独特的文化气质,巨石形状展厅外立面采用六朝陶砖灰色石材来衬托内部素色文物展陈空间,以及用现代材质仿照六朝特有的画像砖墙应用于外立面,赋予更多的历史文化感。

六朝处于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它承接大一统的两汉文化,使得中原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地理空间和历史条件下得以充分延续和发展,为后世大唐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六朝文明的考古发掘与展陈不仅丰富了南京古代文化之精华,稳固了六朝文化之根基,庇佑华夏之正朔,更重要的是将六朝时期的辉煌文明呈现在世人眼前,对六朝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朝博物馆不仅是对考古文物的保护,更是将六朝文化全面系统地展现给世人去认识、熟悉和学习,让生活在南京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的后人知道在过去,这里生活着的古人的文化成就和精神面貌。例如,六朝人物塑像对美的认知——男子多面容端正清秀,神情安详持重;女子削肩细腰,长裙及地,笑容恬静纯美。这些体型匀称、眉目传神的人物俑,向我们展现了六朝人的神采。这些都是作为本土文化需要传承发展的实质内容,带到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进而形成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

继承创新,以美的形式呈现本土文化的内涵

由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人才、信息、商品的快速流动以及贸易自由化带来了酒店业的蓬勃发展。随着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酒店作为现代公共空间,不仅需要满足现代人对空间品质的需求,还要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的悠然居所。

酒店是宾客身处异地的归处,酒店服务质量从某种程度上直接代表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端酒店不论是酒店建筑还是酒店室内装饰都有独特的设计风格,为了顺应时代要求,现代酒店需要通过专业的设计让酒店更具文化价值和运营效率,在这过程中,全球范围内那些最豪华、最高级的酒店和酒店设计都备受关注,他们的酒店业务几乎遍及全球大中型城市,这些高端酒店设计不仅满足酒店品牌价值,还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特征。

以南京具有代表性的高端酒店为例,介绍本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在案例分析前,我们先对“南京”做本土文化信息的采集,并将采集到的信息使用关键词等简洁语言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信息表征,绘制有助于发散思考的信息树(图1)。以“南京”作为关键词居于主导位置,其他与南京相关的人文环境信息以概括性的词或图形、图片、符号的形式作为分支呈线式向四周展开,各分支形成节点结构,每个节点又能放射出多条分支。通过延分支、添细节,记录思考中获得的每一瞬间的灵感,不断的前后联系,反复思考,关联信息提炼关键词,任何一个关键词都可以作为新的主题词居于中心主导位置进行发散思考,直至完成整个创作。

图1

显然,如(图1)围绕“南京”主题绘制的思维导图分支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完全的展开,这里不做更深入的思维发散。从图中对南京特色“云锦”和“雨花石”的发散,似乎可以看见有如“南京丽笙精选度假酒店”项目设计师对南京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设计的创作过程。通过“云锦”和“雨花石”的发散联想,找到了共有的关键词“云彩”“色彩艳丽”“五彩云纹”,将关键词“八宝立水”和“水波纹”建立关联后,联想到了“长江”,进而确定了酒店室内设计选用的石材和基本形。“南京丽笙精选度假酒店”是大量运用了“水云纹大理石”和代表“江水”又如“绸缎褶皱”的“波浪形”设计元素。不仅如此,酒店中随处可见云锦元素的运用。例如,客房背景墙软装“经纬交织”图案的运用以及由织锦工具“舟形小梭”形状创作的家具设计等。南京丽笙精选度假酒店坐落于规模宏大的综合旅游景区江苏园博园内的中心湖畔,紧邻国家级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

酒店建筑设计外形采用如水流般柔和的流线轮廓,高大的落地窗,模糊了建筑与自然的边界,此做法是从环境角度思考构思,目的是为了让建筑可以消隐于静谧的园林环境中,与自然和谐共处。又如“南京卓美亚酒店”,该酒店设在扬子江畔的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双塔建筑的北塔楼,酒店建筑是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设计,灵感源于帆船,立体感的流线型设计,灵感源于南京云锦,外立面流畅的线条设计,犹如云锦丝线般织造而成。

酒店室内设计融入了古城南京的元素,一楼迎宾大堂将长江主题展现到了极致,地面石材光亮如水面,休息区造型如游船、又如水波纹的线条围绕休息区展开,接近四十米挑高空间,一幅由209块可以独立调整角度的活动陶瓷浮雕面板组成的巨幅画作《长江》,以及犹如长江水的起伏大理石墙面,在阳光透过中庭玻璃顶的照射下,呈现波光粼粼的景象,光影交错间仿佛身处江面游。设计师还运用材料工艺将描写建康城、金陵城的古诗文当中的意境融入到酒店设计中,酒店四十一楼的空中庭院名叫《叠浪》的骨瓷浮雕墙的设计源于隋朝诗人柳顾言在《奉和晚日杨子江应制诗》中的诗句“风生叠浪起,雾卷孤帆出”,以石代水描绘诗中波澜起伏的长江;酒店客房中用“活字印刷”的方式呈现李白的《登瓦官阁》诗句“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钟山对北户,淮水入南荣”。住进酒店即住进六朝古都,身处南京感受诗意江南,古今交融的酒店设计,仿佛传递着这座千年古城如同长江之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本土文化不只是博物馆中的文物典藏,更应该成为城市精神,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城市的“印象”,转化为时代精神财富,增强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多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保护发展好本土文化,尊重异质文化,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建立和谐共生的多元文化格局,实现人类社会共同进步。

猜你喜欢
南京博物馆设计
“南京不会忘记”
博物馆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南京·九间堂
有种设计叫而专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露天博物馆
南京、南京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