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12-22 20:17韦小英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高校

【摘 要】本文分析广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途径、课程考核、课程评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问题的成因是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师资队伍建设欠缺、缺乏科学有效的督导与评估体系等,提出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加強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建设完善的评估体系等对策,从而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教学 高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5-0124-0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经过艰难恢复、逐步重视、快速普及、规范化与专业化发展后,在课程设置与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在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广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途径、课程考核、课程评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广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缺乏指导,导致规范化不足

目前,广西高校已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缺少具体的建设导向,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但对理论与实践课时量、教学班级人数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广西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课时有多有少甚至没有、教学班级人数有多有少,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其次,《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倡导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和辅修课程,但并没有明确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导致广西高校不重视甚至忽视选修和辅修课程,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实现全覆盖。设置有选修和辅修课程的高校,也因缺少相应的建设导向,导致课程内容随意性大、课程开展程度和建设成效参差不齐。总之,课程设置缺乏具体的建设指导,导致课程建设难以规范化。

(二)教学方法重讲授轻活动,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目标重知识轻技能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达到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决定其教学方法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体验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讲授理论知识仍占据主导地位。在教学准备中按照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的备课;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心理学知识,偏重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少涉及甚至忽略实践与技能等应用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教师传授了理论知识,达到了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但由于较少结合活动训练,不能激发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与教学目标相脱离,使教学缺乏应用性,因此技能与认知层面的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三)教学手段重线下教学轻线上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网络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具与载体,虽然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起步,但利用程度仍然较低。大多数高校尚未开设线上课程,而开设线上课程的高校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一,线上课程的定位不明确,难以确定是完全独立于课堂教学还是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其二,线上课程的课时没有明确要求,工作量没有得到保障;其三,线上课程内容没有要求,难以确定是结合教材讲解一个小知识点还是讲解完整的一个主题内容,是讲解理论知识还是讲解实践知识抑或是两者结合;其四,线上线下课程内容的衔接性或互补性不够,造成线上线下课程内容的脱节或重复。

(四)课程考核重知识储备轻心理素质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有笔试、撰写个人成长报告、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这些评价方式难以有效地反映与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采用笔试评价教学效果,这只能够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的情况,无法反映出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其次,采用撰写个人成长报告的考核方式,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来评估教学效果,容易遮蔽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形成虚假的评价结果。最后,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只能体现出学生的调研、整理汇总、文字表达、思维判断等能力,很少体现出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二、成因分析

(一)缺乏具体的文件指导,制度可操作性不强

课程建设不规范的根本原因在于针对课程建设缺乏具体的纲领性文件指导。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等文件,对课程的性质、学分与学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缺少具体的建设指导。虽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从“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组织实施与教学评估”六个方面明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课程教学提供了纲领性的要求,但缺少具体的建设指导。总之,当前必修课和选修课、线上课和线下课的课程设置与建设可操作性不强,在课程管理、课程性质、课时设置、开班规模、教材选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途径、课程考核、教学评估等方面都缺乏具体的制度保障,这造成课程认识上的模糊和建设上的被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高校是以培育专业人才为目标,实施专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因此以“学科本位”为主设置课程。受专业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常规教学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按照专业课程方法安排教学与考核。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沿用了传统专业教育中的课堂讲授方式,以系统性的教学内容讲解心理学知识为主,导致学生只了解到一些心理学的名词与理论,而心理认知与心理技能并未得到提升;在完成课程教学后,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取纸笔考试的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教学方法重讲授轻活动、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目标重知识轻技能、教学考核重知识储备轻心理素质的重要原因。

(三)师资队伍建设欠缺

第一,专业化师资人员的短缺是广西高校普遍面临的困境,这是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虽然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但是一些高校完全忽略文件的配备比要求,师生配比悬殊,有些民办高校甚至没有专职教师,有些高校只有1名专职教师。部分高校虽已按照要求配备专职教师,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往往身兼数职,需要同时承担教学、教务、咨询、活动、心理普查、心理危机干预、科研等事务,在繁重的工作后,专职教师疲于钻研教学、无暇储备知识与提升技能,进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第二,师资队伍专业能力不高是教学专业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广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往往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通常由思政、学工、心理中心、辅导员或其他部门人员组成,师资队伍的学历与专业背景庞杂,形成了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多的队伍。由于大部分教师没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或教学方法的培训,而团体辅导、活动训练、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备较强专业技能,导致大多数教师不敢使用这类方法,而只能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造成教学形式的单一,难以提升教学效果。

第三,师资培训发展不足是教学效果难以提升的关键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因此需要相关人员接受系统的专业指导、培训。近年来,虽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断增多,但培训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培训的力度不够。对许多教师而言,由于培训经费和工作时间的限制,每年参与专业培训的次数与学时非常少,这不能满足教师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的需求。其次,培训的形式较单一。大多数培训仍以讲座和参观的模式为主,接受过此类培训的教师占大多数,只有少数教师接受过督导教育、咨询技能、团体辅导、案例实习、教学技能等实践类的培训。再次,培训体系不够系统化。培训内容比较杂乱且缺少系统性与衔接性,会造成培训重复。最后,培训范围过窄。目前的培训主要针对骨干教师,但除了骨干教师还有普通专职教师、新入职专职教师、兼职教师、辅导员等,而其专业能力水平都不同,因此需要通过不同的培训来提升其职业综合素质。总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发展力度不够,不仅培训的数量不能满足师资队伍扩大和发展的需要,而且培训的质量也不能满足这支队伍提高专业能力和业务素养的需求,这阻碍了师资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

(四)缺乏科学有效的督导与评估体系

当前,高校已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程建设主观性比较大,难以准确评估课程建设成效。其原因在于:一是缺乏督导和评估。没有明确的部门或文件要求对课程建设进行评估,所以许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只做不评”;二是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评估、人员培训和活动开展都缺乏制度保障,这造成无法科学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效,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三是评估简单化,由于评估的方式、手段及内容均没有统一标准,因此,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估沿用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估方式,无法有效评估出课程建设的成效。

三、对策

(一)建立健全制度保障

为了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需要完善纲领性的文件指导课程建设,进而明确必修课、选修课和辅修课的具体建设要求,完善线上线下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可从以下方面建立健全制度保障。

第一,细化课时设置的要求。首先,针对不同学制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课时的课程。不同学制、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在校时间和面临的心理问题不同,需要开展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育,因此课时设置也应不同。其次,明确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分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课程,这决定了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开展实践活动,由于当前文件对实践课时没有明确要求,许多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会过多讲解理论,甚至有的完全忽视实践活动。最后,明确选修课和辅修课的课时要求。当前文件对必修课总课时有明确要求,但对选修课和辅修课的课时没有要求,导致课时设置随机性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第二,明确教学班级的规模。无论是必修课、选修课或辅修课,还是线上课或线下课,当前文件对教学班级的人数都没有要求,导致教学班级有大有小。高校为了节省教学资源,大多采取超大班级上课,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因此,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文件应明確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班级规模。

第三,提供教材选用参考。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很多,选用的教材将引领教学方向,由于缺少教材选用的要求,许多高校使用校本教材或者自选其他教材,教材内容与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在综合考察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文件应提供教材选用参考。

第四,更新和补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2011年教育部思政厅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文件详细提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更新和补充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

第五,补充课程考核问题。关于课程考核问题,现有的文件并未说明,这难以确定课程考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需进行课程考核,何种形式能够达到课程考核目的,这需要共同去探讨,并形成相应的文件要求。

第六,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与督导体系。现有文件提出了教学评价的总体要求,缺少具体的指标体系,导致教学评价难以落实。因此,需要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明确更具体的评价组织、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与评价方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明显存在结构不科学、专业能力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按照师生比1∶4000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吸收足量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建立起以专职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和辅导员为骨干、学生干部为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第二,加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对教师定期开展专项培训。由于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其专业知识与能力不一样,不同岗位的教师对其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不一样,因此需要对科班教师、非科班教师、新教师、老教师、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开展相应的专题培训。非心理学专业的德育工作者,如辅导员、班主任、其他从事学生思政工作的教师,其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较薄弱,但他们和学生接触最多,最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应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专题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学会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学生的问题,让思想教育更有针对性。新入职的专职教师,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缺少实践技能和经验,但当前学校或政府缺少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因此需要提供专业的岗前培训。专职教师也要定期接受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以此扩大理论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之间的交流学习。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高校学生队伍庞大,而心理专业人才稀缺,这促进了专职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和辅导员为骨干、学生干部为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形成。专业人才空缺短时间内难以填补,因此需要加强师资队伍之间的交流,通过专职教师给兼职教师、老教师给新教师、科班出身教师给非科班出身教师传授知识与经验,快速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形成以老带新、以专带兼的传帮带机制。

总之,前期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占比,后期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交流学习。积极构建“资格认证、岗前培训、日常学习、专业督导、骨干培养、学位提升”一体化模式,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

(三)加强课程教学改革

一般学科课程的授课方式并不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

第一,课程设置要系统化。首先,针对不同学制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性质的课程教育,而不是只面向大一新生,将课程教育覆盖整个大学阶段。其次,针对“全体—特殊需要群体—特殊个体”不同群体的学生,搭建“面+线+点”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构建完善的必修课、选修课和辅修课的课程体系。最后,转变线下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上讲解基础的理论知识,线下开展行为训练、心理活动等实践教育。

第二,教学模式要淡化学科性与课程性。首先,教学目标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理论知识,还要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发现和应对自己成长中面临的心理问题。其次,教学内容要“适用”“适需”,针对不同学制、年级、专业的学生遴选出系列适合的教学内容,针对“普遍性发展、群体性需求和个别学生”不同群体的学生遴选出系列适合的教学内容。最后,教学方法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互动式体验教学,将心理活动、心理测验、心理训练、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

第三,课程考核方式要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别于一般学科课程,不仅要考核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核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机能,因此考核方式要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四)建设完善的评估体系

高校与政府应建立健全评估体系,并据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进行科学的、独立的评估。首先,学校与政府应成立专业的评估组织,组织专业人员形成评估小组,可指派专门的监督人员、评价人员及指导人员,以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定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进行评估;其次,学校与政府应明确评估内容,其应涵盖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四个大方面,具体涉及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途径、课程考核、教学质量、课程管理等具体问题;再次,高校与政府应建立具体的评估指标,根据评估内容制定具体的评估指标;最后,高校与政府应探寻独立的评估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如沿用受欢迎度、学业成绩、学术水平或研究成果等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来评估教学质量,无法有效评估课程建设的成效,因此需要探寻其他有效的评估方式。总之,科学的评估体系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机制保障,还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提供明确的发展导向。

【参考文献】

[1]吴霞.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2]郝颖.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教育现代化,2019(90).

[3]罗晓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1).

[4]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5]许国彬,黄红清.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6]柳友荣,吴桂翎.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7]王银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1.

[8]徐丽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农家参谋,2019(24).

[9]仰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10]龚素瓅,张祖品,岑俊静,等.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11]唐蜜.广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12]谢春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3]王运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作者簡介】韦小英(1990— ),女,广西贵港人,天津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高校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