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在青年工作中的应用

2021-12-22 00:13张丽华张志恒张绍伦徐兆琦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青年工作科学精神创新人才

张丽华 张志恒 张绍伦 徐兆琦

摘要:本文通过对科学精神的时代背景梳理以及对科学精神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到科学精神的重要社会功能及其时代需求的紧迫性。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重大历史进程,社会思想领域的科学精神应与之相适应,分析在新时代青年工作中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的具体措施,将科学精神贯彻落实到青年组织工作中。

关键词:科学精神  创新人才  青年工作

引言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这本著作中总结,人类有史以来经历了三次重要革命: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让历史正式启动。大约12000年前,“农业革命”让历史加速发展。而到了大约不过500年前,“科学革命”可以说是让历史划下句号而另创新局[1]。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是对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理性研究[2],强调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直到当今社会,人类的科学革命仍在如洪流般滚滚向前,有力地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构性变动。

与“认知革命”和“农业革命”时期的知识体系不同,现代科学有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它比人类所有之前的知识体系更具活力、更有弹性,也更有求知欲,大幅提升了人类理解世界如何运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科学技术的能力[3]。马克思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通过提升劳动者的科学素质,改善劳动工具,扩大劳动对象,实现生产力结构的优化,从而对生产关系的结构产生作用。可以说现代科学的宏伟大厦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与此同时伴随着思想文化领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科学精神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学精神的巨大社会功能已被历史和现在实证,在产生社会生产力变革和经济效应的同时,科学精神所倡导的认知世界的方式、价值观和方法规范等也成为标志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里程碑。近代科学精神在中国的传播就显著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先进知识分子把科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相联系、与实现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相联系,通過对群体价值观的改造,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重构,为中华之崛起打开了新的局面。

1 科学精神的内涵

东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理性精神及批判精神是近代科学精神的起源,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将科学精神解读为四条内涵:普遍主义、共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精神。中国当代学者巨乃岐在《试论科学精神》中将科学精神概括为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验验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自由竞争的宽容精神、敬业牺牲的献身精神等六层含义[4]。广义上来看,科学精神不仅集中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中,作为一种文化,其代表着一种从科学中提炼出的认知世界的方法,是人类在从事科学活动或其他活动中所展示出的价值观念体系。人类科技发展史可以证明,科学探索的过程并非是通往单一真理的简单直线,而是在追求更为恰当的世界观和更为融洽地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

科学精神的内涵可以延伸到哲学以及公共文化方面,自从在科学哲学领域中“科学共同体”的概念提出到现在,已经有更多的人意识到,科学本身的同化作用可以扩大“科学共同体”的整体认知水平和科学素质。这种同化作用不仅体现在科学知识的普及,也包括其精神内涵和范式在社会思想领域的弘扬和培育。

2 科学精神的时代需求

科学精神通过科学技术的价值输出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21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空间和海洋技术正在拓展人类生存发展新疆域 [5]。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自主创新能力对于能否占据科技发展前沿位置起到决定性作用,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与科学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息息相关。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科技全球化过程推动其加快发展,科学精神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突出,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就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是否具备科学精神是国家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是能否培育出高素质人才的根本基础。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素质的提升,对于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社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精神在当下中国社会的弘扬能够引导科学思想和方法的进步、能够推动现代科学的中国化,同时在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将科学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分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推进科学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维护知识群体的内心秩序,实现社会价值,有助于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也有助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根据中国科协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个百分点,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颁布前2005年的1.60%提高了8.96个百分点,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任务。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6]。因此,在全社会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塑造全民讲科学、懂科学,将科学精神贯穿到自身的工作中,强化科学观念,深化全社会的科学精神普及,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弘扬科学精神的本质是解放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面对诸多的未知,在客观真实理性的基础上去探索社会和人类本身的发展规律,是人类在长久的科学活动中积累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科学精神所蕴含的中立、客观、理性、实证和怀疑精神甚至可以对人的认知水平及心理体系构建等产生影响,作为一种先进的世界观,科学精神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种含有科学价值导向的精神食粮,体现出其丰富的人文关怀,通过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对社会整体思想水平的提升产生作用。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科学精神都成为人类社会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尤其是青年群体,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青年对科学精神的需求也就日益凸显。

3 在青年工作的实践中弘扬和培育科学精神

3.1 在青年思想领域,弘扬科学精神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完善,为提高新时代科技创新水平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青年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指导工作实践,在实践中贯彻和发展科学精神,充分认识到科学精神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将理性科学精神渗透到实践维度,尊重和运用客观规律开展相关工作。面对“国内国外双循环”大局,伴随着全球高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在青年工作中应压实思想工作责任制,及时掌握青年思想动态,确保在青年群体中科学精神的贯彻和弘扬。以创新的态度研究和关注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和青年群体精神需求的新变化,提高青年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3.2 致力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着力青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首先要正确引导青年通过自身努力和体系培育增强科学认知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在现代化产业转型发展亟须大量富有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多元化人才的前提下,鼓励青年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坐標下,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以科学精神创新融入本职工作,充分释放青年创新要素,助力青年实现其人生价值,从而达到整体社会价值的实现。

其次,以科学精神、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为指引,加大对青年继续教育的资源投入力度,打造终身学习型社会氛围。在人力资源系统要形成科学的可持续的青年人才发展方案,规划职业生涯成长路线,在实践中培育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发展机制。积极引进优秀人才的交流学习和开展多领域互助研究工作,制定合理的人才激励政策,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对人才评价和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在科研、管理、技能多过个领域,有针对性地强化专业化水平评价,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系统性人才发展体制。

再次,在青年工作实践中有机融合科学精神,并通过科学普及来弘扬和树立科学精神,理论结合实践,以青年实践为基石,与时俱进,结合新媒体和其他社会传播手段,利用为青年所接受的形式,广泛开展科普工作,将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灌输和渗透到各种科普活动中。通过有效的形式,建立起多层级共青团组织有机联动机制,提高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的有效性。以实践促发展,开辟青年活动阵地,建设“青年之家”,并以此作为青年活动阵地,广泛开展多层级青年活动,并把“青年创新实践平台”的打造作为“青年之家”的工作维度之一,深化科学精神在青年组织中的渗透培育。围绕弘扬科学精神,开展并组建多种类型的青年服务队,如“项目创新青年团队”“精神文明志愿服务队”“科技攻关队”“青年扶贫助困队”等,深入科研院所、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农田村落等实践场所,藉此培养青年群体敢于担当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打造在实践中运用和深化科学精神的优秀品质。组织青年群体积极参与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强化工作能力。在人文社科工作中贯彻理性科学,弘扬探索求知、实验验证、批判创新、互助合作、自由竞争、爱岗敬业的科学精神,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以科学实践促进实现组织文化价值的张力。

最后,在青年人才工作实践与科学精神融合推进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培育工作,还要有效运用管理方法,发挥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的作用。如在考核过程中,对各所属行业的普及运用情况进行对标考核,准确把握社会和人才发展规律,合理设置反映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运用的通用类指标或差异化指标等,多元评价创新成果,通过把考核情况的结果作为采取激励措施的依据。激励措施不仅包括薪酬机制,还包括精神文明层面的激励举措,以科学合理的发展机制为保障,形成在广大青年群体中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的合力。

3.3 科学精神的绿色维度

在高质量发展的维度上,要大力推进科学精神和科技创新,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不可忽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与科学精神密不可分的发展领域。我国的环保产业在各行各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科学实践中,把绿色作为发展科学的重要切入点,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绿色发展理念,创新运用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等减少资源的浪费,也是科学精神的一个展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生态环境和资源是发展的基础,以科学精神为指引,运用科技创新举措推动深化绿色经济的发展和绿色生态文明的进步,也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层面。

结语:

面对迅速发展的兼顾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一轮科学革命,通过着力科学精神在青年群体中的弘扬和培育,将有利于形成更具创造力的组织文化,促进青年同志在践行科学精神的同时与他们的具体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内在驱动力,以青年之创造,推动企业之发展、社会之进步。

参考文献:

[1]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第3页

[2]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页

[3]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第236页

[4]巨乃岐.试论科学精神[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246页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246页

猜你喜欢
青年工作科学精神创新人才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的探讨及其对经济工作推动作用的研究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关于新时期独立学院基层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工作的思考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