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纱工序中减少毛羽的措施

2021-12-23 14:55侯长勇
棉纺织技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胶辊细纱毛羽

侯长勇

(山东聊城华润纺织有限公司,山东聊城,252000)

毛羽是衡量纱线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毛羽的多少,不仅影响纱线的外观、手感与光泽,而且还影响织物的风格。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对织物的外观风格追求也越来越高。毛羽增多,不仅在织造工序易造成开口不清、经纱断头增加,还会使布面纹路不清晰。毛羽的数量及稳定性对布面光洁度和清晰度有重要的影响。细纱工序影响毛羽的因素较多,应根据毛羽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控制毛羽,提高纱线、织物的质量。

1 毛羽的概念

伸出纱线主体的纤维端或纤维圈称为毛羽。毛羽是纱线在成纱过程中,一部分纤维的头端或尾端没有被全部捻入纱线的主干部分而暴露在纱体表面形成的。单位长度(1 m)纱线上毛羽的根数,一般指离纱线表面一定距离(如0.5 mm)即露出纱杆的毛羽长度长于此值的毛羽根数[1]。一般情况下,细纱0.5 mm~1 mm长度的毛羽约占总数的60%左右,1 mm~3 mm长度的毛羽约占总数的35%左右,3 mm以上长度的毛羽约占总数的5%左右[2]。毛羽与原棉成分、纱线号数、捻度相关。毛羽按纤维伸出纱线的基本形态不同分为端毛羽、圈毛羽和浮游毛羽;按危害程度分为有害毛羽和无害毛羽,3 mm以下的多为无害毛羽,3 mm以上的多为有害毛羽,实际生产中3 mm以下多而密的毛羽对后工序的生产亦有影响。

2 毛羽的危害

毛羽影响纱线外观的光泽性,降低了纱线的强力和耐磨性能,3 mm以上的毛羽会严重影响后工序的生产及产品的手感、外观和使用性能。过多的毛羽还会影响正常的上浆,在后工序加工过程中,较长的毛羽易造成相互纠缠,引起起毛起球现象,使整经断头增加;在针织过程中增大纱线间的摩擦,给织造带来困难,甚至影响织机的产量。

毛羽少,织物光洁、滑爽、纹路清晰;毛羽多,织物起球严重、透气性差;毛羽多在织物中会形成新的棉结,使得布面的外观易起球。毛羽分布不匀还会使织物出现横档等疵点,严重影响染色布的外观质量和性能。机织、针织对毛羽的长度、数量都有一定的要求。毛羽一旦形成,只能通过上蜡、烧毛、上浆等方法来改善,造成织造生产效率下降。据USTER统计,约有15%的布面疵点和质量问题是由毛羽引起的,毛羽已成为影响纱线外观和织物风格的一项重要质量指标。

3 毛羽的产生

纺纱中的纤维一般呈螺旋形排列,在加捻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加捻三角区,三角区纱线内外纤维受到纺纱张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使纤维进行内外转移,造成纤维的一端或两端加不上捻,从而露在纱线表面形成一定数量的毛羽。细纱加捻三角区是产生毛羽的主要原因,约占毛羽总数的80%左右;其次是卷绕方面,主要是纺纱器材搭配不合理或使用不良引起的,如纤维的头端或尾端受钢丝圈或隔纱板的摩擦而形成毛羽[3]。

4 细纱工序采取的措施

纺纱工艺的设计、纺纱器材的选用、设备的维护状态、操作及温湿度方面对纱线毛羽影响较大。

4.1 纺纱工艺的设计

采用三罗拉绪森集聚纺,利用负压横向集聚纤维须条,减少了加捻三角区,有利于减少纱线毛羽。在相同的纺纱条件下,集聚纺纱线毛羽与传统环锭纺相比大约可降低70%左右。集聚纺纱张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成纱毛羽,张力过小会造成集聚区纤维积压,集聚效果差,使一部分纤维呈游离状态被卷入纱线而形成毛羽;张力过大会造成集聚区纤维被拉直,达不到好的集聚效果,不能有效地减少毛羽。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纺纱原料,选择合适的纺纱张力。

罗拉隔距是工艺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艺参数,罗拉隔距必须与纤维长度相适应,以减少浮游纤维的数量。如果隔距过大,这一区域运动的纤维不能被有效控制,使毛羽增加。细纱后区牵伸倍数要与适当的粗纱捻系数相匹配,一方面能防止纤维的扩散,另一方面能控制纤维的运动。细纱捻系数过小,纱线在生产中易产生毛羽,在不影响细纱产量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细纱捻系数,可减少纤维伸出纱体的数量和长度,进而降低成纱毛羽。但如果捻系数过高,毛羽又呈增加的趋势。因此要根据纺纱品种的要求合理设置细纱捻系数,才能更好地控制毛羽。根据纺纱品种适当控制细纱机锭速,合理的锭速有利于钢丝圈在钢领上平稳运行,减少毛羽。应根据品种和质量的要求控制锭速,同时避免卷绕工艺不合理出现的毛羽周期不匀。

4.2 纺纱器材的选用

4.2.1 钢领钢丝圈

钢领钢丝圈是重要的加捻卷绕器材。钢领钢丝圈的型号规格及配合程度直接影响纱线的毛羽,二者必须根据纺纱品种、原料性能、设备运行状态等综合考虑并选配。钢领钢丝圈的使用时间和周期决定了毛羽的数量和长度。随着钢丝圈使用时间的延长,毛羽的数量和长度都会增加,毛羽的不匀率也在上升。钢丝圈的质量决定了纱线张力的变化,钢丝圈轻,纺纱张力小,使气圈过大碰撞隔纱板产生毛羽;钢丝圈重,纺纱张力大,造成钢丝圈对纱线的摩擦增加,使毛羽增加。试验表明:在生产稳定的情况下,适当加重钢丝圈的质量对改善纺纱毛羽有一定的效果。钢丝圈偏重,纺纱过程中气圈小,减少了气圈与隔纱板的摩擦,降低了毛羽,但钢丝圈号数要通过多次的试验来掌握[4]。调整好清洁器隔距,避免钢丝圈挂花使毛羽增加。对上机的钢领钢丝圈进行检查,对钢丝圈进行称重,并合理选配钢丝圈的圈形和号数,制定合理的钢领钢丝圈使用周期,以减少毛羽。

4.2.2 集合器

集合器能收拢须条的宽度,使纱条结构紧密,让须条在紧密的状态下加捻,可降低纱线毛羽。应通过工艺试验优选出合适的集合器规格,它的开口尺寸要与纺纱品种相适应。加强运转巡回检查及清洁工作,多观察集合器的工作状态,防止集合器在使用中嵌花、位置不正。集合器能减少部分边沿纤维的散失,减少飞花,降低毛羽。

4.2.3 胶辊胶圈

在纺纱过程中,适当的胶辊胶圈硬度可改善成纱毛羽,细纱一般采用高弹性、低硬度胶辊和内花纹胶圈。低硬度、高弹性胶辊受压后表面覆盖面积大,对牵伸区纤维控制好,使胶辊的横向握持力均匀,它一方面加强了对浮游纤维和钳口边缘纤维的有效握持,另一方面缩小了前罗拉加捻三角区,使部分浮游纤维卷入纱体,减少毛羽。内花纹胶圈内层有细小花纹,可减少滑溜,在牵伸过程中有利于对纤维的控制。细纱前胶辊的位置对毛羽有一定影响,将前胶辊适当前移,一般在2 mm~3 mm,以减少纤维在前罗拉上的包围弧,减少加捻三角区,有利于降低成纱毛羽。要重视胶辊胶圈的选型、使用及上机维护保养工作,严禁不合格的胶辊胶圈上机。生产实践表明:对胶辊胶圈进行精细化管理,对改善纺纱质量和降低成纱毛羽有重要的作用。

4.3 温湿度方面

温湿度影响纤维的刚性和导电性,可控制纤维的吸湿、放湿状态,进而影响短绒和弯钩纤维的产生。不合适的温湿度将导致纤维缠绕胶辊、胶圈、罗拉、网格圈等,造成断头增加,使得飞花、毛羽增多。对空调的使用要做到“勤巡回,勤观察,勤调节”,以保证正常的生产环境。生产实践表明:在不影响细纱缠绕和断头的情况下,相对湿度稍偏大一些有利于减少成纱毛羽。相对湿度偏大时,纤维比较柔软,容易被捻入纱体中;相对湿度小易产生静电,使毛羽增加。制定适合纺纱品种的温湿度控制标准,一方面可减少缠绕,另一方面可稳定钢领与钢丝圈的滑行阻力,进而减少成纱毛羽。

4.4 细纱机械状态

保持细纱机运行状态良好、纱线通道光洁对控制毛羽很重要。如导纱钩不光滑容易造成成纱毛羽增多;导纱钩、锭子、钢领三者不同心对细纱断头、毛羽等影响较大,不同心易使纺纱气圈歪斜变形、碰隔纱板或纱管头,纺纱张力不稳定,使钢丝圈运行不平稳,直接造成成纱毛羽增加;钢领板升降要平稳,不打顿;严防黏、缠、挂、堵,及时清理积花、短绒和飞花;对细号纱要适当调节管底位置,防止管底位置过低而造成毛羽增加。

4.5 操作方面

值车工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对操作工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增强对细纱知识的理解及操作法的掌握。根据纺纱品种的质量要求合理制定清洁内容,要采用专门的清洁工具,按照清洁操作法的要求去做,做到清洁彻底,但严禁用毛刷拍打纺纱段,防止飞花附着于纱体表面造成人为毛羽。

5 结语

毛羽不仅影响纱线的外观、手感、光泽,还影响后工序织物的风格、加工质量等。只有了解毛羽产生的原因,掌握毛羽产生的规律,才能降低毛羽的危害。通过分析细纱工序纱线毛羽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工艺设计要合理,减少由于工艺参数设计原因而造成的毛羽;其次要优选纺纱器材,合理使用、搭配和保养周期,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器材的精细化管理;最后要加强细纱机设备状态的维护,提高操作技能,做好温湿度等方面的控制和管理。生产实践表明,以上措施可减少毛羽的产生,提高后工序的加工质量。

猜你喜欢
胶辊细纱毛羽
纱线毛羽路径匹配追踪检测
LXC-866MD型胶辊纺纱实践
免加油并条胶辊在FA315型并条机上的应用
影响纱线毛羽试验结果主要因素探讨
保证春节后细纱开车质量的几项措施
前牵伸区内纤维变速点分布对混纺纱成纱质量的影响
基于贝叶斯阈值的纱线毛羽检测方法研究
集聚纺纱应用WRC-965型胶辊的实践
WRC-985型并条胶辊的应用及维护
纱线毛羽的成因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