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

2021-12-23 15:36
关键词:四史思政历史

彭 陈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①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四史”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发表讲话,并提出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②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月9日。。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等意见》中将“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和工作要求,对新形势下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遵循。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学习“四史”对于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至关重要。思政课中“四史”教育实质上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政治教育。“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指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历史教育,尤其是通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奋斗实践中汲取前进的历史智慧、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引,在深入学习和不断领悟中找准自身的时代定位,从而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③孙明增:《学习四史: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人民日报》2020年7月2日。。

一、“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四史”教育,“四史”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培养担任民族复兴大任之时代新人的不竭源泉和根本保证。“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顺应历史传承,符合教学需要,满足现实诉求,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传承: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思政课教学中的“四史”教育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的辉煌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历史的学习、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始终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资源,这也是我们党近百年来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①潘玉腾、彭陈:《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逻辑理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第9-15页。。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在红军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开设“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运动史”等课程。1953年6月,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自1953年秋季起将各高校所开设的“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之后更是在《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中明确指出不同年级所开设的政治理论课程的差异。195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明确规定了全国高校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设置课程及课时数,其中“新民主主义论”是唯一一门全国高校包括不同学制的专科学校都要求开设的课程。1964年,为进一步规范思政课教学的科目和内容,高校开设 “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以及“形势与任务”等课程。恢复高考后,各高校在恢复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等原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外,还向普通高校文科学生增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科学社会主义”课程。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意见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历史类课程,但是这种情况很快得到了转变。2005年,《中共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实际上是要恢复之前取消的“中国革命史”,使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的历史教育的内容得到恢复。由此可见,在新中国高校思政课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和课程名称一再调整和不断变化,但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习历史相结合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需要:“四史”教育是思政课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②丁俊萍、赵翀:《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历程和经验》,《思想理论教育》2021年第5期,第27-34页。。“四史”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思政课课程中均有所体现,并且占据重要地位。首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加强“四史”教育提供了历史载体,其主要通过带领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使学生深刻领会历史现实和人民群众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四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次,“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为加强“四史”教育提供了道德土壤,其主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如:联系改革开放史,讲清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联系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清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等。再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加强“四史”教育提供了基本立场,其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教学内容不仅包含唯物史观的教育,还包含人类社会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教学内容。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为加强“四史”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其重在讲授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课程教学内容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此外,“形势与政策”主要通过讲授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了解时政要闻并且作出适度剖析,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的视野和格局。可见,“四史”教育在各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分布广泛,但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又有所差异和侧重,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以“四史”教育为重要抓手,厘清“四史”教育在各门思政课程中的具体分工和教学重难点,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备、有效衔接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地接受“四史”教育的感化和濡染。

(三)现实诉求:“四史”教育是培养担任民族复兴大任之时代新人的重要环节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来讲,是培养“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人”;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角度来讲,是培养“担任民族复兴大任之时代新人”。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①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这既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对于大学生而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加强“四史”教育,不仅能够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入了解国史国情,更能使他们切身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历程与宝贵经验,从而坚定正确道路选择的思想清醒和行动自觉。从总体上来看,新时代大学生历史知识日益丰富、历史视野逐渐宽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面对云波诡谲的国际环境和轮番角斗的意识渗透,他们缺乏足够的理论辨别力和政治鉴别力,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方面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部分大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存在理论认知不够全面、深入,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现实不足。鉴于此,加强“四史”教育,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运用历史思维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更为深邃的智慧中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矢志做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青年先锋。

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实不足

“四史”教育以其在思政课课程体系中的分布广泛以及育人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愈发受到关注。但从现实来看,新时代“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知识欠缺、方法不当、价值短板等现实境遇。鉴于此,客观分析“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现实不足,合理构建实现路径,其既是时代新人顺势成长、发展成才的题中之义,亦是为党和国家伟大事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国之大计、弘大策略。

(一)知识欠缺:“四史”教育的内容整体性未能充分阐释

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获取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这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初级目的。然而,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从课程自身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加以考虑,相关课程之间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统筹,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之间往往未能有效衔接与相互配合,有时各门课程之间甚至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过程断层等不足,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四史”的基础理论知识②宋俭、廖玉洁:《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7期,第24-29页。。“四史”教育的内容整体性未能有效阐释,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教学新篇就对“四史”教育的理论认知产生困惑,如“四史”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和逻辑呢?“四史”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具体体现和贯彻落实呢?每门思政课对于“四史”教育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呢?对于这些疑惑的有效回应是“四史”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突破口,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四史”教育的关注度和认同感。不难发现,“四史”之间是集历史客观性、发展整体性、内在统一性于一体的有机整体。“四史”教育虽然相互区别、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贯穿其中的便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内在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把握“四史“教育的内容整体性,助于有效提升“四史”教育的现实有效性。

(二)方法不当:“四史”教育的现实指导性未能得到重视

探究历史发展规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中汲取经验启示,这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中级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讲授,从中汲取理论智慧和精神能量,更要回应学生关心的历史困惑和现实问题,讲透“四史”所蕴含的历史智慧和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全面的、科学的历史观。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于所列举的历史人物及其事例往往大而无当,没有经过认真的推敲和加工,未能从整体的大历史观来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未能将历史事件有效关照现实生活。这就导致学生对思政课中“四史”教育产生一定的困惑,历史教育和树立正确党史观对于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对于现实生活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和借鉴参考呢?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四史”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点,它关系到学生能否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提高自身的选择能力、适应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价值短板:“四史”教育的时代重要性未能全面分析

不断增强大学生投身国家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之努力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骨干力量与中流砥柱,主动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这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高级目的。然而,部分教师在解析宣教“四史”教育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之时,侧重于诠释讲述“四史”教育的正向效用,而对其反向影响轻描淡写、一笔带过①何虎生、赵文心:《论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逻辑》,《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8期,第76-83页。。基于此,学生必然对“四史”教育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产生困惑,即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稳固安全、社会思潮风清气正、舆论环境洁净明朗,那么开展“四史”教育所做何为、所做为何?这是开展“四史”教育必然面对也必须解答的关键问题,其决定着“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更关乎着学生能否准确认知我国意识形态的现实格局和舆论场域的变幻态势。特别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广泛传播,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借以“还原历史真面目”、“重新评价历史”的旗号,虚构个体历史记忆,试图颠倒、扭曲,甚至编造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试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否定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并不否认,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历史演进中,曾存在过局部性、暂时性错误,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从整体上否定党、抹杀党的历史,这是片面的、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基本事实和历史发展主要趋势的。因此,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让学生深刻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以联系的、继承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和评判问题,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的发展大势,树立自己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的远大志向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实现个人成长成才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统一。

三、“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其核心是“融入”。“融入”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整体替代”或“全面消解”,而是力求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共生共长。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关键在于师生协同联动,提升教育合力;注重软硬兼施,提供有力保障;理论联系实际,彰显课程特色。

(一)基本原则:师生协同联动,形成教育合力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教教学的实效性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以及学生接纳宣教的积极性和自发性紧密相关,这就需要我们将师生协同联动,提升教育合力作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和营养剂。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灵魂人物”,其可以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四史”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特别注重党的重要文献的选读。自主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都较为灵活多变,可以结合教师的研究兴趣和教材内容,广泛涉猎与课程相关的书籍资料。同时,各大教研室之间也应当加强交流讨论,明晰不同课程对于四史教育的定位和分工,全面提升“四史”研究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尤其注重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研究、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进程时,运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从历史发生的全时段、全流域、全过程加以审视和考察,建立整体的历史体系和大历史观。另一方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系统学习、领会“四史”教育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在学术交流、日常探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对“四史”教育的理论认知,从而实现对“四史”教育的丰厚底蕴由“知其然”的感性认知阶段上升为“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知阶段。不仅如此,学生更应在“四史”教育的学习过程之中切实发挥其积极正向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梳理认知和历史经验的总结运用,善用历史眼光、历史视角和历史观点来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并将之融会贯通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承继发展与伟大实践之中。

(二)主要载体:注重软硬兼施,提供有力保障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育引导这一有机载体,同时高校校园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这就需要我们将注重软硬兼施,提供有力保障作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载体。一方面,从硬件上改善,完善硬件设施。教师可强化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教学载体的运用,如多媒体和移动客户端等线上教学平台,实现传统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转向,突破现实空间界限创设面对面交流研讨的云教学场域。具体而言,学生可借助手机移动端或电脑客户端,依托虚拟全景技术观光访问全国各地的历史博物馆和展览馆,学习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体会历史人物所蕴含的精神特质,让收藏在管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厚资源,满足他们作为受教者的精神需要,全面提升“四史”教育的育人实效。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抢占和开拓校园新兴媒体引领阵地,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兴载体,将“四史”教育的精神根脉转化为大学生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将四史教育的丰厚意蕴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态,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四史”教育和社会正能量的有效平台。另一方面,从软件上改进,重视渗透教育。高校可以依循自身的办学历史和治学理念,建造相关的校史馆和人物雕塑,实现审美功能和历史教育的和谐统一;通过校训、校风、校歌的凝练与弘扬,对办公室、教学楼以及宿舍等公共活动场所进行环境布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和氛围中自觉接受精神洗礼;礼仪活动对于传播主流价值、宣扬伦理道德具有显著的正向效用,以庆祝建党、建国、建军等重要时间节点以及纪念抗战胜利、五四运动、重要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与之相应开展形式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将“四史”教育融入仪式教育之中,号召全体师生铭记历史进程,强化师生体验,实现“四史”教育的日常化、具体化和生活化。

(三)根本遵循: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育人实效

理论联系实际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只有在理论与实际的呼应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四史”教育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将理论联系实际,彰显课程特色作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根本遵循。一方面,丰富教育内容,增强“四史”教育的理论说服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对历史的认识建立在科学的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全面实现思政课教学中“四史”教育的价值目标。此外,教师应当练就一双慧眼,善于筛选恰如其分、典型妥帖的历史事件,广泛收集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研讨,有效地组织线上和线下的问题研讨,正面回应学生关心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和崇高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关照现实生活,彰显“四史”教育的现实指引性。讲透道理绝对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而是要让学生基于“四史”教育的有力依托,深化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认知,强化其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情感认同,并随之转化为捕捉时事热点、辨析社会思潮和分析焦点问题的实践能力。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运行逻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动摇、人生漫无目的、生活无欲无求、价值观念虚无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可见,新的历史方位下,引导学生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①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346页。,勇担历史使命重任,把握国家发展大势,使之具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有的历史素养和精神状态,是思政课所被赋予的时代使命,也是历史教育理应落实的价值旨归。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历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诵读学传”是“四史”教育的好方法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