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分析思路研究

2021-12-25 17:46姚志才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重工业富民经济体制

姚志才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一、要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最早是由研究发展经济学的一批经济学家,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时提出的。较早在正式文献中使用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1958)。后来,这一概念被逐渐接受,不仅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时采用这一概念,而且在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问题时也采用这一概念。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讨论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这种讨论源于对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反思。随后,学术界围绕我国经济建设应该采取怎么样的发展战略,发表了大量的文献。

总的看来,分析经济发展战略有三种思路。第一种分析思路强调经济要素对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代表包括哈罗德-多马模式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哈罗德-多马模式强调投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新古典增长模式指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等要素的作用,正是在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个国家的经济才实现发展。第二种分析强调部门或行业变迁对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代表包括二元经济模式,增长极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提出,发展中国家在农村中存在传统的农业部门,在城市中存在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中存在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助于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因此,要把少数具备条件的地区和产业培育成增长极,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第三种分析思路从宏观角度、从全局角度,分析经济发展战略。其代表人物包括董辅礽(1988),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等人。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经济发展战略,在借鉴林毅夫等人(1994)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框架。

二、两种战略:强国战略和富民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可以理解为经济主体为实现预先设定目标,从既定的约束条件出发而制定的一种全局性构想。因此,目标是制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也是分析问题的起点。由于本文是从宏观角度讨论经济发展战略的,所以这里的经济主体就是指国家。因此,任何国家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强大,另一个是人民富裕。但是,不同国家的政府及同一国家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强国富民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先强国,后富民,即在国家强大的基础上追求人民富裕。另一种理解是先富民,后强国,即国家的强大要建立在人民富裕的基础上。

就中国而言,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前后制定的战略,正好反映了政府对强国富民关系的不同理解。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发展贯彻的是先强国,后富民的发展理念。大跃进时提出的“赶英超美”的口号,就是这种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这种发展理念,反映的是以高速度作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目标,而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次要地位。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逐渐改变了这种发展理念,转而实行先富民,再富国的发展理念。这种发展理念,反映的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目标。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就是以人民生活先后达到温饱水平、达到小康水平和达到富裕水平作为发展目标的。因此,从宏观角度而言,有两种经济发展战略: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把国家强大放在首位,把提高人民生活放在次要地位。我们可以把这种战略称为强国战略。另一种发展战略把人民富裕放在首位,在人民富裕的基础上,再去追求国家强大。我们可以把这种战略称为富民战略。就中国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强国战略的目的,就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因此,中国改革开放前实施的强国战略,也可称为赶超战略。

三、计划经济时代强国战略的实施

从不同战略目标出发所制定的经济发展手段是不同的。从强国战略出发,首先提出的问题就是,什么才是国家强大?国家强大有很多标志,当时认为最重要的标志是要有发达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发达的重工业体系。因此,为实现国家强大,必然把重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在当时条件下发展重工业,采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是不可行的。因为重工业有生产建设周期长、资本密集度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重工业所需要的大量资本和大批合格劳动力都不具备。因此,如果采用市场配置资源,我国应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而不是走重工业优先的道路。因此,为了贯彻强国战略,只有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才能利用国家意志将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

为了保证计划手段配置资源,在微观层面必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微观经济基础。这表现在通过三大改造在城市中建立起,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和在农村中以人民公社为主导的微观经济单位。由于这些企业主要是靠国家投资建立起来的,因此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由于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企业就不可能有自主经营权。而且,国家为了保证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也不可能给企业独立的自主经营权。这样,国家就可以通过计划控制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保证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顺利运转。

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以及不同生产主体的存在,交换就仍然存在。但是,由于不同生产主体不是独立的利益主体,这就导致交换不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而是按照有利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方针进行交换的。在农业和工业的交换过程中,国家通过计划采用价格剪刀差的方式,从农业获得大量剩余,从而保证资源向工业及重工业倾斜。

由于国家通过计划可以控制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生产决定分配,故国家必然控制企业对剩余产品的分配。在当时条件下,国家认为理想的分配状况应是平均分配,因此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个人消费品分配就普遍存在平均主义现象。同时,这种发展战略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一种封闭型的增长模式。因为如果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则外来因素作为不可控的因素,必然会影响和干扰计划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以,为保证经济运行如计划所编制的那样,只有采用封闭式的增长模式。

强国战略的实施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其不利的一面。就其有利方面而言,这种战略的实施使我国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且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这种战略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这种弊端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这种发展战略导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相当长时期内没有得到改善。为了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重工业的发展,这就导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严重不协调。例如,1959年我国的积累率达到了43.8%的高水平。而且,国家投资重工业的一个初衷是想通过重工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投资于重工业的产品,要转变为与农业和轻工业交换的生产资料,进而用这些生产资料来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装备水平,中间有一系列的中介环节。由于中介环节多,其转化效率较低,从而使国家通过发展重工业带动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愿望难以实现。因此,这种发展战略导致我国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一直提高得比较缓慢。

第二,这种发展战略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增长模式。为保证该战略的实施,国家利用计划经济体制将资源集中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但是,由于这种发展战略超越了我国当时所面临的经济约束条件,因此这种配置资源的模式是低效率的,从而导致经济呈现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增长模式。例如,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的100元投资,新增国民收入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32元急剧下降到1元。

四、从强国战略转向富民战略

正是由于这种发展战略有诸多弊端,才导致我国要从强国战略转向富民战略。富民战略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怎样才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因此,从强国战略转向富民战略,实际上就是把满足人民的需要放在优先地位,国家的富强则是建立在人民富裕基础上。如何才能满足人民需要?就是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之所以要采用市场经济体制,是因为市场经济体制比计划经济体制,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方面的需要,又有精神方面的需要。而且,人的需要又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人的需要会发生变化。这种需要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导致无法采用计划配置资源。首先,计划无法完全规划人到底有哪些需要。人对商品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对同种商品的质量和数量,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要靠计划来满足众多人对商品的需要,是不可能的。其次,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但是计划一旦制定,就有相当的稳定性。这样,靠计划来配置商品生产就不可能赶上需要的变动。因此,计划配置资源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所以,才要从计划配置资源转向市场配置资源。这是因为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根据消费者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生产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从而能够最大化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因此,从强国战略转向富民战略,就必然导致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意味着微观层面上要承认商品生产者的独立主体地位。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因为商品交换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的交换。只有承认商品生产者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商品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以及生产多少。因此,市场取向的发展战略必然要求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主体。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要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现代企业;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使非公有制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农村,要改革农村公社制度,建立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承认农民的独立经济主体地位。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意味着要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交换是为实现重工业优先发展服务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企业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商品交换是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服务的。在此情况下,价值规律就必然发挥作用。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意味着我们逐渐放弃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转而从市场出发进行商品生产。这样,市场需要的农业和轻工业产品生产就会不断增加,从而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逐步调整。实践证明,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改革开放前以重工业为重点的产业倾斜发展模式,被各行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取代,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对平均主义分配关系的逐步否定。由于不同企业主体的生产条件不同,经营管理水平各异,那些技术先进、懂经营、会管理的企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企业会获得很大的利润。相反,那些技术落后,不擅长经营管理的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会亏损甚至破产。这样,不同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完全不同。由于企业是独立的经营主体,其分配也必然采取自主分配的原则。不同企业由于其效益不同,导致企业收入水平也会逐步拉大。因此,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对平均主义分配关系的逐步否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意味着在对外关系上必然要采取开放的策略。开放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就是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而要发挥这种作用,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国内进行配置资源,而应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只有利用全球资源,才能更好地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因此,市场经济体制就必然要求对外开放。

富民战略的实施给我国经济带来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实现了民富国强。改革开放的实践深刻说明国强是建立在民富的基础上。只有人民富裕,国家才能富强。当前,我国不仅已经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国家经济实力也大大增强,各方面事业都得到很大的发展。1978年到2019年,我国GDP从3679亿元增长到99.1万亿元,年均增长9.43%。2020年,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6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7%。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从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上等收入国家。

第二,经济增长模式从外延型增长逐步转向内涵型增长。采用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规律必然会发挥作用。商品生产者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出发,必然要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会使经济增长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效益。这样,经济增长就会从外延型增长转向内涵型增长。当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也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中不存在着问题。如经济波动问题,收入差距水平的逐步拉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解决。但总的来看,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是利大于弊。因此,分析经济发展战略,可以采用“目的—手段—结果”的分析思路。也就是,先分析采用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的目的,然后再分析达到这种发展战略所采取的手段。这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经济体制,由所采用的经济体制,可以分析出与该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生产、交换,分配关系及对外关系。最后,分析实施这种战略所带来的利弊。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猜你喜欢
重工业富民经济体制
小连翘撑起富民兴企大产业
兴边,富民,发展更均衡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富民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振兴志 三代百姓“奋斗史”——思想始终“钉”在治穷富民
试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斯大林工业化思想论析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