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膜应用及污染问题的应对探析

2021-12-26 07:05马占新高云亮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1期
关键词:残膜农田污染

马占新,高云亮

(昌吉州农机推广站,新疆昌吉 831100)

1 新疆地膜应用及废旧地膜回收的基本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农业增产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有目共睹,新疆开始在棉花种植上大范围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具有增温护根、防冻保湿、调节光照、抑制杂草生长等作用。在农业生产中能显著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现在,全面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是达成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基础任务之一,这就对村镇环境改善工作提出新的阶段性要求。而曾经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先进改良的塑料薄膜,现在也被正式纳入了污染源治理列表中,面临回收再利用的迫切需求。

新疆地方农膜覆盖面积连年保持在253.33万hm2以上,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60%以上。地膜年使用总量在20万t以上,是全国覆膜面积最大的省区。但由于新疆地膜长期使用、回收困难,造成农田残膜污染日益突出,给脆弱的绿洲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的安全隐患。

2012年以来,通过建立地膜残留检测点、开展地膜污染治理政策法规宣传、培育地膜机械回收合作社、建设66个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厂,并对回收企业、农户及专业合作组织回收废旧农田膜进行补贴,极大地促进了新疆农田地膜污染治理工作。全区农田地膜污染综合治理体系逐渐完善,农田地膜污染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正在形成,农田“白色”污染持续扩大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2 新疆各地一些经验、作法和态势

1)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均能认真贯彻落实有关要求,成立了地、县两级农田废旧地膜回收领导小组。由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小组由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等相关职能单位组成,明确职责、细化分工,形成了工作合力,强化了工作指导。

2)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加强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治理工作的意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法治为核心,以控源、回收和再利用为重点。政府强力推进,部门协作联动,明确治理主体,完善政策机制,抓好“白色污染”治理。

3)广泛宣传动员。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等各种媒体渠道积极宣传,同时辅以发放宣传手册,制作宣传牌、标语横幅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

4)各级人大将“地膜污染”纳入“天山环保行”执法检查活动内容,将法律监督同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大力宣传国家、自治区有关农用地膜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5)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耕地流转规模化经营为农田地膜机械化应用、专业化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已经成为地膜回收的主要依托力量。

3 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各地采用了多种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发现农田废旧地膜污染依然严重,治理形势依然严峻。提高回收率要求导致动作难度进一步加大,耕层残膜去存量的问题还是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回收后的地膜利用率低、后期处置困难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二次污染风险突出。

3.1 认识还有差距,主体责任意识还不够强

认识还有差距,主体责任意识还不够强,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监管不到位、不彻底的问题。

1)个别地方政府对残膜回收的重视程度不高,对农田地膜污染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

2)农民和各类农膜使用主体的责任和法治意识薄弱,自主回收废旧地膜积极性不高,随意焚烧和掩埋废旧地膜时有发生。

3)从实际情况看,各地仍有不同程度的非标准地膜在使用,开展联合执法不够,条例贯彻执行仍有偏差,农户回收意识差,缺乏约束机制。

3.2 部门协作不力,项目资金安排还需要完善

1)部门间协调机制不够完善。残膜污染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农业生产环节外,涉及到多个方面。

2)补贴资金额度有限,由于补贴额较少,效果不明显;部分县采用示范区模式,示范区内回收地膜可享受20元/667m2的补贴,而非示范区没有补贴,导致非示范区农民对补贴政策存在较大争议。

3.3 机械化、专业化回收能力薄弱

现在市面普遍使用的机械有两类:一类是耕前残膜回收机械;一类是播前残膜回收机械。作业成本为从30~50元/667m2。从各地反馈来看,目前没有一种残膜回收机型能够达到理想的工作要求。

3.4 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不高,缺乏市场机制

地膜回收再加工企业生产成本高,盈利空间有限,可持续运营困难。项目投资建设的废旧地膜加工厂基本处于停工状态,加工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一是加工成本高。二是利用路径窄。

3.5 随意堆放造成二次污染的隐患不容忽视

据各级实际情况反映,目前随意堆放回收地膜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回收网点比较少,全区一半以上农业乡镇还没有建立农田地膜回收站。二是回收的残膜含杂率高,尤其是棉花地回收的地膜利用价值极低,无法资源化利用,也不能焚烧、堆埋。回收地膜的长期堆放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影响乡村人居环境整洁度的同时也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3.6 降解膜大面积试验示范带来的风险加剧,亟待规范

据不完全统计,我区2019年生物降解膜试验面积已突破6 666.67 hm2。各地在降解膜试验过程中,一是存在降解过早、防草效果差和降解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二是全生物降解膜的使用成本较高,导致推广难度较大,农民使用的积极性较低;三是部分经销商打着治理“白色污染”的旗号,销售没有国家正规检测报告的产品,误导广大种植户使用不合格降解膜,为农田地膜污染治理埋下隐患。

4 对今后农田残膜回收及利用的建议

1)建议加快修订农田地膜回收条例的步伐,完善相关规定。第一,更加明确农膜使用者的主体责任,耕地三权拥有者和使用者的义务和责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明确主体责任,发动农民履行地膜回收义务,开展地膜回收工作。第二,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主体责任。把地膜污染治理纳入地方政府有关农业绿色发展的考核指标,建议将地膜污染治理同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结合起来,统筹资金合理规划使用。第三,废旧地膜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农村、发改、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生态环境、市场监督管理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协调机制。第四,优化相关法则法规,加大惩罚力度,促进残膜回收工作高效施行。第五,建议完善关于回收残膜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起以压缩、打包、集中堆放以及残余处置等一体化流程的全链条制度规范,以便更加符合残膜回收利用的实际情况。

2)农业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综合施策,通过加强监督管理,健全回收体系,督促落实责任等一系列优化措施来切实的提高残膜回收率。第一,将地膜污染治理纳入人居环境整治,督促农民和各经营主体履行地膜回收义务,在农闲季节,组织农民捡拾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及林带内的残膜,减少“白色污染”。第二,开展地膜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标地膜流入市场、田地等违法行为,对回收率达不到要求的主体提出整改意见。第三,加强农田地膜残留监测,为加强地膜残留污染的监管、防控及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四,将地膜回收补贴与其他惠农政策相捆绑,结合农业灌溉用水额度配给、耕地播种管理等,进一步夯实地膜使用者回收农田地膜的责任义务。

3)春秋两季地膜回收作业时间短,人工回收效率低、成本高、难度大等显著问题,通过开展机械化、专业化回收是根本出路。建议以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尤其是农机合作社为依托,开展社会化购买服务,大力推进机械化、专业化回收工作的普及和覆盖率提升。一是加大对种植大户和新型农业合作组织购置废旧地膜回收机械设备的补贴力度,对机械的作业费给予补贴,支持研发企业不断改进设备作业效率和提升残膜回收率,通过不断降低回收成本,增加农户的认可支持度,从而全面提升机械化作业的推广普及。二是开展技术攻关。根据各地不同作物类型、土壤特点、耕作习惯、气候差异等,尽快研制定型一批能实现膜秆有效分离、残膜打包打捆等经济实用机械。三是建议由有基础的农机合作社或企业牵头,以提高地膜回收洁净度、提高作业效率等为突破方向,筛选出适合新疆不同地域特点和不同农作物种植模式的废旧地膜回收机械,加快推广应用。

4)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调整项目资金使用方向。第一,残膜回收作为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事业,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同时地膜污染需要系统治理,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地膜污染治理的资金支持力度。第二,建议将有关地膜项目资金通过切块分包的形式下发到各级地州单位,同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由地州统筹安排使用。建立落实单位、责任人机制。第三,加快、改进回收再利用企业和回收网点的建设,全盘谋划地膜回收、利用、处置等各环节全链条的统一布局。因为单纯的残膜加工厂利润微薄,企业发展难以为继,考虑到残膜加工设备与滴灌带造粒设备通用,建议两者捆绑运营,并出台政策在用电、用水方面给予扶持,落实国家促进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的税收政策。

猜你喜欢
残膜农田污染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浅谈阿勒泰地区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应用现状
地表残膜回收机在西北成功应用
八十一团残膜污染综合治理试验、示范总结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黑板像农田
宁夏研发出残膜机械化回收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