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烟草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以郴州为例

2021-12-26 07:05肖艳松李武进李宏光曹志辉何志红余金龙李云霞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1期
关键词:烟叶烟草科技

肖艳松,李武进,李宏光,曹志辉,何 斌,钟 权,何志红,余金龙,李云霞

(湖南省烟草公司郴州市公司,湖南郴州 423000)

0 引言

为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郴州烟草高质量发展,采取座谈会、走访、询问等方式对“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郴州烟草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调研,对当前郴州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1 郴州烟草科技创新项目的基本情况

2019年全市在研的科技创新项目共有60项,按项目类别分:技术创新类项目52项、管理创新类项目5项、营销创新类项目3项,按项目来源分:国家局项目2项、省局项目18项、市公司项目40项。一是项目管理较规范。2019年科技项目归属重点办、经济运行科、技术中心等多部门考核管理,市局立项项目均按照项目立项程序申报评审,并分季度、中期、年度对所有承担的项目进行了督查和评估,年度共下达督查、评估通报4期,并对3个结题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二是项目进展整体良好。大多数项目都能够按照研究计划和技术方案开展试验研究,研究目标明确、方法科学、技术路线合理,其中技术创新项目立足实际,与生产经营管理紧密对接,以烟叶栽培、植保、农机研发为代表的一批项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研究成果有较明显的推广应用价值。其中技术中心对年度17个技术创新在研项目进行了年度评估,经专家评估,项目优良率达100%,整体水平有较大进步。三是科技成果较明显。2019年全年通过省级成果评价3项,获得湖南省人民政府科技三等奖1项,省局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获省局知识产权三等奖1项,自育烤烟品种湘烟6号于2019年3月28日通过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获证书,年度申报专利8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明专利1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全年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1篇论文在国家烟草研究合作中心(C0RESTA)农学与植病学组2019年联席会议交流。

2 郴州烟草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科技创新认识不足

从目前实际来看,对科技创新存在着二种错误认识:一是与己无关论。个别人认为科技创新是科技部门的事或科研单位的事,与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无关;是科研人员的事或科技人才的事,与自己或业务人员无关;是烟叶技术上的事,与管理经营无关。二是科技高深论。一部分人对创新存在高深感,把创新工作神秘化,或自认能力不强,水平有限,或总以工作忙、事情多为借口,创新立项应付了事,创新实施搞形式、做样子,即使有好的创意,也不积极去完善,去立项,去实施,人为抬高创新“门槛”,限制自主创新手脚。

2.2 科技创新人才缺乏

存在科技人员偏少,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特别是缺乏学术造诣深、懂管理善经营的科技领军人才和能够挑大梁、担重任的中青年科技创新与开发骨干,导致整体科研实力不强,没有拔尖的科研团队,不能满足自主创新的需要。特别是基层各县分公司科研队伍大多为“兼职”,基层单位项目实施人员多为烟叶技术员,大多数还兼职报账、内管等工作,有的甚至身兼数职,“兼职”科研队伍往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烟叶生产或其它专项工作中,对科研工作常常有心无力。这就造成了市县级公司申报的自选项目质量不高、因人员岗位流动而工作衔接困难、项目管理实施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而且也给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3 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

一是运行机制不顺畅。市、县、站三级科技创新职责定位不够科学和明确,科技创新运行机制不完善,县级分公司或烟站没有专职科技队伍和部门,兼职科技人员将科技创新工作视为额外负担,应付了事;特别是县级生产经营管理与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不顺、协作不强、力量分散,不利于充分发挥优势。二是科研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现行的薪酬分配体系,对科研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科研人员负责的科研项目数量多少、攻关技术课题难易程度等与绩效工资挂钩性不明显,特别是各县分公司基层“兼职”科研人员,负责的科研项目更像是在完成本职工作外的额外任务,做的好没体现,做不好挨批评。三是科技创新评价导向不合理。创新绩效考核导向不合理,仅仅将申报项目作为绩效考核评价要求,为了绩效考核不扣分或为了完成任务,各县分公司和部门单打独斗、没有结合实际能力牵强申报项目,甚至拒绝参与国家局省市局项目,创新项目开展没能充分发挥联合作用和团队作用,效果不理想;有创新评价的“唯数量化”倾向,重项目量化评比,轻科研结果鉴定,重数量,轻质量,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申报项目上,而没有重视项目的研究应用或成果转化。科研评价标准单一,主要围绕文章、专利、国家或省部级课题等指标。虽制定了科技成果奖励办法,针对文章、项目或奖励的级别、经费规模以及专利、软件著作权、新品种等成果给予不同标准的奖励。应该说,这种政策和制度对促进科技人员发表文章、申请项目、注册专利或新产品、争取评奖等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缺乏对科技人员的综合评价,容易滋生科技人员的浮躁情绪和投机倾向,存在功利性科研、短平快的“考核科研”等现象。

2.4 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科研项目选题不慎,目的性不强,实用性不强,有些项目研究与生产实际脱节,未充分收集和研究实际生产信息,有些项目多停留在学术性和先进性层面,对技术应用的现实可能性及前景考虑较少,导致成果偏离现实需求、成果无法转化等问题。

3 烟草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烟草农业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要实现烟草农业高质量发展,就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抓好成果转化应用、烟叶生产关键技术创新、生产管理和组织模式创新、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3.1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一是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建立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学规划试验基地布局,配套相应科研仪器及设施设备,设置烟站技术推广中心,明确市、县、站科技创新部门和岗位职责,突出抓好产烟县公司落实农业试验基地、科技示范园、技术推广站建设主体责任,明确高级烟叶技术员承担农业科研试验和新技术、新成果示范的岗位职责,构建资源高效配置、运行机制顺畅的市、县、站三级烟草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体系。要拓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积极联合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卷烟工业企业等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合作联办产学研合作基地,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好市级烟叶实验基地,科研项目集中实施、管理,实现技术集成示范,提高郴州烟区科研的硬件及软件实力,

二是要完善科技创新考核方式。对县分公司的科技创新考核不局限在自主申报项目范围,对承担国家局、省局、市局和自主申报的科技项目均实行同等的量化加分考核,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团队作用,同时将承担项目纳入年度技术岗位和技术职称岗位员工考核范围,实行项目量化加分制,多劳多得。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去行政化”的科研人员管理机制,健全以科研能力、发展潜力、工作实绩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人员绩效评价办法,进一步释放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三是健全科学技术奖励和成果转化奖励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成败。要建立成果转化平台,配套成果转化基金,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激励是科技成果转化比较直接的应用方式。建立科技奖励制度,奖励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成果、知识产权成果、质量管理成果、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等。完善科学技术奖励制度,进一步规范“专家会议评审+科技委审定”的评审程序,分别建立农业技术、管理科学等专业领域的成果评价标准,分类开展科技奖励评选;进一步完善发明专利、科技专著、企业标准等知识产权奖励的评选标准;要按照实际贡献对创新团队和人才进行奖励,反对平均主义。

3.2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我们正进入一个信息多变的时代,信息内涵丰富,信息变化快速。行业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核心在于人才培养。因此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展技术人才引进渠道,千方百计激发技术人才的激情,增强科技人才的成就感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一是建立烟叶学术委员会,探索“人才+项目”培养机制,以项目为依托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

二是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实行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相结合。要做好博士引进工作,争取从基层选调适合科技人才,为科研员队伍补充新鲜血液,重点发展、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整体带动我市创新人才队伍规模、质量“双提升”;要继续坚持完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般专业人才,面向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化机构或企业招聘特殊岗位、特殊专业人才,通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协作研发中心)引进创新人才的多渠道人才引进制度;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吸引政策,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和方式,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力度,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技术联姻等方式,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单位设立青年科技创新基金,布局实施青年人才专项培养计划,鼓励科研人才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和消费者、走向工厂和生产者,鼓励非科研人才大胆提出创新理念和想法,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

三是要加大专业技术技能职务聘任力度,落实聘任技术技能职务人员薪酬待遇。要按照技术类、技能类分别规划建立覆盖全体科技人员的、梯次结构合理、具有较强激励作用的岗位体系和薪酬体系。对已聘任初、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技能岗位人员,按照薪酬管理有关规定,落实岗位工资套级套档,根据专业技术技能职务人员考核情况落实绩效工资。完善专业技术技能职务人员实绩考核办法,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实行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让企业科技人才能够享受到相应待遇,促使科技人员安心进行科技创新。

3.3 着力突破关键核心实用生产技术

对影响烟叶生产的关键技术瓶颈要集中优势人才进行攻关,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力争在优质烟草品种选育、烟叶原料、绿色防控、轻简栽培、特色工艺、降焦减害、大数据开发应用等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性进展。突出需求导向,以服务为基准,以创新为手段,充分发挥重大专项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方面,围绕“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创新烟叶生产单项技术。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良态是保障,实现烟草农业高质量发展四者缺一不可。基于生产问题导向,实施一批面向烟叶生产需求侧的科研项目,重点突破特色品种、轻简栽培、绿色防控、提质烘烤等关键技术瓶颈,提升科技供给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围绕卷烟工业“优质、均质、安全”烟叶需求和烟叶种植者“高产、高效、轻简”生产需求创新烟叶生产集成技术。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原则,重点推进烟叶生产集成技术创新,努力推动烟叶生产科研布局“一盘棋”、技术服务“一条龙”、工商合作“一体化”,全面构建契合高质量烟叶发展需求、适应“绿色、生态、优质、安全”要求的集成技术体系。

3.4 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

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创新烟叶生产标准化管理方式,要通过标准的执行提高技术到位率,促进烟草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着力提升烟草农业标准研制水平,优化烟叶生产标准体系。围绕烟草农业产业链布局标准研制创新链,加快烟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着力提升标准的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重点推进烟草农业标准的落地应用,切实发挥标准在压库减量、烟叶原料供给侧改革和烟草农业内涵式发展等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用标准联通工业需求与烟叶生产,使烟叶生产技术、烟叶产品质量与工业企业原料需求相对接,建立工商互认的烟田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烟叶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用标准兜住烟叶质量安全底线,明确提出烟叶农残、烟用物资、烟田土壤、植烟环境等标准的质量安全要求底线,系统管控烟叶质量安全风险,推动烟草地理标志产品发展。

要创新烟叶生产组织模式。2019年,我市从事烟叶生产的烟农有17 202户,户均植烟面积1.55 hm2,其中6 666.67 m2以下、6 666.67~13 333.33 m2、1.33~2 hm2,2~3.33 hm2,3.33~5.33 hm2、5.33~6.67 hm2以及6.67 hm2以上烟农分别有3 556户、6 434户、32 93户、1 885户、1 463户、371户和200户,分别占烟农总户数的20.67%、37.4%、19.14%、10.96%、8.5%、2.16%和1.16%。可以看出,2 hm2以下烟农占比77.21%,小农户在烟叶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动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烟叶生产小农户分散经营和新型主体规模经营将长期共存。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创新,推进烟叶生产小农户和烟草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小农户+大农合”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合作社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服务方式,着力解决小农户依靠自身力量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划算的问题,提升小农户户均收入和亩均收益。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烟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引领烟草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核心烟区创新土地互换、土地出租、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创新“烟叶+”产业体系,提高烟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4 结语

总之,我们应加强自主创新,增强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探索建立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的新型运行机制,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调动科技人才和广大员工创新积极性,充分激发人才第一资源的创新潜能,以科技创新引领,才能促进郴州烟草全面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烟叶烟草科技
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
上部烟叶一次性采摘按叶位分置烘烤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贵州主产烟区烤烟上部烟叶质量的差异
不同成熟度烟叶烘烤过程中大分子物质代谢动态研究
关于新形势下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全国首次青少年烟草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