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产管理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2021-12-26 07:05孙晓文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1期
关键词:吐絮棉花植株

孙晓文

(曹县农业农村局,山东菏泽 274400)

1 棉花的管理技术

1.1 合理施肥

在种植棉花的过程中合理施肥极为重要,在施肥期间加强管理有助于棉花产量的提升,以山东菏泽的棉花为例,种植人员的施肥管理大约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苗期、蕾期与花铃期。在棉花苗期开展施肥的过程中,种植人员的工作重点在于其叶部,该方式可有效促进棉花蓓蕾的发育,使弱苗成功地过渡到壮苗,此阶段的施肥还能控制棉花整体的株高,避免其过快增长。通常来讲,棉花在花苗阶段的施肥大多带有1.1%的尿素,该要素有助于棉花的生长。而在棉花蕾期开展施肥时,若其生长速度较快,种植人员可选用混合锌肥,其主要成分包含磷酸二氢钾。在开花前棉花处于生产的高峰期,因而有着较快的营养吸收速度,其根部的中下部会发生蕾铃脱落,当产生该现象时,应对其添加合适的抑制剂,继而主动控制棉花的主茎。棉花在进入蕾期以后,可将水与调节胺进行混合,继而将其喷洒在棉花上。种植人员还应在棉花的花铃期施肥,该阶段的棉花需要较多肥料,也直接影响着棉花产量,若棉花植株的高度不够,其叶子颜色会以紫色为主,需对其喷洒2.1%的过磷酸钙,不仅能有效控制蕾铃脱落现象,还会促进棉花生长。当棉花叶子的颜色为淡黄色,且生长势头较慢时,可采用一定比例的尿素溶液来改善当前状况[1]。

1.2 有效打顶

在棉花整枝的过程中,适当的打顶工作较为重要,借助打顶能缩减棉花顶端的生长优势,继而更好地控制其根茎生长。在控制棉花根茎期间,其茎部养分与水分都能得到有效调节,降低无效果枝出现的概率。由于棉花中的主要养分都集中在其根茎部上,促进棉花整体的吸收能力,在增加其产量的同时,还可使其更快地结铃。种植人员在打顶过程中切忌盲目,需依照一定的工作顺序,严格把控打顶时间,充分掌握打顶的密度与势头,在打顶时其打法应是触碰顶尖而非采用大把锹。

1.3 防治病虫害

在棉花生长的中后期,应严格管控其产量与质量,为使棉花的生长更为顺利,种植人员需科学关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例如,在山东菏泽棉花的主要病虫害为棉铃虫、棉蚜与叶螨等,当出现此类害虫时种植人员可运用化学药物开展防治工作。具体来说,当棉花产生枯萎病时可使用41%的美邦进行喷洒,待完成此项工作后观察其状态,若该植株的病情仍然严重应拔除其根部,避免其将病菌传染给其他植株。此外,在日常工作时种植人员需随时观察棉花的生长状况,并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与周遭的环境状况来观测其营养需求。若发生病虫害,管理人员需及时记录下病虫害的主要特征与棉花的发病规律,进而提升棉花整体的管理水平。种植人员还可借助信息技术,加大对病虫害的分析与研究力度,从而使防治工作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2 棉花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科学育苗

为增加棉花产量,种植人员需采用高产栽培技术,而最为基础性的工作为科学育苗,首先,在开展育苗工作时,应注重棉花苗木的营养性,其位置最好选择在背风向阳处,设立苗床的过程中也需严格遵守棉花的置放比例。在冬季若要翻耕苗床需添加恰当的有机肥,并在第二年的年初完成土地的平整工作。在钵育苗木之前每日都要为苗床浇水,只有在其含水量充足后才能进行钵育工作。其次,在种植棉花植株前,种植人员需科学整地,保持其表面平整,针对土地的挖掘深度,其数值要始终维持在14.1~16.1 cm间,将质量较高的磷肥与堆肥放置在床土中间,有效结合土壤与肥料并将其搅拌均匀后才能进行泼水。种植人员再抹平床土表面,黏合泥浆,当其黏合度满足相应条件时,可将其分成形态不一的营养块,两个营养块要保持5.1 cm左右的距离。最后,种植人员应科学开展育苗管理,其管理内容主要分成两项,即保湿、保温与防病、降湿,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种植周围的环境、天气状况或土壤水分等,若周遭环境的湿度较高,可采用必要措施降低其湿度,并严格控制棉花植株的生长状况,确保其质量与产量。

2.2 适时移栽

在实际开展棉花种植时,为保证其内部根部的土壤肥力,还需进行及时移栽。具体来说,在执行移栽工作期间,种植人员应严格遵照正确的工作流程或程序,先开展覆膜工作再实行移栽。棉花覆膜期间要在其顶部喷射除草剂。而在盖膜时需合理保障薄膜的距离,使个体间的距离更近,且覆盖要更为严实,避免因大风、急雨等自然灾害而损害薄膜,外部环境中的杂草也难以抢夺棉花的养料,将地膜内部的保温作用发挥出来。而移栽棉花的时间尽量选在5月初期,移栽抗虫棉需保障棉花的二叶一心;三叶一心则要发生在杂交棉的移栽中。

2.3 田间管理

棉花的田间管理依照时间顺序也分成苗期、蕾期与花铃期等,在开展苗期管理时,该阶段的棉花植株正处于生长阶段,其长叶、长茎、长根都有较快地生长速度,此阶段的管理目标为要将苗木的根系培育地更加强壮,要苗早、苗齐、苗匀、苗全及苗壮,种植人员可进行放苗封土,避免发生因温度过低而出现跑墒现象。为改善土地表面温度,进行适当除草加强根系的生长发育,采用补种的方式改进苗株数量,在开展定苗工作的过程中运用多项措施防治病虫害。

在棉花蕾期间的管理手段则有些许不同,由于蕾期植株的生育特征主要来源于营养生长,虽然在此阶段生殖与营养生长同时进行,但该时期的植株生长仍偏重于营养,在管理过程中要为其搭设合适的结实架子,并重点开展松土工作,将水肥与化学药物有效结合能更好地防治病虫害[2]。

当棉花植株出现生殖生长增强、营养生长减弱时,则其进入到花铃期,针对此阶段的管理,种植人员应时刻关注其总体产量,并适当增加肥水。由于棉花的种类不同,该时期的管理手段也并不相同,在找到对应性管理措施后需对其合理灌水与施肥,严格控制其封行程度与日期,进而衡量其群体结构的合理性。通常来讲,封窄行的日期大约在7月上旬,而在7月底或8月上旬可封大行,为保证基部根系的健康生长,种植人员应实行下封上不封、远封近不封的原则,并在二者中间留出一条缝。封行的时间极为重要,若封行较早,将严重影响棉花植株的透光性,继而导致其产生蕾铃脱落现象;但要封行过晚,其生长量会出现严重不足,地力与光能的利用则难以高效。对于株型的控制也要掌握合理度,比如,山东菏泽的棉花,若增加其群体的种植密度,个体高度就要适当降低,其叶片数与果枝数都要有所减少,有助于透光通风,降低蕾铃脱落的概率,提升成铃数量。当棉花的密植条件较适宜时,最为合适的株型为果枝上举、叶量适中、茎粗节短且植株矮壮,一般来讲,理想的棉田果枝大约有8~10台,每台果枝的果节有20~25节、主茎的叶片数量有13~14片,且每个果节的间距在4~5 cm。

2.4 科学采摘

在采摘棉花的过程中要保证时间的合理性,由于该工序属最后一道生产环节,在其生长的不同阶段都要注意采收工作。当棉花处在第三发育阶段时应保证其内部含水量,在完成纤维脱水以后,可利用其内部生成的纤维素沉淀,增强纤维强度。由于棉花的采摘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会用到2个月,若遇到阴雨或低温天气,基于棉铃难以正常开裂,会无形中增加采摘时间,也为该工作增添了额外困难,降低了棉纤维品质,缩减了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开展采摘工作前,种植人员就应依照高产栽培技术或其生育特征对棉花进行科学种植,在采摘过程中尽量避开阴雨天气,在天气晴朗时快速进行采摘工作。

在采摘棉花期间,工作人员需时刻重视棉花质量,尽量避免“三丝”混入,即羽绒、毛发丝、农膜与有色纤维等。借用“三丝”可严重影响纺纱品的质量,因此,种植人员应认识到“三丝”的危害,同时,在采摘时尽量避免化纤袋的使用,可采用棉布袋。而在晒棉的过程中为防止混入“三丝”需选用支架,避免其触碰到马路或地面[3]。

2.5 加强吐絮期管理

当棉花处在吐絮期时,其主要生长在8月中下旬,进入到白露以后,棉叶会出现褪色,并在10月初进行吐絮。在棉花的整个吐絮期间,该植株需要极多的氮元素,且对水量的需求也大于之前。棉铃在发育阶段会吸收诸多有机养料,由于吐絮时期棉株的吸收能力较弱,应借用追肥的方式增加其肥料,进而有效弥补该阶段的植株养分,防止棉株因早衰而产生的脱落现象。在吐絮期的起始阶段,种植人员每日都要在其叶面施肥2~3次,持续一周。在此阶段管理人员需时刻注意棉花的衰退问题,继而增加其重量,避免出现烂铃。在棉花吐絮的初期,种植人员需为其及时整枝、去叶,使其始终处于整洁状态,还要保持周遭的透光条件与通风情况,保证有机养分都集中在棉铃中,避免烂铃的出现。例如,山东省菏泽市某农业农村局在吐絮期整理棉花,为防止发生烂铃,其种植人员适当降低田间湿度,并采用并拢措施,再改进周围的通风与透光条件,使其适合棉花生长。在棉花生长的中后期会出现病虫害,借助杀菌剂可有效控制棉花病情的蔓延。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棉花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棉花的栽种技术则变得尤为重要,种植人员应对棉花种植的全过程实行全方位管理,严格控制每项栽种细节,提升高产栽培技术,为保证其产量与质量,还要在其生长的中后期加强管理,促进纺织业发展。

猜你喜欢
吐絮棉花植株
棉花是花吗?
陆地棉吐絮率的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预测
植物抗冷性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进展
哈密葡萄黄化病的发生情况及补救措施
棉花
喷施脱叶剂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杨新顺
长匐茎与块茎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2014年阿瓦提县机采棉脱叶剂筛选试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