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2021-12-26 07:05赵云娟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1期
关键词:基腐病土传临汾市

赵云娟

(临汾市植保植检站,山西临汾 041000)

0 引言

小麦茎基腐病,俗称“酱油秆病”,被誉为“小麦癌症”,我国最早于2012年在河南省沁阳县发现并报道。小麦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复合侵染的土传病害,也可通过种子进行传播,具有多次侵染特点。

1 发生情况

2018年以前,小麦茎基腐病在临汾市一直是零星发生。2019—2020年,该病在临汾市为偏重发生,扩展蔓延迅速,为害不断加重,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程度,逐步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该病在临汾发病较往年早,发病程度重,发病面积大,发生普遍,主要发生在玉米小麦两熟轮作、秙杆还田较多的麦田。田间地头发生重。2019年,临汾市小麦种植面积19.11万hm2,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面积2万hm2,病田率10.47%,按防治率95%计算,产量损失852.45 t。2020年,临汾市小麦种植面积18.15万hm2,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面积2.33万hm2,病田率12.86%,按防治率95%计算,产量损失859.28 t。发生区域一般病茎率10%~20%,最高达50%以上,一般白穗率8%~15%,最高可达50%以上。

2 发病症状

2.1 死苗、烂种

幼苗出土前后被侵染,种子根多变褐腐烂。发生较轻时,幼苗黄瘦,营养不良。严重发生时,可造成烂芽或苗枯。

2.2 茎基部变褐色

该类情况多发于小麦生长期,茎秆基部呈黑褐色表现,像酱油泡过的,细看茎节处多数可见淡红色或白色霉层;田间拔除病株时极易从基部折断。常可听见“嘣”的病株折断时的声音。严重时可扩展至茎部第三节。

2.3 白穗

被感染植株茎基部分蘖节处枯死,上部茎叶和穗得不到水分而死亡,病株麦穗发白干枯形成白穗。轻病株发育不良,籽粒皱缩瘪瘦;重病株自下而上叶片青枯,白穗不实。

3 小麦枯白穗田间识别

造成小麦枯白穗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当前实践中最容易混淆的小麦病害有小麦茎基腐病、小麦纹枯病、小麦根腐病、全蚀病、小麦赤霉病(表1)。小麦茎基腐病与其它白穗病最重要的区别:在茎基部呈黑褐色,大多数可见淡红色或白色霉层;根腐病和赤霉病无明显病症;纹枯病有波纹病斑;全蚀病有“黑膏药”状菌丝体。

4 发生特点

4.1 发生面积大

2020年,临汾市小麦种植面积18.15万hm2,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面积2.33万hm2,病田率达12.9%。全市17个县(市、区)的小麦种植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田块。

4.2 发生程度重

据调查,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田块一般病株率5%~10%,最高可达50%以上。田间地头发生偏重,最高可达80%以上。

4.3 为害持续时间长

小麦茎基腐病在小麦生长各生育期均可发病,几乎贯穿小麦整个生育期。

4.4 隐蔽性强

小麦茎基腐病在苗期症状不明显,在拔节孕穗期症状才逐渐显现,发现症状再进行防治已错过最佳防治时机。

4.5 减产严重

小麦茎基腐病为“小麦癌症”,可造成小麦死苗、烂种、麦穗枯白、籽粒不实,严重影响小麦产量,轻者可减产5%~10%,重者达50%以上,甚至可造成绝收。

5 发病原因

5.1 土传病菌自身特点

土传病菌在土壤中具有很强的腐生竞争能力,较难防治,是造成其发生愈来愈重的主要原因。

5.2 品种抗性因素

不同品种对该病反应有明显差异,主栽品种大多为低抗病性或感病品种。

5.3 耕作制度因素

目前实行的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耕作制度,加上秸秆还田,耕层较浅,大量根茬遗留田间,降解慢,造成土传病害不断加重。

5.4 田间管理因素

播种早、播量大、播种深的麦田发病概率较大,发生程度偏重。种植环境相同,种子采用药剂拌种的麦田病株率、发病程度较低。土壤采用药剂处理的麦田发病概率低。管理粗放,水肥条件较差,病虫害发生偏重的麦田发病重。

5.5 水肥条件因素

农田灌溉条件的改善和水浇地面积的扩大,对植物土传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十分有利。施肥不合理,氮磷钾肥及中微量肥比例失调,造成土壤生态恶化,盐碱化加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等,加重土传病害的发生。

5.6 气象因素

临汾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热,秋冬光照偏少、春季温度变化大、忽冷忽热等,有利于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的侵染循环。田间小气候湿润、浇水次数过多或浇水量过大都有利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

5.7 冻害因素

近几年,临汾春季冻害较多,冻害可降低植株抗病能力,春季气温阶段性变化剧烈、忽冷忽热均可造成小麦受冻,有利于病害的侵染传播。经调查,冻害发生严重的麦田小麦枯白穗较重,其中小麦茎基腐病占很大比例。

5.8 防治措施因素

小麦返青—起身期喷施杀菌剂,可对小麦茎基腐病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但当前农民防治意识差,用药面积极少。拔节后田间出现明显发病株时喷雾,药液极难到达茎基部,防治效果不理想。

6 防治技术

小麦茎基腐病前期不显症,给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防治该病,应坚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策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是解决此病的有效方法。

6.1 农业防治

6.1.1 轮作换茬。重病田改种大蒜、圆葱、大豆、花生等双子叶作物轮作。

6.1.2 选用抗病品种。不要选用自留种,选择抗逆性、抗病性强、抗倒春寒的优良品种。

6.1.3 精细整地。小麦-玉米连作秸秆还田地块,玉米收获时,秸秆尽量打碎还田或机械化收集打捆清除田。播前土壤深翻(25 cm以上),将表层秸秆或残留物翻至土层下,耙细整平,表层土壤尽量平整,小麦播种深度均匀合理,压低病原菌基数,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耕作层。

6.1.4 适期、适量播种。根据各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情况、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肥条件等,适时、适量播种。

6.1.5 合理施肥。要注意合理搭配,有机肥和化肥合理搭配,选用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肥料合理搭配,特别要补充一定量的锌肥;底肥和追肥合理搭配;土壤施肥和叶面追肥相结合;分层施肥,特别是磷肥,确保耕作层内肥料均匀。忌偏施氮肥,追肥可采用滴灌式,降低肥害机率。重病区进行土壤健康度检测,如土壤含菌量过高,则改种非寄主作物。

6.1.6 适时浇水。根据小麦需水规律及生育进程,适时浇水补墒。盐碱地区深层地下水加重发病,宜采用地表水灌溉。

6.1.7 减少田间生秸秆数量,减轻病菌压力。可加一定量的秸秆腐熟剂,同时需要寻求小麦、玉米秸秆利用途径或处理方法。

6.2 化学防治

6.2.1 313 g/L氟唑环菌胺·咯菌腈·噻虫嗪种衣剂拌种。氟唑环菌胺属SDHI类杀菌剂。用作种衣剂时,对多种种传、土传病害防效较好,还可促进根系生长。而且,对冬小麦安全性好,对出苗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冬小麦各项生理指标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咯菌腈是一种非内吸性苯基吡咯类杀菌剂,专一抑制霉菌生长,对子囊菌、半知菌、担子菌等病原菌,有良好防效。

生产上,建议使用313 g/L咯菌腈·氟唑环菌胺·噻虫嗪种衣剂100 mL拌100 kg小麦种子。有试验表明,313 g/L咯菌腈·氟唑环菌胺·噻虫嗪种衣剂处理过的小麦叶片更加浓绿,植株长势旺盛,衰老慢。

6.2.2 福美双用作种子处理或土壤处理。福美双是广谱保护性杀菌剂,对多种病原菌均有很好的消灭作用,可以起到净化土壤消除土传病害病菌的作用。生产上,种子包衣建议使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0~500 g拌100 kg小麦种子;土壤处理建议每亩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000 g拌细土15~25 kg撒施。

猜你喜欢
基腐病土传临汾市
渭南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及防控
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南梁镇北坡村 “一抹黄”带动“全民富”
临汾市2022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小麦茎基腐病抗性QTL的分析
98%棉隆颗粒剂土壤处理对甘肃陇南低海拔川道区小麦田有害生物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同种负密度制约效应与园林树木土传病害的有效防控
百香果茎基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临汾市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的住房改造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