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审美文化的消费化现象
——略论花文化

2021-12-27 01:55薛元可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
品牌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花艺大众消费

文/薛元可(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

“深度的消失和历史的终结导致一切东西的平面化和直接性”[1],当代审美文化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在社会分工中被主动或被动地“肢解”,呈现为碎片化的生存状态,这导致了城市生活体验的漂泊之感,而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为现实生活提供了一种与之“对抗”的可能性,在寻求审美化的生活情境中,疲惫的心灵得以暂时沉醉于自我构造的“艺术”生活空间。现代商品社会为大众提供了“审美生活”的便利性,审美的需求也直接刺激着艺术商品化、商品审美化的发展。而现下诸如此类的审美文化形态是否真正推动大众靠近和获得了真实的艺术体验,审美文化的内涵[2]在流行文化之中又是否还具有真实的意义?带着这些疑问,选取当代花文化这一主题,从大众审美消费现象的角度,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进行解读。

一、从世俗化到商业化的审美文化

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推进了审美文化的当代勃兴,也是当代审美文化兴起的现实土壤。随着中国全面进入商品经济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对世俗欲望的关注和个人欲望的满足。追寻趣味、崇尚享乐的人生态度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于是,大众文化[3]以迅速崛起的态势占据了文化的主要地位。当代审美文化应运而生,“将审美的归宿延伸到消费社会、大众时代的多元文化之中”。文化开始步入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发展机制,这使得非物质审美的精神文化产品变成了商业化的消费品[4]。大众审美文化和严肃审美文化,都进入了市场和商品的游戏规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消费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注重审美呈现的视觉化,推动艺术经由机械化或商品化的包装成为文化消费品,表现为形式上的讨巧和精致。这些所谓审美文化与传播媒介的丰富和多元往往流于碎片和肤浅,表面上是大众审美的普及化,而实际上只是文化商人[5]追求利益化的刻意包装,这种包装除了工艺制作层面的包装效果,还包括审美心理上的商品附加值。这样的流行文化趋势同样出现在当代有关花文化的审美消费中。

大量的生活美学花艺品牌在各大城市涌现,如“野兽派”“ROSEONLY”“R Society”[6],他们风格不一,但都倡导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理念,在广告营销中强调自身品牌文化中的审美价值,秉持着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的姿态,这些产品在造型上能够为生活装饰增添视觉上的享受,在迎合大众心理诉求的策略中最终促使更多人完成商品的购买。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也在购买的瞬间产生了获得这一种或那一种的审美体验的感觉。事实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对于“美好生活”的定义往往被现实的消费主义浪潮所左右,一张精心策划的广告片、一句抓住消费者心理的宣传语,都能刺激到大众蠢蠢欲动的消费冲动,仿佛美好生活真的将要在购买中得到实现。(图1)

图1 野兽派品牌广告与宣传语图片来源野兽派app

这些风靡于今的花艺品牌所选用的花材和以往的传统花店实际上没有较大的区别,甚至各品牌之间售卖的材料也是相差无几的,但他们却能够迅速吸引大众的眼球并心甘情愿为之买单,一是由于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背景下,经过商业化包装之后的“花文化”能够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目光所及之处;二是消费文化的主导力量应和了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一方精心策划、制造欲望,另一方反复陶醉、趋之若鹜。发达的科技连同经营者与消费者一起,共同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审美文化的商业化发展,“这是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文化”[7]。(图2)

图2 野兽派app-花艺类别的购买页面

具体分析,这些花文化品牌的消费现象反映出中国当代审美文化日趋视觉化和形式化的特点。这类文化消费品将视觉效果和体验感放在首位,讲究搭配和包装的形式,不仅方便了“审美”理念的植入,更牢牢把握住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看似丰富多元的文化视觉体验,大多只是形式的堆砌,在感官体验之下缺乏了情感的积淀,于是,在旧产品经历了短暂的“赏味期”之后,商家又制造出了具有“新感觉”“新面孔”的花艺产品,大众的目光再一次被“新鲜”“美好”吸引,如此反复。文化已经不是作为一种经典而存在,文化成为一种争相追逐的时尚被生产。

大众纷纷陶醉于当代审美文化消费体验带来的浪漫感觉中,花文化消费产品不仅能够带来日常的视觉享受,还迎合了大众对于“仪式感”的心理诉求。仪式感的迫切需求来自大工业大数据背景下人们对于“丧失自我的恐惧”,机械时代(日常扁平化的生活)导致潜意识下“自我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界限连同自我一并取消的恐惧”,这不仅是当下商业化的“花文化”能够成为对于日常生活产生某种“补偿”作用的心理动因,也是大多数“生活美学”品牌在当代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流行文化对于“仪式感”的各种定义在消费文化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网络充斥着“仪式感等于爱”“仪式感等于买”的价值观念[8],这种扭曲的思想往往能够影响到缺乏反思能力或者来不及反思的都市女性,花文化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为大众带来了特殊感觉的满足,审美文化作为仪式感的标榜物而存在。

花文化的精神内涵接受着流行文化的改编,带来五花八门的形式变化和机器制造的新鲜感觉,实际体现了审美文化的精神性匮乏。高端市场一味地求新求异,以层出不穷的营销手段获取商业利益,可以说是美则美矣,毫无灵魂。“精英”们享受着商品附加值带来的身份象征,当代审美文化成为“区分”自我的一种手段。中低端市场中的风格也表现为全盘的西化,只有极少数的品牌或消费者在审美活动中回溯了传统艺术的观念和精妙并从中真正领会到了文化的本质意义,进而滋养出个人的选择与判断,享受真实的审美体验和创造。随波逐流的消费体验未必能够带来持久的精神愉悦,反而使消费者陷入浮躁和慌张的生活节奏中。这种扑面而来资本控制力使审美冲动被转化,而审美价值的特殊性被化解,于是,“今天不再有审美的内在张力了,剩下的只有各种杂乱无章兴趣”[9]。(图3)大众对于花文化产品的拥趸无论是表现为对新奇的追逐还是一味地跟风,又或是出自日常生活慰藉的需要,以及作为对于层级化审美区隔的挣扎与拥护的方式,都是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趋势中反映了一个事实,消费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经济的富足,却使大众精神生活的自足性变得更糟糕了,或者说是日常审美体验的缺乏在经济的增长中反而凸显出来,内心的匮乏带来过剩的外在需求,在快餐式审美文化的消费中,大众获得了某种特殊的满足感。

二、花文化的现实困境

文化传统与物性社会之间的矛盾体现在当代审美文化的流行趋势中,“审美文化在当下呈现出精神意趣上的世俗化、符号意指上的平面化、风格倾向上的新奇化、实践目标上的娱乐化、外延范围上的生活化等特征,以这种特征表现出来的审美文化更像是为俗化生活和物质产品贴上的一个美学标签”[10]。时下流行的花艺品牌凭借层出不穷的花艺造型成为大众追逐的时尚,时尚提供了不断生产的可能性,却很难引发精神眷顾和留恋。从品牌案例来说,这种不断变化的花艺造型,的确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它们在生活中可能不常出现,给予视觉体验上的强烈刺激。仔细品味,又会觉得这种视觉感受来得太过于热烈与灿烂,多了人为性的矫饰,少了持久的韵味。这实际上是我国当代花文化所面临的文化困境,西方鲜花文化的审美趣味严重侵蚀着我国民族的文化观念。

回溯历史来看,我国人民对花卉植物的知识、对鲜花及其图像的欣赏和喜爱、对花之观赏价值的发掘和应用,正如西方学者所说,有史以来一直都在“缓慢而又相当稳定地发展”,没有西方那样的“黑暗的时期”[11],这是我国花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优势。中国花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以花卉为对象或为主题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以花卉为载体,融入丰富精神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12]从唐朝开始,欧洲等地就从我国大量引入花卉品种。不仅如此,中国传统花文化自古就对日本花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隋朝的佛堂供花,东渡日本后产生了各种流派,并成为休养身心的重要环节。在日本称之为“花道”,时至今天,还保留了中国传统花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今,世界花艺界认定日本才是东方插花艺术的中心,这是中国花文化的遗憾,也是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值得反思的现象。中国的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子系统,传统花艺形式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怀,不仅注重花卉物象的外在形色之美,重视植物生长的实物景观、天然生趣,还在于透过植物生长状态、生长习性去把握自然的时序,感受其生命个性,感悟对社会、人生的启迪,这是我国花文化所承载的厚重审美价值。“花以色而可尚”[13],颜色与造型的确是花文化的基础构成,却不是花文化的全部意蕴,当代商业化的花文化产品仅仅为大众带来了视觉上的感官享受,而丢失了其中的人文情趣和审美内涵。

德国花艺大师葛雷欧·洛对我国当代花艺作品提出中肯意见,他渴望能看到具有中华特色的花艺作品。比利时花艺大师丹尼尔·屋斯特在评价我国参赛的花艺作品时称:“就单件作品来说,非常杰出,但总体缺少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便是中华传统的民族特点。”[14]审美性是文化产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交流和沟通的基础,越是指向诗性维度和审美精神的作品,才越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如果不坚持和创作出属于中国审美文化的诗性维度和审美性内容的作品,是很难实现国际认同的。[15]国际花艺美学大师们对中国花艺提出关乎民族风格的迫切要求,说明刻有中国文化印记的作品在国际花艺舞台上消失得太久,若不加以重视,代表东方花艺本源的中式花艺将连同花文化一起消失在大众流行文化的喧嚣中。

三、当代花文化的审美性提升

艺术学科的系统化学习,提升了我们审美能力的同时,也使我们面对审美文化现象的时候能够进行更多深入的思考,对于当代花文化的关注是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研究视角,然而,问题的提出只是学术研究的一个方面,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并付诸实践,是艺术超功利的精神向度于物质生活的现实意义,也是人文学科的重要价值。艺术并非无用,艺术的审美性价值可以真实地作用于当代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如何审视大众文化中的审美性问题,避免消费审美文化朝着审美变形的方向发展,这是当代审美文化的重要议题。围绕花文化的主题,对于现代物质社会如何发挥好文化的审美价值,现代人如何在生活中更真实地体验到花文化的审美性价值以至提升个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日常用物中融入花文化,注重传统工艺的新开发,而不是生搬硬套的附庸。因为审美文化研究不仅囿于传统的美学领域,更广泛地包括了科学技术对当代审美活动的影响,以及物质生产与艺术创作的关系等问题。就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来说,日本的确有很多值得肯定和借鉴之处,笔者随手在淘宝搜索“划花瓷器”,而搜索结果中并没有出现中国本土的划花瓷器产品,却有好几家日本代购产品出现在页面。这不是一己之力可以实现的理想,但首先需要大众普遍的意识觉醒,才有可能带来现实层面的变化。

第二,尝试深入“文化”的内涵,理解中国花文化的传统源流与背景,文化是民族的,是有定域范畴的,我们不能完全漠视自己的文化传统。目前学术界对于“审美文化”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将审美文化意指为古今中外以文学艺术为核心的一切具有审美特性与价值的文化产品或形态;狭义的理解则将审美文化用来专指当代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当代审美文化虽然是作为一个特指的概念,即使“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概念,是体现了现代性的重要范畴”,然而对于审美文化中的审美特性和价值问题的探讨是有形成共识的,不应以时间范畴的区隔而割裂审美的精神性价值,真正的审美文化应该对目前大众文化的缺陷产生一种超越和提升的引导。[16]中国花文化是由多要素多层面组合的文化网络系统,深入地理解花艺的概念和美学内涵,才能真正丰富花文化的审美体验。即使不进行花文化的消费,也能够欣赏自然界的花草植物,“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最低成本的天趣也是最真实的体验,能够带给我们持续的乐趣和丰富的审美享受。

第三,欣赏传统艺术作品中围绕花的主题与题材的表现,如传统绘画中对于花的描绘。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包含了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更在于物象形表之中精神性的凝结,金农笔下的梅花脱俗入奇;杨无咎描绘的梅花清气逼人;恽南田画的花活色生香;牧溪则画出的花草诗情禅意......无论是“重形”还是“重意”“尚色”或是“尚德”,他们之间或许存在境界的高低,但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每一种趣味都有可取之处,每一主题都传递了它所能容纳的情感,每一种审美表现关系都是艺术创作的可能性,若能够欣赏古人心中的花草,则更能懂得现实生活的花物和花艺,生活与艺术之间产生的真实互动,对于当代审美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四,尝试自己动手或构想花艺的审美对象,奉行审美观念先行,即先有理念中的形象再有物质中的形象。譬如笔者时常挑选花材,自己动手进行插花活动,或者购买盆栽,享受修剪造型的乐趣,这都比消费现成包扎好的花束多了一层审美体验。不因冲动性的刺激而购买,不被花花世界左右,才能真正地理解审美文化的意义。

余论:审美沦为当代消费文化的附庸还是促进了消费文化?

当代社会背景下,审美与消费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之间表现出文化含量与经济利益相对峙的矛盾,也是我们据以审视当代审美文化的重要主题。可以肯定的是,首先是审美文化促进了消费文化,而后,商人眼里的利益追求、大众生活的跟风需求,导致了审美文化的批量生产与永不停歇的更新换代,如此反复地循环着,仿佛是在与时间赛跑,审美在这样的状态下沦为当代消费文化的附庸,客观地说,或许是某些原创者自己都未料及的。既然已经走在商业的道路上,不仅要衡量利润与理想的天平,还有着面对品牌的生存与淘汰的艰难时刻,品牌创始人在审美精神和经济收益之间,往往会因为后者损伤了前者,初心与理念在某一刻就动摇了。“审美文化对于经济逻辑的无意识的习惯性依附使它忘却了自身相异于经济因素的精神规定性,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而幻化成了一种亚经济因素的存在。”[17]

四、结语

可以说,“资本主义文化”是批量生产、由大众购买和消费的一种“商品”,而统治集团制造、操纵了“虚假需求”,使大众“自愿”接受。

现代传媒美化、幻化现实,大众却信以为真,并带着这种迷醉流连于以消费为核心的世界。显然,这种迷醉是对现实的逃避和顺从而非抗争和超越。人们只受消费欲望驱使,反而弱化了与环境、与他人交流的能力;社会也成为一个“离散社会”,缺乏总体性的反思和否定。[18]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审视的是没有价值的”,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两者提出的人生命题有着同样的诗学之维,对于现实层面的当代审美文化有着跨越时代的启示意义。

当代审美文化,是否应该只满足于各种流于表面的形式堆砌?两位思想家已经给予了明确的答案。然而,没有经过审视的道路也是生存的一种状态,甚至是世界运转中、社会发展中、人类进步过程中的常态,在此理解为一种“中间状态”,但其中有关的艺术性与审美性的价值,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猜你喜欢
花艺大众消费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大众ID.4
上汽大众
《花艺之旅》新书发布会在杭州举行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我们终究要走的都是一条平凡之路二十二due+due花艺工作室
探讨花艺软装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