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类文章的教学探索

2021-12-27 00:46丁小彬
甘肃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丁小彬

【摘要】文艺评论是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在某些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艺创作、文艺思潮等文艺现象、文艺实践活动进行的阐述和评判。教学好这类文章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

【关键词】文艺评论;《论中国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0—0088—03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是高中阶段唯一一个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要提升阅读这类文章的能力,只能通过这三篇文章的教学来实现。下面,笔者以语文学科素养为导向,以钱钟书《谈中国诗》为例,重点谈谈自己在文艺评论类文章教学中的探索与尝试。

一、走进作者作品,激发学习兴趣

朱光潜、林庚、钱钟书都是文学大家,但很多学生对他们都不甚熟悉。因此,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自查资料,了解作家及作品。教学《谈中国诗》时,教师可利用早读时间范读杨绛《我们仨》中的感人段落。目的有二:一是引发学生对钱钟书的探究兴趣;二是增强学生阅读《我们仨》的积极性。在教师深情诵读的感染中,在钱杨伉俪情深的铺垫下,再进行文本研读,能够水到渠成,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鼓励自主探究,发挥学生能动性

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在初、高中小说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体验,初步掌握了一些小说的文学常识和理论知识,有条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学好这类文章。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

1.速读课文,筛选信息。用10分钟自读原文,勾画出每段重要的一两个句子,梳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

2.小组讨论,明确观点。从标题“谈中国诗”入手去解读文章的重点内容及作者的观点,再联系背景介绍,能使学生很快总结出本文介绍中国诗特征的观点,很快筛选出中国诗“历史悠久”“篇幅短”“富于暗示”“笔力轻捷、词气安和”的具体特征。

3.质难问疑,解决难点。本文内容总体把握较为容易,但具体到一些段落和语句,学生就不易读懂了。诸如文章的写作意图、首段的中心内容、末段一些语句的理解等,需要学生做深入探究,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

三、教师适当点拨,进行学法指导

没有学法指导的自主探究,学生只能做做自主学习的样子,只能对文本进行肤浅的理解罢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很重要。

1.看标题,抓关键。很多文章的标题都有交代写作对象、主要内容、主题情感等作用。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阅读试题的练习,都可以指导学生从标题入手,快速抓作品的重点和主旨。《谈中国诗》一文的观点不容易把握,教师可适当点拨。从标题看,本文主要在“谈中国诗”,进一步引导,“中国诗”的概念比较抽象,可以是“中国诗的历史”,可以是“中国诗的发展”,可以是“中国诗的分类”,也可以是“中国诗的特征”等。点拨之后,结合文本内容,学生会欣喜发现,本文主要讲“中国诗的特征”。如此举一反三,可以让学生明白标题的重要性。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诗歌鉴赏等各类阅读练习中,由标题入手去迅速准确地把握文本的重点内容是个很好的方法。

2.看结构,明条理。文艺评论属于理论性文体,其观点鲜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很适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类文章基本都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组织内容的。由此入手去梳理文章的思路及结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很多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可从标题入手去梳理。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有关纪念刘和珍的重点内容在文本的第二、第四部分有体现;《说“木叶”》中“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在中间部分;《谈中国诗》也如此,重点分析中国诗特征的部分在第二、第七分写部分。从标题入手判断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剩下的自然就是开头和结尾部分了。开头部分提出问题,中间部分分析问题,结尾部分解决问题。教给学生这样的阅读方法,不仅能使他们又快又清晰地理清写作思路,还会令他们因掌握如此简单易行的方法而兴趣大增,让他们在實践中得到学习的乐趣。

3.巧引导,深探究。在小组讨论探究的基础上,请小组成员交流他们勾画出的首尾两个自然段的重点语句,并说出勾画理由。接着循循诱导:本文是作者给美国人所作的演讲,那么他演讲的目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学生会脱口答出首段的中心句“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1]。教师引导,这两句是“谈中国诗”的立场,意在比较中突出中国诗的特征,不能算文章的观点句。也有学生按思维惯性找出末段的中心句“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教师要肯定学生通过总起句、总结句及语言标志“所以、因此”等快速筛选信息的做法,进而引导学生用这两段中心句来回答“写作意图”的问题似有答非所问的嫌疑。还会有学生不假思索地给出“给美国人介绍中国诗的特征”这样浅显的答案。教师再追问“钱先生为什么要在1945年12月对美国人做关于中国诗的演讲”,学生除了回答“传播中国文化”之外,再也无法说出其他原因了。此时,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注意末段“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的句子,学生会思考得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说明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目的是有力地批判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表达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的观点。如此,学生就会明白初读文章时理解的肤浅,更能明白作者思想的深刻和构思的独特。

4.品语言,明风格。曹丕《典论·论文》言:“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2]由此可见,文章的体裁不同,语言风格各异。语言风格还与每个作家的语言习惯有关。钱钟书作品的语言就以善设譬喻、幽默风趣见长。《谈中国诗》的语言充满了幽默风趣。比如,谈到中国诗的“富于暗示性”,钱老这样讲:“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比如,谈到“中国诗只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用不管是叫“北京狗”“西洋狗”“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都是狗的比喻来形象说明,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四、链接高考,迁移提高

2020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对文艺评论类文本阅读的说明是:“阅读中外文艺评论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文艺评论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这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

《咬文嚼字》《说“木叶”》和《谈中国诗》都非常适合做文艺评论类文本的阅读练习,对这几篇文艺评论类文本的教学,可以按照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三道选择题的方式进行尝试。可以把课文作为阅读材料,从对内容的理解分析、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根据原文推断理解的三个方面设题教学。以第二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例,《谈中国诗》可以从全文总分总的角度,从第二自然段与第三到第七自然段的总分关系角度,从第三到第七自然段的并列关系角度去设题考查;可以从对中外诗歌比较论证、比喻论证的角度去设题。

五、聚焦群文阅读,彰显语文魅力

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单元整合”是群文阅读的一种最直接的形式,通过群文阅读,将单元主题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呈现“以单元为板块单篇精读,多元拓展”的格局,不仅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4]。

必修五文艺评论单元的三篇文章,在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可整合后进行群文阅读。《咬文嚼字》可以说是三篇文章的论点部分,在文中,作者提出论点:“在文学,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或者是“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此文谈的是“文字和情感的密切”。《说“木叶”》是“文字和情感的密切”的典型例证。作者列举了文学作品中的大量事例,说明了“‘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这样就有力地证明了《咬文嚼字》中提出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的观点。《谈中国诗》则是站在中西方比较文学的高度,用睿智而幽默的语言讲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区别,同样是讲中外文学作品中文字与思想感情方面的异同。

还需指出的是,三篇作品的作者都是文学评论领域的大师,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几位大师贯通古今中外的渊博学识,注意他们在写作中对于相关事例的信手拈来,启发学生多读书,以提高自己的学识与修养。

总之,教材所选的三篇文艺论文和随笔只是学习文化论著和专题讨论的凭借。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通过有限的文本教给学生阅读及写作方法,使其完成这一任务群的学习。而更多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课后多实践,以课内所学去指导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阅读文学论著之后勤思考、善鉴别的习惯,养成写阅读笔记、文艺评论的习惯,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使之更好地传播中華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敬敬.高中语文文艺评论教学策略探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9.

[3]中学语文课程研发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