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红配绿”旅游可行性分析

2021-12-28 09:45李亦琦
当代旅游 2021年6期
关键词:黄陂江滩汉口

李亦琦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

引言

“红配绿”这一旅游发展理念,源于21世纪初期王仪在《今日海南》中提到的阳江对红色生态旅游品牌的打造[1],其核心思想是将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红配绿”的搭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共同发展旅游的目标。

近年来,部分省份已率先进行实践,如江西省以红色旅游资料为基础进行生态建设[2],福建省作为我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将省内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资源充分结合,围绕着几个重点红色旅游地,也走出了一条“红配绿”的旅游发展之路。“红配绿”旅游发展遍地开花,但多集中在我国西南部、中部等地,依托原有的地文、水域景观进行发展。

尽管“红配绿”旅游发展思路的提出是源于对我国较偏远地区旅游资源的分析,但我国众多大中型城市也同样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相较于偏远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它们拥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可达性、较强的保护性和较好的呈现度。而近年来大中城市依托城市内拥有的自然环境,正不断采取措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另外,受城市转型升级的需要,大中城市纷纷打造自身的旅游品牌,积极发展旅游。尽管旅游收入在较多大中城市GDP中占比不大,但是核心景区固定单一,城市旅游名片较少,“红配绿”的发展新理念为打造城市旅游新品牌提供了契机。

基于2019年中国GDP TOP9城市旅游收入占总GDP的比例平均值(19.02%)和城市红色旅游资源的特殊性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度,本文以武汉市黎黄陂路及汉口江滩作为案例地进行分析,创造性提出我国城市进行“红配绿”旅游的可行性,希望通过发展“红配绿”旅游,提高大中型城市的旅游吸引力,传承弘扬红色精神,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 现实背景

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念,党的十八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习总书记在《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书中提到要使“革命文化成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2010年以来,他先后前往武汉八七会议旧址、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等地考察学习。可以看出,城市开展 “红配绿”旅游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和发展指向。

近年来,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总收入中的占比持续提高,说明城市旅游发展潜力很大,城市“红配绿”旅游能够获得充足的客源市场和消费群体。裴沛在对后疫情时代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的探讨中提到,后疫情时代国内旅游产业发展中自然观光和户外旅游产品将备受青睐[3]。因此,城市开展“红配绿”旅游符合了国家旅游发展的方向,顺应时代需求,可有效获得充足客源市场,形成可持续的旅游发展路径。

二 理论背景

城市是旅游发展的结构性支撑条件[4]。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旅游的研究开始兴起, Stansfield(1964)将城市旅游的研究列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5]; Page(1995)认为“由于城市提供的专业化功能与一系列的服务设施,使得旅游者被城市所吸引,因此,产生了城市旅游”[6]。目前对城市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对外品牌营销等方面的探讨,也涉及多种因素(如天气、环境、历史)对城市旅游的影响。建设生态旅游城市、打造红色旅游城市的想法也一再提出,但我国较多大中型城市并不会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发展,因而很难真正将该类城市打造为生态旅游城市或红色旅游城市。

自21世纪初对“红配绿”旅游的研究不断,但该方面的研究多局限在对我国中西部中小型城市或乡村开展旅游的探讨,缺乏对大中型城市发展“红配绿”旅游的研究,因此本文提出城市发展 “红配绿”旅游具有一定理论价值。

三 案例地选择

(一)武汉市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选择武汉市作为本研究的案例地,是因为武汉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广为人知,且武汉地处两江交汇处,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具有发展“红配绿”旅游深厚的资源基础。2010~2019年,武汉市旅游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发展城市旅游对武汉市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过数据预处理、空间统计和可视化,在王娟(2018)构造的武汉市旅游资源空间组团中,汉口中心区拥有与武昌黄鹤楼一带近似的旅游资源,而黎黄陂路和汉口江滩构成的“T”字形区域构成了汉口中心区的核心区域(见图1)。

图1 汉口中心区T形区域

(二)黎黄陂路及汉口江滩

黎黄陂路以辛亥起义领导人黎元洪名字命名,它所在地域于1897年划入汉口俄租界,600米长的街道两侧,不仅有众多欧式租界建筑,更有两处已建成的红色纪念馆(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八七会议旧址)和一处名人旧居(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汉口江滩的亲水性和自然景观条件也十分优越,目前已经建设形成三级阶梯,两处距离不到一公里,游客游玩非常方便。

根据王娟(2018)对武汉市旅游核心节点流动方式的统计结果, 100%的游客选择步行于黎黄陂路与汉口江滩一带,旅游资源结合的现象已经有所显现。因此,基于该地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赋存,武汉市黎黄陂路和汉口江滩具有发展“红配绿”旅游的资源条件。

四 调查过程

根据王娟(2018)对武汉市旅游核心空间和潜力空间满意度的综合评价,汉口中心区唯一的不足是“游”这个要素,该结论与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较大的反差。

基于此,笔者在2020年12月4日前往黎黄陂路和汉口江滩,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对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进行调查。访谈对象主要为旅游者、居民、沿路商贩、其他工作人员,共有30位受访者直接参与。

五 结果分析

通过对黎黄陂路和汉口江滩的实地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一)该地具有发展“红配绿”游的资源条件。

(二)该地基础设施建设较好,能够满足游客的基本游览需要,具有发展“红配绿”游的设施条件。

(三)该地主要游客群体与“红配绿”两种旅游资源倾向人群相符,具有发展旅游的客源条件。

(四)该地整体旅游氛围较为浓厚,游客满意度高,旅游发展质量较高,符合后疫情时代旅游需求。

六 建议

尽管黎黄陂路、汉口江滩一带具备开展“红配绿”游的各项条件,但是旅游活动目前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展。基于此,为开展“红配绿”游,提出以下建议。

(一)打通黎黄陂路和汉口江滩之间的联系,划分“红配绿”旅游区域。

(二)改善红色场馆观展条件,打造更有互动性的生动红色场馆。

(三)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力度保护江滩环境和黎黄陂路老建筑。

本文以武汉市黎黄陂路及汉口江滩为案例地,该地具有一定的地域特殊性和资源特殊性,因此,本文具有一定局限性。

猜你喜欢
黄陂江滩汉口
赞江滩芦花
在黄陂乡下 三首
梅兰芳汉口吃河豚
《汉口北》
提升黄陂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去江滩公园路上感吟
一部城乡文化交融发展的乐章
《汉口商业简史》 书写江中之城的百年繁华
黄陂文化品牌建设的经验分析
国庆之夜的江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