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与策略研究

2021-12-28 02:36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学空间布局民宿

常 江

(安康学院现代农业与生物科技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随着旅游经济的高速发展,乡村旅游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乡村旅游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大力振兴乡村战略、城乡一体化战略、“五位一体”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议下,以乡村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1]。乡村民宿规划是乡村旅游规划的重要形式,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民宿规划质量直接决定了乡村旅游市场和消费者满意度。乡村民宿景观设计时将生态景观纳入其中,能增强乡村民宿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和独特性。基于乡村民宿景观设计的独特性,学界从宏观层面研究了民宿景观设计理念,并从生态性、经济性、融入性、地域性等4个层面论述了民宿景观设计基本原则[2-7],重点强调了弱建筑理念在乡村民宿景观生态设计中的运用,但是现有的研究相对宏观,没有走出设计“事学”藩篱,以现有的景观设计理念和原则为本,尚未将“事学”和“人学”相结合,从消费者需求角度探讨乡村民宿景观设计原则。本文从“乡村民宿”这一“事学”出发,以民宿景观设计生态学理念为指导,从消费者“人学”需求视角分析乡村民宿景观设计基本原则。通过研究主要实现以下2个目标:(1)明确“人学”视角下民宿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满足消费者视觉和感官需求,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2)明确民宿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从“本土资源”既定“事学”出发,实现生态、环境和需求三者有机统一,能够进一步推动乡村民宿资源保护工作。

1 人学视域下的民宿生态景观设计

“人学”一词广泛运用于媒体报道、中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学等多学科体系中,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了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观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立足人的人格和生态修养,将人类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统筹到整体质量提升进程中。人学的历史使命是让客观存在的事实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关注人的需求与生存体验,重视人在生活世界中的人文精神、核心理念,并从整体上把握人的本质(本性),从而营造出适应人生存的社会和现实需要。

人学视域下的民宿生态景观设计需在遵循生态景观设计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引入人学,将人在民宿生态景观中的现实需求纳入景观设计中。其中,民宿生态景观主要包含了民宿建筑外围景观、民宿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庭院空间环境和民宿建筑风貌等,是一项相对宏观的综合性系统。景观设计主要分成近景、中景、远景3个层面的设计,三者共同构成了民宿景观全景,是民宿的重要组成部分[8]。近景主要包含了生态植物、景观小品等,是民宿旅游区为旅游者提供的户外休闲景观与设施;中景主要包含周边地形、地貌和建筑风貌等,与民宿近景共同构建了民宿环境的整体印象;远景和民宿的选址息息相关,不受民宿建设的所有者所控制,是民宿最原始的生态体现。

人学视域下的民宿生态景观设计需要将旅游者需求融合到景观设计因素中,将人学融入民宿生态景观设计主要从人的精神需求、审美需求和环境需求3个层面入手。

1)将人的精神需求融入景观设计

舒适的活动空间是人们在享受民宿旅游时最显著的需求,是乡村文化活动体验最重要的形式,体验性是人们选择民宿旅游的首要目标,只有在体验中获得物质和精神上双重满足才是民宿景观设计的成功之处。

2)将视觉审美融入民宿景观设计

民宿景观是乡村文化、乡村艺术的表达方式,从艺术角度设计乡村民宿景观,不仅可以丰富视觉空间,还能提升民宿景观整体品位。

3)将生态环境融入民宿景观设计

追求生态体验成为人们现代化生活的重要方式。“绿色、生态”成为时代发展主题,生态民宿景观设计将生态、景观、体验深度融合起来,能够充分满足人们自然生态环境需求。

2 人学视域下民宿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

人学视域下的民宿生态景观设计打破了“经济学”景观设计的限制,强调“人学”需求,实现“人学”和生态共生共融的目标。因此,民宿生态景观设计需要坚持整体性、需求性和文化性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民宿生态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强调“设计”的同时重视“生态”属性[9]。因此,人学视域下的民宿生态景观设计必须坚持设计整体性原则,协同景观设计技术和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态环境需求。具体设计中需要将生态远景、中景和近景协同起来,从设计理念上把握景观的系统性,才能更好地保障各项工作在景观设计中落地生根。遵循“大景观”格局,将各景观设计与生态民宿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起来。以“融合设计”理念把控空间布局,整合生态资源、融合人学需求。

2.2 需求性原则

需求性原则重点强调景观设计与人的内心需求是否匹配,只有适应受众需求的景观设计才能实现景观设计初衷。将人们的精神需求、审美需求和环境需求等纳入景观设计,构建持续发展的景观设计模式[10]。(1)将社会受众需求融合到民宿景观设计中。通过社会调查明确旅游者对民宿景观需求,以区域文化和区域受众为目标,将地域民众需求、喜好等融合到生态景观设计环节;(2)统筹民宿发展方向,将社会性需求和民宿发展方向相结合,推动民宿及景观社会适应性发展。

2.3 文化性原则

文化性是民宿景观设计的个体差异,是彰显民宿景观“民”性的重要手段。文化属性不仅是民宿景观设计的灵魂,更是民宿景观差异性表现的载体。因此,民宿景观设计必须以坚持文化性为前提,将区域特色文化和中国文化内涵融入景观设计中,形成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民宿生态景观,彰显设计元素特色,打造地域生态文化景观。

3 人学视域下民宿生态景观设计策略

民宿生态景观设计质量直接决定了民宿乡村旅游发展方向与持久力,即将人的需求融入到民宿生态景观设计是保持乡村民宿发展的力量源泉。人学视域下民宿生态景观设计需要统筹民宿景观空间规划、重视景观设计元素运用、强调乡土植物适应性。将民宿生态景观理念细化到设计各环节,才能更好地促进生态、景观、需求一体化发展。

3.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民宿景观空间规划

因地制宜需要将民宿生态景观设计需求和生态景观模式、生态景观地域性特点深度融合。从空间布局来看,当前的民宿景观和民宿建筑主要分为独栋式建筑空间布局、分散式空间布局和围合式空间布局3种[11]。民宿景观设计中需要结合乡村旅游具体类型融入“人学”需求,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布局。

1)独栋式建筑空间布局

独栋式建筑空间布局主要用于民宿建筑可集中用地的情形,建筑本身与地理环境无空间层次差异。此种设计模式需要将建筑本身与周边环境相结合,才能自然地融入到民宿环境中。民宿景观设计需要从横向和纵向2个层面去关注环境、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建筑、景观、环境地域空间内一体化。坚持“人学”为导向,此种空间设计与景观设计必须遵循“独立、自由、自我”的心理需求,将相对封闭的空间与静谧的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实现独立成户的景观类型。

2)分散式空间布局

此种民宿建筑具备明显的“大杂居、小聚居”特点,空间布局也受相对复杂地形地貌影响,空间规划需要从地形开始,融合地理因素设计“小聚居”环境,从整体上把握“大杂居”系统。此种建筑景观设计需要把握“小聚居”的心理需求,以团队小聚、家庭亲友小聚集中娱乐等内容为载体,营造相对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满足“聚居者”的根本需求。

3)围合式空间布局设计

围合式空间布局集合了以上两者在空间布局中的优势与特点,占地面积集中,较好地融合了周边的地理环境。此种设计需要将整个地形条件与空间布局结合起来,搭建由近及远的空间变换层次,实现各层级之间的有效布局。此种模式设计建议借鉴老北京四合院建筑景观布局模式,将传统文化与人们的四合院情节相结合,营造聚居同堂的和谐生态,增强旅游者的民宿体验。

以上3种布局模式在设计时都必须将建筑本身的特点和空间布局深入结合起来,重视民宿建筑与景观入口空间、接待空间、餐饮空间和庭院空间配置。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体验的同时协同娱乐、文化、交流等环节,打造“独而不分、分而不同、合而不闷”的民宿主体环境建设设计模式,共同构建交际型、混合型景点模式,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3.2 因材施策,统筹民宿景观传统地域元素

民宿生态景观设计中需要综合地域元素,在保持景观独特性的同时传承地域建筑风貌,遵循“就地取材、因材施策”原则,构建“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景观模式。统筹民宿景观传统地域元素主要从3个层面入手。

1)重视区域传统建筑元素符号

景观“原滋原味”是旅游者选择民宿旅游的重要心理趋向,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建筑元素融合到民宿景观设计中,创造与当地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相匹配的风格表达特征,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住所。同时,抽象传统符号,重视传统符号意境化使用,创设具备现代意义但不失传统文化内涵的抽象符号,将其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最后,强化现代风格与思想融合。综合运用现代技术,分解传统建筑符号,创设出独具现代特色但是又包含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景观。

2)运用传统材料

乡土情节、乡土回忆是儿时的梦想,乡土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旅游者内心深处的特殊情节,以传统材料勾起人们的乡土回忆,增强乡土情节体验是材料运用的重要途径[12]。传统材料是区域内居民经过长期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适应区域环境发展与生活的景观构造载体,传统材料蕴含了丰富的肌理、色彩和质感等,更能刺激人们的感官和视觉冲击,承载了众多生活情节与乡土回忆。强化传统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反映当地的本土文化。在民宿景观设计材料选取中尽可能遵循就地取材原则,从区域环境中把握当地材料特色与文化内涵,实现民宿生态景观设计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创设出浓郁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

3)营造乡村情景

民宿生态景观主要由人、建筑、道路、庭院和自然景观等综合构成,彼此之间形成相应的空间尺度,这种尺度往往是民宿环境中一种相对静谧、舒适的心理感知,景观设计时必须把握空间尺度,确保景观环境设计引发受众心灵归宿。但是,在坚持心灵归宿基础上必须实现文化传承与民俗风情展示,复原乡土环境,回归生活本源,让人们在民宿环境中充分感受到乡村旅游带来的文化感知与震撼。进一步强化区域内文化引导与文化感知力度,实现文化与民宿生态景观协调发展的根本目的。

3.3 利用植物,营造生态一体化民宿景观氛围

植物是民宿生态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乡土植物与景观设计艺术性相结合,是生活与艺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不仅可以确保生态系统平衡,还能增强绿色景观环境适应性。满足植物景观观赏和地域文化特色等多重功能的同时营造出独具区域特色的民宿植物景观。

1)重视植物类型选择

以乡土植物选择为主,从地域环境考虑,乡土植物最能适应区域环境变化,具备极强的生态适应性,能够综合地呈现出乡土特色[13]。同时,乡土植物选择可以满足民宿建设者经济效益“人学”需求,在降低经济成本的同时强化民宿的地域特色。

2)把握植物景观的配置

植物景观的配置必须遵循美学效果,通过多层次的植物景观搭配,构建形态各异、错落有致的景观植物。同时还必须注重植物景观设计的自然选择与设计,避免民宿景观设计中的“城市化”现象。

3)确保植物季节景观

重视四季植物景观的配置,抓住季节特色和旅游者“视觉效应”,彰显植物景观的季节性质与特殊性。乡土植物选择是节省景观建设成本,推进景观与环境协调发展最直接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浪费,促进景观生态循环发展。

4 结语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在新时期生态理念导向下,必须重视民宿景观生态设计。将生态景观与社会受众需求相结合是生态理念和民宿旅游双向作用的结果,更是生态设计理念必须遵循的设计原则。因此,在民宿旅游发展和民宿生态景观设计中必须将“人学”和整体适应性协同起来,从细处入手,把握细节,促进民宿生态景观设计与发展,进一步推动民宿旅游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人学空间布局民宿
孪生院子民宿
浅谈通信基础设施(传输部分)空间布局规划
东胡林民宿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花农精神:教育学就是人学——李保均长篇小说《花农》简评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北人学没
阜阳市星级酒店空间布局及未来发展策略分析
你是民宿达人吗
北人学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