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乡村产业经济空间格局研究

2021-12-28 08:41肖哲涛郝丽君
农村.农业.农民 2021年6期
关键词:豫南豫西县域

肖哲涛 郝丽君 胡 波

县域经济是支撑乡村振兴、国家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的主体构成,今年2 月21 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11 次提及“县域”,文件指明县域是重要的切入点。基于此, 从县域范围的空间视角分析经济差异能够为经济空间布局的优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 研究采用2019 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县市卷)》数据,结合河南省县域尺度行政区划矢量图,运用ArcGIS 软件进行计算合并,获取各县区二、三产业人员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空间分布图。 为方便叙述,对于省域和市域的各个指标,分别用各个分区名称和城市名称代表, 各县域的指标用各个县区名称代表。

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析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多少,与产业演进状态、城乡联动发展水平关联度较高,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越高, 表明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加速,产业结构优化产生的乡村振兴支撑力越强,说明乡村工业化、城镇化对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 对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空间分布研究,可以侧面反映产业经济的发展状态。

(一)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空间分布情况可知, 高值集聚区位于永城市、固始县、长垣市。 较高集聚区大部分分布于豫东和豫南的交界处, 即漯河市和周口市的边界区, 还有部分位于郑州边缘区和濮阳与安阳的交界区,这与城市的产业集聚发展关联度较高。 低值集聚区位于驻马店市、平顶山市和南阳市的交界区域,这些城市的产业相对落后,第二产业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也是外出务工人口较多的区域。 较低集聚区大部分集聚在豫西洛阳、豫南南阳的山区地带,这与地理地貌有较大的关联。

(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空间分布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空间分布在低值区间有耦合性,可以看到,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空间分布等级最低的区域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空间分布等级最低的雷同,如位于驻马店市、平顶山市和南阳市的交界区域。 此外,高值集聚区位于永城市、固始县也是相同,而较高聚集区域在漯河市和周口市的边界区,以及濮阳与安阳的交界区,均有相同的分布。 郑州边缘区作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集聚的区域,以及郑州与洛阳、许昌这些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交界处,均成为组团集聚三产从业人员数量较多的地区。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 二产从业人员少的地区与三产从业人员较少的地区存在高度关联, 山区地貌的区域二产和三产的从业人员较少, 而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周边则集聚了较多的二产、三产从业人员。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析

从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出发, 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 可以清晰地反映各个县区的经济发展状态。利用ArCGIS 软件分别对省域、市域、县域3 个层级的空间数据进行整理,进行空间等级差异分析和空间不均衡度分析。

(一)空间等级差异分析

在省域尺度上, 位于大都市经济区的豫中地区处于较高水平区,豫北、豫西地区处于中等水平区,豫南、豫东地区处于较低水平区,呈现明显的中间高、周边低的格局。 在市域尺度上,高水平区在郑州市聚集,较高水平区位于郑州周边的焦作、许昌、济源地区,此外较高水平区还包含豫北的鹤壁。 郑州临近的乡村地区受到中心城市郑州的辐射带动作用, 农民人均收入相对较高,其经济发展状况较好。 鹤壁地区自然资源基础较好,其特色产业发展较好,因此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随着研究尺度的细化,从县域尺度上可以看出,高水平区在豫中地区的分布状态与市域尺度下基本一致,主要位于郑州市的各个县市区,不同的是还有位于豫北地区的林州市和长垣市。 较高水平区在豫中、豫北地区呈现组团式、空间聚集式分布,在豫西、豫南地区也有极少地区分布。 中等水平区主要在高水平区、较高水平区附近,沿省域东北—西南轴线分布,较低水平区包括了豫南、豫东、豫西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和豫北地区的局部地区。 低水平区仅零星出现在豫北、豫西边缘地区和平顶山市的边缘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中等水平区25 个和较低水平区46 个,占总体数量的67.6%,在河南省的南部和东、西部聚集分布,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总体来说,豫中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豫北、豫西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等级分层较多, 豫南和豫东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二)空间不均衡度分析

空间不均衡度分析法主要是通过计算标准差与均值之比获得变异系数,是衡量数据之间相对差异的一种方法,对空间内部的发展均衡程度进行评价,能反映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 利用ArcGIS 软件选取变异系数进行计算,进行空间格局分析,以反映各个空间层级的经济发展差异程度。

从市域尺度看,豫西地区整体变异系数较高,属于中等水平不均衡状态,豫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的地区集中在安阳地区,豫中地区不均衡状态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漯河市。 豫中和豫南有较多的地区处于内部经济发展差异程度较小、均衡发展的状态,在空间上从北向南呈现三五组团的状态。 豫北、豫东及豫南地区有少量零散分布的中等差异地区, 基本处于中等或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尺度的细化,在县域分布图中可以看出,郑州市域内的经济发展差异程度最高。 在豫北至豫西的空间中,零星分布着不均匀度较高的县区,其中在豫中地区周围的经济水平较高, 在豫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而在豫北边缘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在豫北至豫南的空间中, 较为密集地分布着三五组团的差异程度低、处于均衡状态的县区,且多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 此外,在豫南大部分地区、豫东大部分地区和豫西多数地区,变异系数中等或者较低,处于较均衡状态,并且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总体来看,豫中地区的经济内部差异程度最高,豫西第二,豫北次之,豫南、豫东地区的经济内部差异程度较低,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属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三、结 论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县域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空间分布与所在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城市二、三产业水平较高的地区,在其县域层级的空间二、三产业人员也处于较高的聚集状态;第二,豫中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而农民人均收入中低水平区在豫南和豫东、豫西地区聚集分布,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第三,豫中地区的经济内部差异程度最高,处于高水平不均衡状态,豫南、豫东地区的经济内部差异程度较低,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属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结合经济空间格局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受区位优势影响较大,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郑州对周边的县区发展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对周边的县区经济发展影响也较大。 因此,大力发挥多中心网络化极核的带动作用,在豫南、豫东等地区实行城乡融合策略,在提升城市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豫南豫西县域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豫西地区雪松的栽培与管理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张睿、郑家鑫陶艺石雕作品
豫西烤烟成熟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豫南粳稻稻米品质的主成分聚类分析
基于旅游产业导向的美丽乡村发展规划研究
豫西低山丘陵区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土壤水分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