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内生动力的含义及培育路径

2021-12-28 08:41向菊欣
农村.农业.农民 2021年6期
关键词:内生贫困地区动力

向菊欣

一、脱贫内生动力的含义

脱贫内生动力是指贫困群体有脱贫的主体意识,脱贫的主动作为意愿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归纳起来,就是指贫困群体要有三性,即主体性、主动性和发展性。影响脱贫攻坚进程的因素,除交通闭塞、信息落后等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不足。如存在思想和精神贫困,有穷自在、得过且过、等靠要等负面消极情绪。 仅靠外部帮扶而不注重内生动力的培育,会导致脱贫攻坚的成效打折扣,影响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 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要树立主体意识,变要我脱贫为主动脱贫,培养劳动技能,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只有这样,脱贫内生动力才会产生,脱贫攻坚才更有成效。

主体性。 主体和客体相对,脱贫主体性是指“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 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帮扶的外部动力只有唤起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 认识到自己的贫困状态、贫困原因和贫困程度,才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主动性。 脱贫主动性是指贫困群体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设定的目标,积极努力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的倾向和状态。 拥有主动性的贫困群众,一般已经具有了目标导向,不再漫无目的生活,而是注重追求某一具体目标。 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隶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主动性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贫困群众设定一定的目标需求,并为之持续努力的过程。 比如解决温饱的需要, 解决单身的需要,保证居住安全的需要,上学接受教育的需要,平等参加农村选举的需要等。 这些目标促使贫困群众在物质上、精神上有了追求,生活有了奔头,慵懒、闲散、坐吃山空、等靠要等生活状态有了根本转变。

发展性。 一方面,发展性是指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的形成不是一劳永逸的,可能存在反复的状态。 比如贫困群众可能一开始对摆脱贫困积极热情, 参与度高,但之后脱贫遇到困难,贫困群众就存在打退堂鼓的可能。 因此,要巩固好、维持好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动参与脱贫进程的热情。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通过奖励那些脱贫取得成效的贫困户,使他们的脱贫内生动力得到持续,增强贫困户脱贫信心,引导贫困户积极脱贫。 另一方面,发展性是指贫困群体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 可能在解决了吃好穿好的基本生活需求外,还会对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甚至政治参与有更高需求。 这就要求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要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了解他们的动态需求, 注重对贫困群体内生动力的持续性培育。

二、贫困群体存在的四种状态及表现

封闭状态。 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多处于交通闭塞、信息落后、农业经济占主要成分的偏远地区。在2020 年剩下不到10 个月的时间里, 全国还有551 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52 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 个贫困村未出列,这些地区很多位于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 交通和信息的闭塞状态导致了贫困群众的思想封闭, 存在穷自在和得过且过的想法。 穷自在指贫困群众过着自给自足的农牧经济生活,自我感觉良好,不认为自己是贫困户, 在需求上处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为目标的阶段。 得过且过是贫困群众认识到了自己的贫困状态,但由于缺乏劳动技能等因素,发展能力不足,没有改变的意愿,也不愿意借助外部力量改变。 穷自在和得过且过的想法与贫困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发展能力有关,本质上割裂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只会固化贫困群众的贫困。

依赖状态。 处于依赖状态下的贫困群众承认自己的贫困,但对于自己的贫困程度、贫困原因、脱贫措施没有清晰的认知。 在贫困程度方面,只是听扶贫干部的认定,贫困群众对现行的贫困标准不甚了解,对于致贫原因习惯归结于外因,否认自己的脱贫主体地位,存在等靠要,不要白不要,要了还想要等错误思想,甚至争当贫困户吃扶贫红利,导致越帮扶越贫困等现象出现。处在依赖状态下的贫困户认识到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但把这种联系解释为单向的,认为应该完全有外部帮扶力量来扶贫,没有认识到脱贫攻坚是内外因共同发力的结果。

合作状态。 合作状态下, 贫困户不仅认识到了贫困, 而且认识到单凭自己力量无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需要借助外部帮扶力量共同脱贫。 合作包括内部合作和外部合作。 内部合作是指贫困村之间、贫困户之间的合作。 贫困村之间避免脱贫产业同质化导致产品销路不畅,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出现,贫困户之间应组织人力形成规模效应。 内部合作还包括能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区域特点等优势,善于因地制宜,做好山水文章。 外部合作包括贫困户自觉维护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权威,使基层党组织领头羊的作用更好体现,也包括积极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接洽,培育脱贫产业,寻求脱贫路径。

自立状态。 自立状态下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足,对生活有目标和追求,有开放、合作和团队意识,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有稳定的收入,不再仅追求生理和安全的基本需要, 而是开始关注教育等发展需要。

三、培育脱贫内生动力的三个路径

物质贫困或经济贫困只是表象,有客观的评估标准,要想摆脱精神贫困,需要从三个层次的贫困作出改变,即克服思想上、行动上和作风上的贫困。 只有摆脱了这三个层次的贫困,脱贫内生动力才会得到产生、持续和巩固,才能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同时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 实现共同富裕。

正确认识贫困,要有弱鸟先飞的意识。 面对贫困,既不安贫乐道,又不自暴自弃。 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要有“弱鸟先飞”的意识,只有解放思想,坚持“至贫可以先富、底子差也能先发展”的辩证法,结合本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 比如利用山水资源搞旅游扶贫,在丘陵地带发展光伏产业,开展电商扶贫宣传特色农产品以便打开销路。 要使每个贫困地区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发展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贫困户人文知识与劳动技能,真正培育他们的脱贫内生动力。

要做反贫困战线上的行动至上者。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干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扶贫工作也是如此,要苦干实干持久干。反贫困工作任重而道远,即使在解决绝对贫困之后,也会面临相对贫困和脱贫攻坚如何与乡村振兴工作对接的问题。 要以成绩激发干事动力,要注重宣传外地成功的脱贫经验,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脱贫和文化旅游脱贫, 不断取得脱贫阶段性成果, 这样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脱贫的内生动力就会得到持续和巩固。

建强基层党组织,发扬优良的作风。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脱贫攻坚需要先锋队,需要领头羊,需要建强基层党组织力量。 我们的干部要放下架子,迈出步子,俯下身子,深入基层贫困地区做好调查研究。 在攻坚性脱贫转变为常态化脱贫工作后,也要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持续摸清相对贫困的情况,互帮互助,通过党组织领导、跨区域帮扶等外力作用,不断提升相对贫困地区、相对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内生动力,探索共同富裕的路径。 摒弃说大话、空话、套话的弊病,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打造作风硬、业务精、懂民情的脱贫攻坚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脱贫核心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以优良的作风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内生贫困地区动力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学校文化:激活自我教育的内生力——以西亭小学和美文化建设为例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趾甲内生—糖尿病患者易患并发症之二
动力船
一株西沙群岛野生诺尼种子内生细菌CICC 10707的分离与多相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