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成为助力教师成长者*

2021-12-28 18:54朱冬萍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35期
关键词:通识教研员教研

□朱冬萍 何 吟

(1.六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六安 327000;2.霍邱县教研室,安徽霍邱 327400)

专门设置教研机构并配置专业人员开展教研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为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提供了专业保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专业支持,在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教研员的角色定位和专业素养要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教研员怎样才能成为助力教师成长者?通过“教研员通识基础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有了以下认识。

一、教研员应具有必备的通识基础

通识基础是教研员的准入门槛,这里的“通”有贯通、融通之意,“识”主要指的是“见识”,“通识”不仅指向丰富的知识,而且指向德性的涵养、境界的提升与识见的融通。它主要包括成为教研员应具备的显性专业知识、专业能力,隐性职业信念、职业修养、职业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其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是基础,职业信念、职业修养、职业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渗透其间。专业知识包括科学知识、专业知识、职业知识和教研知识等;专业能力包括分析和判断、组织和管理等一般能力,教育、教学、教研等职业能力,教学调查、教学指导、教师培训等工作能力。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要了解和把握教研员专业素养。现实中,有的教研员拥有硕士、博士学位却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员,有的教研员有着高尚的职业情操却很难助力教师成长。究其原因,我们往往只强调专业知识和专门能力,而忽略了进一步提升通识基础的必要性,导致从事研究的知识结构不稳定,限制了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发展。调查显示,我国县级教研机构存在建制不全、教研员兼职较多的现象,有的教研员兼任多学科职责,跨学科专职教研员也存在一定比例。从总体上看,教研员数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上述情况表明,要改善教研员工作的现状,必须充实和加强教研员队伍。教研员的职业情操根植于学科教学,成长于学科教研,优秀教研员主要产生于优秀教师群体,有了学科情感才可能产生学科情怀,所以教研员准入的重要前提是选拔对象应为优秀教师。这就需要解决优秀教师与教研员的衔接问题,也就是教研员的通识基础问题。

教研员的通识基础非一朝一夕就能习得的,它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时间累积。除自我研修和不断积累外,它还需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和实践见习,通过不断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升对所从事教育、教研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应加大教研队伍的培训力度,制订出详细的培训计划。培训应围绕教研员的通识基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学科前沿理论学习。教研员要在学习中感悟世界的有机联系,打破既定思维模式,并尝试拓展多方位视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形成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从而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更好地对教师、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教研员应立足教研的一般规律,通过专家示范引领与自我探索,尽快形成适合自己的教研路径。目前,教育部实行学科教研基地建设,我省承担了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安徽教研基地的建设任务。这对我省来说是件大事,也将我省的教研员队伍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其紧迫性不言而喻。我省各市、县教研员所呈现的现状也表明,要推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教研员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教研员任职条件和准入条件需先行设定,教研员通识基础的界定、培训与养成需加速推进,以妥善解决教研员的职业需求,充分调动教研员的积极性,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研人才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支有战斗力的教研员队伍,才能助力全省教师的健康成长。

二、教研员应具备较高的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是教研员的立身之本,教研员除要拥有基本的通识基础外,还应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教研员的研究,有与教师教学研究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聚焦于教法与学法,教研员除上述研究外,还要关注课程、教材、教师、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程体系与理念发生重大变化,这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需要通晓新课程理念、更具专业性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需要专业化的教研队伍的引领和助推,专业化的教研队伍的形成,则必须依靠教研员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对教研员自身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研员的研究应具前瞻性,尤其要关注新课程,特别是国家关于新课程方面的大政方针,准确把握新课程方向,要研究教材编写的思想、思路和体例特点,梳理高中与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的关节点,以避免在实践中出现重复乃至无效教学的情况。教研员要关注并推动教学改革,学习新理念,研究新方法,凝聚新智慧,聚焦课堂教学,关注影响课堂的诸多要素,将新手段、新理念、新素养和新方法融入课堂,并深入研究区域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实现区域教育资源校本化,并尽力把握区域教师的教学情态,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教研员还应注重小课题研究,带领教师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课题化,在课题研究中生成智慧,破解教学难点,并在小课题研究成熟的基础上申请省、市级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的过程作为提升自身素养和教师进步的一种手段。教研员需要把研究成果形成经验,成文发表,供他人借鉴。教研员的研究不能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组建教研团队,建立教研基地,依赖教研的团体能力,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教研员教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教研员不断提升理论,积累知识,把握方向,习得方法,锤炼文字。教研员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虚心学习,善于捕捉工作中的有效信息点,养成善于发现乐于研究的习惯。为提升教研员的研究能力,一些教育行政和教研机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延请教科研水平较高的教研员或教师讲授教科研心得与经验,或派遣教研员到教研水平较高的地区跟班学习,或与高校相关机构合作,定期培训。一些教育行政和教研机构也给教研员压担子,派任务:每学期阅读相应数量的理论和专业书籍,定期交流学习心得;每年在专业刊物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每学期上几次研究课,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学科教师的课题研究……

教研工作需要坐冷板凳,需要有充裕的时间保证,需要有一个相对有利的客观大环境。然而,当前县级教研机构多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部门,担负着许多教育行政管理任务,教研员难以抽出空闲时间从事研究工作。加之多数县级教研队伍不健全,部分教研员或非本专业,或兼职教学任务重,他们或对学科教研不上心,或无能为力,难以形成适合的教研氛围。不同地区同一学科教研员间的研究力差距较大,无形中影响到当地教师的学习研究气氛。每年省、市开展的教师技能大赛和优质课评选所展示的教师能力的差异,即是这种差别的呈现。可以说,教研员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将直接作用或影响区域教师的素质及教学质量。

三、教研员要从教学中来又回到教学中去

教研员的智慧源自教学,又要回馈教学、回馈教师,教研员只有和课堂在一起、和教师在一起,才有源头活水,才有继续向上的不竭动力。教研员要参与教学,参与教学的每个过程。从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到教育心理学的研读,从学情分析到教学设计,从集体备课到课堂实施,从课堂分析到教学评价与反馈,教研员都要与教师一起研讨,制订方案,细化目标,明确任务,预测结果,并及时修正。教研员应实行任务驱动型教研,在学年或学期初,制订好本学年(期)教研工作任务,再对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到学校,细化到教师。比如,随着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的使用,单元整体备课成为剖析新课程教学的关节点。为解决这一教学重要问题,在学期之初,笔者通过召开高中学科组会议,对新教材进行集体研读,对各单元的关节点进行分析与梳理,形成单元备课的整体思路,即按照“大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课时教学任务→情境创设(包括教学活动)→课时教学评价→单元教学评价”这一主线进行备课。教研员应将单元教学任务分配到校、到人,各校则应在教师自我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初步形成单元教学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教研员要参与其中,一是指导,二是学习,并将自己习得的新课程理念渗入其中。教研员要与教师一起打磨课件,在一次次的课件打磨中,融会理念,贯通素养,巧设方法,生成智慧,涵养家国情怀。教研员要深入课堂,在对教学进行观察和品评中,找到教师、教材、学生及教学环境的最佳契合点,以改善教学情态,提升课堂效率。教研员要与教师一起反思教学,寻找亮点与不足,凝聚共识,汲取养料,以更好地反推教研与教学工作。

教研员特别是县级教研员,担负着全县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任务。全县学科教师人数众多,教研员不可能深入每所学校,指导每一位教师,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培养一批热爱学科教学、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作为教研员教研思路的承继者、传承者,以便将学科教研思想、学科教学指导惠及每所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区域教研制度的建立和区域教研助手的设立,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区域教研制度是指把县(市、区)分为若干个教研区域,每个区域选拔1~2 位专业知识扎实、有一定教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教研员的教研助手。区域教研的具体措施包括组建专家团队,分区开展研训活动。每学期可开展1~2 次活动,每次活动以2~3 天为宜,所属区域的学科教师均应参加。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专题讲座与交流,主要是丰富教师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示范课展示与交流,主要通过典型课例的教学与研讨交流,帮助教师掌握备课与上课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开展磨课活动,就是通过提供一节现场课或教学实录,由所有参训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对这节课进行打磨与完善,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会教师上课的技巧;研训反思,由每位参训教师对当次研训活动进行反思,并写出反思交流发言稿,逐一交流发言;任务延展,每位教师研训结束后要在本区域或本校上一节公开课,写一份有实用价值的教案,读一本专业书籍,并在下次研训活动上交流心得。在其他时间,教研助手承担所在区域的教学指导和服务任务。教研员在学期末,可与教研助手一起总结反思区域教研的经验和不足,谋划下学期的教研任务,让教研红利惠及每位教师,使教研员真正成为助力教师成长者。

猜你喜欢
通识教研员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