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多元一体格局 强化民族认同意识
——《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的教学分析

2021-12-28 20:21重庆刘延广刘理衡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3期
关键词:金元一体中华民族

重庆 刘延广 刘理衡

(作者单位:重庆第七中学校;重庆市江津中学校)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用新的课程观取代旧的教材观,在教材的编写上尽量让教科书成为学材和学本,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学习支架,使教科书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中学教科书的篇幅有限,尚简、求精成为其编写的基本要求。部编版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精选了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和典型性的史实,对初中教材内容进行了较多的压缩。在授课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又能挖掘教材的文化价值因素,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对教师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本文以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指导,对部编版教材中《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进行教学分析,敬请方家指正。

一、教学立意分析

《辽夏金元的统治》是部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对这一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时期,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过程中相互促进,逐渐形成了中国观念,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往对辽夏金元的讲述,主要侧重于它们与两宋的和战,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建设、对北方地区的开发等涉及不多,教师的知识储备也不足。所以,本专题的教学需要学生了解学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现状,改变以往汉族中心或中原王朝中心的历史认知。

本课在高中部编版教材中只占一课内容。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对本课的基本历史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但缺乏全面系统的理解,对于如何认识辽夏金元的政治制度及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初中教材在论述辽夏金元的民族关系时,在两宋与辽夏金元的战争与和平等政治、军事上的交往着墨过多,而对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融,以及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叙述关注不足。高中部编版教材强调: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1998 年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重要理论,对学术界和理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这一理论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对中国的民族历史研究仍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

本课通过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论述,讲述了辽夏金元不同民族在国家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讲述了不同民族在历史上的交往和交融,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课的教学立意可以定为“理解多元一体格局,强化民族认同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导入部分引用了宋神宗对辽夏评价的一则史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宋神宗的评价是否正确?辽夏政权有哪些特点?如何认识宋与辽夏的关系?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辽夏金元没有采取牺牲本民族文化、全盘汉化的方式来获得统治中原的资格,而是非常重视保存本民族的特色,这也是让宋神宗忧心忡忡的原因之一。当时的少数民族政权与两宋之间在政治上分立,军事上冲突,体现出一种较为激烈的竞争、对峙状态,但仍表现出强烈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性。教师可以把前两个子目内容进行整合,突出辽宋夏金的多元一体性。

(一)辽宋夏金政权的多元一体性

1.辽夏金政权的“因俗而治”

辽夏金为什么实行“因俗而治”的统治?按照唯物史观的理解,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分析辽夏金政治制度的特点可以从经济形态这一方面进行思考。辽夏金是一个兼有农耕与游牧经济,包含众多汉人在内的多民族国家。辽朝在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中农耕和游牧两种方式并存,在政治制度上实行南北面官制。教师可以利用部编版教材第54 页的学思之窗,让学生认识辽的职官设置特点。然后总结“因俗而治”指辽为适应其统治范围内不同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的不同,而在上层建筑领域诸方面所进行的调整。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辽夏金与两宋是平等的关系,不能抱着狭隘民族主义的偏见看待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与宋的并立不是文明和野蛮之间的对抗,而是中国内战的一种特殊形式。

材料一辽夏金元不是完全的游牧民族。契丹人最初的经济是以畜牧为基础,进入中原以前,契丹人就从事一定的农业活动并已长期定居。女真人也不完全是游牧民族,生女真也是定居的,依靠渔猎和农业为生。契丹、女真、党项不是一个纯粹同种的民族,而是一个综合的实体。

——摘编自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因俗而治”进行合理的评价?目前学界对“因俗而治”以正面评价为主,这主要是由于“因俗而治”既没有脱离辽朝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又使具有先进封建生产方式的地区得以继续发展。

材料二辽朝“因俗而治”制度能够适应当时辽朝统治下中国北方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社会发展平衡的复杂情况。从辽朝的历史发展来看,“因俗而治”制度无疑是成功的,既可以使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民族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又避免了统一制度可能带来的碰撞和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

——摘编自王德忠《论辽朝“因俗而治”统治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

有些西方学者提出了征服王朝论:有意无意地杜撰或企图构建“内陆亚细亚”文化本位,脱离历史实际地强调北方民族王朝自成体系,弱化甚至否定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多元一体关系,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

2.辽夏金政权的一体化趋势

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演变,证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真实性。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辽宋夏金的分立时期都能够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笔者认为应该把第11,12 课关于辽夏金的内容放到第10 课进行讲述。

从政治上看,辽夏金政治制度具有趋同性。它们都接受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参照中原法典制度制定法律,这就使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制度推广到更大范围,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制度延展性和趋同性。

从经济上看,辽宋夏金之间经济交往密切。教材第54、58 页指出,辽与北宋大部分时间维持了和平局面,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从文化上看,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教材第69 页指出,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各少数民族政权都大量使用汉文,汉文在辽朝和金朝都是社会上的主流文字。

从地理上看,政治中心的北移使长城南北成为统一整体。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导致中国的政治中心确定在北方,也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和中国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可以通过地图和材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政治中心北移的作用。

材料三从辽、金朝起,燕京成为此后历朝统治的政治中心,使得长城南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成为统一的整体。中原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大规模地向北方传入,汉族向北方迁徙也空前增加,改变了民族人口分布的格局。契丹人、汉人、党项人、女真人今皆一家,这是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金》

(二)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近些年一些人不承认元朝的中国属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元朝的历史地位?蒙元史专家更多地强调元朝的积极因素,反对夸大元朝的黑暗面。从初、高中部编版教材的编写意图看,中学阶段主要是肯定元朝的历史贡献。笔者认为教师授课时不宜过多强调元朝的消极因素,要更多地突出元朝的积极影响。

初中教材用了两课时讲述这部分的内容,初高中部编版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相差不大,高中教学不必面面俱到,需要有一定的选择性。与初中主要要求学生了解基本史实不同,高中更多地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高中部编版教材的编写内容较简略,着重突出关键史实的叙述,历史结论较少,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提供了较大空间。基于此,笔者认为应重点讲述两个内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行省制度。

1.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元朝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元明清三百多年统一局面的基础。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初中教材对元朝疆域讲述的很清楚,高中教学的过程中没必要重复讲述,教师要重点突出元朝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贡献。中华和中国的内涵及外延,也随着“胡汉一家”“天下一统、华夷一家”等新环境在悄然扩充。

材料四“大中国”时代由元朝开启,中华的范围自蒙古时代以后大大地扩张了,这是它对中国历史的第一大影响。汉、唐的大帝国是转瞬即逝的,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摘编自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6 页到58页的正文、插图和历史纵横部分,学生可以认识到,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还实现了对琉球的管辖。汉唐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加强了这些地区对中央的向心力,有利于边疆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元朝实现了对边疆地区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是元朝对边疆地区成功统治的表现。

2.元朝的行省制度

初中学生对行省制建立的背景、含义及性质有一定的认识,高中教学可以突出行省制的特点与意义。根据李治安教授的研究,行省制具有三个特点:朝廷派出机构和地方官府的双重性质、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权力、权力大而不专。对于行省制建立的意义,教师可以展示材料五帮助学生理解。

材料五行省制度的建立不仅从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省制度的确立将元朝的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边远地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

三、结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国民族的认同”。如何正确的开展民族史的教学?笔者认为既不能只从中原汉人的视角去讲述边疆民族的历史,也不能只从边疆民族的视角去讲述,而应该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认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历史,理解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猜你喜欢
金元一体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梅樊璟 金元奕 陈傲宇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一体推进主题教育同频同向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雄浑豪迈于一体灵秀磅礴熔一炉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
金元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