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父爱缺位的假象
——浅谈小学道法课“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的拓展

2021-12-28 21:59○高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父爱笔者家庭

○高 波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

最近,笔者在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时,发现学生普遍忽略父爱。父亲和母亲犹如一对翅膀,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分割的重要作用。为什么爸爸的爱容易被孩子忽略呢?在课后的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大部分的父亲为家庭付出的不比妈妈少,但两方面原因让父爱进入了孩子们的感觉“盲区”。其一,现在不少孩子在父母的过度关爱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只关注自己,看不到父母的辛劳;其二,爸爸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相比妈妈要少一些,家务方面干得也少一些,于是孩子更看不到爸爸为家庭的付出。

鉴于此,笔者重新对“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进行教学设计,补充了“发现父爱”这一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父爱的踪迹,在体验中揭开父爱缺位的假象,在练习中提升爱的能力。

一、发现父爱的踪迹

发现父爱,首先是要让学生厘清家庭各成员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设计、填写一份“家庭责任分工表”。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了解到父亲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大多数),承担着家庭维修、重体力活等不可替代的任务。

课上,老师让学生交流对家庭分工、父母关爱的感受,学生对爸爸的爱有了新的定位。有的说:“我的爸爸在外地上班,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有一次半夜醒来,我看到爸爸正看着我,现在想想他一定是不舍得离开我。爸爸真是太爱我了!”有的说:“我觉得爸爸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亲昵的动作,但他的爱是实实在在的!”还有的说:“我发现了父亲的爱不在嘴边,不在手中,往往藏在我们看不到的繁忙的工作中。”这个前置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父爱的踪迹。

二、体验父亲的辛劳

在唤醒学生知觉父爱的基础上,笔者组织了“爸爸职业秀”课外体验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爸爸的工作场所,观察爸爸工作时的状态,并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记录下来。有条件的学生直接参与到爸爸的工作中,当一回“小交警”,做一次“小菜农”……

通过体验,每名学生都写下了几百字的体验日记。有的学生写道:“我的爸爸是操作机床的一线工人。我发现操作机床很辛苦,要全神贯注才行,一旦操作失误,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听工厂叔叔说爸爸为了能给家里多增加收入,经常主动申请加班。爸爸为我们这个家付出得太多了!”有的学生写下了这样的体验感受:“我的爸爸在菜市场卖菜,周六我当了一会‘小老板’,和爸爸一起卖菜。一天下来,我累得都走不动路了。爸爸每天都要重复这些劳动,实在太辛苦了!”还有的学生详细记录下爸爸工作的状态:“我的爸爸是一名医生,找爸爸看病的人排成了长龙。爸爸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中午匆匆吃了饭,又开始工作。难怪爸爸回到家总是一脸疲惫的样子。”

波兰尼一直认为,道德知识是“缄默的知识”,消化这些知识主要依赖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应只是道德知识载体的“文本课程”,更应是一种“体验课程”。学生本身就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甚至是课程的创造者,他们在探索、感悟中形成思想品德。在上述体验活动中,学生不仅以身体之,更以心感之,在深度体验中,他们的爱的意识已被唤醒。

三、形成爱的常态

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中,作者内尔·诺丁斯提出:“爱是一种能力,需要在特殊的培育中才能展现出来。我们要在家庭人际关系中不断练习爱与被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的一个要素是,要关注到其所要关心的人,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他们的生活,发现他们的需要,并施以帮助。培养儿童爱的能力的重要阵地是家庭,只有将课堂延伸到家庭,在家庭生活的不断练习中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爱的能力。

为此,这节课后,笔者设计了“我是父母小帮手”“我是家庭理财师”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爱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讲,在行动上关爱父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共情力、观察力、劳动力、合作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这些都离不开家长的帮扶和指导。因此,教师和家长共同约定,把鼓励学生的关爱行为作为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坚持去做。为此,我们还设计了关爱行动记录表,以跟踪指导,并通过评选“最美孝心少年”“父母好帮手”等激励措施,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学生在每天为父母做事的练习中,丰富爱的体验,提高爱的能力,让爱成为常态。

小学道法课教师要努力关注学生当下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爱、体验爱、学会爱,让道德教育与时代呼应,让道德教育为生命守候。

猜你喜欢
父爱笔者家庭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老师,别走……
父爱如山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家庭“煮”夫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