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治理之策

2021-12-28 18:51倪沙
理论与现代化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

倪沙

摘要: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应对全球化中角色转变的切实需要。高质量发展是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创新的统一。当前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制约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理念,重视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等。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治理之策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1)03-0057-09

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诉求,是因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手段。理论界和学界对高质量发展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为什么要高质量发展,当前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切实有效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争议与讨论。笔者在对现有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新发展阶段中高质量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提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治理之策。

一、高质量发展是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创新的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着年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20年GDP总量突破100万亿元。经过四十余年不懈努力,中国从贫穷落后的低收入国家转变为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在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总产品的供给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大量产品由过去的供给不足转变为供给过剩。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伙伴不断增加,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降至7.8%,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理性对待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了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发展阶段。过度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导致能源消耗过量,加剧了中国能源供应紧张局面;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失衡,供需内部矛盾加大;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凸显出经济发展重数量、轻质量的现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阶段认知的转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历史转折时期做出的重大论断,是未来一段时间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基础,是破解中国经济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的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单纯依靠扩总量、提速度是无法解决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不仅局限在物质文化生活上,还对健康、医疗、教育、环境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要,必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因此,从经济发展角度说,新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就是大力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应对中国在全球化中角色转變的切实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经济秩序长期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靠输出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是自2008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发达国家为走出危机泥淖、转移国内矛盾,开始进行战略调整,部分国家逆全球化倾向日益明显。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长迅速,在全球的地位逐渐提升。随着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和中国国际地位转变,以往参与全球化的模式已不能持续,必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用高质量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那什么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呢?目前相关研究未有一致结论。张军扩等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是“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1]。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认为,高质量发展就是以高效率高效益的生产方式为全社会持续而公平地提供高质量产出的经济发展,需要有质量高、效率高、稳定性高的供给体系作为保障[2]。赵剑波等从系统平衡观、经济发展观、民生指向观三个视角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认为高质量发展既是发展观念的转变,也是增长模式的转型,更是对民生水平的关注[3]。袁晓玲等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数量与质量的高度统一[4]。张治河从创新角度理解高质量发展,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以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保障的发展体系[5]。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张涛认为,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其内涵会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而不断丰富[6]。周文等认为,高质量发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顺应时代潮流的伟大转变,是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的统一[7]。张俊山认为经济发展质量直接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只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经济发展才与经济发展质量要求相一致[8]。

上述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认知及评价,反映出高质量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笔者认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创新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高质量发展,就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考察。高质量发展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适应的调整。

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高质量发展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每个环节中都体现了不同方面的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构成了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基础。从这一角度看,体制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从生产力角度看,产业结构调整是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表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从而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只有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高质量发展本身就是生产力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由原来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的转变。综上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的统一体。

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构建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和谐统一的大平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产业发展活力焕发。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相关制度措施不断完善。但是,中国在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领域与新发展阶段的诉求仍存在着一定差距,制约着新发展阶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体制转型存在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体制性问题仍比较突出,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所有制结构不完善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种所有制结构既保证了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又充分调动了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在上述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渐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中国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满足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条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正稳妥有序、分批分类开展,各种问题也随着改革不断深入而逐渐暴露。首先,混合所有制改革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仍存在“去行政化”不彻底的问题。目前国家没有明确的法律对国有企业监管者即政府行为进行细致规范,往往是政府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与国有资本所占份额不成正比,从而不能保证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其次,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对参与公私合营的私人资本缺乏可靠评估和有效监管。私人资本来源复杂、广泛,私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在管理制度方面不够规范,这就导致私人资本运营风险大于国有资本,可能削弱国有资本的实际影响力,甚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最后,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各方利益冲突较为明显。在公私合营的企业,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的经营目标存在不一致性,容易引起利益纠纷。在员工持股企业中,员工股份分布不均,存在高级管理人员掌握大量股份、通过信息不对称为自身谋取利益的现象,这也会阻碍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

2.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改革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不断进行调整,现阶段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由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而劳动要素和资本、管理、信息、技术等非劳动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由于个人能力、要素禀赋等存在差异,客观上导致出现了一定的收入差距。收入差距的出现解决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主义问题,有效刺激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但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居民收入差距包括城乡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全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扩大;二是在全部人口中,高中低等收入人群比例失衡,整个收入分配格局呈“金字塔”形;三是垄断行业收入过高。收入差距过大会降低社会总消费水平、抑制内需、阻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也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影响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严重时还会造成社会动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不断深化理论认知、坚持推进实践探索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实践的伟大创新。也正是从理论到实践均未有先例可循,注定了转型过程具有曲折性与艰巨性。从1978年开始,转型准备工作就拉开帷幕,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大指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至今日,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基本完成,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有不健全、不完善之处。从总体上看,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还存在小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成分,存在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主体不成熟、政府越位和缺位并存、寻租腐败严重等诸多问题,距离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所需要的外部环境也未完全形成,从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到文化、法律、生态文明等各项体制,仍有浓重的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未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完善的要求,对新发展阶段的体制再转型形成一定阻碍。

(二)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

现阶段,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三次产业间及产业内部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

1.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与不足并存

中国农业长期以粗放式发展模式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乏科技含量。农业人均产值远低于国际平均线,农民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工业生产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重工业为主、以生产资料制造业为主的格局未能改变,导致轻工业产品、生活资料的生产不能满足人们需要。服务业占比偏低,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从产能方面考察三次产业,就农业而言,中国农产品生产总量供大于求,低附加值农产品价格长期低位徘徊,損害了农民利益。但在结构上,中国农产品种类较为单一,高端农产品的国外依存度仍较高。就工业而言,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行业。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十三五”期间的去产能任务已基本完成,但在未来一段时间,若国际经济形势未能根本好转,产业转型进程受阻,产能过剩仍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此外,20世纪90年代之后,国有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政府出资维持造成了僵尸企业的形成。大量的僵尸企业生产效率低下,挤占市场空间,使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峻。而工业产能不足主要体现在以芯片、发动机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上。服务业方面,以传统的低附加值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科技、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

2.产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体现在产业分布上就是:东部地区有良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基础,产业增加值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制造业和服务业欠发达。从产业内部结构看,中高端服务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聚集明显;低端制造业由于房租、人力成本等因素,有由东向西迁移的趋势。产业区域分布不均衡会使各地经济发展形成差异巨大的路徑依赖,进一步加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单一产业结构也会造成各地内部竞争激烈和重复建设严重,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绿色产业发展不足

绿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新兴产业,对政府政策依赖性较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产业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绿色产业融资难问题突出,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许多拥有绿色高新技术的产业发展规模受限;其次,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监管漏洞,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甚至出现产业扭曲发展的情况;再次,行业标准不健全,市场准入制度未完全确立,导致“各自为政”现象突出,限制了产业规模化发展;最后,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不协调,中央和地方之间、各省市之间存在“重复补贴、重复建设”现象,导致了资源浪费等问题。

4.产业国际竞争力低下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企业平均利润率较低,获利空间狭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国际分工中不能占领研发和销售两端,只能承担加工组装职能,产品附加值低,产业整体形成“大而不强”的发展格局。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明显,由此形成的出口产品路径依赖短期内难以消除。产业发展的外资依存度较高,在高效利用外资的同时也形成了模仿、借鉴学习外国技术的创新演进模式,进一步削弱了自主创新动力。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品牌意识不强,对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力度不大,品牌溢价率较低。

(三)科技创新存在问题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成就显著,在许多核心技术、关键领域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距离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诉求还有较大差距。

1.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中国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对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也不愿仔细消化和二次创新。究其原因,一是自主创新前期投入的时间、资金、人力成本较高,回报周期较长,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短期性发展目标背向而驰;二是自主创新需要企业具备一定实力,拥有充足的研发基金和高水平的研发团队,这些硬性条件将大多数中小企业拒之门外;三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于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不够,导致创新企业利益受损,企业自主创新意愿下降。需注意的是,中国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严峻,目前只有部分行业中的极少数企业能够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依靠技术引进。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更加严重,关键零部件的海外供应中断,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更加凸显。

2.基础研究较为薄弱

基础研究一般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中国科技创新起步较晚,应用技术方面发展速度较快,但基础研究却鲜有重大突破。中国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但这些机构往往存在基础设施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等问题,挫伤了科研工作者创新的积极性。近年来,高校绩效考核方式简单生硬,要求被考核者三五年内拿出代表性成果,这种考核导向无疑使科研人员更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研究,而不得不放弃耗时费力的基础研究。此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行政化色彩依然浓重,增加了科研活动成本,导致科研产出整体下降。

3.应用研究针对性不强

目前,中国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性较差,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一是高校科学研究与企业需要脱节。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目标与学校发展、学科建设以及教师个人发展相关联,而对企业的实际需要关注较少。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不到位,校企利益诉求不同,导致双方合作积极性不高。二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断层。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往往落后于社会需要变化,创新人才供给不足。

三、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主要举措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问题:理念、制度设计、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

(一)树立正确理念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正确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从理念上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理念不断发生重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理念发生了五次明显而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念基础。第一次是1958年提出了“多快好省”,第二次是1992年提出了“又快又好”。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增长过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的起伏。以上这些理念的提出和变化,都包含着一个“快”字。快速的经济增长成就了中国的大国地位,伴随这种经济地位的提升,结构性问题逐渐暴露出来。2012年第四次的理念变化去掉了“快”字,指出要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稳增长[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的理念。新发展理念指明了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思路和着力点,也是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深刻阐释。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认识问题,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清醒应对国内外复杂局势。

(二)重视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

制度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别根源在于制度①。一般说来,一种“好的制度”不仅应该是有效率的,同时亦应该有助于经济社会秩序的延续或重建。从动态角度看,制度和意识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因而“好的制度”也应该在变化当中保持渐进稳定性,并能够经受外部的冲击而不致发生紊乱。总之,一个有效率的和稳定的经济制度是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深化制度性改革,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运行状况,及时调整和完善适应发展需要的制度安排。当前,我国制度设计应主要从以下着手。首先,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党在一切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党的谋大局、办大事的战略优势和强大的组织、执行能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和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构建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治理方式,整合系统资源,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培育更具活力的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公平竞争,完善市场体制、机制;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协同治理机制,把握公众参与基础,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其次,逐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上,处理好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的关系,坚持发展混合所有制,完善产权交易运作机制,规范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国有资本功能清晰界定,进一步分类分批分层推动混改。从分配制度上,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提高劳动要素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再分配对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提高农村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限制垄断行业不合理高收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上,进一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法律、文化、生态文明等体制建设,优化经济体制转型的外部环境。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关键措施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侧重应对周期性波动的短期需求政策难以解决,需要从供给端进行长效制度设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改革的发力点和落脚点都在“供给侧”,通过高质量的供给解决结构性问题,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使供给结构调整适应需求变化。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供给侧,短期需求政策可能会加剧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竞争力下降,只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政策措施,产业结构调整也需要同经济增长和风险防范协同考虑。短期内,稳增长是最为迫切的政策诉求,经济增长能缓解就业压力、缓和社会矛盾,但若过度追求稳增长,反而会使中长期结构失衡问题严重、风险隐患增加,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从不同期限综合考虑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政策效果,在保证经济增长不低于一定速度的同时,重视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防范经济风险。其次,要在三次产业间分层推进。优化三次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扩大服务业发展规模。农业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技术、管理水平,发展特色农业、优质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制造业方面,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清理僵尸企业,大力清除无效供给,加大創新投入,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重视品牌效应,增强品牌国际竞争力;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中高端服务业,支持新经济业态发展,强化政策指引,重视科技与服务业融合,增强高端人才储备。最后,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完善财政金融制度,提高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和政策补贴,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奖励;加大监管力度,重视政策落实,严厉打击造假、骗补等违法违规行为;尽快完善行业标准和重点产品技术标准,关注世界绿色产业发展动向,使行业标准与国际接轨;协调中央与地方、各地方政府之间的绿色产业政策,因地制宜构建绿色产业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开展。

(四)加快创新体系建设

创新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是塑造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创新体系建设是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多主体参与,涉及产品、企业、行业、区域乃至国家的多层次多领域的活动,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效运行、良性循环的创新体系能有效解决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关键技术掣肘等问题,为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驱动力。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要培育强大的企业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在创新决策、创新活动、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加大创新支持力度,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完善市场体制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搭建多层次多元化创新服务平台,为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要重视基础研究,从国家层面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改革绩效考核机制和管理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要促进应用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注释:

①阿西莫格鲁与罗宾逊在《国家为什么失败》一书中举例说,诺加里斯被围墙分成两半,围墙北面的一半属于美国,另一半属于墨西哥,居民是同一类人,地理位置一致,文化相似,但现在两个诺加里斯的收入、教育、预期寿命、公共服务都不一样。这种差别的根源不是别的,而是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何建武,卓贤.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7).

[2]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9,(2).

[3]赵剑波,史丹,邓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1).

[4]袁晓玲,李彩娟,李朝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现状、困惑与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5]张治河,郭星,易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机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6]张涛.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释及测度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5).

[7]周文,李思思.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阐释[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4).

[8]张俊山.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J].经济纵横,2019,(1).

[9]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责任编辑:邓   喆

猜你喜欢
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
关于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领域使命的思考
新发展阶段和“十四五”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把握好阐释好中国现代化新征程的发展大逻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法治意蕴
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
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