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吗啡酮PCA在晚期肠癌姑息镇痛中的应用

2021-12-30 09:32胡俊春杨小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羟考酮缓释片吗啡

童 琰 胡 波 胡俊春 杨小玉

(1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襄阳 441000;2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医院肿瘤科,襄阳 441000)

1.一般资料

病例:男性,71岁;因“直肠癌术后3年余,发现骨转移1年余,腰痛加重3天”入院;既往史:2型糖尿病10年,口服二甲双胍片降糖,未规律监测血糖;否认冠心病、高血压、肝炎结核、手术外伤史。现病史:于2017-05因“排便困难半月”就诊外院行肠镜示:直肠癌。2017-05-24行“腹腔镜直肠癌Ca根治术(Dixon)”,术后病理示:①直肠溃疡中分化腺癌,侵及肠壁全层及周围脂肪组织。手术两侧切缘及切环均未见癌组织;②肿块周围淋巴结未见转移癌(0/6)。术后分期pT4N0M0 IIb,术后行XELOX辅助化疗1周期,因手术伤口愈合欠佳,未行进一步化疗。2019-04因“排便困难”再次入院,完善辅检提示:左侧骶骨骨质破坏,考虑为骨转移。于2019-05针对左侧骶骨转移灶行三维适形放疗:

DT40Gy/20F。2019-06-01、2019-07-12、2019-08-06、2019-08-28行XELOX方案化疗4周期。4周期后复查上腹部 + 盆腔MRI示:骶椎转移灶较前范围稍增大,周围软组织水肿;血CEA较前明显上升;考虑病情进展,于2019-09-24、2019-10-19、2019-11-09行伊立替康联合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3周期,2周期后复查SD;3周期后复查血CEA较前明显上升(628.46 ng/ml),于2019-12-07口服瑞戈非尼靶向治疗3周期(160 mg),期间出现重度手足综合征,双手及双足皮肤脱屑伴破溃、渗液及疼痛,第3周期减量至120 mg,停药后上述症状好转。2020-05-12再次口服瑞戈非尼靶向治疗期间,出现血压升高(最高为204/96 mmHg),行降压等对症治疗并停用瑞戈非尼。期间反复出现腰部伴臀部疼痛,给予口服羟考酮缓释片早30 mg,晚40 mg,同时加用双氯芬酸钠栓纳肛,镇痛效果欠佳。2020-06复查示:新发双肺、左足骨转移,骶骨转移灶较前增大(见图1)。于2020-07-11、2020-07-30、2020-08-18行安罗替尼靶向治疗3周期。于3日前出现腰部疼痛较前加重,伴左下肢重度水肿,为行进一步诊治入院。

图1 腰椎+骶椎CT:L5椎体骨转移;S1、S2椎体及左侧骶髂关节髂侧骨转移并周围软组织形成,范围较前增大;相应节段骶管及左侧骶孔变窄较前明显。

既往使用镇痛药情况:病人自发病起,即为腰骶部疼痛,锐痛,放射至双下肢,体位改变时加重,影响睡眠,NRS评分4~5,口服氨酚羟考酮每次1片,Q6 h,1周后疼痛控制可,NRS评分在3以下,出院后觉疼痛好转自行停药。2020-03-26再次出现腰骶部锐痛,放射至双下肢,NRS评分4~5,继续口服氨酚羟考酮片每次1片,Q6 h,3天后感疼痛控制欠佳,NRS评分仍为4~5,给予口服羟考酮缓释片10 mg,Q12 h ,疼痛控制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于2020-04-17开始间断出现暴发痛,给予吗啡片滴定,并调整羟考酮缓释片用量,后暴发痛发作频繁,将羟考酮缓释片调整为早30 mg,晚40 mg,同时加用双氯芬酸钠栓纳肛镇痛。于2020-09-05出现疼痛加重办理住院。

2.入院查体

神志清楚,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率每分钟80次,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腹平软,腹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腰骶部有压痛;左下肢严重凹陷性水肿,右下肢轻微凹陷性水肿。

3.疼痛评估

腰骶部疼痛,锐痛,放射至双下肢,伴双下肢麻木感,NRS评分7~9,暴发痛超过每日5次,严重影响作息。

4.临床诊断

①直肠癌术后复发(pT4N0M0 IIB期)靶向治疗后(双肺、多发骨转移);②左足舟骨病理性骨折;③2型糖尿病。

5.镇痛治疗

病人频繁出现暴发痛,口服吗啡片效果欠佳。于2020-09-05行吗啡注射液皮下注射控制暴发痛,并调整口服镇痛药剂量(口服羟考酮缓释片早40 mg,Q12 h),因严重便秘及小便困难未追加口服药剂量。1周后病人大小便情况有所改善,将剂量调整为羟考酮缓释片早60 mg,Q12 h。镇痛2周后病人自觉吗啡控制暴发痛效果欠佳,于2020-09-20改行氢吗啡酮控制暴发痛(每日1~2次),未再追加口服药剂量。2020-09-27暴发痛次数增多,因进食差,口服镇痛药依从性差,病人及家属要求行快速有效的镇痛手段,根据《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建议改行氢吗啡酮PCA泵入治疗:根据既往镇痛药使用情况换算氢吗啡酮剂量每日12 mg,维持剂量每小时0.5 mg,PCA每次1.0 mg,锁定时间30 min。24 h后NRS评分平均4,暴发痛3次;调整氢吗啡酮剂量每日20 mg,维持剂量每小时 0.8 mg,PCA每次1.6 mg,锁定时间30 min。24 h后再次行NRS评分降至3以下,暴发痛2次;维持该剂量2日后再次出现疼痛加重,NRS平均评分4,暴发痛2次,调整氢吗啡酮剂量每日30 mg,维持剂量每小时 1.2 mg,PCA每次2.4 mg,锁定时间30 min,次日再次行疼痛评估NRS评分小于3,24 h无暴发痛,病人及家属满意。

出院随访:病人为肿瘤晚期,化疗及靶向治疗效果欠佳,且无法耐受抗肿瘤治疗,病人家属要求出院,并要求积极控制疼痛,保证生活质量,氢吗啡酮PCA泵入过程中病人耐受性好,疼痛控制可。

专 家 点 评

天津市肿瘤医院 王昆教授:本病例为直肠癌骶骨转移导致的难治性癌痛,从肿瘤治疗的过程,能够体现直肠癌逐步侵蚀、扩展、功能损伤、疼痛的过程。由于骶骨具有支撑躯体的功能,一旦骨破坏严重,会引起活动性疼痛。骶骨内包含骶神经,随着肿瘤对神经影响持续时间的延长、肿瘤对神经的压迫和浸润,会导致神经敏化的出现。神经敏化会导致羟考酮药物的效能下降,加之长期使用羟考酮镇痛药物会出现耐受,表现出镇痛效能下降、不良反应增加。同时由于骨转移破坏加重,出现暴发痛,此时病人的镇痛效能明显下降,对镇痛感受不佳,需要及时调整镇痛方案。本病例采用PCA加氢吗啡酮的镇痛方案,一方面通过调整用药-氢吗啡酮,提升镇痛效能,改善因羟考酮缓释片耐受导致的镇痛不佳,同时PCA技术可以及时控制暴发痛,有效控制了癌痛,提升病人的镇痛感受,是1例非常有参考价值的镇痛方案。本病例提示,在病人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暴发痛时及时调整用药和给药模式,可以快速控制癌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市人民医院 王琼教授:本病例为直肠癌术后复发伴多发骨转移所致的疼痛,主要为癌性骨转移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为主,同时伴有活动性疼痛,前期镇治疗效果不佳,追加羟考酮缓释片后便秘及小便困难等不良反应较重,病人不能耐受,同时暴发痛频繁,属于难治性癌痛,并且口服镇药物依从性差,此时选用PCA自控镇痛泵治疗非常合理,将口服药物更换为镇痛效果更强、不良反应更轻的氢吗啡酮注射液,通过静脉的方式镇痛,使疼痛迅速缓解,不良反应减轻,使病人得到满意的疗效。此病例的治疗再次印证了氢吗啡酮疗效好、不良反应轻的镇痛效果,同时也说明了PCA技术在难治性癌痛中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充分证明了其在疼痛治疗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羟考酮缓释片吗啡
氢吗啡酮与吗啡滴定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治疗癌痛的效果比较
足量应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冠心病的效果评价
富马酸喹硫平片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观察
治疗癌痛 吗啡注射液到底该怎么用
部分控缓释制剂可掰开服用
羟考酮预先镇痛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研究
喘定与吗啡或甲泼尼龙联用缓解晚期肿瘤呼吸困难的效果对比
羟考酮与吗啡超前镇痛用于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效果的观察
羟考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在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羟考酮复合舒芬太尼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术后镇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