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与叙记:论韩愈诗歌的制题

2021-12-31 14:01汪倚筠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诗题韩愈诗歌

汪倚筠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诗题作为诗歌的眉目,是读者阅读时最先映入眼帘的部分。中国古代诗歌制题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诗题与诗歌正文之间的互动关系呈现出较为丰富的样态。顾炎武《日知录》“诗题”一节中对中国古代诗歌制题史进行了简要的勾勒:“《三百篇》之于诗人,大率诗成,取其中一字、二字、三四字以名篇,故十五国并无一题……五言之兴,始自汉、魏,而《十九首》并无题。《郊祀歌》《铙歌曲》各以篇首字为题。又如王、曹皆有《七哀》,而不必同其情,六子皆有《杂诗》,而不必同其义,则亦犹之《十九首》也。唐人以诗取士,始有命题分韵之法……”[1]其指出《诗经》《古诗十九首》等作品是从写就的诗歌正文中直接摘取出若干字词作为诗题,“七哀”“杂诗”等题往往为某一类诗歌所共同具有,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每首以此为题的诗歌之独特性。其后袁枚《随园诗话》也有相关论述:“三百篇、古诗十九首,皆无题之作,后人取其诗中首面之一二字为题……汉魏以下,有题方有诗……至唐人有五言八韵之试帖……且有赋得等名目……”[2]提出诗歌制题以汉魏为分界,在此之前,诗题多在诗歌正文部分创作完成后才产生,而汉魏之后的诗歌往往先制题再完成正文部分。由此,并结合文学创作史可以看出,诗歌在产生之初,大部分的诗题没有实际含义,(1)吴承学先生发表于《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的《论古诗制题制序史》一文指出《楚辞》中的诗题与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歌制题都不相同,具有实际含义,是诗歌制题史上较为特殊的现象:“(《楚辞》)诗题是对内容准确的概括,与吟咏内容十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已经十分注意诗题的艺术性和统一性。”有些诗题甚至不是由作者所拟,读者无法从中获取有关诗人及诗歌创作的相关信息。魏晋以降,文学创作逐渐进入自觉阶段,随着对诗歌审美特性及表达艺术的进一步追求,诗题命制得到了诗人们的重视,拈制佳题成为创作中的重要环节,总体上来看,诗题中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与诗歌正文之间相互补充,成为诗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诗人们展现才华的又一片舞台。

从现代学者对诗题的研究来看,吴承学先生1996年发表的《论古诗制题制序史》一文详细论述了“中国古代诗歌经过从无题到有题,诗题从简单到复杂、由质朴到讲求艺术性的演变过程”[3],并从历代诗话中搜抉了丰富的评论材料,为其后学者进行特定诗人诗题的个案研究提供了研究方法与研究角度。21世纪以来,多篇研究唐宋诗人诗歌制题的论文出现,集中围绕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轼等人的诗题展开,(2)相关论文如:李娜《杜甫诗题管窥——兼论诗序》、张思敏《杜诗的制题艺术研究》、王福利等《白居易新乐府诗题名方式探源》、牟国相《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中——白居易诗的诗题漫议》、朱刚《“诗史”观念与苏轼的诗题》、姜双双《论苏轼诗题的叙记性》、段雅楠《李商隐诗题的诗观念研究》等等。这些文章多指出:杜甫诗歌中有无题现象,其影响了李商隐的无题诗创作;杜甫、苏轼等人诗歌的长题具有叙记性;部分诗人诗歌中与诗题相关的题注、诗序等形式也传达着丰富的信息。

中唐诗人韩愈的诗歌制题别具特色。韩诗中也存在无题性质的诗歌,唐代从杜甫到李商隐的“无题诗”发展过程中,应有韩愈的一环;韩愈诗歌中的短题与长题亦有可观之处,但学界对韩愈诗题关注较少。本文拟就韩愈诗歌中的无题现象及其短题、长题的命制进行探讨,兼谈诗中与标题关联密切的两种特殊形式:题注与诗序。

一、诗题嵌于诗句:风貌古朴、用心隐微

诗之无题,既指用“无题”一词来给诗歌命名,也指诗人自己或后世整理者直接从写就的诗句里取出若干字词作为诗题,如《白华》《涉江采芙蓉》《锦瑟》等作品的命题方式,韩愈诗歌中的无题现象属于后者。

韩愈的无题诗,常直接取首句句首的若干字词或首句整句制成诗题,也会从诗歌非首句部分中摘取部分字词作为诗题,具有该类诗题的诗歌共有38首,约占韩诗总数的9%。从创作时间上来看,韩愈的无题诗在其各个创作时期均有出现,但出现的频率都不高。这些诗歌多为古体诗,在用典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别具苍茫朴质之风,在这种情况下,远绍《诗经》《古诗十九首》等“无题诗”进行制题,与诗歌古朴的风貌非常契合。如《马厌谷》诗题取自首句“马厌谷兮”(3)本文所录韩愈诗题及诗歌内容均据清代方世举笺注的《韩愈诗集编年笺注》(郝润华、丁俊丽整理,中华书局2019年版),为避免繁冗,文中不再一一出注。,“马厌谷”之典源自刘向《新序》——燕相轻门人重犬马财物、致使危难来临时无门人愿意跟从他,诗中对该典故进行了概述,该诗句式整散结合、长短不一,多用“兮”“乎”“哉”等虚词,具有楚辞遗风;《孟生诗》诗题取自首句“孟生江海士”,五古长篇,自然流畅;《利剑》诗题取自首句“利剑光耿耿”,“利剑”一词在先唐诗歌中即已出现,该诗句式错落,用典多来源于《越绝书》《前汉书》等,风貌古朴;《忽忽》诗题取自首句“忽忽乎余未知生之为乐也”,该句中“忽忽”的含义与《楚辞》中“岁忽忽而遒尽兮”等句极为相似,此诗各句长短不一、句式多变,浑古朴拙;《海水》诗题取自首句“海水非不广”,“海水”一词在诗中也多次出现,有“海水饶大波”“我将辞海水”“海水非爱广”等句,形成了回环往复、文气不断的表达效果。此外如《山石》诗题取自首句“山石荦确行径微”,这首记游诗意境雄浑,气脉中贯;《庭楸》诗题取自首句“庭楸止五株”;《岣嵝山》诗题取自首句“岣嵝山尖神禹碑”;《双鸟诗》诗题取自首句“双鸟海外来”。还有部分诗题取自诗歌首句整句,如《青青水中蒲三首》《知音者诚希》《君子法天运》《暮行河堤上》《条山苍》等诗。

部分诗题摘取自诗歌中首句非句首部分或诗歌中非首句部分。这些诗题往往显示出诗歌所描写论述的主要内容,表达的含义更明晰。如《苦寒歌》诗题取自首句“黄昏苦寒歌”中第三四五字,该诗亦为古体诗,句式错落,风貌古朴,曹操、陆机等人都创作过《苦寒行》,韩愈《苦寒歌》中“冰食葛制神所怜”一句,部分取意于曹操《苦寒行》中“斧冰持作糜”的描述;《鸣雁》诗题取自首句“嗷嗷鸣雁鸣且飞”中第二三字;《烽火》诗题取自首句“登高望烽火”中第四五字;《龙移》诗题取自首句“天昏地黑蛟龙移”中第六七字;《谁氏子》诗题取自首句“非痴非狂谁氏子”中第五六七字;《剥啄行》诗题源自首句“剥剥啄啄”的凝缩;《出门》诗题取自诗中第二句“出门无所之”;《从仕》诗题取自诗中第二句“从仕力难任”;《杏花》诗题取自诗中第二句“杏花两株能白红”。这类诗题虽也直接从写就的诗句中摘字取词,但较直接取诗歌首句句首或首句整句作为诗题的制题方式,更能体现出作者的选择,有微少加工的痕迹,其也契合了诗歌古朴的艺术风貌。

在韩愈之前,大诗人杜甫也有以此方式制题的诗歌,如《龙门》诗题取自首句“龙门横野断”;《促织》诗题取自首句“促织甚微细”;《腊日》诗题取自首句“腊日常年暖尚遥”等等。杜、韩两人无题诗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杜甫诗歌的无题现象在近体诗和古体诗中都较多,而韩诗的无题现象则主要出现在其古体诗中。

从写就的诗句里取出若干字词作为诗题,除能配合诗歌内容营造出古拙浑朴的诗歌风貌外,这种并不包含任何具体含义的诗题,背后往往还会有作者隐微的用心。如:《幽怀》诗题取自首句“幽怀不能写”,方世举在笺注韩愈诗集时,在此诗后写下的按语中有:“题曰幽怀,盖有不可明言者欤?”[4],指出该诗诗题虽然取自首句,但作者或许以此方式暗示着自己有幽深之意,在诗中不便明确地表示出来,使用一个看似没有任何含义的诗题,背后隐藏着作者的万般思绪,结合该诗的创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读者可以作出一些推测;《东方半明》诗题取自首句“东方半明大星没”,该诗作于贞元二十一年(805),韩醇指出“此诗盖指顺宗即位不能亲政,而宪宗在东宫之时”[5],韩诗东雅堂注本认为“时贾耽、郑珣瑜二相,皆天下重望,王叔文用事,相继引去,此诗所以喻东方半明大星没也”[6],该诗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当作家对政权更迭、不明朗的政治动向进行描写时,将真实确切的想法隐藏于文字之下是较为常见的做法,诗之无题的形式,使其更具隐晦色彩。这与李商隐将自己的诗歌有意用“无题”一词或句首前两字命制,从而隐藏创作主旨的意图是相似的。

二、短题:行迹、交游等叙事信息的突显

在韩愈诗歌中,除去无题诗外,其余诗歌的诗题按照字数多少可划分为两类:短题、长题,采用论著中较为通行的对诗题长短的划分方法,将超过15个字的诗题划分为长题,其余诗题归为短题一类。韩诗中短题诗歌的数量最多。(4)在韩愈诗歌中,两字诗题37个,占比9%;三字诗题46个,占比11.2%;四字诗题70个,占比17%;五字诗题26个,占比6.4%;六字诗题46个,占比11.2%;七字诗题32个,占比7.8%;八字诗题23个,占比5.6%;九字诗题25个,占比6.1%;十字诗题25个,占比6.1%;十一字诗题12个,占比2.9%;十二字诗题7个,占比1.7%;十三字诗题5个,占比1.2%;十四字诗题8个,占比2%;十五字诗题3个,占比0.7%;十六字诗题3个,占比0.7%;十七字诗题2个,占比0.5%;十八字诗题3个,占比0.7%;十九字诗题23个,占比5.6%;二十字诗题2个,占比0.5%;二十二字诗题2个,占比0.5%;二十三字、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二十九字、三十一字、三十二字、四十七字诗题各1个,均占比0.2%。

前文已论述韩诗中有部分诗题直接从写就的诗句中摘取,并将其称为“无题诗”,韩诗中部分短题的构成形式比较独特,诗题中的一部分取自首句句首,具有无题诗的性质,没有表达具体明确的含义,而诗题的另一部分则标明了诗歌数量、用途及该诗的赠予对象,增加了诗题所包含的信息量。如《北极一首赠李观》诗题中,“北极”来自首句“北极有羁羽”句首,“一首”标示此为单首赠诗而非组诗,“赠”是标题中的核心动词,表明该诗的写作用途,“李观”点出这首诗的写作对象为其好友李元宾;《落叶一首送陈羽》诗题与《北极一首赠李观》诗题形式相同,“落叶”取自句首“落叶不更息”,“一首”说明数量,“送”展示用途,“陈羽”是其送诗对象;《长安交游者一首赠孟郊》《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诗题中,“长安交游者”“此日足可惜”分别为两诗首句整句,其余部分与上述两个诗题相同。这类诗题的构成较为固定,都是“首句句首或整句+数量+表示用途的动词+诗歌写作对象”的形式。还如《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组诗诗题,亦是此形式,该诗题还表明了作者与寄诗对象的关系,诗题中包含的信息更加丰富。此外,《赠张徐州莫辞酒》《汴泗交流赠张仆射》《天星送杨凝郎中贺正》等诗题的构成形式在此基础上稍有变化,省略了关于诗歌数量的信息,在写作对象的称谓上,展示了其任官地点及官职名称。

在其他与诗句没有直接文字提取关系的韩诗短题中,展示出一部分与诗歌创作有关的叙事信息,突显了作者行迹、交游及创作时间等叙事因素。

韩愈在诗题中格外注重展示自己的行迹,多条诗题包含了与地点相关的信息。如《归彭城》一诗作于贞元十六年(800),该诗记录了作者朝正京师后回任职地徐州(即彭城)的感想,诗歌直接以“归彭城”命题,简洁凝练;作者在行游过程中,每到一地,往往以该地地名命题或者将地名作为诗题的主要部分,如《题炭谷湫祠堂》《湘中》《贞女峡》《次同冠峡》《同冠峡》《宿龙宫滩》《合江亭》《峡石西泉》《题于宾客庄》《题韦氏庄》《太安池》《游太平公主山庄》《过襄城》《次硖石》《食曲河驿》《次邓州界》《过南阳》《题楚昭王庙》《题临泷寺》《题广昌馆》等,通过诗题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所去之地。在不以游览为主旨的诗歌诗题中,地点亦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叙事因素。如《郴州祈雨》诗题中有“郴州”这一地点,该诗记叙了永贞元年(805),韩愈在郴州等待新的官职任命时,当地进行了祈雨仪式;《湘中酬张十一功曹》《郴口又赠两首》两诗诗题含有地点“湘中”“郴口”,这两首诗都是韩愈从郴州去往江陵的路途上写给张署的诗。此外,还如《晚泊江口》《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岳阳楼别窦司直》《入关咏马》《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奉和裴相公东征途经女几山下作》等等诗题中,均有明确的地理因素。

由此可见,韩愈认为在记叙某一段经历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在这段经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韩愈的仕宦经历较为波折,辗转多地,经常于路途中跋涉,还曾因上书直言被贬去偏远的潮州、阳山。对其而言,每段经历中较为重要的不同之处可能在于地理环境的变动,地名可以作为关键词来概括自己生活的变化。因为所处之地频繁变动,将地名直接写入诗题也具有了间接记录写作时间的功能。诗人在创作完成后,翻看各首诗歌之标题,通过地点的不同,即可判断诗歌在何地何时缘何而进行写作。此外,地理环境的改变也会激发诗人的诗兴,调动诗人的创作热情,即所谓“江山之助”,韩愈在诗题中多写地理位置,也有记录自己诗兴缘何而起的用意。

交游亦是韩愈诗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叙事因素,查阅其诗题,可以帮助读者勾勒出韩愈的交游谱系。《早赴街西行香赠卢李二中舍人》《奉和库部卢四兄曹长元日朝回》《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等诗题中记录了韩愈与卢汀的交往,读者若想了解其中的具体情况,可以通过查找诗题定位到具体的诗作,诗题中韩愈对卢汀的不同称谓也可以看出卢汀的官职调动;《答张十一功曹》《湘中酬张十一功曹》《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李花赠张十一署》《忆昨行和张十一》等诗的标题记录了韩愈与张署的诗歌交往;合观韩愈在相近时间创作的《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同李二十八员外从裴相公夜宿西界》《和李司勋过连昌宫》三首诗的诗题,可以清晰地看出韩愈和李正封两人的行迹变化;韩愈在较短时间内若因为同一原因连续给同一对象写诗,往往第一首诗歌诗题较为详细,其后诗歌诗题较简,如在元和八年(813),韩愈送行刘师服,连续创作的两首送行诗诗题分别为《送进士刘师服东归》及《送刘师服》。韩诗诗题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人物还有孟郊、张籍、裴度等。

时间信息在韩诗诗题中也有出现,有具体时间和非具体时间两种形式。一部分诗题会记录该诗具体是哪一年或哪一日所作,被写进诗题中的具体时间多为节日。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诗诗题,该诗作于中秋之夜,诗末发出“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的感叹,可见该诗是因特殊节日的催发而创作的,诗题中“八月十五夜”是创作时间也是诗兴由来;《寒食日出游》《寒食直归遇雨》两诗诗题都是将“寒食”这一节日写入其中,寒食日有祭扫、踏青等习俗,这两首诗都是由寒食节外出而触发的诗思;《辛卯年雪》将年份写入诗题中,该年气候特殊:“元和六年春,寒气不肯归。河南二月末,雪花一尺围。”在此境况下,年份有被特别记录的意义;《人日城南登高》诗题中的“人日”指正月初七,此时还处在新春欢乐的气氛中,特殊节日是作者安排登高活动的一大原因。另一部分诗题,在时间的表述上较为宽泛,如《夜歌》《早春雪中闻莺》《春雪间早梅》《春雪》《昼月》《晚春》《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等等。其中《夜歌》是韩诗中最早出现时间信息的诗题,该诗首句为“静夜有清光,闲堂仍独息”,作者写自己在深夜的所思所想,深夜时的思考在极其安静的环境中展开,往往更深沉更细致,与白天时的思考环境及思考时的状态不同,故在诗题中标明“夜”很有必要。表示“春”“晚春”“早春”“晚”等时间信息的诗题,这些时间往往是诗歌创作的背景,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诗题中存在时间因素的韩诗诗题并不多,主要原因在于诗题中包含的行迹、交游等叙事信息已能在叙事时展现该段经历的独特性,且韩愈没有明确的时间记录意识。

李汉在首编韩愈诗集时,即以编年的方式来排列其作品。方世举笺注韩诗时,又对其诗歌系年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一部以年代列体的别集,实际上就是一部诗人较为隐晦的诗语性的自传,其中具有丰富的故事性。”[7]当读者翻看系年形态的韩愈诗集目录时,可以通过其绝大部分诗题中展现的叙事信息,来了解韩愈各阶段的生活经历。

在韩愈不直接从首句摘取字词作为诗题的诗歌中,诗歌首句描写的内容往往也紧承诗题而来,与诗题关联极为密切。如《赠侯喜》一诗首句“吾党侯生字叔起”在诗歌开篇即直接落笔写侯喜的身份;《夜歌》一诗的首句“静夜有清光”描写诗题中“夜”的环境;《落齿》一诗的首句“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也是紧紧围绕诗题展开;《早春雪中闻莺》的首句“朝莺雪里新,雪树眼前春”是对诗题的扩充描写。此外,《送惠师》的首句“惠师浮屠者”、《刘生》的首句“生名师命其姓刘”、《新竹》的首句“笋添南阶竹”、《射训狐》的首句“有鸟夜飞名训狐”均紧紧承接诗题而来。

韩愈诗歌短题并不都是将有关诗歌的叙述信息完全外显,少数诗歌诗题展示的信息是含蓄隐微的。如《秋怀诗(秋气日恻恻)》一诗诗题,该诗诗题虽名为“秋怀”,诗歌所表达的却与自宋玉《九辩》以来产生的悲秋传统完全不同,也与该组诗中其他诗歌不完全相同,《唐诗选》评其“以新颖可喜的思想,遒劲崭截的语言,表现出作者疾恶如仇、睥睨一切的个性风格”[8],如果不细读其诗,仅就诗题无法推测出韩愈具体写了什么。再如前已提及的《夜歌》一诗诗题,从表面看,该诗题写在夜晚中的思考,但其所思考的内容及诗人想表达的含义又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方世举评论“(韩愈此时)身居卑末,又非力之所能为,故托于夜歌以见意。夜歌者,阴幽之义,言不敢明言也”[9]。诗题也能提醒读者诗歌具有幽微之义,帮助读者领会诗歌。如《古意》一诗诗题,该诗写韩愈登上太华峰的所见之景,很多人将其理解为记游诗,但若结合诗题进行综合考量,可以看出作者借写登山实则传达了更深微的意旨,韩醇指出“观公诗意本有寄兴,其曰古意,旨深远矣”[10],朱熹评其“此诗本以古意名篇,非登山纪事之诗也”[11]。此外还如《古风》一诗诗题,也有“托古风以寓意”[12]的效果。韩愈在扩大诗歌内容方面作出了很多创新尝试,将一些先前从未入诗的事物写入诗中,并且也将这部分内容写入一部分诗题中,如《落齿》《谴疟鬼》等诗题,在诗题上就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三、长题、题注与自序:叙记性逐渐增强

韩诗中具有长题(诗题超过15字)的诗歌为45首,约占韩诗总数的11%,集中出现在韩愈中晚期的诗歌创作中。韩诗中最早出现长题的诗歌为《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及《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缺、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这两首诗均写于永贞元年(805),此时韩愈在从郴州去往江陵的路上,这两个长题中主要描述了创作背景,包含诗人交往的人员、活动及活动地点等,与短题的功能大致相似,没有增加其他方面更丰富的信息。可见,韩愈诗歌的长题在产生之初,大多是将诗歌所关涉的人物一一列举入诗题中,使字数变多,叙记性并不强。随后产生的诗歌长题,所包含的信息逐渐增多,如《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诗题,该诗作于元和三年(808),诗题不仅记叙了诗歌创作背景、创作缘起及与该诗相关的人物,还标明了诗歌用韵数量,这是韩诗中首次将用韵数量写入诗题中,在长篇古体诗中,一韵到底会显得极其凝滞,转换韵脚能帮助诗歌自然分出层次,韩诗工于用韵,欧阳修评其用韵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13],将用韵数量写入标题中,也能彰显诗人的才力及该诗在创作上的特殊之处。此外,还如《元日酬蔡州马十二尚书去年蔡州元日见寄之什》一诗诗题详细记录了该诗在元日写作,写作原因是为了酬答蔡州马十二尚书在去年的元日于蔡州所寄之诗;《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阁、老张十八助教》一诗诗题详细记录了给作者寄诗的人是谁(包括官职、字、家族中年龄排行)、所寄之诗的题目与数量以及作者还想将诗具体呈给哪些人。韩愈诗歌长题中,叙事信息最丰富的是以下一题:《去岁,自刑部侍郎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该诗题记录了写作时间、写作地点,对写作背景的叙述十分详尽且具有情节性——介绍了贬官时间、贬官前后官职的变化、家人被放逐、小女儿在跋涉中死于路途、女儿被草草葬于山下、遇赦还朝时路上经过女儿坟墓,该诗诗题共有47字,是韩诗中字数最多的诗题。其诗全文为:

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惊恐入心身已病,扶舁沿路众知难。绕坟不暇号三匝,设祭惟闻饭一盘。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

“数条藤束木皮棺,草殡荒山白骨寒”一句详细描述了诗题中“殡之层峰驿旁山下”的情景:用藤、木皮做成棺柩,埋葬在荒山里杂草间。“惊恐入心身已病……百年惭痛泪阑干”六句,则表达了作者因己之祸连累爱女心中一直很痛苦,在重又见到爱女之坟时,内心悲恸、自责之情的喷发。诗题所叙之内容较为平静,侧重于详细介绍事情的前因后果,而诗人强烈的悲情则在诗歌正文中抒发,诗题与诗歌正文各有分工、相互补充,共同成为作者叙事抒情的载体。

韩诗中还有题注、诗序这两种与诗题关联较大的叙事形式,题注在韩诗中有一处,诗序在韩诗中有十四处。《寒食日出游》一诗中,题下有自注:

张十一院长见示病中忆花九篇。寒食日出游,夜归,因以投赠。

张十一院长即韩愈在诗歌中多次提及的张署,题注中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原因、写作时间及写作背景:张署曾向韩愈展示其创作的诗歌《病中忆花》九首,韩愈在寒食日出游看到很多鲜花,夜晚归家时,创作诗歌投赠张署。题注中包含了完整的诗题“寒食日出游”,可见作者并没有将题注与诗题的功能作出严格的区分,题注补充了诗题所叙之事的前情与后续,两者是相互交融的。《寒食日出游》一诗的题注,与韩愈在元和十四年(819)创作的《晚次宣溪,辱韶州张端公使君惠书叙别,酬以绝句二章》一诗长题所表达的信息较为相似,都写了以下内容:自己的行踪、先前收到他人送来的诗书、地点变换使诗兴生发、从而借此特殊的时间点创作诗歌回赠他人。由此可见,《寒食日出游》题注中的信息,完全可以使用长题的形式写进题目中。没有使用长题而使用题注的原因可能在于,该诗创作时间较早,在写作该诗之前,韩愈只创作过两条长题(《陪杜侍御……》及《赴江陵途中……》),对使用长题还不习惯,所以用题注的方式,展示着一部分需要传达但又没有放进诗题中的信息,诗题与题注的功能其实是相似的。

韩诗中的诗序多用来补充解释诗题及说明写作缘起。《孟东野失子》一诗的诗序为:

东野连产三子,不数日,辄失之。几老,念无后以悲,其友人昌黎韩愈,惧其伤也,推天假其命以喻之。

诗序对诗题中传达的较为简略的信息进行了补充说明,“三子”“不数日”“辄”“几老”等描述使读者更能真切感受到孟东野失子的痛苦,韩愈在诗序中也说明了写作这首诗的原因。《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一诗诗题中显示韩愈为刘给事三堂题诗二十一首,这是韩愈诗集中规模最大的组诗,让人不禁心生疑惑,韩愈为何要写数量如此多的应酬诗,“二十一咏”是否存在特殊的含义。该组诗的诗序进一步解释、扩充了诗题:

虢州刺史宅连水池竹林,往往为亭台岛渚,目其处为三堂。刘兄自给事中出刺此州,在任余岁,职修人治,州中称无事,颇复增饰。从子弟而游其间,又作二十一诗以咏其事,流行京师,文士争和之。余与刘善,故亦同作。

诗序中具体介绍了刘伯刍在虢州时住宅环境优美,亦有很多政治作为,并说明作诗二十一首歌咏与刘伯刍有关的事情在当时当地是一种风尚,而韩愈与其交好,也跟从了这一风尚。此外,《琴操十首》组诗,操为琴曲歌辞的一种,韩愈以此古题作诗十篇,诗题分别为《将归操》《猗兰操》《龟山操》《越裳操》《拘幽操》《岐山操》《履霜操》《雉朝飞操》《别鹄操》《残形操》,诗题与诗歌内容都十分高古浑朴,韩愈将各诗题的创作源头作为序言写在诗题下方,如:《将归操》的诗序为“孔子之赵闻杀鸣犊作”;《猗兰操》的诗序为“孔子伤不逢时作”;《龟山操》的诗序为:“孔子以季恒子受齐女乐,谏不从,望龟山而作”等等。

韩愈诗歌中从写就的诗句里摘取出的诗题高古浑朴,契合了诗歌的整体风貌、体现了作者的用心,而从短题到长题的变化发展,展现了更多与诗歌创作有关的信息,叙记性逐渐增强。

猜你喜欢
诗题韩愈诗歌
诗歌不除外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题漫议
诗歌岛·八面来风
明诗制题之叙事*
唐代试律诗诗题用典与唐代史鉴思想
小学古诗词教学“三步法”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