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在高等医学院校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22-01-01 03:49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政课大思医学院校

周 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127)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会“下团组”期间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这段话准确指出当前国内院校思政教育中存在教学中偏重理论教学、课程重于形式而忽视成效等问题。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抗击战中,医务工作者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在面对未知病毒的情况下,勇于请战、奋不顾身,医务人员的表现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和赞许,但凭这一点就能认为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已有成效吗?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的文章“痛未定亦需思痛!”中,可看到医学生面对这场疫情时的真实反应,陈国强写道:“这场抗疫战争,正是我们医学教育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时机。遗憾的是,‘停学不停课’一声令下,鲜见高年级医学生主动请战,甚至已在实习的医学生都期待停止实习。我们不能仅仅为众多医护人员‘逆行’感动,更需要反思立德树人是否落在了实处”[2]。从文中可见部分医学生抗击疫情初始阶段,并未如人民所期望的勇于报名、主动请战,反而出现了胆怯畏战、退缩不前的行为。从医学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节“思政实践课”课堂现实表现来看,目前高等医学院校思政教学存在明显不足。有必要对“大思政课”内涵进行探索并加以运用,联系社会现实、用实情实景革新高等医学院校现有的思政教学模式与方式,对医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品性培养。

1 高等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目标

2020年5月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对高等医学院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3]。并指出高等医学院校思政教学要围绕立德树人、着力于医学生品德培养,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医德教育,培养思想上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上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医学生,使之具备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从而为党、国家和人民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医务工作者。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是未来医务工作者,医学生价值观和心理状态处于将要形成但尚未完全成形的阶段,抓住这个立德树人关键时期,对医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可坚定医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其避免受不良思潮的侵袭。

2 高等医学院校当前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思政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一环,是对人体疾病进行探索的学科,正因如此,在医学研究过程中会特别着重于专业技术的掌握和严谨科学的求证。在这种氛围影响下的高等医学教育,从医学院院长、管理人员到教师都偏重于医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医学生思想、品格的塑造;高等医学院校思政课往往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而这样的教学侧重还会造成医学课程排课时间挤压思政教学时间的现象,进一步减少了医学生思政学习时间[4];从教师角度出发,医学课程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原本就有较重的临床工作、科研任务,在多重压力下,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见缝插针进行,如此状况下更不用说让教师兼顾思政教学任务;从医学生角度出发,医学课程繁多复杂,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医学生需要较早地参与科研工作,在专业学习和科研压力下的医学生常常无暇顾及思政教育和对自身理想信念的培养。

2.2 思政课教学模式一成不变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思政课多以理论教学课为主,且以教师课堂理论讲述为主,教学内容涉及大量概念性知识,这与社会实际缺乏联系,且一成不变的思政教育模式也极为枯燥,即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穿插思政案例等内容,也难以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这种情况下,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思政课往往沦为医学生“补觉课堂”或“自习课堂”。在思政课受到排课时间和讲课形式的限制下,很难通过这样的思政教育模式来提升医学生的品格修养和道德水准。

2.3 临床实践期存在思政教学缺失

不同学制的医学生经过前期理论学习后会在临床进行1~2年的实践学习。从医学生临床学习安排来说,为让医学生在见习、实习阶段到每一个科室学习,会让其在相关科室进行轮转,在此期间,医学生处于思政教育缺失阶段,其分散于各科室,学习地点和时间不一致,辅导员难以兼顾到每位医学生,更不用说相关的思政教学和心理引导;同时医学生的临床带教教师也在轮番更替,意味着这个阶段的医学生没有固定带教教师,医学生和带教教师见面的机会也很少,相关的思政教育和心理关怀更无从谈起。见习、实习期是医学生踏出象牙塔,开始逐渐接触社会的时期,这阶段的医学生身心处于逐步成熟阶段,在半学习、半接触社会的阶段,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不断塑型。在医学生需要思政教育的关键时期,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却出现了缺失,一旦医学生在这阶段接触了足以影响其“三观”的场景和案例,并因无人引导而发生曲解,可能会产生心理疾病和品格缺陷,那么这样的情况将非常令人痛心。

2.4 医学课程中思政融合教学不足

思政融合教学是在医学课程授课过程中穿插思政教学内容,是较为理想的思政教学方式。医学课程教师忙于医疗、教研工作,平常可用于思政教学的时间可以说少之又少,让教师专门抽出时间对医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从教学安排和现实状况上来看难以实现。但若在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就可在医学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医学生进行思政教学,从时间安排和教学方式上来看,是目前最符合思政教学实际的。目前思政融合教学的融合程度明显不足,在医学知识和思政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医学课程教师往往依据教学惯性,把重点放在医学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融合其中的思政教学;且部分医学课程教师在教学时,所谓的融合教学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三言两语的思政理论知识,这种浮于表面、重于形式的融合教学存在明显不足,无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2.5 医学课程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不足

传统的思政教学由思政课教师教授,采用将思政教学内容集中讲述的方式进行教学,思政课教师对思政理论知识和教学内容掌握程度较好,但受限于授课时间及授课形式。因此,虽然思政课教师具备思政教学能力,但现实状况导致了目前思政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医学课程教师在传授医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思政教学,则可较为紧密地联系社会实际,通过现实案例和临床实践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学。但医学课程教师虽然对医学知识掌握较好,对教学方法也有充分的认识,但受所学专业限制,思政知识的储备量往往不足,对思政教学方式也较为陌生,即使给予其已融合完成的教学案例,医学课程教师若不是在充分了解和熟悉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大多数也仅是对相关思政教学内容一语带过或简而述之[5],思政教学成效可想一般。

2.6 思政教学考核方式有限

目前思政教学的考核方式多较为主观,易受个人感受影响。由医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进行测评,教学严谨的教师会因为严格要求使部分医学生不满而得到较低的测评分,对医学生要求较松的教师反而能得到较高的测评分。理论考试虽能检测医学生的思政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却无法真正了解是否对其品格培养起到了作用;撰写学习感受能反映出部分医学生心理状态,但对主观应对不同和表达能力各异的医学生,教学效果反馈差异也较大。目前受限于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工作和医学生学习实际状况,教师教学满意度测评、医学生理论考试及撰写学习感受等考核方式有着明显缺陷,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很难真实体现出思政教学效果和医学生品德培养情况。

3 善用“大思政课”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进行思政教学的思考

从高等医学院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有必要、也必须对当前思政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教育部在高等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思政教学受到了多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影响思政教学的不利因素需要花时间逐步改变,这种情况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彻底解决。因此,高等医学院校思政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是不额外增加思政教学时间、实行多样化教学、在教学中结合思政教学及临床教学实例等方式进行。善用“大思政课”,将思政课与现实相结合,“大思政课”中的“大”可理解为整个社会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这类事件通常影响巨大、传播广泛,是非常好的思政教学案例,所有人在碰到这类事件时都会依据自己观点进行解读,医学生同样也会有自己的判断,使用这类众所周知的思政案例进行教学不需要进行繁杂的背景介绍和解读,只需要依据思政理论对案例层层展开、逐条分析,这种类型的思政案例与实际紧密结合,又现实生动、易于理解。因此,善用“大思政课”,将思政教学与现实场景相结合,对医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才能达到立德树人、育人培才的目的。

3.1 医学教学全过程融合“大思政课”教学

“大思政课”教学案例本身就具备社会属性,在案例中发生的场景、实例大多数人都亲身经历和体验过,将这类案例融入医学教学中,使思政教学不仅仅存在于思政课堂中,更存在于医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医学课程教师在讲解医学知识的过程中,可穿插国内医务人员近些年所取得的成就,以此来激发医学生职业自豪感;教师在临床实践操作中可结合案例讲解国内医务工作者在医学技术方面的贡献,侧面引导医学生向榜样学习;教师可剖析国内医学发展进程,把过去落后的医疗状况、既往人均寿命等指标与现在各项医疗指标进行比较,用直观可见的方式让医学生进行判断,让其主动思考医疗行业取得巨大进步的深层原因,通过现实案例分析结合理论教学,使医学生主动接受思政教育。思政教学看似被打散不成一体,但实际上是主体一致、首尾兼顾,融入医学教学的思政教学既现实生动、贴合实际,又能潜移默化地对医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3.2 对医学课程教师进行“大思政课”培训

对教师进行“大思政课”培训是高等医学院校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步骤,教师自身价值观、职业素养会体现在其教学和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言行举止本身所体现的就是思政教学的一部分,若教师德行有亏,让其进行思政教学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需要培养一批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强的教师队伍,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和测评,培训完成后进行心理测试和价值观测评,确保教师在心理问题和价值观正确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从思政教学能力看,医学课程教师长期从事医学教学,讲授医学知识的能力要显著强于思政教学,思政内容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传授,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思政案例和思政理论后才能进行教学,因此,授课前,要求教师在教研室试讲,效果满意后才能进行思政教学。让经过培训和测评的教师运用“大思政课”对医学生进行思政教学,这种融合方式相比单纯的理论教学更能被医学生接受。

3.3 在临床实践期进行“大思政课”教学

处于临床实践期的医学生由于频繁更换临床科室进行学习,导致对其的思政教育不足,这期间既没有思政教学也没有教师引导,从医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来说,临床实践期是医学生接触社会的初始阶段,纵观医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临床实践期是和社会现实结合最紧密、最适合进行“大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课堂,这阶段的医学生学习场所是各临床医院,接触对象是社会人群,思想受到多层面的影响。临床实践期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思将是医学生成为医生前最后所接受的思政教育,临床实践期的思政教育对其树立价值观等有着重要意义。但处于临床实践期的医学生有着繁重的学习任务,需要频繁更换临床科室,种种因素使临床实践期的思政教育处于极其尴尬的地位。让教师在医学生临床实践期进行“大思政课”教学,由教师剖析解读临床中所遇到的现实案例,有机结合社会现状、诊治实况对医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使医学生在学习临床知识时能接受思政教育,避免医学生临床实践期的思政教学缺失。

3.4 “大思政课”案例考核

高等医学院校思政教学考核的重点不应仅考查医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而应注重考核思政教学对医学生人格培养、品格塑造起了多大作用。满意度测评等考核方式很难真实反映教师思政教学效果,理论考试、撰写学习感受等方式难以真实了解医学生思想动态和人格品性,“大思政课”是将思政教育与现实相结合进行思政教学,因此,教学效果的考核同样需要结合现实、联系实际,而“大思政课”案例考核是较为理想的考核方式,将“大思政课”案例依据思政理论进行编写,并随机抽取案例,要求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案例考核并没有标准答案,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医学生无法刻意进行考核准备,因此可真实反映医学生的思想状态和道德水准,案例考核结果不仅可体现出“大思政课”教学效果,还能为思政教学提供反馈和参考。

4 结论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务工作者,毕业后所处的环境是现实社会,接触的群体、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医学生自身所具备的品格、所坚持的信仰将体现在其成为医生后的诊治过程中,尤其是在遇到突发重大事件时。因此,对医学生的思政教学一定要结合实际,联系现实,使医学生面对真实场景时具备坚定心智,能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大思政课”教学本就源于社会现实案例,将社会实际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用真实案例对医学生进行思政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医学生思想觉悟及抵抗不良思潮的能力、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培养出德行兼备、身心健康的合格医务工作者。

猜你喜欢
政课大思医学院校
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路径探析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设立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成都理工大学:挖掘“攀登精神”内核 构建大思政格局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