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1-01 03:49李美华冯瑞华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双创专业教育

李美华,冯瑞华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1)

2022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巩固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根本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1],而人才是创新的根本。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生力军的摇篮,“双创”教育已成为高校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的作用。

1 健康产业发展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1.1 健康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2],为健康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共享共建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基于此逐步形成了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健康产业的细分产业:(1)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前移部分,如以健康评估、咨询指导、养生保健、调理康复为主的健康管理产业,以健康理疗、美容化妆为主的健康护理产业,以及传统保健品产业和新型环保、防疫等健康产业。(2)以医疗服务为中心部分,包括医院、诊所、养老院等的医疗产业和以医药研发生产、器械耗材产销为主的医药产业等。(3)以医疗服务为中心的后移部分,如以康复、疗养为主的健康养老产业,以及融合了“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医疗物流、医疗保险、医疗旅游、医疗电商等智慧医疗相关产业。健康产业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转型升级,产品的迭代和技术的革新使健康产业人才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也催生了与健康产业相关的专业需求。而学校专业设置的高度对应性以及课程内容的高度标准化使得人才培养滞后,导致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现象。

1.2 健康管理类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要调整优化适应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的医学类专业结构,积极培育一批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专业[2]。《“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再次明确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目标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3]。如何借助政策优势把握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机遇,成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基于此,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紧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在保持护理、药学、医学技术等专业优势的前提下,优先布局与健康产业相关的专业,并以专业群建院系。2016年成立了健康管理系,构建以预防医学为中心,健康管理、医学营养、中医养生保健、医学美容技术、体育保健与康复等专业相互支撑的健康服务专业群。按照“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与2035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聚焦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和卫生健康行业需求,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关注“一老一小”民生领域,开设了老年保健与管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同时,推进新医科相关专业发展,布局了智能医疗装备技术、医用电子仪器技术专业,通过培养服务医疗卫生行业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和服务健康产业新业态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一基一高”人才培养总布局。

2 “双创”教育体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双创”教育体系现状

学校“双创”教育理念陈旧。(1)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术教育、就业教育,忽视了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双创”教育的目标设定成“打造样品”,而不是“培养人”。(2)开展“双创”活动单纯依靠说服和引导,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各方主体的行为,导致“双创”教育停留在活动层面,而非教育层面。(3)“双创”教育体系内部离散,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构架,导致相关部门合作力度不够,“双创”活动成为职业教育的“课间操”和“下午茶”。

2.2 “双创”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1)各方主体对“双创”教育重视度不够。①学生对“双创”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存在表层化和功利化倾向,认为这是“小众”教育,对就业无用,对未来创业成功更是缺乏信心。②教师对“双创”教育认同度不高,由于课程内容陈旧、教学资源有限、教学方法单一、实践平台落后,加之教师缺乏“双创”教育的实力和经验,存在灌输式教学现象。③学校对“双创”教育解读不够,虽完成了“双创”教育的课程构建和活动组织,但缺乏对“双创”教育体系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举措。

(2)校内“双创”教育支持体系薄弱。①教育资源要素有效整合度不够。“双创”教育没有学科分类,只有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才能落地生根。但现实是各方主体各自为战,缺乏整体运行的“润滑剂”。②未形成支持“双创”教育的新格局。学生积极性不高、“双创”教育师资匮乏、与专业深度融合不足、教育资源共享性不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衔接不够、校内实践平台功能较少等,导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下的“双创”教育遇冷。

(3)企业支持“双创”教育的力度有限。①学校与企业目标不一致,成本较高、政策扶持不足等因素[4],导致职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渐行渐远。②以学生、教师、企业、行业、产业、学校、政府、社会等为主体构建的“双创”教育评价体系尚未完善,投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与“双创”人才培养的经济产出极不协调性,导致企业参与“双创”教育的积极性低,也无法倒逼学校“双创”教育改进,出现校园“双创”教育“一盘棋”的格局。

3 构建健康产业发展背景下的“双创”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上,培养拥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专注创业技能、学习创业政策、顺应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做出科学创业决策的新时代大学生。在健康产业发展背景下构建“一中心、二转变、三融合”“双创”教育体系,实现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双方资源共享和短板互补,有利于学生突破专业限制,成长为服务健康产业集群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3.1 “一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范式,推进健康产业知识技能的产学研创相融合,系统优化健康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构建多方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的“双创”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创新人才。

3.2 “二转变”: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

(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主体、混合学制、多层次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高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办学主体的作用,搭建校院(企)合作、二元制、现代学徒制的“横向融通”同频培养体系;深化医教协同办学模式,打通“招生—培养—就(创)业”一体化链,实现“双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5]。

(2)转变教育教学模式。构建行企参与、能力养成、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模式,引进行业优质教学资源和企业仿真实训教学平台,开展浸润式实景教学,着力提升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提高综合性、实践性教学比重,促进“双创”教育有效融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3.3 “三融合”: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有机衔接

发展健康产业是实现健康中国重大战略的需求,促进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健康产业发展背景下“双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

(1)对接产业链。学校人才培养首先要对接产业链,企业的深度参与是校企协同育人效能最大化的关键,要发挥行业企业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①形成与产业发展契合度高的专业。根据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以及产品升级、技术革新、岗位设置对人才的要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以健康产业专业群设置为载体构建创新型产业人才供给体系,与企业共同完成专业标准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②将产业元素融入“双创”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共建校企双向人才流动机制,共同开发双元合作教材、双元校本课程,共享实习实训平台,实现健康产业创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形成办学共创共举、专业共商共建、人才共管共育、利益共赢共享的校企育人生态圈。

(2)衔接教育链。学校肩负着服务社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使命,要为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①实现教育主体与产业人才的精准对接。以社会需求、行业痛点、企业需要为导向,培养适应行业发展、契合行业标准、符合企业价值、吻合岗位需求、贴合工作实际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健康产业链部署教育链的人才产出,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精准输出。②以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养成为目标。立足人才培养,科学设置“以专业为基础广泛涉猎相关产业上下游”的横向知识链和“以技能操作为基础精专深细挖掘工匠技艺”的纵向实践链,最大限度地发挥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优势,达到与学校管理协同、价值协同、文化协同、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目标。

(3)耦合创新链。以创新为核心,串联多方创新主体和多种创新资源,有效整合链式融合过程中的各种要素,最终实现创新成果最大化。以创新链驱动教育链和产业链的动态耦合,通过资源共享和短板互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只有三链有效融合,产教供需双向对接,构建稳定互惠的校企利益共同体,才能实现“双创”人才培养成果的共享。

4 “双创”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大健康为中心深入推进“双创”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体制机制、育人模式改革创新,形成了“两翼、双驱、四联动”的“双创”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切实培养了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和“双创”能力,为区域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4.1 以校级设计和工作制度“两翼”引领“双创”教育体系

4.1.1 校级设计 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双组长,分管教学、团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和二级院系负责人为组员的“双创”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实施“一把手工程”,全面负责“双创”教育的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和研究服务工作;成立了由教务处处长任中心主任的“双创”中心,整合二级院系、党政办公室、团委、学生工作部、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实习实训中心等部门,负责“双创”教学管理、资源整合、师资培训、项目立项与扶持、实践活动、文化氛围营造等具体实施工作,明确分工和各自的责任,同时又形成合力,全面推进学校“双创”教育工作。

4.1.2 工作制度 学校制定或修订了“双创”工作规划、实施方案和相应的工作制度,包括竞赛管理、校外创业基地管理、校内孵化基地管理、创业项目管理、学分认定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工作考核与激励措施等。最终形成了从宏观层面进行科学设计,制定“双创”目标、要求、任务和保障措施;从中观层面进行体系构建,形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咨询研讨与指导帮扶相通、文化引领与氛围营造联通、顶层设计与保障促进畅通的“四通”“双创”教育体系;从微观层面进行落地实施,形成有方案、有实施、有总结、有反馈的闭环实施路径。

4.2 以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双驱”运行“双创”教育体系

4.2.1 课程体系 学校构建螺旋递进式“双创”课程体系,从新生入学便开始“双创”启蒙引导。(1)在通识课程中,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第二学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第三、四学期组织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如模拟路演、参加各级各类“双创”大赛等;第五、六学期进行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包括就业创业政策解读、就业创业现场咨询、优秀校友分享创业故事、成功企业家总结创业经验等。(2)在专业课程中,增设“双创”核心课程,要求全校各专业均开设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学分的“双创”必修课,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双创”元素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业思维、发散思维和“跨界”能力。(3)在实践课程中,一是充分挖掘校内实训和基地资源,通过实训资源孵化“双创”项目,利用校内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实践,通过校园创业微生态检验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二是成立以兴趣为出发点、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双创”社团,开展头脑风暴、营销实务、项目孵化等创业课堂经验分享,提升创业实践能力;三是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类科学研究、调查、竞赛和创业实践等“双创”活动,通过“双创”学分认定实现选修课和学分的换算。

通过必修课的方式实现通识与专创融合课程的有机结合,采取选修课方式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6],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融互通、共促共享的“双创”课程体系,实现“普通大学生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创业优等生则以学促创、学创融合”。

4.2.2 师资队伍 学校积极推进项目导师制度,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高水平、专业化的“双创”师资队伍。(1)为“双创”中心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双创”政策解读、竞赛组织、基地管理等具体工作。(2)设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积极作用,除负责就业创业课程教学外,还通过培训考取创业咨询师,为做好学生就业创业咨询工作夯实基础。同时,遴选具有丰富创业经验或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创业导师,指导大学生的创业实践。(3)扩展校外“双创”导师队伍,讲授企业管理、市场分析、竞争分析、财务融资、团队介绍、客户利益等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知识,让创业知识具体化,不再是泛泛而谈。

4.3 以竞赛体系、实践平台、保障促进和评价反馈“四联动”实践“双创”教育体系

4.3.1 竞赛体系 学校加强以“双创”能力培养为主的综合素质教育,引导、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如“互联网+”“挑战杯”“彩虹人生”“创响中国”等综合性比赛和医药大类的科技创新比赛。根据“双创”竞赛举办单位的性质,可将竞赛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厅级、校级5类,并按照竞赛组织管理方法进行参赛选手的选拔、推荐和培训,做好竞赛的组织与后期保障工作等,做到导师选拔培养、院系集训和培育、学校管理和激励,构建“导师+双创”“项目+双创”“平台+双创”的“双创”竞赛体系,形成“指导、扶持、孵化”一体的“双创”实践通道。在此基础上,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获得了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19项、厅级奖项4项的好成绩。同时,通过竞赛组织和激励措施,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受益面,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良好氛围,实现了赛、创、学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4.3.2 实践平台 学校建立校内、校外“双创”实践基地,承载“双创”项目的孵化与落地。校内基地除建立“创业孵化一条街”为大学生团队经营管理、资本运作、团队协作、风险竞争、法律契约、开拓创新等能力锻炼提供试创业机会外[7],也依托科技服务中心以及中药学、康复治疗技术和医学美容等专业实训平台,为创业项目的创新训练、创业模拟、初创企业孵化提供场地支持。校外基地则结合各专业特色,在共建单位开展与专业融合的“双创”教育,培养产品研发、商业模式更新、营销渠道拓展、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协调等创业环节所需的市场调研能力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创业项目则优先推荐入驻属地创业工场,如东南科学城科创中心、高新产业孵化基地等。通过校内、校外实践平台的一体化搭建,促进专创融合、理实融合。

4.3.3 保障促进 (1)学校设立“双创”专项经费,用于场地建设、创业培训和竞赛奖励金的发放,做到专款专用,有效保障“双创”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主动联系企业、群团组织、天使投资人,以多种形式向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对接省级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心传达创业扶持政策。(2)落实奖励激励机制。①学生层面:获奖的项目可优先入驻“双创”基地,团队成员可参照竞赛奖励办法给予一定奖励,也可参照“双创”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进行课程换算,优先获得参评“双创”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资格,并纳入综合测评考核。②教师层面:获奖项目的指导教师可以参照教师教学建设奖励办法给予奖励金,或参照学院聘任实施方案进行教科研分的换算。已实现科技创新专利化和产业化的项目,还可参照《科技成果转化与收益管理办法》进行成果申报。同时,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的创业项目指导教师的成果纳入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范畴,完善导师激励机制。

4.3.4 评价反馈 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是强化人才培养效果的核心。要充分发挥评价在检验“双创”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中的指挥棒作用,通过学生、教师、企业、行业和市场五方主体的有效反馈,解决教学目标设定、教育实施、效果评价、调整改进相互断层的问题。(1)学校要立足市场,联合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评价“双创”人才质量,破除“唯教师说了算”,通过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和专业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价体系,反哺人才培养。(2)学校要立足本校的教育要素,从管理体系、教学体系以及实践体系等多维度破除“唯分数论”,通过学生就业创业满意度调查和就业创业质量报告,来评价知识创新、技能创新与教师教、学生学、企业用的匹配度等。

5 结语

健康产业发展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应遵循院校办学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健康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动机内化为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动力,形成共识。这一多元主体、多方协同、资源共享、队伍共建、文化共享的教育实践,为提高医药卫生与健康服务产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健康服务产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双创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