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以壮锦产业为例

2022-01-01 09:31闫雪梅
关键词:壮锦织锦广西

闫雪梅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载体,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深厚滋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是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壮锦是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的著名丝织物,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壮锦历史悠久,据考古工作者对广西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黑地橘红回纹锦残片和织机残件的研究,壮锦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到了宋朝,随着全国纺织业的逐步繁盛,壮锦织造技艺也日趋成熟。明清时期,壮锦成为进贡皇室的珍品。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在还收藏有清乾隆年间广西进贡的3件工艺精美的壮锦被面。从清代至20世纪70年代,壮锦的织造和应用广泛。但随着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型纺织品的选择日益多元,壮锦产业受到冲击,逐渐走向衰落[2]。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壮锦产业逐步回温注入了新动能。经过多年的发掘保护,中国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上了产业化传承发展之路,但也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面临盈利模式不清、融资困难等问题。以壮锦产业为例,探索如何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探讨更加科学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壮锦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一)织造工艺逐步优化

1.改良了织机

壮锦产地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宾阳、靖西、忻城、龙州、大新、环江等地,各地织锦机的构造各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有4种,分别是:竹笼机、靖西织锦机、龙州织锦机和大新织锦机,均为包含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以木制为主的手工织机。这些织锦机的织造原理不尽相同,但都幅宽有限。比如龙州织锦机织成的壮锦幅宽仅有0.35米,大新织锦机的幅宽更窄,仅有0.25米,难以满足多样化的产品制作需求。此外,传统织锦机主要依靠纯手工操作,且织造工序繁杂,技术熟练的织娘每天仅能织出0.06~0.1米长的壮锦,生产效率极为低下。20世纪60年代,宾阳壮锦厂引进了排子机,织成的壮锦幅宽达1.5米,生产效率比竹笼机提高了2~3倍。20世纪80年代,宾阳壮锦厂和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现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引进了现代龙头提花机,大大提高了壮锦的生产效率,改善了壮锦市场交易时滞的瓶颈问题。随着技术的改革,龙头提花机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其生产的织锦幅宽、精细程度等都大幅提升。2019年12月,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了一幅高6.7米、宽3.7米的壮锦大壁挂和一副高5.75米、宽0.43米的壮锦对联,共同组成了目前世界上单幅尺寸最大的壮锦作品——《壮乡幸福路》。但除了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壮锦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的织锦坊,大多数的民间织娘和小型织锦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织机,以纯手工织造为主,尚未能实现大规模生产。

2.简化了工序

虽然各地的织锦机各具特色,挑花原理和技术特征也稍有不同,但传统壮锦织造技艺的工序具有一定的共性,主要的工序有:牵经线—整经—穿筘—梳纱卷经—上机—分小综纱—分大综纱(穿提花综)—穿筘—打钎子穿梭—织布边—挑花结本(大新壮锦无此环节)—送经开纬口—挑花(配色)—走梭—打纬。传统的壮锦织造过程中,在牵经线之前,还有纺线、染线、浆线等流程,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这几道工序已被简化,取而代之的是从市场上直接购买所需的线材,这为壮锦生产优化了部分工艺流程,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还通过使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电子纹板输出技术,更新改造机械纹板穿连、织造设备等,优化了挑花结本等工序,加大了纹样设计的多元性,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提升了产品的更新换代能力。

(二)制作原料日益精良

相较于云锦、蜀锦和宋锦,壮锦主要来自民间,与其他三大名锦最鲜明的区别在于传统壮锦的线材不完全是丝线,而是棉丝混织,即用原色棉的股纱作经线,以不加捻或微捻的缕丝作纬线起花。棉麻和丝绒的交织使得壮锦比其他织锦更结实耐用,但同时也导致其质地不够精细,视觉上给人以粗糙、厚重的印象。因此,原初棉丝材质的壮锦在现如今的生产生活中使用率较低,更多是作为壁挂等展示工艺品,且因生产效率低、人力成本高而价格高昂,市场需求量较小,导致前端织造业萎缩。

鉴于此,近年来广西各地的壮锦企业分别对壮锦的制作原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先后使用过腈纶线、涤纶线、混纺线、人造丝光线等作纬线,很大程度改善了壮锦的光泽度和柔软度,使得适度改良的壮锦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比如制作时尚服装和披肩等。目前他们还在探索利用丝光棉线进一步改良,用生丝作经线,用熟丝作纬线,提升壮锦的精致感和亲肤度,以使得壮锦相关衍生产品能向贴身类衣物和饰物延伸。有的设计师遵循绿色环保理念,尝试与壮锦企业合作,结合拟设计的衍生产品功能,重点选取一部分原材料,复原古代传统壮锦的植物染色技艺,以蓼蓝、茜草、苏木、姜黄、紫草以及茶叶、花卉等为壮锦的着色原料,开发传统的“色织布”工艺,增加壮锦的立体感和色牢度,在推进壮锦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助力传统工艺振兴。

(三)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过去,传统壮锦曾经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主要有衣物装饰和家纺用品等,具有鲜明的审美艺术特征,与民族文化和民俗礼仪息息相关。在衣物装饰方面,有头巾、背带心和服饰、边角饰等。在家纺用品方面,主要有被面和床毯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时期广西的壮锦贡品,即井字纹壮锦被面、几何朵花纹壮锦被面和斜“卍”字朵花纹壮锦被面[3],可为佐证。

如今,壮锦产品的应用不再局限于传统范围,而是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生活需求和市场需求,发生自洽性转变,逐步延伸到陈列展览、空间陈设、家具套件、服装、箱包、饰物、摆件、笔记本封面等不同领域。市场需求的增长倒逼壮锦生产源头企业不断创新,日益广泛的应用领域有力促进了壮锦的产业化发展。

(四)融合发展成效凸显

近年来,广西的壮锦企业逐步探索出一些与其他行业交叉赋能的有效路径,融合发展趋势不断加强,成为壮锦产业提质增效的有力助推器。国家级壮锦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入校成立“谭湘光工作室”,深化产学研结合模式,助力壮锦人才培养和壮锦产业同步发展。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广西艺术学院合作,研发设计出“壮美锦衣”等系列服饰,将壮锦元素解构重组,与现代审美和时尚流行融合再创。该系列服饰一经推出,广受欢迎,并屡次获奖。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还牵头制定了《广西壮锦产品企业标准》,并在南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登记备案,填补了广西没有民族织锦标准的空白。2016年,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等部门合作,在广西龙州等地建立生产基地,举办织锦培训班,联合当地政府组织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参加免费培训,学员培训期满后生产传统纹样的织锦,由主创机构负责产品回购、再次加工和市场销售。基地的设立,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成为壮锦产业跨领域跨区域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龙州生产基地——龙州壮锦技艺工坊于2018年7月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重点支持的全国首批(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广西壮锦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近年来推行的“政府+公司+基地+农户+市场”模式,采取了保护、传承、研发、设计、生产、展示、营销、推广等环环相扣的一系列举措,有效延伸了相关产业链条,合力形成织锦文化的规模效应,助推广西壮锦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公司与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于2018年12月启动“织绣技艺”乡村计划,通过传承技艺,唤醒文化记忆,在广西以往传统织绣技艺扶贫培训的基础上,引入设计、生产和市场,打造“织绣技艺”乡村计划产业基地,积极拓展壮锦产业领域、延伸壮锦产业链条,努力实现壮锦产业规模化,为人民群众服务,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壮锦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

(一)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广西壮锦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扩张的能力还比较弱,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壮锦品牌寥寥无几,壮锦产业发展缺乏更有效的配套政策和统筹规划。

1.经费投入不足

从壮锦的发展历程和当前形势看,资金问题是壮锦产业深度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如广西宾阳县民族织锦厂、广西忻城县源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从事壮锦生产织造的传统文化企业,均面临运营发展资金不足、当地政府扶持力度不大等问题,导致其机器设备更新缓慢、生产制作技艺后继乏人、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难度大。如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广西壮锦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规模较大、产品销量较好的骨干文化企业,近年来较少获得各级财政资金扶持,也面临融资渠道不畅、无力吸引多元投资主体或专业资金参与等问题,缺乏进一步做大做强的财力支撑。

2.产业布局分散

历史上,壮锦产地主要分布在广西的靖西、宾阳、忻城、龙州、大新、环江等地。近年来,常态化生产和经营壮锦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南宁、靖西、宾阳、忻城,产业布局整体上趋于分散。而且,大量民营壮锦企业的经营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有的甚至是作坊式企业,固定员工不足10人,且以家族式、师徒型为主,规模偏小,结构单一,经营分散,与市场关联程度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属于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微企业。政府对壮锦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规划引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创新发展能力不强

1.企业运营模式方面

目前,能够常态化开展壮锦的生产与经营,并在市场上较为活跃的企业中,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为广西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国有企业,靖西市壮锦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这些企业规模都不大。此外,其他壮锦企业大多为家族式或师徒型的传统模式,比如谭湘光系列织锦坊、工作室、生活馆,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广西忻城县源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此类模式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虽然具有管理成本较低、决策效率较高等优点,但另一方面,长时间的家族式或师徒型管理,会因管理者因循守旧、盲目自信,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引入,运营模式也难以创新和突破。

2.产品设计理念方面

产品是产业化发展最直接的载体。壮族织锦技艺从古流传至今,中间经历了由普通日用品到工艺品的分化过程。现在市场上不仅有壮锦工艺品、日用品,也出现了一系列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壮锦产品,但大部分产品设计理念相对落后,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产品附加值不高。像壁挂、背带心等老一代壮锦产品用途不广,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由传统手工织造壮锦做成的抱枕、桌旗等产品,因价格高昂,销量不尽理想。如果壮锦不能完成现代化进程中产品符号的转化,未来会逐步丧失传承的基本空间和再成长的可能性。

3.品牌效应提升方面

品牌既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又是企业的形象代表。优质原创IP是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是提高产品辨识度、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企业品牌效应的关键所在。然而,广西目前的壮锦产品存在趋同现象,企业辨识度和品牌辨识度总体上较为模糊,尚未形成特征鲜明、归属清晰的品牌效应,难以成为企业价值的延续。同时,目前壮锦产品的需求市场主要分布于广西区内,对外营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不甚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品牌意识和产权意识相对薄弱,二是宣传力度不大,宣传方式单一。

(三)壮锦消费市场不大

近年来,广西各家壮锦企业均已开设规模不一、数量不等的实体店,有的还兼具传统工艺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等功能。但除了广西壮锦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实体店较为注重产品布局、展陈形式和美学艺术创新,其他企业的实体店大都以传统货架为主,缺乏足够的视觉传达设计,难以有效吸引游客注意力、激发顾客购买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广西大多数壮锦企业都先后开设了网店,但其中一部分网店由于疏于管理,其关注量、访问量和销售量都不容乐观。根据笔者于2020年5月对这些网店进行的经营状况专项统计,谭湘光织锦坊开店9年,“粉丝”数2 108人,上架商品114件,单件商品最佳销量22件,销量最好的是单价19.9元的壮锦丝织提花小布块;广西壮锦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非遗生活馆”,“粉丝”数531人,上架商品113件,单件商品最佳销量14件;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网店“粉丝”数411人,上架商品30件,30天内无售出;靖西市壮锦厂网店“粉丝”数124人,上架商品31件,30天内无售出。

壮锦消费市场不大、活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广西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相对较弱;二是广西区内外民众对壮锦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认知不足,缺乏对壮锦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实用价值的综合认同,相关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三是壮锦企业的营销平台及方式较为单一,未能培养广大民众的壮锦消费习惯,缺乏唤醒壮锦消费市场活力的有力措施。要想使壮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获得消费市场的广泛认可,必须研究消费者购买决策机制,促进消费者的认知,获得消费者的认同;要准确定位相应的消费群体,建立能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消费市场[4]。

(四)壮锦产业人才匮乏

1.传承梯队后继乏力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化大生产趋势不断加强。传统手工艺壮锦产品难以适应机器化商品带来的市场竞争,壮锦市场需求锐减,导致壮锦企业生产规模不断缩小、效益不断下降,许多织锦工人纷纷改行。此外,传统壮族织锦技艺复杂,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生产效率较低,织娘们的收入普遍不高,年轻人对壮锦技艺不感兴趣,导致壮锦技艺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5]。靖西壮锦传承谱系目前共6代,合计14人,最年轻的一位传承人出生于1979年。宾阳壮锦传承谱系目前共3代,合计5人,最年轻的一位传承人出生于1967年。谭湘光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壮锦工艺美术大师,她出生于1955年,现年66岁。李村灵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1967年,现年54岁。目前,广西壮锦技艺传承人队伍后继乏力,亟须加大对新生力量的培育力度,挖掘、培养、认定一批新的优秀传承人,以赓续壮锦文化。

2.复合型人才普遍不足

人才资源是壮锦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如前所述,广西壮锦企业目前大多采用集体型、家族式或师徒型的传统商业模式,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参差不齐。其核心层从业人员通常是传承人本人,往往是重技艺、轻管理;相关层和外围层从业人员中,专业的管理人才、设计人才、营销推广人才都极为紧缺,复合型人才就更是匮乏,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壮锦企业的高效运转。因此,壮锦产业发展亟须采取“输血式”引进人才与“造血式”培养人才并重模式,以助力壮锦企业做大做强。

三、壮锦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增强企业后劲

强化顶层设计,优化营商环境,夯实“硬”基础,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是壮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土壤。壮锦产业发展亟须政策进一步发力,让营商“软”环境培育出发展“硬”实力,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支持力度,为壮锦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1.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壮锦企业提质增效

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6]。为了确保壮锦产业健康发展、提质增效,政府应当从以下4方面为壮锦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一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各级政府应统筹相关资金支持壮锦产业发展,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壮锦企业持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合理利用。同时在每年的自治区本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等申报和评审工作中,对壮锦企业予以适当倾斜,通过项目补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绩效奖励等方式,支持壮锦企业增强发展能力、提高整体实力。政府要积极指导壮锦企业了解国家政策,申报国家项目,争取中央财政和国家文化产业基金对广西壮锦文化产业项目的有力支持。

二要有效推进市场机制在壮锦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政府要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和优化招商引资方式,通过精准招商等形式,引导社会资本多形式参与壮锦产业发展,加大对壮锦企业的投入。同时,政府应对壮锦企业给予切实的政策扶持,将财政投入与社会资本进行有效整合,合力加快壮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要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壮锦产业市场的主体活力。政府要着力培育壮大若干具有核心技术和较强竞争力的壮锦龙头企业,对新认定的龙头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同时激发中小微壮锦企业的活力,实施“双创”战略,支持引导壮锦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升级,依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广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厅发〔2020〕25号),市县两级财政对当年“个转企”“小进规”文化企业予以25%~50%、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年度贷款贴息[7]。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将这些利好政策落实到位。

四要坚决把相关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到壮锦企业。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6]。政府要不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释放减税降费政策红利,切实将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到壮锦企业,帮助企业利用税收优惠资金,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工艺研发、市场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2.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壮锦企业集聚发展

基于目前广西壮锦产业布局整体上趋于分散的现状,政府亟须统筹规划全区壮锦企业的用地需求,集中新建或利用地理位置较好的旧厂区改建壮锦文化产业园区,协调全区壮锦相关企业集中入驻,以“公建民办”的形式推动壮锦相关文化企业和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建设、集约发展。壮锦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要做到以下4点:

一是各壮锦企业进行产业内合作,进一步打通产业链条。目前,广西的壮锦企业中,有的拥有核心技艺和织锦员工,其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但企业的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和营销推广能力较为薄弱,壮锦产品的市场受欢迎程度有待提升,如靖西市壮锦厂、广西忻城县源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有的具有较为现代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研发设计团队,但缺乏熟练的织锦人才队伍,文化创意产品的原材料供给不稳定,如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广西壮锦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建设壮锦文化产业园区,便于打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企业合力组建以壮锦文化为核心的产业链,驱动壮锦织造,拉动产品营销,带动衍生产品的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的经济循环链条,做大产业集群,提升壮锦产业整体的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

二是进一步发挥壮锦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壮锦文化园区内的中小微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可借助集聚区品牌力加快发展。壮锦企业集中布局、集聚建设、集约发展,可作为联合体争创国家级、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吸引社会资本,同时对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形成拉动效应。

三是系统性弘扬壮锦文化。壮锦文化产业园区可集壮锦织造、生产传承、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染材种植、旅游观光、产品销售、行业培训、创新创业于一体,搭建产学研平台,承接各级各类学校的实践教育活动,开发旅行团队的游购娱项目。通过对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要求,加强壮锦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多角度、全方位增进民众对壮锦文化的系统性了解,促进民众参与壮锦保护常态化,推进壮锦传承发展方式多样化。

四是集中提供壮锦文化产业公共服务。政府通过建立壮锦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服务指导,加快形成支撑壮锦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市场服务体系,重点推进现代物流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等,为壮锦产业集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让更多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壮锦文化产业园区建成后,要注意持续完善提升园区功能,找准园区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建立健全动态评估机制和准入退出机制,以制度促进园区内企业优势互补、集聚发展。

(二)企业自主创新,增强内生动力

纺织业的现代化改造大势所趋,也是传统产业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光靠政府扶持,壮锦的产业化之路很难走远。“活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这就需要壮锦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1.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是基于现代市场环境建立的,更适应市场的变化,在企业文化、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更具开创性。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补齐以传统工艺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商业模式的短板,打破家族式、师徒型传统管理模式因循守旧的管理壁垒,有利于壮锦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加有效地对接市场、评估市场,更好地推进壮锦产业化发展。

2.创新壮锦图案设计

壮锦图案色彩鲜明、对比强烈,通常以饱和度极高的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再用对比色点缀,比如红配绿、蓝配橙等,具有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由于织造工艺的限制,早期的壮锦图案主要以几何纹为主,通常会用方格纹、云纹、雷纹、回字纹、水波纹、井字纹、“卍”字纹等穿插组合构图。后来出现了以图腾崇拜为主题的壮锦图案,如凤凰花树纹、蟒龙纹、夔龙纹、太阳纹、万青纹、蛙纹等。明清时期,壮锦随着全国织锦业的迅速发展逐步开始繁盛,这一时期的壮锦图案深受繁荣局面的影响,留存至今的大部分图案寓意吉祥平安,如龙凤呈祥纹、蝴蝶花树纹、八宝吉祥纹、双狮滚绣球纹等。经过长期发展,壮锦图案丰富多样,但大部分以传统图案为主。壮锦企业大多面临专业设计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壮锦织造、纹样设计、产品开发等多依靠传承人,因此通常还在沿用传统图案,自然难以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壮锦企业应当创新一些贴合现实生活与时代气息的纹样,如以重要节庆纪念活动等为契机,设计织造以广西各民族团结一致、欢乐祥和为主题的壮锦长卷,提升壮锦的纪念意义、社会效益和收藏价值。同时优化线材配色,提升审美意趣,使得视觉传达等方面经过适度改良的壮锦能更和谐、更广泛地运用于具有时尚性的衍生产品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只有这样,壮锦才会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

3.创新产品设计理念

织锦产业发展需要更加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结合现代市场需求,融入更多创意元素。只有让壮锦产品融入日常生活,才能赢得市场认可,才能给壮锦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具备更强大、更持续的发展生命力。

一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双轮驱动。壮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相关衍生产品设计时,一方面要注重保留壮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符号与身份标识,不能因为追求创新而忽略了壮锦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要保留壮锦衍生产品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要打破固有的生产模式,重新厘定新时代壮锦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审美价值,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类,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切实提高产品品质,基于壮锦的自身特点开发出适销、俏销的高附加值衍生产品。目前,广西壮锦企业已相继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还需要进一步在传承中创新,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实现“双赢”。要以创意为依托,开发出更多兼具民族性、时尚性、实用性的壮锦衍生产品,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与审美需求,促进传统技艺重新焕发活力,进一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要注重分众化设计与定价策略。由于壮锦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生产制作效率相对较低,人力成本增加了产品成本,其价格通常超出普通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大范围普及有一定难度,不利于壮锦的量产量销与宣传推广。因此,要注重针对不同受众,多梯度、多元化开发设计壮锦衍生产品,多角度、多形式促使壮锦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如由传承人或艺术家设计且纯手工织造的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性壮锦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建议以巨幅形式呈现,作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与文化名片,应用于文化单位的展览展示,或组织机构、公共场所的空间陈设等。此外,可以巧用其他材质开发多元化的壮锦衍生产品。通过提取壮锦的代表性纹饰,结合现代时尚要求,创新开发其他材质的时尚产品,如PVC壮锦纹笔记本、硅藻土壮锦纹杯垫、莫代尔壮锦纹披肩、壮锦纹帆布抱枕、壮锦纹坭兴陶水杯等中高档文化创意产品,以及壮锦纹样小件挂饰等价位较低的旅游纪念品。这些各类型材质的壮锦衍生产品与原汁原味的手工织造壮锦相比,造价相对较低,可以帮助更多消费者增进对壮锦的了解,让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可以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壮锦产品,同时也可以拓展壮锦产品的应用领域,通过承载壮锦特征的衍生产品,对壮锦文化进行多元化的宣传与推广,进而营造有利于壮锦产业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4.创新品牌培育方略

政府正大力实施商标品牌强桂战略,促进“广西制造”向“广西创造”转变、“广西产品”向“广西品牌”转变,以打响广西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壮锦产品品牌化是壮锦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之一,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品牌经营商业模式意义深远。壮锦企业必须增强品牌意识,制定品牌战略,把品牌产品视作争夺市场、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创造、保护并发展壮锦产业品牌。

一要提升产品品质,树立壮锦品牌形象。当前,人们的消费观念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和情感化。在国内外市场上,品牌化或名牌化的织锦产品越来越显示出其特有的价值。著名品牌织锦产品和无品牌织锦产品之间的价格悬殊。加强品牌建设是织锦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壮锦企业的品牌建设,可以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开发新的织锦材料,设计生产新品牌产品,使之具有新的材质、内涵和价值;可以通过加强融合发展,运用新设备和新工艺,对现有壮锦品牌进行创新设计,使之具有新的款式、质量和性能,以扩展国内外消费市场,逐渐建立国内外知名织锦品牌。

二要加强多维宣传,强化壮锦品牌形象。对于消费者而言,各种品牌由于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特殊产地和主打产品,被消费者自然而然地贴上专属标签。因此,壮锦企业要加强研究,从企业LOGO、宣传标语、产品系列、包装风格等各方面着手,打造品牌形象,突出鲜明特质,给受众留下辨识度极强的固定印象。同时要借助各种媒体、多元平台,对壮锦文化、企业文化、壮锦产品、织锦技艺传承人以及各种相关活动进行多维度、系列化的宣传推广,全方位扩大壮锦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文化认同,提升品牌形象。

三要加强融合发展,借力赋能品牌升级。壮锦企业要继续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院校等的合作,依托其科研力量,进一步准确厘定壮锦的历史价值,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壮锦品牌的文化定位。同时将文物元素与壮锦元素相结合,研发更具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的文化产品。壮锦企业要逐步拓展合作领域,与国内外知名的服装品牌、皮具品牌甚至餐饮品牌等其他企业加强合作,整合双方的差异化优势,推出联名产品,相互赋能品牌升级。同时还要注重以城市为依托,使壮锦的生产与旅游业等文化产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延长产业链条。

四要提高知识产权意识,保护壮锦品牌合法权益。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传统手工艺制作企业极易忽略的问题。壮锦企业应充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品牌培育意识,增强法律意识,在壮锦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初期,就及时进行商标注册,统筹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将知识产权申报和保护纳入壮锦品牌建设全过程,使相关产品受到法律保障,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能力。

当然,上述所有角度的创新,都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进行创新。如完全背离了壮锦的传统文化基因和特质,只能加速其消亡。

(三)优化营销模式,激发市场活力

发展壮锦产业,还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无缝对接,以销售带动壮锦产业发展。

1.拓展线下营销渠道

一要积极促进文旅融合,提升实体店客流量。文化和旅游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增长动力,旅游文创是连接文化和旅游的桥梁,文旅融合发展可以使一般的游购娱活动上升为高质量的文化旅游欣赏体验活动。因此,壮锦企业要进一步创新实体店的经营模式,加大旅游文创力度,提升实体店客流量。壮锦企业应积极开设织锦体验专区,结合企业团建、研学旅游等活动,设置简单易学的织锦体验环节,增强受众的文化认同,促进体验式消费。同时要延伸企业外市场,在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开设专门的壮锦展示窗口,在国内外旅游景点、交通枢纽、重点商圈开设专卖店或代售点,拓展壮锦相关衍生产品的宣传与销售。

二要积极参加展会,扩大企业影响力。近年来,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大型文化产业博览会日益增多,规格高,规模大。如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每年5月在深圳举行,是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级平台[8]。此外,还有定期举办的北京文博会、义乌文交会、广州文博版交会、上海旅游博览会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这些展会将资源展示、项目推介、产品交易、产业发展等功能融为一体,成为各级政府、文化企业、行业协会极为重视的平台。广西每年均甄选包含壮锦企业在内的文化企业和文博单位组团参加若干个大型展会,在展位设计、布展形式、组展产品等方面,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由于部分参展企业的自主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其展陈、宣传和销售效果与发达省市文化企业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因此还需要提高各壮锦企业的参展积极性,增强精品意识,加大营销力度,与国内外相关产业化程度高、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企业或文化项目深入交流、深度合作,实现系统营销和全面营销,提升整个壮锦行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加大线上营销力度

一是通过电商平台加大营销宣传力度。现如今,网络贸易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市场的时空限制,迅速发展的综合电子商务平台,为传统企业提供了便利的宣传营销机遇,在线新经济呈现出蓬勃兴起态势,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壮锦企业需要加大与专业电商运营团队合作力度,切实用好用活电商平台,抓住节会销售热点,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同时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力促交易方式逐渐多样化和现代化。

二是通过社交媒体加大营销宣传力度。近年来,社交媒体已成为众多企业宣传营销的重要载体,在朋友圈进行文化交流和信息扩散都十分有效,能帮助企业迅速打开市场。壮锦企业应快速适应新形势,运用社交媒体的交互性与传播力,坚持内容至上、凸显特色,用网络语境保持用户黏性,用好线上展示、话题参与、直播带货等新媒体营销矩阵,不断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众的距离,利用好“粉丝”的影响力,将“流量”转化为销量,助力壮锦产品的宣传与推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传播渠道中焕发新的活力。

(四)加强人才培养,储备永续动力

传统工艺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手艺人在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发展、振兴中起着主体作用[9]。因此,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理念,采取多种措施,打造企业人才队伍,夯实壮锦产业根基。

1.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壮锦技艺传承人的保护和认定

传承人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壮族织锦技艺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遗产,其传承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壮锦技艺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是壮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要支持和保护现有传承人。中国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就将传承人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在传承人保护中,中国通过建立国家、省、市、县4级传承人名录体系对传承人进行分级保护,并给予经济资助、政策扶持,为传承人搭建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10]。扶持和保护已认定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政府和企业首先要为他们提供传承空间与传承条件,使他们有传承壮锦技艺的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壮锦创作。政府和企业要多为传承人提供文化交流与深造学习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拓展视野、寻求合作的有效平台。通过组织传承人参加各级各类文化展会,扩大传承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增强传承壮锦技艺、弘扬壮锦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各部门要鼓励、指导和推荐条件成熟的现有传承人进行逐级申报,由县级、市级、自治区级到国家级,逐步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承能力。

二要培养和认定新的传承人。各级政府要更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壮锦企业也要重视传承人的申报及管理等工作,要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界定、推荐和认定的条件、评审的原则和程序、应履行的义务以及考核机制等,遴选企业内部织锦骨干,对应标准,把握时机,做好针对性培养、推荐等工作。同时,各级政府要注重通过加强对各级传承人的管理,带动新传承人的培育,比如每年年初与各级传承人分别签订年度传承协议,结合实际制定年度传承培训计划,年终进行总结考评,以加强对现有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的督促、指导和帮助,努力调动他们履行传承义务、延续传统文脉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和带动更多传承人的产生,助力壮锦技艺的持久传承与发展。

2.加强学科建设,探索现代学徒制长效运行机制

为落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组织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与广西民族大学近几年连续联合举办“织锦与刺绣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班”,有效帮助广西各民族织锦与刺绣技艺传承人群提高了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谭湘光织锦坊、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靖西市壮锦厂也多次与地方政府、文化单位联合组织织锦专题培训,重点面向农村留守妇女统一传授壮锦技艺,有助于壮锦产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也为“非遗”助力扶贫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壮锦的织造工艺很难掌握,从一个新手成长为熟练织娘大约需要3年时间,短期培训存在一定短板,比如谭湘光组织开办的多期培训班的众多学员,至今也只有五六人能独立进行编织表演,能坚持学习并成为织锦工艺传承人的只有黄爱群一人。因此,政府部门还需要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开展职业院校教育培训,保障课程的系统性、人员的稳定性、教学的深入性、资源的丰富性,精准培养织锦职业技能人才,构建壮锦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2019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明确“要在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支柱产业等相关专业,全面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11]。现代学徒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把壮锦技艺培训纳入教育体系,是织锦工艺传承及壮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广西可探索在壮锦领域率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政府部门甄选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开设壮锦技艺专业,建立常态化的壮锦人才培养体系;政府部门和壮锦企业联盟负责制定人员培训计划,职业院校负责组织有效的教育资源、实施培训计划;职业院校结合实际精心设置课程,安排专业教师讲解理论课程,邀请传承人传授织锦工艺,按照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从织锦文化、织造技艺、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全方位培养。现代学徒制的学习时间可采用弹性制,学习成绩可采用学分制,学业期满,学生可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传承人群的有效补充和后备力量。将壮锦人才培养纳入教育体系,为大规模培养壮锦专业化人才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有利于校企联合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实地调查和学术研究,有利于工艺大师和学者编撰出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辅教材、学术专著和艺人实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3.畅通用人渠道,促进综合型人才培养与引进

一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壮锦企业首先要更新观念,注重加大高层次人才、高学历人才和特殊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人才结构,激发企业活力,解决家族式或师徒型企业固有的管理运营问题。各级政府要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通过提供人才公寓、安家补助、购房补贴、社会保障等,为壮锦企业引进高端紧缺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创意人才、既懂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又懂文化产业经营的管理人才,鼓励引入职业经理人参与壮锦企业项目运营管理。通过领军人才提升理念、拓宽视野,助推壮锦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要依托多元平台培养人才。政府要深入探索产学研结合模式,支持壮锦企业与职业院校、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逐步推行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模式,或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及“非遗+扶贫”基地建设,针对性培养壮锦产业急缺的织锦人才、管理人才、设计人才、营销推广人才等,为壮锦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三要完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政府和企业在加大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也要通过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防止现有优秀人才流失。一方面要强化薪资待遇等物质激励,保障其合法权益,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精神激励,提供进修机会,畅通晋升渠道,及时评价表彰,着力营造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关心人才的浓厚氛围,确保人才留得住、用得好,激励优秀人才为壮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其长、贡献其力。

(五)依托文化资源,提升增值效应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形象名片、品位标识、灵魂体现,对于彰显地域特色、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区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壮族织锦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产业在依托文化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彰显壮锦文化内涵,促进相互赋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1.加强研究展示,成立壮锦主题博物馆

目前,广西的部分壮锦企业也注重发挥展览展示功能,如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传统文化展示馆、广西壮锦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非遗生活馆”,以及谭湘光织锦坊等传承人工作室,但因其位置相对分散、展品不够全面、研究不够深入,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不大。为进一步加强教育、研究、展示的功能,政府应鼓励成立壮锦主题博物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指导、广西博物馆协会协调、壮锦企业联盟运营,组织专家团队对广西各地的壮锦资源进行全面摸底,进一步厘清壮锦的分布状况、纹样种类、织造工序、生存环境、保护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等,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手段,对壮锦及其生产过程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特别是对有特殊文化含义的作品要全面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12]。同时,要将已有的壮锦文化研究成果数字化、系统化和平台化,通过全面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壮锦的历史和文化,引导相关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

2.加强通识教育,开展壮锦主题研学游

在研学旅行逐渐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围,体验式教育新模式日益盛行的背景下,壮锦企业可加大与教育系统、博物馆、旅行社的合作力度,充分挖掘壮锦旅游资源,推出系列研学旅行路线,把壮锦设计、壮锦艺术展演、壮锦工艺流程、壮锦文创产品、蚕桑生产基地等壮锦文化相关内容串联起来,设计以壮锦为主题的研学游线路并推向市场,助力壮锦旅游产品、纪念品、工艺品的营销推广,提高壮锦知名度和美誉度。壮锦企业也可以与相关城市旅游部门合作开展中国织锦之旅活动,统筹“中国四大名锦”资源,规划设计“中国四大名锦”工业游、农业游、休闲游、会展游等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了解织锦工艺的历史发展源流、文化内涵、工艺流程及审美追求,参与织锦体验,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织锦文化的认同,激发和强化年轻一代对织锦工艺的兴趣和关注[13]。研学游活动目标受众不应局限于学生,还可以拓展到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不同年龄层人群,设计分众化的研学游线路和内容,以加强民众对壮锦文化的通识教育,营造壮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土壤和良好氛围。

结 语

壮锦自兴起至今已有3 000多年,经历了繁盛、衰落、复苏等发展历程。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是壮锦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发展理念,是取得一定成果后新的更高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持续坚持的发展目标。因此,政府和企业要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在巩固前期发展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立足新起点,勇担新使命,协同合力克服发展瓶颈与困难,促进壮锦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和壮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壮锦织锦广西
广西贵港
瑶族织锦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帛锦时韵*
传承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