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椎间盘变性与相邻椎体高度的相关性分析

2022-01-05 07:28王永强龚向阳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变性磁共振椎间盘

王永强 龚向阳*

椎间盘变性(IVDD)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下腰痛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肌肉骨骼疾病之一[1]。椎间盘的变性过程是一类异常的、细胞介导的进行性结构衰竭的反应,变性椎间盘结构失效并伴有加速或提前老化[2]。椎间盘变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脊柱生物力学、损伤、炎症、营养供应等[3-4]。两个相邻椎体、椎间盘及脊椎韧带和关节突关节构成一个脊柱功能单元(FSU)[5]。有学者研究发现,随着椎间盘变性的发生进展,椎间盘高度减低,而腰椎椎体的高度有所增加[6]。目前国内外研究多以老年群体研究椎间盘变性,较少研究青年椎间盘变性与椎体的关联[6]。本研究选择青年腰椎磁共振影像,分析椎间盘变性与椎体高度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PACS系统搜索2020年7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省青春医院579例行腰椎磁共振检查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纳入标准:年龄20~40岁。排除标准:(1)有明确外伤史,MRI显示L4或L5椎体新近或者陈旧性骨折;(2)腰椎许莫氏结节;(3)腰椎明显侧弯畸形;(4)重复腰椎磁共振检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1.5T西门子MRI(SIEMENS Avanto)和脊柱相控阵线圈扫描,检查中患者取仰卧位,基本扫描参数:矢状位FSE T2WI,重复时间(TR)2350 ms,回波时间(TE)98 ms,视野(FOV)300 mm×300 mm,层厚4 mm,层间距4.4 mm,激励次数2次。矢状位 FSE T1WI,重复时间(TR)500 ms,回波时间(TE)9 ms,视野(FOV)300 mm×300 mm,层厚4 mm,层间距 4.4 mm,激励次数2次。横断位FSE T2WI重复时间(TR)2500 ms,回波时间(TE)120 ms,视野(FOV)210 mm×210 mm,层厚4 mm,层间距4.4 mm,激励次数2次。测量椎体高度主要以矢状位FSE T1WI为主。

1.3 椎间盘形态分级 参考Pfirrmann椎间盘变性分级标准表[6],将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病例的L4~5椎间盘进行定性分级,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椎间盘变性。椎间盘的髓核与纤维环分界清晰的Ⅰ级、Ⅱ级变性为轻度椎间盘变性;椎间盘的髓核与纤维环分界不清晰或消失,但椎间盘高度正常或轻度降低的Ⅲ级、Ⅳ级变性分为中度椎间盘变性;椎间盘高度塌陷的Ⅴ级变性分为重度椎间盘变性。通过2位放射科医师对L4~5椎间盘变性进行共同讨论确定分级,如意见不统一,则请第3名高年资医师决定。

1.4 椎体高度测量 参考腰椎磁共振T2WI图像横轴位,选取L4、5椎体T1WI矢状位层面,在棘突最佳层面分别测量椎体前高度及后高度,得出高度值(见图1),并计算前后高度比值。

图1 测量椎体高度层面选择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579例病例,排除L4、5椎体新鲜、陈旧性骨折41例,腰椎许莫氏结节23例,脊柱严重侧弯16例,重复检查13例,纳入486例。其中轻度椎间盘变性231例,中度椎间盘变性234例,重度椎间盘变性21例。因重度椎间盘变性数偏少,未纳入研究。轻度变性组男110例,女121例;平均年龄(30.45±4.61)岁。中度变性组男133例,女101例;平均年龄(30.76±5.46)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椎体前、后高度比较 见表1、2。

表1 两组椎体前、后高度比较(x±s)

表2 不同性别两组椎体前、后高度比较(x±s)

2.3 椎体前、后高度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L4、5椎体前、后高度呈轻度负相关(r=-0.124、-0.207、-0.141、-0.160,P<0.01)。

3 讨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椎间盘、软骨终板、椎体、韧带的变性,其中椎间盘的变性是临床关注的焦点[9]。L4~5节段在解剖学上处于腰椎向骶椎的过度节段,脊柱应力较为集中、过度载荷引起椎间盘变性[10]。青年下腰痛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步上升[11]。研究表明,30岁以前椎间盘变性即可发生,而早期椎间盘变性可以加速腰椎整体退变的进程[12]。

以往测量椎体尺寸大多数使用X线侧位片,CYTEVAL等[12]发现磁共振图像也是一种可行、可重复性和准确的评估椎体的方法。本资料中,不同性别分组中,男性L4、5椎体前高及后高均高于女性,与相关研究[13-14]一致,可能是因为男性的身高更高、身体质量指数更大,脊柱承受应力更大,椎体为适应较大应力而逐渐塑形有关。本资料中,椎体高度与年龄也存在着负相关性,随着年龄进展,椎体高度是降低的。与MAVRYCH等[15]的研究相符。

VIDEMAN等[6]研究椎体高度与椎间盘高度,结果表明随着椎间盘变性的进展,椎间盘高度的降低,椎体高度是增加的;该学者认为通过椎体高度的增加来补偿椎间盘高度的降低。与本资料结果不一致,这可能是因本资料中椎间盘为轻中度变性,椎间盘的高度还未明显的降低。在腰椎的变性过程中,椎体的变性会参与椎体高度的降低[6]。椎体高度降低有两个原因:(1)腰椎小关节的高承载有效避免椎体的前部受到压力,但脊柱弯曲时,负重转移到前体,易导致椎体前部发生楔形改变。(2)老年人椎体由于骨量的丧失,这使得骨小梁和骨皮质的屈曲增加[6]。

总之,在脊柱功能单元中,椎间盘变性与椎体高度存在着相关性,特别与下椎体的高度,随着椎间盘变性的进展,相邻下椎体的高度是降低的。同时,椎体高度也和年龄及性别有关,男性椎体的高度大于女性;在青年中,随着年龄的增加,椎体的高度呈现下降趋势。

猜你喜欢
变性磁共振椎间盘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基于同伦l0范数最小化重建的三维动态磁共振成像
常见专业名词缩略语及符号(Ⅰ)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征兵“惊艳”
半躺姿势最伤腰
“变男变女”
射频消融联合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25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分析
“摸到腰椎间盘”是鬼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