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5 mm颅内动脉瘤破裂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2022-01-05 07:28郝以姝周天梅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开颅下腔分级

郝以姝 周天梅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s)在普通人群中较为常见,在全球成年人群中患病率约为3.2%[1],而我国流行病学调查则显示发病率约为7%[2]。随着头颅CTA、MRA及DSA等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进步,小直径颅内动脉瘤(IAs)检出率增高,但偶然发现的UIAs是否需要处理、一旦破裂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等问题目前均未形成统一定论,且小动脉瘤的大样本临床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旨在探讨直径<5 mm的IAs破裂的危险因素及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杭州市中医院102例经CTA或DSA检查确诊的直径<5 mm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经DSA或CTA确诊的直径<5 mm的单发UIAs;(2)头颅CT诊断有SAH,并经DSA或CTA证实为直径<5 mm的颅内责任动脉瘤(均为单发)。排除标准:(1)资料不全;(2)头颅CT诊断有SAH,但DSA阴性;(3)既往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史;(4)多发颅内动脉瘤;(5)既往有UIAs治疗史。其中未破裂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43~83岁,平均年龄(62.56±10.27)岁;破裂组75例,男29例,女46例;年龄18~84岁,平均年龄(59.15±11.81)岁。根据出院后28 d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分级将破裂组分为预后不良组(I~III级)和预后良好组(IV~V级)。预后不良组29例,男14例,女15例;前循环动脉瘤18例,后循环动脉瘤11例;Hunt-Hess分级IV~V级15例,I~III级14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3例,血管内介入治疗14例,保守治疗12例。预后良好组46例,男15例,女31例;前循环动脉瘤25例,后循环动脉瘤21例;Hunt-Hess分级 IV~V级2例,I~III级44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7例,血管内介入治疗24例,保守治疗15例。

1.2 方法 分析未破裂组和破裂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瘤特征(部位、形态)。对破裂组患者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其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或等级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破裂组与未破裂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破裂组和未破裂组在糖尿病、动脉瘤部位及形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破裂组与未破裂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2.2 破裂颅内动脉瘤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资料比较 两组在Hunt-Hess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破裂组与未破裂组患者动脉瘤特征比较(n)

3 讨论

2010 年SONOBE等[3]对374例患者共448个直径<5 mm的IAs进行平均41个月的随访,发现年龄<50岁、高血压、多发动脉瘤及直径≥4 mm为破裂的独立预测因素;2013年GURESIR等[4]对直径<7 mm的前循环小动脉瘤的研究发现类似结论,认为年龄<50岁和高血压为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本资料结果显示,未破裂组和破裂组在高血压、年龄<50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5年UIAs管理指南中指出,和男性相比,女性患者的 IAs更易增大及破裂[5]。PALIWAL 等[6]与XU K等[7]在研究中均发现,女性为IAs破裂的独立预测因素。本资料中,破裂组女性患者(61.33%)比未破裂组(44.44%)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影响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相关,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动脉管壁胶原蛋白含量减少,从而引起管壁弹性降低、脆性增加,IAs破裂出血风险升高[8]。

患者血糖水平对IAs破裂的影响目前尚有争议。CAN等[9]研究发现降糖药物使用与IAs破裂破裂呈负相关;而SCHLENK等[10]认为高血糖与IAs的破裂无明显相关性。本资料结果显示,与破裂组相比,未破裂组糖尿病患者比例显著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破裂组患者平均年龄更小、糖尿病患病率低及糖尿病漏诊相关。仍需大量本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日本未破裂脑动脉瘤研究(UCAS)显示,前交通、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增高[11]。WIEBERS等[12]对1692例患者、2686个未破裂动脉瘤的随访研究发现,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直径<7 mm的前循环动脉瘤无破裂,而后循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达2.5%/年。而2013年日本札幌对直径<5 mm的小动脉瘤研究则发现破裂与动脉瘤部位无关[13]。本资料结果显示,动脉瘤部位为破裂的危险因素,破裂组前、后交通动脉瘤比例显著增高,而未破裂组颈内动脉瘤比例更高,这与UCAS研究结论一致。形态不规则的IAs具有低壁切应力、高振荡切变指数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因而更易发生破裂[11]。本资料同样显示不规则形态动脉瘤为破裂的危险因素。

既往研究多表明,年龄≥60岁的aSAH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中青年[14];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aSAH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15]。本资料中,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在年龄、基础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较少相关。动脉瘤Hunt-Hess分级对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和意识状态等进行综合评估,分级越高,预后越差;WATANABE等[16]研究显示分级为III~V级的aSAH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降低。本资料中,预后不良组Hunt-Hess分级IV~V级患者比例明显增高。

颅内小动脉瘤一般破裂风险较低、临床症状出现较少,然而一旦破裂导致的SAH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颅内小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内科保守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及开颅夹闭手术,后两种干预措施各有利弊。KOTOWSKI等[17]Meta分析显示,开颅夹闭动脉瘤的总体病死率为1.7%,致残率为5%,术后1年总体转归不良率为6.7%;但对动脉瘤的再生长可提供更长久的预防保护。而国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试验(ISAT)则发现血管内弹簧圈治疗优于开颅夹闭治疗,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8];但手术受动脉瘤大小及形态的限制,同时有术后动脉瘤再生长、辐射暴露的风险。目前,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尚无统一标准,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动脉瘤部位及大小、瘤体形态等因素。

临床工作中偶然发现的无症状小直径UIAs,是否需处理预防其破裂,需全面评估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动脉瘤部位及形态是否规则。而对于已发生破裂的IAs,也需全面评估动脉瘤形态、大小、部位等,以选择保守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开颅夹闭。

猜你喜欢
开颅下腔分级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剧烈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
锥颅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两种不同切口开颅清除自发性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内血肿效果对比分析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