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eartsaver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公众心血管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2022-01-05 07:28楼棪张云雁黄权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心肺心血管问卷

楼棪 张云雁 黄权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群体达2.9亿,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首要病因[1]。心肺复苏(CPR)是抢救心脏骤停(CA)患者的重要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CA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较低[2-3],主要问题在于CPR知识公众普及程度不足、技能培训欠缺等[4-6]。目前我国心肺复苏培训的全民普及率不足1%[7-8]。此外,国内心肺复苏培训的授课形式和内容多样,培训对象和受众不一,对技能及知识要求的掌握范围和层次也不完全相同。此次院前急救教学实践,本中心引入美国心脏协会(AHA)推行的Heartsaver培训课程,以期提升公众急救知识和CPR水平,增强学员参与家庭或社区急救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也为今后建设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CPR课程培训、效果评估与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月报名参加Heartsaver公众心血管急救培训的学员32名,年龄20~48岁,平均(30.58±3.65)岁,其中硕士学历6名,本科学历14名,大专学历10名,中专学历2名。均为无医学专业背景且无急救培训经历的社区居民。

1.2 方法 (1)培训整体设计:Heartsaver培训课程是美国心脏协会大力推行的心脏安全及急救培训,适合无任何医疗背景的社区民众学习,旨在全民普及和推广常见突发状况的应急救护以及心肺复苏技术。(2)实践教学实施:Heartsaver培训课程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实践部分配置1名主带教和1名辅带教,将32名学员分为8组,每组4名轮流应用模拟人进行练习。学习全部课程需8 h,急救技能(First Aid)课程需3.5 h,CPR和心肺复苏和除颤仪(AED)课程需3.5 h,最后考核需1 h。First Aid课程主要学习常见急救的判断和处置,包括急救基础知识,心脏和外伤急救知识。CPR和AED课程主要学习针对成人、儿童和婴幼儿的单人心肺复苏、除颤仪的使用和气道梗阻的解决办法。带教老师根据Heartsaver指引手册开展标准化授课,通过讲解知识点和操作步骤、系列视频演示、情景模拟与实战演练,配合实时反馈系统与高仿真模拟人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让学员在规定课时内迅速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3)教学效果评价:在5名专家讨论基础上自行设计和编制调查问卷,确定问卷的评分等级,由此形成“问卷一 自我感知公众急救知识、能力、态度变化调查问卷”和“问卷二 公众急救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问卷一包括“了解学员Heartsaver培训前后对急救知识(2个条目)、能力(2个条目)和态度(2个条目)”六个条目,采用“1-5”数字评分法,1分表示“一点也没有感知”,5分表示“最大程度感知”,得分越高表示感知程度越高。问卷二包括“满足急救需求”、“难易程度得当”和“理论与实际操作比例适当”等七个条目,每个条目设“完全同意”、“比较同意”、“比较不同意”、“完全不同意”4个选项,并设一道开放性问题“对课程培训的意见与建议”,了解学员对Heartsaver培训课程的意见与建议。本次调查共发放在线问卷32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8份,有效回收率为87.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学员对心血管急救知识、能力和态度自我感知的变化情况 对非医疗背景学员进行Heartsaver培训后,学员对心血管急救知识、能力和态度的自我感知均有显著提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学员对“我就是紧急施救者”的自我感知提升程度最大,见表1。

表1 自我感知心血管急救知识、能力、态度的变化情况[分,(x±s)]

2.2 学员对心血管急救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学员一致认为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Heartsaver培训是一种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完全同意率达100%,但对于“可实际用于家庭或社区急救”方面的完全同意率为89.29 %,相对较低。在开放性问题“对课程培训的意见与建议”中,学员提到:“提供更多家庭或社区急救相关的学习资源”、“增加更多方面急救知识实践授课”、“希望增加对老年人急救的培训,不仅仅是心血管急救方面”等,可在今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培训内容,补充学员关注的上述建议。

表2 公众急救实践教学质量评价[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成人院内心脏骤停(IHCA)患者的救治逐步提高,但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仍不完善,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预后未见明显改善[9]。据调查,每年我国猝死患者大约50多万,其中80%发生在家中,20%发生在路上或公共场所[10]。由第一目击者紧急进行心肺复苏是提高OHCA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最重要的因素。

较多国家均在开展各类形式的活动和培训,旨在提高接受过CPR和电除颤培训的民众人数,如英国心脏基金会(BHF)的Heartstart培训课程和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Heartsaver培训课程。参加急救知识培训、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意味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熟练应用。一项2014年的调查报告称,仅23%的人认为其在紧急情况下始终会实施CPR。第一目击者不实施CPR的常见原因是害怕自己的施救措施不规范导致弊大于利或缺乏知识和技能[11]。因此,开展针对公众的院前心血管急救培训非常重要。Heartsaver培训课程不单纯讲述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建立一套符合家庭或社区急救实际场景,采用模拟教学方法开展标准化培训,突出心血管急救的实践特点。此次培训结果显示,培训学员对心血管急救知识、能力和态度的自我感知均有显著提升,其中对“我就是紧急施救者”的自我感知提升程度最大。上述结果表明“实操化教学”不仅能提高学员的急救知识与能力,还能增强非医疗背景的普通公众参与家庭或社区急救的自信心和使命感。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提速,心血管病发病率持续增高[12-13]。向社会公众普及标准化、现代化的心血管急救理念,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但我国尚未完善针对普通民众的急救培训体系,且培训机构和资源有限,公众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突出第一目击者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关键地位,对CA患者的识别判断和抢救流程均有详细的建议和规定[14]。与此同时,美国心脏协会还开发Heartsaver课程体系,并广泛进行教学推广,为社会各界提供专业的培训,提升CPR的科学转化能力,从而提高CA患者的生存率。Heartsaver课程教授普通民众如何安全、及时和有效地进行院前急救,如心肺复苏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其采用边实践边观看的方式,让学员准确模仿视频教程上操作步骤,同时由教师现场提供反馈,纠正和指导学员的操作。基于视频的标准化课程可确保培训的科学性和一致性,教师指导的实践课程可提高学员的技能熟练程度。

此次院前急救教学实践中引入Heartsaver课程,让学员们学习标准的家庭或社区心血管急救理念和方法。结果显示,学员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但在“可实际用于家庭或社区急救”方面认可度尚低,其原因可以从开放性问题“对课程培训的意见与建议”中窥见:学习资源不充分和实践授课内容还不够丰富,让学员感到实践演练不能完全满足学习需求;而社区中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常合并多系统基础疾病,对急救需求不局限于心血管这一个方面,学员对公众急救的需求也不仅限于心血管方面。今后,可借鉴Heartsaver培训课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适合我国公众急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标准,精选关键技术,拍摄制作系列教学视频,制作技术讲解宣传手册,有效解决学习资源不足、实践技术不够全面的问题。

Heartsaver培训模式,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操作的方法,有效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培训效果。但Heartsaver课程仍有改进的空间,一是在课程中强化流程图和视觉辅助工具,为老年人或文化程度较低的学员提供易于记忆的指导;二是应将强化培训(即简短的再培训课程)添加到集中学习中,以帮助维持急救知识、技能和操作;三是根据实时视听反馈反复练习技能,同时设定最低通过标准,提高学员急救技能习得效果;四是虚拟现实(指利用计算机界面打造沉浸式环境)和游戏化学习(指与其他学员展开比赛和竞争)这两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可以纳入到面向非专业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复苏培训当中。

综上所述,CPR的黄金抢救窗口时间仅4~6 min,尤其4 min内最为关键,>4~6 min,大脑会不可逆死亡,抢救成功的可能性较低。我国每分钟有1~2人出现OHCA,因此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全面提高心肺复苏操作水平非常重要。Heartsaver课程内容设置科学合理,技能培训标准规范,教师现场反馈和指导强化学员急救技能习得效果,在此次院前急救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的效果。今后,在借鉴Heartsaver培训课程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对院前急救教学课程做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院前急救标准化培训体系,推动“健康中国 2030”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心肺心血管问卷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教育部:将心肺复苏急救纳入学校健康教育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问卷大调查
最美的花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