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硫铁矿烧渣的硫脲法浸金银研究①

2022-01-06 12:19廖阳平刘有才朱忠泗
矿冶工程 2021年6期
关键词:矿浆粒级磨矿

廖阳平,刘有才,朱忠泗

(1.中南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2.江西铜业集团化工有限公司,江西 上饶334000;3.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410012)

硫铁矿烧渣中通常含有一定量金、银等贵金属,具备回收利用价值。回收金、银的传统方法为氰化法[1],氰化法回收率高但对环境破坏性大。常用的非氰化法包括氯化法[2]、溴化法[3]、碘化法[4]、硫代硫酸酸盐及多硫化物法[5]、酸盐提金法[6]、石硫合剂法[7]、石硫加碱合剂法[8]、硫脲法[9-10]等,其中硫脲法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硫脲在碱性环境下不稳定,容易反应生成硫化物和氨基氰[11],在稳定剂存在下才能实现碱性硫脲选择性溶金、银[12-13]。某硫铁矿烧渣金、银品位较低,金粒细,主要以铁矿物包裹形式存在,属难浸硫铁矿烧渣。本文采用酸性硫脲法对烧渣进行搅拌浸出,并与氰化法、硫代硫酸盐法的浸出效果进行了对比。

1 实验原料及方法

1.1 实验原料

某硫铁矿烧渣主要金属成分见表1。该烧渣含金1.16 g/t、银2.21 g/t、铁65.78%,具有回收价值。其中金、银采用化学浸出法回收,尾渣可直接作为铁精矿回收铁。

表1 硫铁矿烧渣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质量分数)/%

硫铁矿烧渣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见表2。该烧渣主要为含铁物相,其中绝大部分为Fe2O3相,另有少量Fe3O4相和磁黄铁矿,偶见黄铁矿;此外烧渣中还有少量氧化铜相和石英、白云母、钾长石、钠长石、方解石及高岭石等非金属矿物。

表2 硫铁矿烧渣中主要矿物组成及相对含量(质量分数)/%

烧渣产品中Fe2O3相呈蜂窝状孔洞,主要以单体方式产出,少量与脉石连生,Fe2O3相主要分布于0.020~0.080 mm粒级。Fe3O4相含量很低,主要呈圆粒状产出。磁黄铁矿呈星点状残留于Fe2O3相中,是黄铁矿在氧化焙烧过程中分解不完全的中间产物。烧渣中偶见黄铁矿包裹于脉石矿物中。烧渣样品中的脉石矿物主要为单体,其次以与Fe2O3相连生的形式存在。

取500 g综合矿样在XMQ-240×90锥形球磨机中球磨,入磨粒度-2.5 mm,磨矿浓度60%,磨矿时间10 min。采用标准筛对磨矿产品进行筛析,各粒级产品产率和Au、Ag分布情况见表3。

表3 磨矿产品中金、银分布情况

从表3可知,矿石中Au、Ag嵌布粒度细,在矿石中被包裹,难以解离。

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实验试剂主要有:硫酸、硫脲、硫代硫酸钠、硫代硫酸铵、硫酸铜、氰化钠和双氧水,均为分析纯。实验设备有:XMQ⁃350×160锥形球磨机、MYP2011⁃100电动恒速搅拌机、XY⁃SYG⁃26恒温水浴锅、2 L不锈钢容器等。

1.3 实验原理及方法

在酸性环境及有氧参与的条件下,硫脲具有还原性,可与金、银形成阳离子络合物,反应方程如下:

将400 g硫铁矿烧渣(-2 mm)、一定量水加入球磨机中进行湿式磨矿,得到的磨矿产品用一定量水洗入不锈钢搅拌器中,然后往搅拌器中加入硫酸、浸出剂,采用水浴加热,固定搅拌速度(搅拌时,浆料不飞溅出容器),搅拌一段时间。搅拌结束,将滤渣过滤、烘干,取样,采用原子吸收法分析浸渣中Au、Ag含量,计算Au、Ag浸出率。

2 浸出实验及结果

2.1 磨矿细度对金、银浸出的影响

浸出剂硫脲浓度15 g/L、pH值2.5、液固比3、搅拌时间7.5 h、矿浆温度50℃,磨矿细度对金、银浸出效果的影响见图1。

图1 磨矿细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由图1可知,增加磨矿细度,金、银浸出率不断提高,其中银浸出率提升更明显。考虑磨矿成本,适宜的磨矿细度为-0.074 mm粒级占89%。

2.2 硫脲浓度对金、银浸出的影响

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89%,其他条件不变,硫脲浓度对金、银浸出效果的影响见图2。

图2 硫脲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由图2可知,增加硫脲浓度,金、银浸出率不断提高,其中银浸出率提升更明显。硫脲浓度超过15 g/L后,继续增加硫脲浓度,金、银浸出率增加缓慢。综合考虑,选择硫脲浓度15 g/L。

2.3 液固比对金、银浸出的影响

硫脲浓度15 g/L,其他条件不变,液固比对金、银浸出效果的影响见图3。

图3 液固比对浸出率的影响

由图3可知,增大液固体比,金、银浸出率不断提高。液固比大于3以后,继续增大液固比,金、银浸出率几乎不变。选择液固比为3。

2.4 矿浆pH值对金、银浸出的影响

液固比3,其他条件不变,选用硫酸调整矿浆pH值,pH值对浸金、银浸出效果的影响见图4。

图4 矿浆pH值对浸出率的影响

由图4可知,随着pH值升高,金、银浸出率降低。适宜的pH值范围为2~3,选择pH=2.5,此时对应的硫酸质量浓度为10%。

2.5 搅拌时间对金、银浸出的影响

矿浆pH值2.5,其他条件不变,搅拌时间对金、银浸出率的影响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搅拌初期,金、银浸出率快速增加,易浸金、银与浸出剂快速反应。但当搅拌时间超过8 h后,与浸出剂反应的主要为难浸金、银,难浸金、银

图5 搅拌时间对浸出率的影响

被矿石包裹,浸出剂渗透至脉石内部与金、银反应后,浸出率提升很缓慢。合适的搅拌时间为7.5 h。

2.6 矿浆温度对金、银浸出的影响

搅拌时间7.5 h,其他条件不变,矿浆温度对金、银浸出率的影响见图6。

图6 矿浆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从图6可以看出,提升矿浆温度,金、银浸出率不断提高,当温度达到50℃时,金、银浸出率均达到最大值。继续增加矿浆温度,金、银浸出率均急剧下降,这可能与高温造成硫脲分解有关。适宜的矿浆温度为50℃。

2.7 综合试验

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硫脲法浸出烧渣中金银的适宜条件为:烧渣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89%、硫脲浓度15 g/L、pH值2.5、液固比3、搅拌时间7.5 h、矿浆温度50℃,该条件下金、银浸出率分别为84.8%和72.1%。

与氰化法和硫代硫酸钠法浸出进行了对比试验,其中氰化法和硫代硫酸钠法中烧渣用量及磨矿工艺与硫脲法相同。硫代硫酸钠法浸出参数为:温度70~80℃,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89%,浸出剂硫代硫酸钠、硫代硫酸铵和硫酸铜浓度分别为8 g/L、15 g/L和9 g/L,pH值10~11,液固比3,搅拌时间9~10 h;氰化法浸出参数为:温度30~40℃,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89%,浸出剂氰化钠和双氧水浓度分别为1.5 g/L和0.8 g/L,pH值10~11,液固比3,搅拌时间8~9 h。各方法浸出结果对比见表4。

表4 不同浸出方法浸出硫铁矿烧渣试验结果

与硫脲法相比,硫代硫酸钠法和氰化法金、银浸出率均偏低,浸出渣产率均偏大。综合考虑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硫脲法具有较大优势。

3 结 论

1)硫铁矿烧渣主要组成为含铁物相,其中绝大部分为Fe2O3相,另有少量Fe3O4相和磁黄铁矿,偶见黄铁矿;此外烧渣中还有少量氧化铜相和石英、白云母、钾长石、钠长石、方解石及高岭石等非金属矿物。矿石中金、银矿嵌布粒度细,在矿石中被包裹,难以解离。

2)硫脲法浸金、银的适宜条件为: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89%、浸出剂硫脲浓度15 g/L、pH值2.5、液固比3、搅拌时间7.5 h、矿浆温度50℃,该条件下金、银浸出率分别为84.8%和72.1%。

3)与硫脲法相比,硫代硫酸钠法和氰化钠法金、银浸出率均偏低,且浸出渣产率均偏大。

猜你喜欢
矿浆粒级磨矿
磨矿方式对闪锌矿和黄铁矿浮选动力学影响研究
磨矿介质对氰化尾渣浸出提金效果的影响研究
某磷精矿高效浓密机改造设计及应用
云南省某高岭土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基于Simulink的批次磨矿产物粒度组成预测研究
广东某地高岭土磨剥试验研究
氧化铝生产中成品原矿浆冲淡原因分析及控制
机制砂形貌特性的测试与分析
一种提铜降硅的选矿工艺
邯郸永年地区土壤粒度试验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