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原创性论略
——以“爨体流派”为例评析

2022-01-06 04:05刘晓东
中华书画家 2021年12期
关键词:篆隶二王书风

□ 刘晓东

当今书法创作趋同化现象已成为共识。为改变这一现状,不断有书家倡导原创性理念。陈振濂在《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发表了《论书法“原创性”时代》一文,把改革开放至当时的书法发展历程分为“恢复基础平台”和“回归、深化与活用古典”两个阶段,提出“书法原创性时代到来”一说。陈振濂论书,也以风格层作为最高标准。沈鹏也提出了“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的十六字方针。随后,多位方家在《中国书法》《书法》等期刊也发表了对原创性的见解。由是,原创性理念得到了大家认可,但具体如何探行,仍是大家探讨的焦点。与此同时,一些地域流派开始在当今活跃,如“爨体流派”。“二爨”碑以其浓郁的地域特色,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近年,当地政府对“爨文化”高度重视并大力宣传,使其影响力愈大,当今书坛关注“爨体”书法的作者越来越多。鉴于此,以陈正义等为代表的“爨体”书家,提出了“爨体流派”之说,并以原创性理念作为流派的宗旨。发扬地域流派,探行原创理念,二者正相辅相成。因此,本课题以“爨体流派”为案例评析,旨在探讨如何发扬地域流派,探行原创理念,为当今书法创作注入活力。

陈正义 通临《爨龙颜碑》第十本 180×97cm 纸本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当今书法原创性不足的现状

书法评审可按以下五个标准,原创性为最高标准。1.技法层面:基本功。2.形式层面:作品的整体形式感是否规范、完整?3.主题层面:作品是否文墨相映,具有涵义,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内容是否有新意?4.气韵层面:作品是否格调高雅,有意境?5.风格层面:作品是否具有原创性、唯一性?这五个层面依次递进,以原创性、风格为最高层面①。以此审视当今书法,得知原创性正是当今急需。

从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书风”到之后的“二王热”,再到当下的“展览体”,群体跟风现象不断。“流行书风”是90年代基于对80年代书风的反思形成的。80年代的书法处于“恢复基础平台阶段”②。改革开放后,林散之、沙孟海、启功等大家的书艺进入“黄金时期”。但书坛整体尚停留在基础阶段,创作面貌较单一,观念也相对保守。90年代后,社会愈开放,人们的审美也愈现代化。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也发展了10余年,书法由书斋走向展厅。在此背景下,“流行书风”诞生,主张取法古代民间书风,并提倡具有现代审美的书法形式。这相对“基础恢复平台”时期的书法有所进步。“流行书风”在“全国中、青年书法展”的推动下,影响愈大,随之争议也不断。“流行书风”中虽不乏优秀书家,但大量的跟风、急进之弊亦显。且不论“丑”与“美”之争,不少作者忽视传统和基础是无法掩饰之过。“流行书风”中,大量的作品雷同。

21世纪初,书界基于对“流行书风”的反思,倡导回归传统。中国书法传统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二王帖学”。而“二王帖学”至清代渐入末流,至现当代,在沈尹默、白蕉等人的倡导下,得到了一定恢复,但影响力尚不太大。因此,重振“二王书风”成了回归传统的导向。加上当时电子技术已先进,高清字帖拉近了人们与古代法帖的距离,从中能观察到很多细节,人们便开始追摹“二王”,于是掀起了“二王热”。但不少作者似乎并不明确学习“二王”的目的,只是跟风而已,专写“二王”,写像了能入展。他们为了写像,不仅在字形上下足功夫,还在纸色、印章等方面做旧、仿古,一时遂成风气。当时国展直至2009年第三届“兰亭奖”,“二王风”作品近半。“二王热”中也诞生了不少优秀书家。但反观全局,大多作品乍看很像古帖,实则差距甚远:字形虽肖,但线质浮薄、轻滑;并且这些作者似乎并没有对“二王”书风形成的脉络、渊源等进行深入研究,没有在篆、隶方面下足功夫,以致气息并不高古。而其他不少作者又直接照搬学习他们写“二王”的作品,形成了被时下称为“伪二王”的书风。“二王热”还影响到了其它字体的创作,皆以形似和精工为美。例如篆书,多写秦篆、清篆,从其中精工的选择一家,写像即可。隶书、楷书亦然。所以,个性、风格被冲淡了,而以写像、写漂亮为能事。缘此,“二王热”也导致了千人一面,并普遍存在上述之弊。但“二王热”的积极面是引起了作者对技法精确的重视。

鉴于对“流行书风”到“二王热”的反思,书界又提出了不提倡过度做旧、拼贴等形式,鼓励个人风格,取法其他诸家等主张。近几年的书风确实变了,不再是“二王”一统展厅,取法宋、元、明、清诸家,且相融合的作品多了。问题是,又出现了“展览体”。“展览体”即展赛环境下生发的,作者以竞技、入展为目的,而自身传统功底、审美品位、学识、创作理念等还不到位的情况下,成群效仿评委或获奖书家的作品,形成的具有趋同性、群体性特征较明显的时风作品。“展览体”的实质与“流行书风”“二王热”无异,均是一种跟风、模仿现象,而且是长期积累导致的结果。其表现形式更加细化,趋同性更加明显。“展览体”的特征不局限于作品形式,还包括作品取法、文字内容、具体用笔和结构等方面的趋同性。

综上,从“流行书风”到“二王热”,再到时下“展览体”,书法的技术和形式层面在不断进步,但跟风趋势不断,原创性不足。

其实,发扬地域流派,探行原创理念,正可“对症下药”。一些正在发扬的地域流派,已经开始积极地探行原创理念。尽管现在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其在探行过程中的一些理念和案例可供参考、借鉴和批评。其中,“爨体流派”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案例。当今书坛正需要原创性、地域性书风注入活力。

二、“爨体流派”释评

近年,陈正义等“爨体”书家在相关媒体公开提出发扬“爨体流派”的理念③。该理念的提出是有其历史和当下依据的。历史依据:清代、民国以来的书法大家对“二爨”碑的发现和推崇,以及他们的创作实践对“爨体”书法的推动。当下依据:在国家对民族文化重视及当地政府大力宣传下,“爨文化”和“爨体”书法日益普及,“爨体”书法作者队伍日趋庞大。陈正义等“爨体”书家对前人“爨体”创作经验、理论、方法等作了总结,并投身“爨体”书法创作和教学实践,为发扬“爨体流派”作了不少贡献。但当下“爨体”书法创作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爨体”书法创作的空间有待拓展,理论也有待丰富、提高。

发扬“爨体流派”,应立足地域,面向全国,面向时代。首先,该流派由地域书家参与、带动,发挥地域文化和书法的特色优势,并查找地域与全国的水平差距,不断努力、进步。于此,以“爨体”在全国知名的云南老一辈书家如陈正义、郭伟等,以及知名“爨文化”研究学者范建华等,分别在创作和学术方面起了带头作用。其次,“爨体流派”面向全国。凡于“爨”志同道合者,皆“四海一家”,可作为“爨体流派”的成员或友人,共同发扬该流派。对此,近年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做了不少努力。2016年,曲靖市政府、云南省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爨体书法大赛暨爨文化学术讨论会”。2018年,曲靖市政府、《中国书法》杂志社举办了“全国爨体书法名家邀请展”,参展书家为康成元、陈其吉、周树坚、陈正义。2019年,曲靖师范学院申请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西南地区爨体书法创作人才培养》顺利结项,并举办作品展览向社会汇报。2021年,云南省文联举办“首届中国爨体书法临创作品展”。其他专攻“爨体”或在“爨体”方面有过关注和探索的全国知名书家,均与云南有过交流。他们对云南作者研习“爨体”有过指导、帮助,如何应辉、刘云泉、刘新德、白砥、汪永江诸方家。他们的作品亦可作为“爨体流派”探行原创中的案例。再次,“爨体流派”的目的和宗旨是在新时代,通过发扬地域书法,探索具有原创性和个人风格并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书法创作,从而为当今书坛注入活力。

康成元 携云束帛四言联 纸本

白砥 爨味 纸本

汪永江 黄庭帛石五言联 纸本

三、“爨体流派”建设中对原创理念的探行

“爨体流派”立足地域,面向全国,面向时代,并从以下四个依次递进的方面,对“爨体”书法和原创性理念进行探行:了解“爨体”的原创空间,是探行原创前的价值预估和准备;传统根基是探行原创的基础;地域文化是探行原创的视野;个人风格是探行原创的最终落实之处。

1.“爨体”的可创性空间

“爨体”是魏晋南北朝隶书向楷书演变中的代表书体,被称为“隶变”。相对于“定”,“变”留下的可创性空间更多。这种“变”是历史文化和书体自身的演变规律作用使然,是“自觉”之变。魏晋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和变革的时代,更激发了思想文化的自觉和多元发展。因此,该时代被称为文化的自觉时代,也是书法的自觉时代。这时的思想、文学、书法等,均发生大变革。就书法而言,指的是书体和审美风格的演变。在此演变中,形成了“二王”、魏碑、“二爨”三类书法体系。这三类体系中,最具“可变性、可创性”的是“二爨”体系。“二王”体系完成了行草书由旧书风(质)到新书风(妍)的转变,遂成为后世书家继承并发展的楷模,是这三类体系中最早定型,也是最具有“定”性的。魏碑体系,则是北朝大力推行汉化下形成的书法体系,由粗狂的风格逐渐雅化、正体化。最终隋唐统一后,在南北文化的合流下,形成了法度森严的唐楷体系,也完成了流变。观魏碑的发展历史,也是由“变”到“定”的过程。而“二爨”体系生长在远离战乱,富有自然、原生态气息的边疆文化的土壤中。其书法古朴、深厚中蕴含着一种天然之灵气,源于造化。“爨体”不为法度所约,不为形质所限。如果说“二王”、唐楷是“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那么“爨体”的笔画、结构则无定法,可对其进行夸张、变形,其求变的空间较多,更像是“漫画”一样。如果说魏碑艺术风格鲜明,为当今书法创作留下的可塑空间也多,那么“爨体”风格更加鲜明,留下的自主发挥的余地更多。

相对于“定”,“变”更具有融合性。融合求新是原创的途径。处于变革时期的书体,其融合性更强。“爨体”主要以隶、楷融合为主,也融合篆、行、草。因此,近现代以来的大家写“爨体”,便融合了不同而多样的书体。沈曾植以爨融入行草;李叔同以魏碑入爨;王蘧常以章草入爨,而郑诵先以爨入章草;朱复戡以篆隶融爨;陆维钊则以篆隶入爨,又融入魏碑、行草笔意;赵冷月以墓志铭笔意,并以碑帖融合的方式写爨;当代孙伯翔则以其方峻、爽健的魏碑笔法写爨……以上诸家以及近现代其他大家,有机融合写爨的方法,均是对“爨体”书法原创空间的开拓,值得当今“爨体流派”借鉴、学习。

郑诵先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纸本款识:毛主席词《咏梅》。诵先书。钤印:郑诵先(白)

朱复戡 集《爨宝子》 纸本 1984年释文:当保南岳,圣姿永长;肃穆雍显,感动慨慷;九皋凤鸣,嘉名遨彰。集《爨宝子》。甲子秋,朱复戡。钤印:朱复戡鉨(朱)

王蘧常 节临《爨宝子碑》 纸本款识:《爨宝子碑》。钤印:与本世纪同龄(朱)

陆维钊 天地关山五言联 纸本

[清]沈曾植 临《爨宝子碑》 纸本

2.习爨的传统根基

“爨体”书法的价值在于其留下的原创空间,但并非无根基的创造,而是建立在对传统继承的基础上。根基深,方高古,创新才不流于习气而落俗。“二爨”的根基在于篆隶,写好“二爨”,需在篆隶书上打牢根基。以上提到的近现代写爨成功的大家,以及当今写爨有一定成就的书家,他们都有较好的篆隶基础。包括毕生写爨卓有成就的秦咢生,虽然其“爨体”并非完美,但其深厚的篆隶根基,是广大习爨者学习的典范。

“二爨”书法尤其是《爨龙颜碑》,为雄浑朴茂书风的代表。《爨龙颜碑》是康有为、陆维钊等最推崇的六朝碑刻之一。康有为《书境》谓《爨龙颜碑》“雄强茂美之宗”(《十六宗第十六》)“神品第一”(《碑品第十七》)。陆维钊评其“近于《石门铭》而用笔方圆兼能的,当推《爨龙颜碑》,在云南,其高华朴茂超于中土诸碑之上”④。这种雄浑朴茂的风格,正源于篆隶。康有为《书境·体系第十三》对此也指出:“《爨龙颜》与《灵庙碑阴》同体,浑金璞玉皆师元常,实承中郎之正统。”陆维钊所言也暗含此意,他写爨亦以篆隶入爨。因此,“二爨”高古、浑朴的书风,需从深厚的篆隶根基中求得。打下篆隶基础,以篆之圆浑、汉碑之气厚入爨,也是当今“爨体”书法创作追求原创和风格的基础。具体而言,可以大篆入爨,例如以《散氏盘》浑朴、率意的笔法入爨;或汉《张迁碑》《西狭颂》《鲜于璜》《封龙山》等浑朴、苍茫类碑刻入爨;云南《孟孝琚碑》入爨亦可尝试。

但坦言,目前写爨的许多作者,尤其是云南作者,在这一方面的根基还不够,还需要深入地学习篆隶,把学习篆隶和“爨体”书法创作自始至终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立足当今书坛,使“爨体”书法走向全国,从而为当今书坛的发展注入活力。如果没有扎实的传统基础,探行任何地域书风和原创理念,均难立足。

3.地域文化视野

对于地域流派而言,扎根地域文化土壤,从地域文化的视野审视地域书法,把地域书法置于其文化背景中去发扬、创造,这是“爨体流派”书家和“爨文化”研究学者们探行、研究得出的观念。“爨体”独特风格的形成,除了与整个大的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相关外,更主要的与自身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相关。因此,研习和弘扬“爨体”书法,探行原创理念,应对地域文化作深入研究。

“爨文化”实质是“复合型”文化,是在“汉蛮融合”的多元文化中形成的特色文化。首先,爨氏先民是复合型的氏族。“爨”作为氏,最早见于《战国策·魏策》中的爨襄。《爨龙颜碑》记载了爨氏的来源:“采邑于爨,因氏族焉。”爨因封地而获氏。史学界判断,爨氏先民由中原流入南中,遂与当地土著民族逐渐融合。“夷汉融合,称为爨人,亦称爨蛮”⑤。爨氏家族强大后统治南中期间,正值魏晋南北朝乱世,中土人民逃难流寓至南中,也融入其中。因此,爨氏先民是“汉蛮融合”的复合型的氏族。其次,由于爨地远离中土,又是高原地带,而朝廷在乱世中也无法顾及南中,以致爨地实行的是“开门天子,闭门诸侯”的高度自治。因此,其文化具有客观条件限制带来的地域性、特殊性。但爨氏统治的中心建宁(今曲靖)为入滇门户,接巴蜀、夜郎,这也使得这一地区也较早接受巴蜀、夜郎和中原文化⑥。爨氏统治的黄金期也是积极吸收中原汉文化的。所以,“爨文化”也具有主观作用下的多元性、开放性。

综上,“爨文化”为多元的、“汉蛮融合”下的地域特色文化。这种“汉蛮融合”的特点,典型地体现在“二爨”碑文的文体、文风、文采,及其广泛化用的汉典⑦。同时,也鲜明地体现在“二爨”碑的书法中。研究和发扬“爨体”书法,便要站在“汉蛮融合”的文化视野下,用“汉蛮融合”的理念和思想对“爨体”书法进行探索、创作。应把“爨体”写出一种“汉蛮融合”的美,即雅正、高古的气息与自然、天真、活泼、野逸的趣味相融合的美。同时,我们今天更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去弘扬地域文化和书法。

4.个人风格探索

在地域书风的视野下,有利于探索个人风格。应做到地域与全国和而不同,个人与地域和而不同。上文论述了“爨体”书法原创具有较大的空间,这样大的空间,为每位作者探索自己的风格留足了余地。但这空间如何才能利用好,取决于个人的方式。不宜原封不动地把“爨体”照着写像。对典范书法而言,能写像便是一份收获,但对于“爨体”而言,如果只是写像,毫无价值,甚至易陷入误区,因为“爨体”之妙正在于一任自然,法无定式。正如陆维钊所言:“盖《石门铭》《爨龙颜》俱臻化境。非天纵之资兼以学力,易滋画虎不成之讥,不若学《张猛龙》之有规矩可循也。”⑧如果不思通变,一味模仿地写爨,则是“照猫画虎”。这就需要“胸中之竹”,以胸中之臆写爨;需要“笔补造化”,以创造性的思维对“爨体”进行艺术想象与概括。这也考验作者的心智、胆力,需要作者有较高的艺术才情和较丰富的审美经验,同时也需要科学家做实验的精神,不计得失而反复地探索、实验。如果成功,这样的“爨体”作品应该是似爨非爨、似我非我、爨和“我”心有灵犀的作品。如陆维钊“天地乘龙卧,关山越马过”一联,便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艺术感染力。作品中并没有明显的、直接的“爨体”痕迹,但富有爨意,可以看出他对“爨体”的深入学习。在他的笔下,爨、行草、魏碑、篆隶的气息,很自然地与他的个性、才情混融一体。因此,鲜明的个人风格,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具备较高的才情和丰富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直抒胸臆,笔补造化,把个人的真我性情与所习书体的特点高度浑融,达到的“人书合一”的境界。这是书法艺术和原创精神的制高点。

陆维钊 节临《爨宝子碑》 纸本款识:临《爨宝子》。陆维钊。钤印:陆维钊(白)维钊书画(白)

陆维钊 节临《爨龙颜碑》 纸本款识:临《爨龙颜》。陆维钊。钤印:陆维钊(白) 微昭书画(白) 庄徽室(白)

5.时代精神

从地域历史文化看,“二爨”碑是“爨文化”鼎盛时期的碑刻。其书法、文采均反映出古代边疆民族刚健有为、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在今天的新时代,“爨体流派”更要发扬爨氏先民的这种精神。另外,从整个中华历史和中华文明看,汉、唐是中国古代最兴盛的两个时代,汉、唐书法和文化均展现出博大、雄伟的气象,体现出时代精神。而今天走向复兴的新时代,需要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因此,当今的书法创作,期待能有新颖生动、正大雄浑、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新气象。而“爨体”书法独特、高古、雄浑的特点,正适合去展现这种新气象。

结语

从“流行书风”到“二王热”,再到当今的“展览体”,跟风现象不断,而原创性不足。针对这一现状,发扬地域流派,探行原创理念,二者互动,可为当今书坛注入活力。正在发扬中的“爨体流派”,立足地域、面向全国、面向时代,从四个方面对原创性理念进行了探行:“爨体”的可创性空间、习爨的传统根基、地域文化视野、个人风格探索。该案例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和批评的价值。“原创性”话题由来已久,“原创性”的探行也是长久的过程。发扬“爨体流派”之路漫长,还需更多实际性的成果。本文则通过此案例评析,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的方家关注“爨体流派”,关注“原创性”话题,关注当下书法创作,以促进当今书法发展。

[清]沈曾植 琴书松乔八言联 纸本释文:琴书自娱,绵之日月;松乔协轨,宜平昆仑。韦如仁兄雅属。寐叟。钤印:寐叟(朱)海日楼(白)

[清]沈曾植 节临《爨宝子碑》 纸本款识:《爨宝子》。寐翁。钤印:植(朱)海日楼(白)蕉雨山房(朱)

[清]沈曾植 兰亭诗 纸本释文:悠悠大运象,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任,去来吾非制。统类竟安在,即顺理自泰。有心未能悟,适足缠利害。未若任所遇,逍遥良辰会。其一。三春启群品(亦),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瞰(磐)绿水滨。廖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其二。猗与二三子,莫匪齐所托。造真探玄根,涉世若过客。前识非一期,虚空是真宅。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税)落。其三。陆柬之《兰亭诗》。临奉养心仁兄属书。寐叟。钤印:海日楼(白)

[清]王世镗 六朝三子六言联 纸本释文:六朝本精文字;三子同治春秋。云□儿玩。积铁老人。

徐悲鸿 节临《爨宝子碑》 纸本释文:鸣鸾紫闼,濯缨沧浪。宝子碑。钤印:悲鸿(朱)

宋季丁 紫凤黄龙七言联 纸本 1985年释文:紫凤矫翮凌清霄;黄龙驾云腾沧海。身居曲园百年老屋,自清明迄今,始得拆建危墙烂柱,先祖公之恩师读经看花之艮簃,左右均以加固保爱,为卅年内第一大喜事。身患绝症而九死未绝,或乃荫甫大师之馀荫所佑,迅即病榻跃起,为集小爨作联,喜报首都。乙丑重九日,杭人宋季子拜书。钤印:宋季子印(白)宋季子残废二纪后作(白)掷地有声(朱)

[东晋]爨宝子碑初出土拓本(局部)

爨体兰亭集序(启功题签)

注释:

①陈振濂《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年,第215-240页。

②陈振濂《论书法“原创性”时代》,《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02期,第46-51、55页。

③李世俊《全国爨体名家书法展研讨会发言纪要》,《中国书法报》2018年6月20日,第07-08版。

④陆昭微《陆维钊谈艺录》,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第34页。

⑤方国瑜《滇史论丛第一辑·滇东地区爨氏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0页。

⑥范建华《爨文化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8-19页。

⑦刘晓东《论爨宝子碑的文学特点和地位》,李平《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2016年青年教师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07-212页。

⑧陆昭微《陆维钊谈艺录》,第34页。

猜你喜欢
篆隶二王书风
纵横有象
——晚清以降颜氏书风在湖南特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从黄庭坚书法看宋代篆隶地位之转变
傅山《杂记》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时代·新风采上海市第七届篆隶书法展”举行
秦淮“二王”往事录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清·傅山论书句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