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专业课程融入研究

2022-01-07 03:26万文艳王丽娜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德育

万文艳,王丽娜

(天津市仪表无线电工业学校,天津 300350 )

“课程思政”一词最早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他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诚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符合教育全体性、全面性、复杂性、长期性等本质特征,遵循了教育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新时代中国的教育事业要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只有在“立德树人”背景下,以“课程思政”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改革,切实提高育人质量,才是各类学校进行内涵式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解析及其发展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的本质与内涵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昭示着思政教育从狭窄的小思政范围走向了宽广的大思政概念,这是一次课程的重构。重构的要义在于超越了以往依赖课堂讲述思政文本知识,转而在专业课程中尽可能地寻求思政与德育的元素和节点,同时用专业的语言和形式无形之中完成思想教育的过程。上海大学的顾俊教授给出一个概念“在非思政课的平台上,通过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培养与立德树人相得益彰的教学形式。” 从此概念可以看出,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观或教育理念,其切实改变了传统思政课上讲授的思政知识脱离学生实际,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育人效果差强人意的状况,转而在专业课程中为思政教育找到承载点,使思政教育形象化,使智育与德育相得益彰,达到满意的育人效果。

(二)课程思政引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思政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途径

中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是建立在马克思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教育理论一个重要且基本的观点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及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与办学方向,立足国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从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目的遵循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应当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修养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为了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必须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即“五育并举培养人”。在“五育”之中,德育位于各育之首,是各育的基础,且在各育的培育中也离不开德育的贯穿与融入。一方面,德育为各育的培育提供基础与支持;另一方面,各育的培育也是升华德育的实践途径。因此,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及目标要求,同时课程思政也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途径。

2.课程思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德育思想的直接体现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育思想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及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等几个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解决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即培养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培养有德性的人才。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则解决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培养人才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培养的人才流有“中国血液”。众所周知,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要及早培养,因此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思想发展情况,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正是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价值追求,因此,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德育思想的直接体现。

二、中职课程思政的提炼元素

课程思政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不要求标准化,但求创新发展。中职学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需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及中职学生的特点。我们以本校师生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辅以对学校中层及高层领导人的访谈,得出中职学校课程思政中需提炼出的思政元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24字,是我国价值理念的凝练与追求及对我国公民的价值引领与期冀。中职学校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核心价值理念的及时与全面的教育显得更为迫切。在中职课堂中,无论何种类型的课程都要进行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渗透。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是从国家层面对价值观的凝练。在此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将自己的发展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及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是从社会层面对价值观的凝练。在此要培养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价值观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在此要教育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人,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

(二)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是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及教授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能力的责任。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素养的培养,尤其是中职教育处于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职业素养的早期养成显得更为重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各科课程中,使抽象的素养教育有了可以触碰的载体,实现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职业素养包括众多方面,宏观上主要包括: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价值理念,培育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中观上主要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合理表达观点等社会能力。微观上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守时诚信等基本职业素养。

(三)学习素养

中职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中考的失利导致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自信、存在学习困难等问题。然而,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学习型社会,要求每个人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为了不被社会所淘汰,为了培养健全的、发展的、学习型的个体,中职学校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寻求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积极上进的学习习惯。

(四)心理素质

中职学生大多来源于社会上的弱势家庭,他们身上的各种缺陷往往源于过去对他们的亏欠。中职学校应依据自身实际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教育者应具有仁爱之心,在课程设计与教学中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采用鼓励、启发、引导的方式授课,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教授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提高应对挫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为顺利就业创业提供条件。

三、课程思政的设计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发展服务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或者课程观,其本质目的是提高育人质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有沿着“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发展服务”这条主线,才能体现出课程思政的意义与价值,才能达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发展水平。

(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教育原理

课程思政是在非思政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有机结合。设计在于巧妙、融入在于得体,否则就会有驴头马嘴、画蛇添足之嫌,不但起不到智育与德育双激发、双促进的作用,还会弱化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课程思政的设计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符合教育原理。

(三)与实际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思政的设计在于更好地解决育人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例如中职学生价值观扭曲,行为习惯不良等。所有离开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课程思政设计,都是空洞的、没有价值的。

四、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展示

为了进一步探索思政元素如何融入专业课程,研究者以所任科目为例,进行了思政课程的设计研究。现将设计过程呈现如下:

(一)教学情景

数控17中职1班,2019年9-11月进行《数控车削加工技术》实习课学习。2019年10月14日讲授的课题名称为《复合固定循环G71指令的应用》。

(二)实施过程

首先将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思政元素提炼,将提炼好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完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创造。其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思政元素,加强学生体验。最后教学评价环节注重过程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及评价内容多样化。

(三)设计内容展示

表1 课题名称:《复合固定循环G71指令的应用》

(四)课程成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习氛围轻松愉快,师生能够和谐相处。大部分学生能够独自掌握学习内容,少部分学生在组长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习任务。后期在课堂纪律和卫生清扫方面较前期有很大进步,逐渐有了自觉和主动的意识。学生较以往更愿意表达自己,能够在校园中主动与教师示好。

五、课程思政实施中注意事项

(一)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课程思政要构建“三全育人”机制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具有复杂性、长期性与潜在性,所以课程思政要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不仅仅是专业教师独有的责任,还包括学校的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以及学生家庭、社区的参与。但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尽快建立“三全育人”的机制,把育人当作学校永恒的价值追求。

(二)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学校应进行师资水平的培养

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在于寻找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思政元素,这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健全的人格、优秀的政治素养和文化水平。其思政水平和灵敏性的不断提高,离不开学校对专业师资的培养及教师的持续学习,只有如此,课程思政才能紧跟时代脚步,以最新的思政及文化理念持续育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