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20年间国内高校师生关系研究述评

2022-01-10 07:21周慧玲张智纯颜莉娜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22期
关键词:学者师生关系师生

周慧玲,张智纯,颜莉娜

(江西农业大学 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取得预期的理想效果以及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和必要保证。高校师生关系是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以及课外因学生的生活、学习等需求而向老师讨教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多重关系,是贯穿于高校教书育人过程并始终起重要作用的持久关系。高校师生关系是大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特殊的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次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010年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划纲要》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并且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与传统的“师道尊严”,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大不相同。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那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不能仅仅关注于课业的传授,书本知识的解惑,教师也应转变教学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之本,莫如铸魂。“怎样培养人”是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的第一力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对教育的质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解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关系与否,以及2010年-2020年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现状,预测高校师生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笔者对2010年-2020年间的高校师生关系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1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1.1 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CNKI)高级检索页面中以“高校师生关系”和“大学师生关系”为主题进行检索,期刊年限选择2010年1月—2020年12月的时段共1 245篇期刊文献;为提高综述质量,筛选出其中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共检索出197篇期刊文献进行文献计量研究。主要分析其文献年度出版量以及关键词共现,进而达到对高校师生关系研究的宏观认识与微观分析。

1.2 2010年—2020年文献分布年代分析

2010年CSSCI以及北大核心的发文量即有30篇,是11年间发文量最高的一年,占11年间文献总量的15.23%,并且与文献量占比第二高的2011年相比,仍多了6篇。这与201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无关系,同时也说明研究者与CSSCI以及北大核心刊物对重大国家政策的密切关注。通过对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在2012年-2019年期间,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研究的CSSCI及北大核心刊物发文量总体比较稳定,并且每年的发文量均在15~20篇上下波动,2012年及2016年发文量最多,都为19篇(见表1)。

表1 2010年—2020 年间高校师生关系的载文量与时间分布

1.3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的高度凝练和中心主旨,通过统计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频率可以相对直观地反映该时段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能够及时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状态和发展方向。整理分析得知,高校师生关系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出现并不十分集中,除去索引词外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和谐师生关系”,共出现11次;而其他关键词出现频次都在5次及以下,文中以出现频次为3次及以上作为临界值(高校、大学、师生、高校师生关系、高等教育等搜索词不记在内),并加以分析,得出高校师生关系相关领域的研究出现频次最高的10个词分别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生;对话;导师;冲突;平等;新时代;问题;重构;高校德育(见表2)。

表2 2010年—2020 年间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出现的关键词频次

分析可知,近11年间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探究主要是围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展开的,并且根据近几年的时事热点,高校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刊物的关注。同时,研究主要围绕师生关系间的对话、冲突以及平等关系展开,并且侧重于关注高校师生关系间存在的问题及如何重构,在研究背景方面主要是新时代背景以及党和国家政策引导下的高校德育政策背景。

同时,运用可视化计量的方法,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图(为方便观察,高校、大学、师生、高校师生关系、高等教育等搜索词的圆点更小)。通过高校师生关系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见图1),能更直观地反映出近11年间高校师生关系研究的侧重方向和领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师生关系研究的内涵及未来研究的趋势。

图1 2010年-2020年间高校师生关系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

通过关键词共现图的直观展示,发现高校师生关系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展开,在研究背景方面主要是新时代背景以及高校德育的政策背景;在研究对象方面,有大学生与高校教师、研究生与导师,一些研究也涉及辅导员;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对话,体现了平等沟通的重要性,同时还有师生关系背后的冲突、问题以及和谐关系的重构等等,这些都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而不同的关键词之间也会有联系,体现了高校师生关系的多面性和灵活性。

运用可视化计量的方法,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图,如图1所示。

基于以上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以下是对2010年—2020年间国内高校师生关系研究的文本分析。

2 国内高校师生关系研究综述

2.1 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研究

2.1.1 高校师生关系淡漠化。 高校师生之间缺乏交往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平淡。陆林召认为,高校师生之间功利化的交流倾向使得其两者在交往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和情感互动越来越少,一定程度上使师生关系趋向平淡化[1],并且“除课堂教学之外,在课后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鲜少[1]。这也是高校师生关系平淡化的象征。同样,学者徐萍认为,在校园环境和条件变得越来越好的同时,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疏离和冷漠,学生与老师除了课上的交流之外就很少有课外的交流和联系。老师与学生之间常常出现互不认识的情况[2]。唐国战学者在2010年的调查表明,当今师生关系呈现淡漠化趋势,大部分学生很冷漠,很没礼貌,即使是与任课教师在校园里相遇,也鲜有学生会主动打招呼[3]。陈遇春等在2015年的师生关系调查中显示:“学生中认为师生关系较冷淡的占到72.5%,认为很冷淡的学生也占到 14%。”[4]由此可以看出,很大比重的师生对于高校师生关系的态度都是认为是比较冷淡,甚至是很冷淡。

2.1.2 高校师生关系机械化。 这种机械化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机械化单向度传输以及仅仅依靠工具的使用,而忽略了与学生互为主体的交流互动,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学者肖湘平的看法是:在师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总是处于交流互动的主体地位,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二者是单向度的主客体关系,这样的关系削弱了学生在互动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师生有效互动[5]。张俭民等学者在其2014年的文章中同样提到教师忽略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主要以强制灌输为主,过分强调课程内容和知识的传授等机械训练方式,轻视了情感以及价值观等传授目标,让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的 “独角戏”,学生缺乏自主思考锻炼能力[6]。

2.1.3 高校师生关系物质化。 “物质化”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商品化。根据学者陆林召2017年关于18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学生认为 “存在同学或同学的家长给老师送礼品现象” 或 “不好说”的比例占到了 48.17%[1]。同时,物质化表现在教师与学生身上就是双方的相处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现代高校学生学习有越来越多的功利性导向。“大学生学习动机以获得文凭为主,以求找到好工作、取得高收入,忽略了学习本身的价值。”[4]体现在老师身上,“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评教优劣对自己的评奖评优、 职称晋升等事情关系密切;而要想获得学生的好评,也得与学生搞好关系。”[1]学者曹砚辉提到,现代高等教育经济色彩增强,教育功利性动机越来越显著,师生关系在其影响下变得世俗,部分教师与学生为了各自的目的和利益逐渐偏离原本的价值轨道,使原本纯洁的师生关系变得充满“铜臭味”[7]。

2.2 高校师生关系异化原因的研究

2.2.1 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 “重科研,轻教学”是目前高校教师背离“育人”的最表征现象。学者李岚提到,高校教师晋升主要看其论文发表和科研奖项获奖情况,教师花费大量精力为达到晋升条件,自然没有多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接触交流[8]。同样,科研成果是教师评职称,提高待遇的必要条件,教师花费时间精力在职称、科研课题和经费上,教师做与利益最相关的事情,自然就不能兼顾科研和教学[2]。少许教师将科研项目和职称评审等能带来利益的功利性活动放在首位,忽视自己教书育人的任务以及学生的求知需求,推卸其所应承担的责任[9]。“部分教师忙于科研或是第二职业,没有时间或很少有时间与学生接触。[10]”

2.2.2 高校学生“重就业,轻学业”。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学生把就业看的比学业重要。学者聂静虹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不再是就业的保障,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花费大量时间在实习、考研以及考公务员等事情上[11]。自然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学习上。同样,学者陆林召提到,现在学生普遍以就业为导向,不注重自身内涵的提升,把时间都花费在考证和应对各种求职训练或者职位竞聘上[1]。“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或忙着谈情说爱,或热衷于打工赚钱,或吃喝玩乐虚度光阴。[8]”

2.2.3 社会环境利益倾向“重短期,轻长期”。 师生关系异化,除了教师与学生自身的因素外,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就是一个方面。郝朝晖认为,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看,高校师生关系功利化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经济趋利性的影响,进而导致了高校师生关系的矛盾和冲突[12]。学者辛鹏认为,教师和学生受到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变化,逐渐转变为以利益为导向[13]。市场经济高校收费制度的建立增强了师生关系的功利性因素,师生关系被界定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14]。随着市场经济趋势下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民营化的不断推进和教育消费观念的深化,高校师生关系也被理解为契约关系或者交易关系[15]。社会市场价值理念不断涌入高校,除了有利于增强师生权利与义务的观念之外,也催生了师生之间的功利化导向行为[16]。

2.2.4 信息技术影响教师职业功能。 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师生关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讲台上的圣人、信息权威的垄断者”的教师形象在大多数学生心中已趋于弱化[14]。学生对于老师的崇拜和尊敬就会减少。学者王晶晶认为,高新技术的发展让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利,学习更加方便,教师在知识传授方面的功能相对原来吸引力减弱[17]。学者刘媛媛等在其文章中提到,现代高效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很深,大部分信息都是从网络上获取,并且他们乐意这么做,相反,在教师讲授知识时却没有认真对待[18]。网络的不断发展使教师与学生处于同一个信息源下,教师的授课技能逐渐弱化,师生彼此失去了兴趣,并且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15]。相似观点李早霞[19](2010)在其文章中也提到过。

2.3 高校师生关系重构策略的研究

2.3.1 构建互为主体的高校师生交流方式。首先互为主体的师生交流方式即师生双方在交流互动结构中保持平等自主的民主关系,二者之间的交流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双向的互动。学者谭海萍等认为,有效沟通是建立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条件[20]。而达到有效沟通的前提就是师生双方在互动结构中平等对话,互为主体,自由交流,打破传统的单向度交流方式。可以拓展互动平台,构建互动网络,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凸显师生互动的教育性功能[5]。摒弃注入式的传统教学观念,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机会[6]。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可以自由发表见解和看法的相互独立和平等的关系[21]。

2.3.2 加强高校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意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只有教师与学生互敬互爱才能共同进步,获取最高效益[22]。学者潘杏平等认为,老师要转变传统的长辈观念,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而学生要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23]。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观念,重视教师的师德和“重教”精神培养,重拾学生的“尊师”品德[24]。

2.3.3 建立健全教育体制,完善评价机制。 前文提到现在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学生“重就业,轻学业”的现象很严重,要想转变这种状态,重点在于改革高校教师评价制度,建立灵活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改变传统的以科研成果为主的评价取向,多考虑教学评价取向。建立突出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机制,把学生的意见作为重要的评价参考,奖励那些奋斗在高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24]。

3 国内高校师生关系研究评析

3.1 研究内容应更具客观性,多样性

纵观2010年之后关于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研究内容虽都是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但是基本上都偏向于研究现存高校师生关系的问题和缺陷,自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改革之后,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等原因的确导致整个教育环境发生变化,进而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并不代表改革后高校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有负面的表现,一定也存在积极正面的变化,而相关的研究却少之又少。目前关于高校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已经很丰富,之后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状态,了解高校师生关系的不同方面。

3.2 研究理论应更加多元化

大部分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都专注于描述现状本身,阐述高校师生关系现存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随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部分学者也使用相关理论去分析高校师生关系,例如学者徐萍[2](2015)与学者杜建军[25](2018)等运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分析高校师生关系,学者刘媛媛[18](2019)等则基于场域理论分析高校师生关系,亦有学者陈磊等[26](2019)运用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分析,这里只列出一部分理论分析师生关系的例子,但整体来说。运用理论分析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只占整体研究的很小部分,大部分研究只停留在现状分析的状态,缺少理论的支撑,不利于透彻了解师生关系问题的本质,自然也无法解决问题。

3.3 研究主体应广泛化

分析整理现有的研究资料,可知目前研究国内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主体主要是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者,而与该论题关系最密切的教师与学生却鲜少进行相关的研究。教师与学生作为师生关系的主体,相比其他研究者更加了解师生关系的现实状态,也更应该主动去了解师生关系的转变情况及原因,他们也是研究结果的直接受益者。教师与学生作为主体研究师生关系是效率与效益双赢的选择。所以,一线的教师与学生可以多尝试进行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研究。

4 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学生的知识学习以及教师的职业进步都需要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同时,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也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蔡元培先生说,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天的校园。师生关系的友好发展有利于校风建设,调节和改善高校师生关系对于高等教育改革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共同塑造新时期新型的师生关系。

猜你喜欢
学者师生关系师生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小议良好师生关系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学者介绍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