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老年急性脑梗死脑循环改善及预后效果分析

2022-01-10 14:16连赫宇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北京100074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丁苯康复训练神经功能

连赫宇(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北京 100074)

脑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病,急性脑梗死患者如未能进行早期治疗,会出现失语、意识障碍、偏瘫等后遗症,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1],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强调三早,即早期溶栓、早期抗凝和早期康复[2]。但因溶栓禁忌证和时间窗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患者错过或不能进行溶栓治疗[3]。对无法开展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帮助梗死的血管尽早建立侧支循环,可以缩小脑缺血区域的范围,减轻脑梗死损伤。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避免伤病发展为残疾,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4]。有研究显示,丁苯酞注射液可以加快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患者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供血[5]。本研究旨在分析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价值,观察患者脑循环改善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等指标,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1月-2020年9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并追踪观察的7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60-80岁,平均(70±5.1)岁;体重50-72kg,平均体重(61±4.8)kg;病程0.5-6h,平均病程(3.4±1.2)h;高血压18例,糖尿病9例,高血脂8例;吸烟22例,饮酒13例;观察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61-81岁,平均(71±4.8)岁;体重51-72kg,平均体重(61.5±6.2)kg;病程0.4-7h,平均病程(3.5±1.4)h;高血压19例,糖尿病8例,高血脂8例;吸烟21例,饮酒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均经头颅CT检查出明确病灶,并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中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标准。②生命体征稳定,病情48小时无进展。③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或既往有发作但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④病程在1周以内。

1.2.2 排除标准 ①溶栓治疗或脑出血手术的患者。②年龄>85岁。③有意识障碍、严重痴呆或癫痫患者。④有慢性肝肾疾病或恶性肿瘤疾病者。⑤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给予控制血压、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消除脑水肿、改善脑血循环、营养脑神经等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每次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两次药物给药间隔时间约为7h,持续治疗2周。两组患者均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实施康复训练。运动训练包括:床上良肢位摆放、定时变换体位、维持关节活动度、坐位训练、电动直立床站立训练、桥式训练、减重步行及康复踏车、站立平衡训练、上下楼梯训练。上述训练每天1-2次,每次30-40分钟。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训练包括起床、穿衣、洗漱、自行进食、自行大小便、步行等。康复训练前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干预,解释具体疾病的发展过程及预后,说明康复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增强信心,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1.4 疗效评定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位医师于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进行疗效评定。

1.4.1 临床疗效评定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7],包括意识状态、眼球运动、面瘫、上下肢运动、肢体共济失调、感觉、语言等项目。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7]。痊愈:患者的病残程度0级,BI指数为100分,且意识障碍、偏瘫、头痛等症状完全消失,NIHSS评分降低91%-100%;显效:患者的病残程度1-3 级,BI指数为50-95分,各项症状显著改善,NIHSS评分降低46%-90%;有效:患者的各症状有所改善,NIHSS评分降低18%-45%,患者的病残程度1-3 级,BI指数为50-95分;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8]。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

1.4.2 脑血流及侧支循环评定 使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仪检测患者脑血流,包括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判断梗死病灶供血动脉,将平均血流速度增加10cm/s作为侧支循环改善标准。

1.4.3 脑血管储备能力评定 使用TCD检测患者脑血流。首先记录患者静息状态下大脑中动脉的平均流速(MFV1)。然后记录患者面罩供氧(氧浓度95%)平静呼吸60秒后大脑中动脉的平均流速(MFV2),脑血管储备功能(CVR)=[(MFV2- MFV1)/MFV1]×100% 。记录大脑中动脉舒张期的血流速度(Vd) 、收缩期的血流速度(Vs)及平均血流速度(Vm) ,计算脉动指数(PI)。PI=( Vs- Vd)/Vm。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来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分布频数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理论值<1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脑血流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比较 经治疗后两组脑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加,观察组治疗后 MCA、ACA、PCA平均流速增加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21例建立侧支循环,对照组有10例建立侧支循环,观察组侧支循环建立比例高于对照组(60.0% vs 28.5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CVR均较前有所增高,PI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观察组CVR 增高较对照组明显,PI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比较(±s)

PI治疗前 治疗2周 治疗前 治疗2周对照组 17.26±3.37 28.02±6.51 0.98±0.37 0.91±0.14观察组 17.19±4.13 40.16±5.43 0.99±0.33 0.71±0.21 t 0.836 3.215 0.884 2.161 P 0.445 0.001 0.498 0.043组别(n=35) CVR(%)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治愈5例,治愈率14.29%,总有效率77.14%。观察组治愈13例,治愈率37.14%,总有效率94.29%。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评分比较(±s,分)

BI评分治疗前 治疗2周 治疗前 治疗2周对照组 15.53±6.01 8.26±3.28 33.39±8.01 60.47±11.23观察组 15.61±5.19 3.64±4.11 33.21±9.17 70.38±10.36 t 1.013 3.117 1.163 3.212 P 0.168 0.003 0.159 0.002组别 NIHSS评分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由脑血流急性减少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所致。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挽救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改善或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灌注。良好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可以减少血管闭塞后的脑细胞缺血状态和脑细胞损伤,改善代谢并减少脑细胞死亡,进而控制梗死范围,改善患者预后。丁苯酞是一种抗脑缺血药物,可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它能明显加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有助于缺血半暗带新生血管的形成,使其微循环得以重建,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加强,继而恢复半暗带神经细胞的活性。此外它还能保护线粒体正常结构,促进组织能量代谢,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从而改进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5]。它也具有抗血小板和抗血栓功能[9]。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分别经2周治疗后,观察组脑部血流速度改善及侧支循环建立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脑血管储备能力好于对照组。可见丁苯酞能纠正脑梗死患者血流速度不对称性,改善脑部血流异常,增加局部组织的脑血液供应量。

临床研究证明[10],急性脑梗死发病早期患者的自然恢复能力很强。早期康复训练利用神经系统可塑性、功能重组的原理对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方案。相关资料表明[11],早期康复训练通过促进患者后脑核团功能重建、促进脑神经功能重塑因子表达、减轻炎性反应、促进脑血管新生及神经干细胞增殖和迁移来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它不仅促进神经细胞轴突发芽形成新突触,帮助大脑神经功能的再生,重建脑部的神经网络,还能帮助建立脑循环,促进梗死区域脑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唤醒休眠脑细胞,增强神经中枢可塑程度,从而改善肌群生理功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避免其出现神经、肌肉僵化萎缩, 重塑语言功能及运动思维[12]。同时,通过指导患者吃饭、穿衣、洗漱等能力训练,让患者形成正常运动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机体能力,减轻神经功能损害,降低病残级别,加快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治愈率及治疗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且NIHSS评分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可见丁苯酞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脑组织血液循环,为大脑提供稳定的血流量,促进运动功能恢复,调整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状况,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上,使用丁苯酞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保护神经细胞免受因缺血和缺氧引起的损伤,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脑血管储备能力,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提升血液灌注量,改善脑组织缺血状态,使患者尽早恢复,避免病情恶化。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促进患者转归,进而提高其生活能力,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丁苯康复训练神经功能
丁苯酞序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效果观察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