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患者肝损害超声特点分析

2022-01-10 14:16胡丹江西省永丰县第三人民医院江西吉安3315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肝胆精神病服药

胡丹(江西省永丰县第三人民医院,江西 吉安 3315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以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重性精神障碍,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为3.8‰-8.4‰,90%的患者起病于青壮年(15-55岁)时期[1]。该病的临床阳性症状(妄想、幻觉、思维混乱、行为异常等)及阴性症状(意志减退、快感缺乏、情感迟钝、社交退缩、言语贫乏等)、定向、记忆和智能改变、缺乏自知力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2]。药物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必要治疗手段之一。多数情况下,即使症状已经消退,精神分裂症患者也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而长期服药会给患者的肝脏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导致肝衰竭[3],但目前对于肝损害的影响因素尚无准确的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损害的超声特点,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63例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期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抗精神病药物的药源性肝损害提供更多的循证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63例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持续服药时间≥2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范围35-47岁,平均年龄为(41.12±3.06)岁。另选取同期本院收治的未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3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范围36-48岁,平均年龄为(42.03±3.02)岁,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精神病学·第8版》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4];病程超过2年,且服药时间超过2年;治疗前肝脏超声检查正常;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官功能疾病患者;合并病毒性肝炎、肝脏肿瘤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

1.2 检查方法 患者空腹≥8h后,采用超声诊断仪(迈瑞 DP-8500)进行肝脏超声检查。患者充分暴露上腹部,以仰卧姿势平躺进行检查,由同一技师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比较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脏超声特点比较 观察组的肝脏超声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脂肪肝、胆囊结石、肝胆管结石、慢性胆囊炎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肝弥漫性损害、胆囊息肉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肝脏超声特点比较[n(%)]

2.2 长期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损害超声特点比较 对表1中超声检出率较高的肝胆疾病进行不同服药类型分析,结果显示长期服用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的肝损害异常率为88.89%,长期服用丁酰苯类抗精神病药物的肝损害异常率为80.00%,长期服用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肝损害异常率为76.92%,三者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长期服用不同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疾病患者肝损害超声特点比较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多在青壮年时期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多方面的功能障碍(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以及异于他人的精神活动,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活动[5]。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必要治疗手段之一,但长期服药可能会出现药源性肝损害,不同国家报告的抗精神病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在16‰-67.2‰之间不等[6]。目前,临床尚无治疗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肝损害的特效治疗方法,因此了解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损害的超声特点,对预防和控制患者发生药源性肝损害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肝脏超声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脂肪肝、胆囊结石、肝胆管结石、慢性胆囊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孙宏斌[7]的研究结果相似,提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损害超声特点主要为脂肪肝、胆囊结石、肝胆管结石。

本研究中,对长期服用不同类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脂肪肝、胆囊结石、肝胆管结石等疾病的超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长期服用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的肝损害异常率为88.89%,长期服用丁酰苯类抗精神病药物的肝损害异常率为80.00%,长期服用新一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肝损害异常率为76.92%,三者之间的肝损害发生情况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能的原因是此次样本数量较少,无法达到数据差异性。多项报道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精神状态欠佳,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导致患者懒惰、少动等,进而导致机体的脂肪堆积,使肝细胞无法彻底清除堆积的脂肪,诱发脂肪肝[8],因此对于体重过大的患者应进行控制体重等干预治疗。既往研究表明,长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是发生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9]。可能的原因是抗精神疾病药物能够抑制胆碱能受体使平滑肌收缩的作用,进一步造成胆汁淤积在肝胆管,形成肝胆管结石[10];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八肽胆囊收缩素的含量低下或功能不足,从而导致患者胆囊收缩功能低下,使体内胆汁淤积,胆固醇沉积于胆囊中,形成胆囊结石[11-13],因此应随时注意长期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胆囊、肝胆管结石的防治,定期进行肝胆B超检查,以减少胆囊、肝胆管结石的发生[14]。

综上所述,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脂肪肝、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是肝脏损害的主要特点。但本研究由于研究的样本数较少,且样本来源较为单一,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进一步采用大样本的病例数据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损害超声特点。

猜你喜欢
肝胆精神病服药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饭前服药和空腹服药不是一回事儿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完形填空专练(五)
精神病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服药坏习惯,您能占几条?
都有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