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三醇合成关键酶的筛选、酶学性质及体外催化

2022-01-10 07:55曹雪飞储建林
生物加工过程 2021年6期
关键词:酮酸木糖丁三醇

李 惑,曹雪飞,储建林,吴 斌

(1. 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800; 2. 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江苏南京211800)

1,2,4-丁三醇(1,2,4-butanetriol,BT)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水溶性C4平台化合物,其为黏稠糖浆状,化学式为C4H10O3,分子量为106.12[1];其2号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具有旋光性,在醇类和水中有较高的溶解度,具有一定的吸湿性[2]。

1,2,4-丁三醇在合适的硝化体系中被完全硝化的产物是丁三醇三硝酸酯(BTTN)[3],BTTN是一种含能增塑剂,与硝化甘油(NG)相比,它具有冲击感小、热稳定性高、毒性小、挥发性低及吸湿性低等优点,在炸药、推进剂等领域应用广泛[4-5]。1,2,4-丁三醇也是很多手性化合物的合成前体,以它为原料合成的缓释剂可用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6-8]。光学纯的1,2,4-丁三醇可以作为抗肿瘤、抗病毒、抗癌药物、血小板活性因子、降胆固醇药物及治疗皮肤病药物等药物制备的关键中间体[9-15],如(S)-1,2,4-丁三醇的环化产物(S)-3-羟基-四氢呋喃是合成治疗艾滋病的药物Agenerase(一种HIV蛋白酶抑制剂)的重要中间体[16]。1,2,4-丁三醇用作烟草降焦油助剂,可以减弱硝基化合物对人体的毒害,从而降低焦油对人体的危害;作为防腐剂的添加剂,能够抑制微生物生长,增强防腐效果;作为彩色显影液的组分,可增加色彩度和黏着力;作为交联剂,可以提高聚合物的强度和硬度[17]。另外,1,2,4-丁三醇还可用作高级服装的表面处理剂、高级墨水防干剂、陶瓷加工助剂以及特殊用途的包装与储运等[18-20]。

迄今为止,在生物法合成1,2,4-丁三醇的途径中,α-酮酸脱羧反应中的关键酶仍然沿用Forst团队的Niu等[21]报道的来源于恶臭假单胞菌的苯甲酰甲酸脱羧酶MDLC。

本研究利用分子模拟技术,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酶数据库BRENDA等数据库中筛选可能催化3-脱氧-D-甘油-戊酮糖酸脱羧形成3,4-二羟基丁醛的酮酸脱羧酶,将其克隆至pEGX-6p-1后于E.coliDH5α中表达,比较目标酶的酶活力大小,对酶活力最高的脱羧酶进行纯化,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分析及体外催化研究,为提高BT生物合成效率提供优异的新酶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菌株E.coliBL21、E.coliDH5α、质粒pGEX-6p-1、质粒pET-22b(+),何冰芳教授实验室保存;E.coliBL21/pET22b-xylD,何冰芳教授实验室构建保存。质粒pUC57-mdlC、pUC57-kivD、pUC57-kdcA、pUC57-aro10和pUC57-pdc5,苏州金唯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

各种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标准DNA、标准蛋白,TaKaRa公司。DNA琼脂糖凝胶回收试剂盒、质粒提取试剂盒,Axygen公司;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琼脂糖,Oxoid公司;木糖酸,珍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NaCl、Tris-base,进口或国产分析纯。

LB培养基[22](g/L):蛋白胨10.0、NaCl 10.0、酵母粉5.0;固体培养基另加琼脂20.0。

LB+氨苄青霉素(Amp)培养基:LB培养基灭菌后冷却至60 ℃以下,再加入过滤除菌的Amp,使其终质量浓度分别为100 mg/L。

1.2 大肠杆菌的DNA操作

质粒提取、DNA酶切、连接、电泳、转化等DNA操作参照文献[22]进行。

1.3 3-脱氧-D-甘油-戊酮糖酸-二磷酸硫胺(ThDP)反应中间体的结构构建

利用MOE软件(Chemical Computing Group)构建3-脱氧-D-甘油戊酮糖酸的加H结构(图1(a)),采用MMFF94力场,优化几何三维结构,获得底物的三维结构;按照反应催化机制,将3-脱氧-D-甘油戊酮糖酸接到辅基二磷酸硫胺素(ThDP)上——ThDP结构从酶的晶体结构中提取,构建反应中间体结构(图1(b)),并优化几何三维结构。

图1 底物3-脱氧-D-甘油戊酮糖酸与中间体3-脱氧-D-甘油-戊酮糖酸-二磷酸硫胺的结构Fig.1 Structures of the substrate (3-deoxy-D-glyceropentanoglycan acid) and the intermediate (3-deoxy-D-glyceropentanoglycan acid-thiamine diphosphate)

1.4 同源建模

来源于Pseudomonasaeruginosa的5-胍基-α-含氧戊酸脱羧酶(ARUI)[23]、来源于Neurosporacrassa的丙酮酸脱羧酶(N-PDC)[24]、来源于Saccharomycescerevisiae的支链-α-含氧酸脱羧酶(S-PDC)[25]和来源于Lactococcuslactis的α-酮异戊酸脱羧酶(KIVD)[26]的晶体结构没有被解析出来,利用同源建模方法构建其三维结构。上述4个脱羧酶的模板结构来自PDB数据库,ID依次分别为6BD3、5EUJ、2VK4和2VBF。利用Discovery studio 2.55软件构建同源模型,并进行全局能量最小化计算。

1.5 分子对接

对接使用MOE软件。分子对接前,所有的蛋白质结构均去除水分子和原有配体;用MOE软件为蛋白质分配电荷和氢原子,并优化结构,力场采用Amber10:EHT。将小分子对接进入脱羧酶的活性中心,配体构象由键旋转生成,分子对接采用Triangle Matcher法,并用LondondG评分函数进行排名,输出100个构象(pose),再用gbvi/wsadg评分功能进一步优化排序,使酶活性口袋中的能量最小化。

1.6 α-酮酸脱羧酶基因的克隆

根据筛选所得序列设计PCR引物及序列(表1)进行基因扩增,上下游引物的5’端分别设计了BamHⅠ、XhoⅠ酶切位点。

表1 PCR引物及序列

PCR的反应体系:模板2 μL,上下游引物各2 μL,2×Priemix 25 μL,加重蒸水至50 μL。

反应条件:95 ℃预变性5 min后,95 ℃变性30 s,55 ℃退火30 s,72 ℃延伸2 min,进行32个循环,72 ℃延伸10 min。

1.7 表达载体的构建

将质粒与目标酶基因用BamHⅠ、XhoⅠ进行双酶切,得到的线性载体与目标酶基因用T4连接酶16 ℃连接8 h,导入感受态E.coliDH5α/E.coliBL21,得到重组质粒E.coliDH5α/pGEX-6p-1-mdlC、E.coliDH5α/pGEX-6p-1-kivD、E.coliDH5α/pGEX-6p-1-kdcA、E.coliDH5α/pGEX-6p-1-aro10、E.coliDH5α/pGEX-6p-1-pdc5。

1.8 目标酮酸脱羧酶的发酵培养及表达

将重组菌E.coliDH5α/pGEX-6p-1-mdlC、E.coliDH5α/pGEX-6p-1-kivD、E.coliDH5α/pGEX-6p-1-kdcA、E.coliDH5α/pGEX-6p-1-aro10、E.coliDH5α/pGEX-6p-1-pdc5,加入含Amp的LB种子培养基中,在37 ℃、180 r/min摇床中培养12 h。以2%(体积分数)的接种量接入LB发酵培养基中,在37 ℃、180 r/min摇床中培养1.5~2 h,至OD600约为0.6时加入终浓度为1 mmol/L的IPTG,于16 ℃下诱导表达,继续培养36 h后在4 ℃下8 000 r/min离心20 min收集沉淀菌体,破碎后离心,留上清液。

1.9 酶活检测

利用SDS-PAGE分析胞外上清液中的表达产物,并采用脱羧酶酶活检测的方法测定目标α-酮酸脱羧酶的酶活[27]。E.coliDH5α中含有BT合成途径中所需的木糖酸脱水酶和醇脱氢酶,通过醇脱氢酶将3,4-二羟基丁醛转化为BT过程中NADH的消耗来测量其活性。体系中含有50 mmol/L磷酸钾(pH6.5)、10 mmol/L木糖酸、0.15 mmol/L ThDP、0.2 mmol/L NADH、10 U乙醇脱氢酶、20 μL粗酶裂解物。因为醇脱氢酶是测定中最后一种酶,所以需要添加足够量的醇脱氢酶,使得醇脱氢酶的酶活不会对整体酶活产生影响。所测得的活性表示木糖酸转化生成3,4-二羟基丁醛所经历的2步酶反应的总活性。在96孔板中加入酶活测定的组分后混匀,在30 ℃下,340 nm处每隔1 min记录一次吸光值A340。筛选阶段为了简化实验,在酶活检测中所使用的脱羧酶均为粗酶液。酶学性质研究中所使用的均为纯酶液。

反应总酶活定义:一个单位的酶活定义为每分钟消耗1 μmol NADH的量(U)。

1.10 支链-α-酮酸脱羧酶(KDCA)、木糖酸脱水酶(XYLD)的纯化

将经水系滤膜过滤的细胞破碎上清液通过镍亲和层析柱纯化,收集目标酶出峰的洗脱液,于4 ℃透析以除去咪唑和盐。

取适当稀释的酶液,使用Bradfoard法测定蛋白质浓度,以牛血清蛋白(BSA)为标准。

木糖酸脱水酶的酶活定义为每分钟消耗1 μmol木糖酸的量。采用比色法检测木糖酸脱水酶酶活。

1)1,2,4-丁三醇体外催化。50 mmol/L磷酸缓冲液(pH6.5)、0.5 mmol/L 焦磷酸硫胺素(TPP)、10 mmol/L MgCl2、20 mmol/L木糖酸、0.375 mmol/L NADH、0.5 mg/L脱羧酶、0.5 mg/L木糖酸脱水酶、25 U醇脱氢酶。体外催化中所使用的酶均为纯酶。

2)1,2,4-丁三醇体外催化。将上述溶液加入1.5 mL离心管中混匀,在30 ℃、100 r/min控温摇床中避光转化24 h。

3)1,2,4-丁三醇液相检测方法。使用有机酸分析柱Aminex HPX-87H(300 mm×7.8 mm)检测1,2,4-丁三醇,流动相为5 mmol/L H2SO4水溶液,流速0.5 mL/min,进样量20 μL,柱温55 ℃,检测器为折光示差检测器。

2 结果与讨论

2.1 α-酮酸脱羧酶的虚拟筛选

根据底物特点,在KEGG等数据库中检索类似的基团反应。本研究从BRENDA数据库的脱羧酶EC 4.1.1-家族成员中选择了9种具有相似基团反应的不同来源不同种类的脱羧酶:支链-α-酮酸脱羧酶(KDCA)(Lactococcuslactis)[28]、5-胍基-2含氧戊酸脱羧酶(ARUI)(Pseudomonasaeruginosa)[23]、苯丙酮酸脱羧酶(ARO10)(Saccharomycescerevisiae)[29]、丙酮酸脱羧酶(L-PDC)(Lactococcuslactis)[25]、丙酮酸脱羧酶(N-PDC)(Neurosporacrassa)[24]、支链α-含氧酸脱羧酶S-PDC)((Saccharomycescerevisiae)[25]、丙酮酸脱羧酶(PDC1)(Saccharomycescerevisiae)[25]、吲哚丙酮酸脱羧酶(PDC5)(Saccharomycescerevisiae)[25]、α-酮异戊酸脱羧酶(KIVD)(Lactococcuslactis)[26]进行模拟筛选,以原有的苯甲酰甲酸脱羧酶作为对照。酶的氨基酸序列来源于Uniport蛋白质序列数据库(https:∥www.uniprot.org/),索引号见表2。

表2 几种不同来源的α-酮酸脱羧酶的三维结构及序列

其中 KDCA、ARO10、L-PDC、PDC1和PDC5蛋白质晶体结构都已经解析,将从PDB蛋白质结构数据库(https:∥www.rcsb.org)中获得的蛋白质信息列在表2中,另外4个酶的三维结构用同源建模方法构建获得。

利用分子对接软件,将反应中间体与上述蛋白的活性中心逐一对接,并以原有的MDLC做对照,对目标酶进行筛选,获得可能更高效的脱羧酶,最后在实现筛选酶克隆表达和分离纯化的基础上,考察此酶的特性。脱羧酶家族(EC 4.1.1-)含有上百种不同来源、催化不同底物的脱羧酶。本研究根据催化底物特性,在KEGG数据库中搜索相似的基团反应,并对数据库大量的脱羧酶进行比较,选择了9个不同来源催化不同底物的α-酮酸脱羧酶进行筛选。

选取的9种α-酮酸脱羧酶都是ThDP依赖性的非氧化酶,在反应过程中,产生“底物-ThDP”的反应中间体。反应中间体在酶中的稳定与否,往往能够体现催化反应的强弱,因此我们构建了反应中间体,将该中间体与所选的9种α-酮酸脱羧酶进行了分子对接,并将MDLC作为对照,比较其结合自由能,分析其相互作用,从而进一步筛选更有效的催化蛋白质。

表3为不同来源的α-酮酸脱羧酶的对接自由能。由表3可知:反应中间体均能合适地对接到9种α-酮酸脱羧酶活性中心,并有比对照组MDLC更小的对接自由能(负绝对值大),这说明选择的9种α-酮酸脱羧酶都有望替代原有的苯甲酰甲酸脱羧酶。尤其Lactococcuslactis来源的KDCA和Lactococcuslactis来源的KIVD的对接自由能相比对照组有更显著的优势,说明反应中间体与这些酶的亲和性远高于对照组,有望获得更高活性的α-酮酸脱羧酶。

表3 不同来源的α-酮酸脱羧酶的对接自由能

最终选择了Lactococcuslactis来源的KDCA、Saccharomycescerevisiae来源的ARO10、S.cerevisiae来源的PDC5和L.lactis来源的KIVD进行后续实验验证。

2.2 α-酮酸脱羧酶的克隆表达及酶活检测

2.2.1 α-酮酸脱羧酶的克隆表达

通过PCR扩增得到mdlC、kdcA、kivD、pdc5和aro10这5种脱羧酶的基因片段,通过酶切连接转化,经菌落PCR及测序验证,选择正确的菌落进行保存。由于E.coliDH5α自身存在木糖脱水酶以及醇脱氢酶基因,我们将目标脱羧酶基因克隆至E.coliDH5α中表达,可以简化后续酶活检测体系。将发酵破碎上清液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MDLC、KDCA和KIVD在大肠杆菌E.coliDH5α中均可表达,其表观分子量分别为5.6×104、5.6×104和6.1×104。然而酿酒酵母(S.cerevisiae)来源的ARO10和PDC5表达量很低,表达失败。

M—标准蛋白;1—pGEX-6p-1上清液;2—pGEX-6p-1沉淀;3—MDLC上清液;4—MDLC沉淀;5—KDCA上清液;6—KDCA沉淀;7—KIVD上清液;8—KIVD沉淀;9—ARO10上清液;10—ARO10沉淀;11—PDC5上清液;12—PDC5沉淀图2 重组酶的SDS-PAGE分析Fig.2 SDS-PAGE analysis of the combinant recombinase

2.2.2 α-酮酸脱羧酶酶活测定

将发酵破碎离心后的上清液作为粗酶液用于脱羧酶酶活的检测,由于E.coliDH5α中含有木糖脱水酶以及醇脱氢酶的基因,为了简化筛选,选用粗酶液进行酶活检测。用BCA试剂盒检测粗酶液的蛋白含量,再结合蛋白灰度扫描确定酮酸脱羧酶的大致浓度,进行酶活力测定,结果见图3。由图3可知:MDLC、KDCA和KIVD均显示出明显的酶活,且KDCA和KIVD酶活力均高于MDLC,而ARO10和PDC5则无明显比酶活。而孙雷等[30]研究发现,KIVD的催化效率要优于MDLC,但KDCA还没有人对其进行讨论,我们筛选所得的KDCA比KIVD有更高的酶活性,是MDLC的1.93倍,因此KDCA比KIVD在生产BT方面更具有优势。

图3 α-酮酸脱羧酶的相对酶活力Fig.3 Relative enzyme activity of α-keto acid decarboxylase

2.3 KDCA在E.coli BL21中的表达及酶学性质分析

2.3.1 KDCA在E.coliBL21中的表达

由于E.coliDH5α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蛋白表达宿主,因此,我们将支链-α-酮酸脱羧酶kdcA基因克隆至pET-22b(+),转入蛋白表达宿主E.coliBL21中表达,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KDCA成功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

图4 KDCA在E.coli BL21中表达Fig.4 Expression of KDCA in E.coli BL21

2.3.2 KDCA酶学性质分析

通过镍柱亲和层析分离获得纯的KDCA。KDCA的理论等电点为4.95,选择pH 7.5的Na2HPO4-KH2PO4缓冲液 A平衡柱子,用缓冲液 B洗脱,收集对应的洗脱峰。木糖酸脱水酶XYLD为本实验室前期构建,为了后续检测,用相同的方法对XYLD进行纯化。

1)温度对重组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考察KDCA的最适催化温度及其热稳定性,结果见图5~6。由图5可知:KDCA的最适温度为30 ℃,与Wei等[28]报道的来源于Lactococcuslactis来源的KDCA的最适温度为45 ℃相比较低。由图6可知:KDCA在30 ℃孵育2 h后仍能保持其初始活性的90 %左右;当温度大于40 ℃孵育时,酶活降低显著;当温度达到60 ℃孵育时,几乎丧失其初始活性的90%以上。

图5 温度对KDCA活力的影响Fig.5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KDCA activity

图6 温度对KDCA稳定性的影响Fig.6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KDCA stability

2)pH对重组酶活力及稳定性的影响

考察pH对KDCA酶活的影响及其热稳定性,结果见图7~8。由图7可知:KDCA的最适pH为6.5,且pH为6.0~7.0时,具有较好的活性。这与Smit等[31]研究的Lactococcuslactis来源的KDCA的最适pH 6.3相近,与Wei等[28]发现在pH为6.0~7.0时它有广泛活性的结论一致。

图7 pH对KDCA的活力的影响Fig.7 Effect of pH on KDCA activity

图9 脱羧酶体外催化结果的HPLC分析Fig.9 HPLC chromatogram analysis of results of decarboxylase catalysis in vitro

由图8可知:KDCA在0 ℃、pH为6.0~7.0的条件下孵育2 h后,保留了其初始活性的80%以上;在pH大于8的条件下孵育2 h后,KDCA稳定性下降显著。这表明在pH为6.0~7.0时KDCA具有良好的pH稳定性。

图8 pH对KDCA稳定性的影响Fig.8 Effect of pH on KDCA stability

2.4 KDCA、KIVD及MDLC的体外催化性能

发酵制备KDCA、KIVD和MDLC这3种脱羧酶的粗酶液用于1,2,4-丁三醇无细胞催化,在30 ℃、100 r/min条件下避光催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MDLC、KDCA以及KIVD体外催化生产BT的产物,结果如图9所示。1,2,4-丁三醇标准品出峰时间为17.1 min,底物木糖酸标准品的出峰时间为11.7 min。由图9可知:作为对照的空质粒,无1,2,4-丁三醇产生;MDLC、KDCA以及KIVD均能合成1,2,4-丁三醇。MDLC、KDCA以及KIVD这3个脱羧酶催化生产BT的能力(从小到大)的顺序为MDLC(0.175 g/L)、KIVD(0.216 g/L)、KDCA(0.337 g/L),该结果与酶活检测一致。KDCA体外催化24 h的BT产量为0.337 g/L,是MDLC的1.93倍。

3 结论

利用分子模拟技术,成功筛选出了一个较MDLC酶活力更高的脱羧酶——KDCA,经体外催化研究发现,其24 h的BT产量是MDLC的1.93倍,并对KDCA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最适反应温度为30 ℃,最适反应pH 为6.5,为提高BT生物合成效率提供了优异的新酶源。

猜你喜欢
酮酸木糖丁三醇
一个空瓶
布吉的口琴
缩宫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缩宫素在胎盘早剥产后大出血中的治疗效果
胎盘早剥产后大出血应用垂体后叶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的临床分析
有心的小蘑菇
布谷鸟读信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研究血液净化联合复方α-酮酸方案治疗尿毒症的临床疗效
尿毒清颗粒联合复方α-酮酸片治疗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患者的临床效果
复方α-酮酸片配合低蛋白饮食治疗慢性肾病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