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监测类型区划分及监测单元布设研究

2022-01-12 06:19梁志妹田云霞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缓冲区分区耕地

苏 虹 梁志妹 田云霞 杨 伟

(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118)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耕地资源更加紧张,因此要加强保护。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耕地质量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粮食产量降低,要开展监测工作,准确了解耕地质量情况。我国耕地面积广阔,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合理布设监测单元,确保耕地质量监测工作正常开展,收集到准确耕地信息。

1 耕地质量监测概述

耕地质量监测概念:耕地质量监测是指采用专业技术手段对耕地质量实施监测,具有很强目的性,以了解耕地质量状况为目标。通过耕地质量监测明确具体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改进,不断提升耕地资源利用率,创造出更大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占据越来越多耕地资源,在加上工业污染、自然破坏等,导致质量有所下降,因此要提高对质量监测的重视程度[1]。

2 耕地质量监测的经济意义

农村经济方面。耕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农村地区,种植了大量农作物,包括玉米、小麦等,可以创造出巨大经济效益,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农作物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果耕地质量受损,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也会降低,收入自然会有所减少,对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从现阶段情况来看,由于环境污染加剧导致耕地质量出现问题,例如土壤板结、营养成分减少等,会直接使得农作物效益减少。积极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对实际情况有全面了解,针对于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保证耕地土壤的良好性,实现农作物增产,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方面。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要提高重视程度。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如果耕地遭受破坏,将会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耕地保护在经济发展中受到了人们重视,其中质量监测是一项重要工作,准确掌握耕地情况,便于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同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可以转化为巨大经济效益,因此要加强监测,不断提升质量水平。

3 耕地质量监测类型区划分

3.1 城镇功能分区

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工业规模较大,所在区域的耕地质量、数量容易受到影响,例如工业污水随意排放,对土壤会造成污染,降低了生产力。根据耕地质量监测目标,这样的区域应该被划入重点监测区,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较少,所以耕地质量比较稳定,所以对其监测时可以适当降低强度。对同一地区的各职能区监测重要程度分级,中心城区、工业区等监测重要性等级分别为Ⅰ、Ⅱ级。

3.2 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分区

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生活条件,前往城市打工、经商等,放弃了农业生产,目前这种现象在我国非常普遍。农村劳动力转移让青壮年人数减少,剩下的老人、儿童不具备农业生产能力,导致耕地出现荒废的情况,这会使得耕地肥力降低、农田基础设施老化等,从而引起耕地质量的变化。为了更加直观的展现,要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值来表示,计算公式为:

其中Y、M等分别是指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无劳动力转移情况下人均需要管理的耕地面积等。经济落后、人们收入水平低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一般情况下,远离城市的乡村压力值较大,对于近城区乡镇而言,劳动力在非农转移时可以选择就近择业,劳动力数量比较少。

3.3 耕地自然质量分区

在本文研究中,将耕地自然质量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Ⅰ级、Ⅱ级、Ⅲ级,是指高自然质量、中等自然质量、低自然质量。对村级耕地自然质量分级后,再进行乡镇统计,主要是不同级别自然质量类型区内耕地面积的占比情况。所有乡镇确定类型区后,如果有乡镇空间上邻接、主导类型区相同的,可以合并这些乡镇,明确最终的类型区数量[2]。

3.4 耕地实际产量分区

耕地实际产量分区是依据各村粮食产量情况来分区,准确反映出耕地利用水平。以小麦为例,收集到的数据只能到村一级,所以将耕地实际产量分区的研究尺度定为村一级,统计得到的数据代表了耕地的平均产量。数据信息是耕地实际产量分区的主要参考依据,因此要确保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将不同地区耕地实际产量反映出来,为分区提供指导依据。

3.5 耕地监测类型区划分

上文中提到了城镇功能分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分区、耕地自然质量分区及耕地实际产量分区四个方面,运用技术工具对所得结果进行处理,可以得到研究地区的耕地监测类型区划分结果。

3.6 监测类型区分级

对基础分区进行叠加处理,可以得到多种组合类型,每个组合类型在耕地质量监测时选取指标是不一样的。例如在中心城区监测时,除了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外,还要意识到城镇发展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影响。但在农业生产区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就会减小,重点放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影响。根据监测类型区等级指数进行类别划分,包括重点监测区、次重点监测区及可选择监测区。监测类型等级不同监测周期也是不一样的,对于重点监测区而言,监测周期为一年;次重点监测区,监测周围为两年;可选择监测区,监测周围为四年[3]。

4 耕地质量监测单元布设

4.1 监测类型区选择

以保护耕地为主要目标,研究对象选择为次重点监测类型区,结合地区情况确定最终的类型区,数量控制在三个。再根据监测等级指数高低,覆盖所有城镇功能分区类型,先考虑耕地面积较大的类型区,选择进行监测的监测类型区。

4.2 监测单元选取原则

监测单元是指在耕地质量监测类型区范围内选定在空间上具有代表性的耕地分等单元。每个监测类型区最好设置一个监测单元;监测单元要具有代表性,保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可以发挥出监测作用;监测单元的选址要远离城市、交通要道等,最大程度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监测单元地块位于耕地集中连片区域,确保在空间上具有年代表性[4]。

4.3 监测单元布设

运用景观连接度的概念,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间连续性的度量,在计算景观连接度指数时,需要明确景观斑块连通的距离阈值。选取监测单元时要遵循相关原则,保证监测单元在空间上要处于耕地集中连片的区域,具有代表性。监测单元布设时要避免人为因素影响。为了明确人为干扰的影响范围,本文采用缓冲区分析法,以缓冲区范围之外的监测单元作为监测对象。监测单元确定之后,提取主要公路,结合相关资料来看,对主要交通道路做距离为500m的缓冲区分析,以缓冲区范围外的监测单元为监测单元。城镇规划使得建筑建设面积不断扩大,对监测单元会产生不利影响。将主要建设用地提取出来,主城区和其他镇的缓冲距离分别设定为1000m、500m。将监测单元和建设用地缓冲区实施叠加分析,将和建设用地缓冲区重叠的监测单元去除掉,最终监测单元选择为景观连接度较高且处于建设用地缓冲区之外的耕地图斑。

4.4 确定监测单元

联系耕地图斑的景观连接度和人为干扰因素的缓冲区分析,筛选拟定的监测单元,将初步得到的结果与缓冲区实现空间连接,对结果进行分析,符合要求的耕地图斑提取出来,将其作为最终的监测单元。采用布设监测单元的方法,主要原因是监测单元是面状区域,定位起来比较简单,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即使监测样点地理位置确定了,在采样时也面临不小难度。但监测单元在采样时具有很强灵活性,和监测样点比较而言,监测单元具有更好稳定性,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并且监测单元管理起来比较方便,可以采用竖立标识牌的方法,为监测工作开展提供支持。监测单元在实际应用中有着优势,所以要加强研究。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资源非常宝贵,可以生产出大量粮食,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工程、交通设施等建设面积扩大,对耕地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监测单元,对耕地质量开展实时监测,了解实际状况,便于更好的保护和利用,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

猜你喜欢
缓冲区分区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缓冲区溢出漏洞攻击及其对策探析
大型数据库分区表研究
初涉缓冲区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