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以诗解诗”的互文性教学

2022-01-12 09:08谢传刚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互文性林子钟声

摘 要 单篇古诗教学容易产生诗意解析过度、学生参与不够、阅读探究缺位、人文熏陶乏力等问题。互文性视野下的古诗教学,“以诗解诗”能进一步明确古诗教学的定位、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习得阅读探究的方法、内化传统人文的精神,具体教学可以从以诗解读背景、以诗解读字句、以诗解读主题、以诗解读文化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  键  词 古诗教学 互文性 以诗解诗

引用格式 谢传刚.小学语文古诗“以诗解诗”的互文性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2(02):32-34.

互文性通常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在诗歌阅读方面,“互文性”可以理解为,每一首诗都是其他诗的镜子,每一首诗都是对其他诗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开放网络。把一首诗置于众多相关联的古诗中,在不同诗歌的相互映照下,显露出诗歌隐秘的意义,学习者只有把这一首诗和与之相关的诗关联起来,其隐含的意味才能不断被挖掘出来。

一、单篇古诗教学存在的尴尬

目前的古诗教学,不少教师还是一篇一篇地教学,没有关注到古诗的互文性。一是对单篇古诗解析过度。一首一首地教学古诗,就容易走上单篇教学过度精致化的道路。因为古诗语言与学生生活语言有距离,逐字逐句地解读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如果过度解析,学生恐怕也很难吸收。二是对学生参与关注不够。要细致分析,课堂上教师把控的时间就会变多,学生参与的时间就会变少。没有学生“生命在场”的古诗教学,分析得再深、设计得再巧,学生的阅读水平也难有提升。三是对阅读探究引导缺位。只有较为丰富的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感悟。每册教材提供的古诗也就10首左右,很难为学生古诗阅读提供探究的背景。海量阅读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能练就他们敏锐的语感。四是对人文精神熏陶乏力。古诗教学如果仅局限于单篇内容,会导致他们在人文精神熏陶方面错过了“最佳发育期”。大量阅读、自主阅读不是为了言语形式,而是为了学生内心精神的成长。

二、古詩互文性教学的优势

古诗互文性教学通过引入相关文本,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不同的互文组合方式便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他们快速阅读的方法。一是进一步明确古诗教学的定位。对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应“好读书,不求甚解”,以诗解诗,突破单篇教学的尴尬,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歌的森林,读之、诵之、感悟之。二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古诗互文性教学,用任务来驱动课堂,学生更能集中精力在“以诗解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研究规律、积累规律、运用规律。这样的教学,目标清晰、内容有趣,增加了学生的获得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三是进一步习得阅读探究的方法。古诗互文性教学引导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快,在保证诵读时间的基础上,互文性阅读大量采用略读、默读和浏览,进而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他们通过比较、归纳、综合等方式来实现阅读的多样化,进而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整合能力、质疑能力。四是进一步内化传统人文的精神。人文精神是需要在大量阅读中慢慢滋养的。以诗解诗,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传统人文精神的魅力,通过主题构建起传统诗歌的意象世界,实现古诗学习质的飞跃。

三、“以诗解诗”,互文教学的路径

在互文性视野下,用“以诗解诗”的方法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结合具体的课例从以诗解读背景、以诗解读字句、以诗解读主题、以诗解读文化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反思。

1.以诗解读背景

古诗描绘的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资料。如果作者对有些诗的背景有诗意的表述,这时教师适当地引入,可以使学生在互文性的比较中了解诗的创作背景,从而加深对诗的内涵的感悟。下例是笔者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的一个片段。

师:这首诗写了西湖六月美丽的风景,而题目却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看一看,有什么问题?

生:题目写送别,为什么诗里没有提到送别呢?

师:这首诗是不是写跑题了呢?

学生陷入沉思。

教师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在王维笔下,送别时“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在高适笔下,送别时“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朋友林子方要走了,诗人杨万里把西湖的风景写得这么美,这是为什么呢?

生:他想让林子方记住西湖美景。

生:他不想让林子方走。

师:是啊,其实诗中有一种不易发现的眷恋之情,并且诗人也专门写到了送别。同学们看(出示同题的第一首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

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

师:自由读,注意多音字“行”的读音。想一想: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月尚残”看出杨万里很早就出来送林子方了。

生:他们两人在西湖边走了很远很远,诗中写到“行了南山却北山”。

师:就这样送啊送,从月残送到日出,从南山走到北山。朋友分别,不仅送一幅美丽的画,也是送一份真挚的情。

以前有的教材把这首诗的题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为《晓出净慈寺》,当成一首写景诗。的确,这首诗描写的西湖夏日之美,好像是“无我之境”,让人过目难忘,但是这样做其实是窄化了诗的意境。笔者在教学时呈现了杨万里同题的另一首诗,引导学生通过互文性阅读,了解创作背景,感受那“有我之境”的魅力。以诗解读背景,让诗更具有纵深感。

2.以诗解读字句

古诗中的字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会有很深的意蕴,如果单篇教学,教师即使讲得艰深,学生也未必理解。如果能出示相似诗境中诗句,让学生对同样的字句进行互文性阅读,一定会有所感悟的。如王维的诗空灵而优美,但对他诗中的一些字句的理解却难以言说,常常需要“意会”。在教学《山居秋暝》一诗时对“空”字的理解,课堂场景是这样的:

师:“空山新雨后”,此处的“空山”大家怎么理解?

生:空荡荡的山。

生:空旷的山。

师:王维笔下,多处写到了山的“空”,大家请看!

(出示《鹿柴》《鸟鸣涧》,此处略。)

师:“空山不见人”,真的是没有人吗?

生:不是的,山里有人,只是在林木的遮挡下看不到。

师:“夜静春山空”,春山真的很空吗?

生:春山里有人,有桂花,有山鸟,天上还有明月。

师:说得好。让我们再结合诗的上下文,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新雨后的“空山”的。

生(经过思考后):空山并不空,山里有明月、青松、清泉、竹林、浣女、莲叶、渔舟。

生:山经过雨的清洗,让人看了之后心里更加空旷、更加开阔。

师:空山并不空,说得真好。此处的“空”写出了作者开阔的情怀。

互文性视野下的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在多篇古诗之间走几个来回,这既是一个学生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又是一个对学习能力考验的过程。学生通过对三首诗的比较阅读,发现了“空”字在王维诗中特有的含义,他笔下的“空”更多的是指向心灵的,是一种空灵的空。以诗解读字句,更符合古诗教学的规律。

3.以诗解读主题

古诗中有很多相同的主题,如送别、田园、怀古、思乡等,如果教学时,能把相同主题的诗放在一起进行互文性阅读,一定会加深对诗的相关主题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孙双金老师就曾经把送别主题的一组诗放在一起进行互文性阅读。孙老师同时教学的四首诗是《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渭城曲》。在让学生精读了《赠汪伦》之后,迁移运用学法学习接下来的两首诗。最后学习《渭城曲》,再次深化对古诗送别主题的理解。

师:拿起第四首诗,也就是发给你们的讲义《渭城曲》,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放开声读。

(生自由地读)

师:这首诗中王维是用什么方式送别他的朋友的?

生:(大声)酒。

师: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向西走出阳关之后,你再也见不到你的朋友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么感人啊。同学们,古代诗人送别他们亲朋好友的时候,可以以歌相送,可以以目相送,可以以话相送,也可以以酒相送。不管是以歌送,以目送,以话送,以酒送,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什么相送?

生:真情。

师: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只有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1]。

同一主题的诗放在一起读,学生领略到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可以把学生领入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学生只有拓展学习视界,才能进入更高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多元化地设立一个个小主题,形成古诗的微课程。比如:作者主题——中国诗人群星灿烂,可以选择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家设立专题,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内容主题——古诗题材丰富多彩,可以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题材设立专题,如农家生活、四季风光、儿童天地等。

4.以诗解读文化

中华文脉,千年相传。中国人通过诗意的表达让文化的血脉如同长江、黄河一样奔流不息。如王崧舟老师对“钟声”这一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挖掘。

师:许多诗人选择明月来寄托自己的愁绪,而张继却选择了钟声。这之前,没有人写过这样的钟声;这之后,也没有人写得能够有张继这样扣人心弦,这正是《枫桥夜泊》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中国诗人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眠的美好景物,那就是——

生:钟声。

师:你听,悠悠钟声随着张继,随着《枫桥夜泊》穿越了历史,穿越了时空,向我们传来。四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读——

生:(齐)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六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诗人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一千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诗人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依然回荡着,听,是陈小奇笔下的钟声。读——

生:(齐)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孩子们,这就是经典!(板书:经典!)这就是文化!(板书:文化!)[2]

常态的诗歌教学,可能更多地强调字字落实。确实,字字落实对学生理解诗歌、阐释诗歌有一定的帮助,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诗是不能这样去解的。“有这样的语言才会有这样的诗意,才会有这样的诗境,才会有这样的节奏和神韵。反过来,语言变了,诗就没有了;或者说,语言变了,这首诗,诗的这个味儿就没有了。”[3]的确,每个诗人都会受到已有文化的影响,每首诗都会散发出已有文化的芳香。借助同一位诗人的不同诗篇作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写诗背景和艺术特点;借助同一主题不同作者的诗篇作比较,可以更深地感悟同一题材的精神内涵和别样视角;借助不同时代、相同文化诉求的诗篇作比较,则可以更鲜明地体悟到传统文化的感人魅力……

参考文献

[1][2][3] 姚春杰.小学語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2,18,21.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互文性林子钟声
盛世钟声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Summer Vacation
关于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思考
新年的钟声
红楼若梦,游园乍惊
海楼钟声(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冬日的林子